五百九十七章 謹慎應對

張永嘉是誰?

普通人被張居正這麼問,必是一懵。

按大明,用籍貫縣名指代人名的習慣。永嘉是浙江布政司,溫州府永嘉縣。

大明朝,能被稱爲張永嘉無可取代,且只有一人,就是嘉靖年間,永嘉籍,內閣首輔張璁。

張璁是很牛逼的人,其他不說,先說第一個。

張璁四十七歲中進士,五十三歲入內閣,從進士到宰相只用了六年,這等記錄,歷朝官員哪個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再提一個,張居正當首輔時,主持變法,怕走了以後人走茶涼,故而就算丁憂,也是賴着不走。張璁不一樣,四進四出,將文淵閣當自己家一樣進出方便。

張璁在任首輔幹了數件名垂清史的事,罷各省鎮守中官,改革科舉用人之途,嚴整吏制,還有清丈田畝。這任何一項政績,放在大明其他首輔身上,都不會背上‘紙糊閣老’這樣的罵名。

所以在清丈田畝上,張璁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首輔,張居正還要推第二。

因此明朝時,常拿張璁與張居正比較,張璁在官員中是有名的清廉,從這一點私德上似勝張居正一籌。

張居正拿張璁來舉例,十分恰巧的是,林延潮向天子進言‘永嘉之學’,而張璁也正巧是永嘉縣人。此外張璁有一點被士大夫詬病。就是他在‘大禮儀’裡的表現。

正德皇帝駕崩後,下詔讓堂兄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繼承帝位。可楊廷和等一幫大臣,說嘉靖要繼承帝位,先要認正德帝的父親弘治皇帝爲親爹,以父子名義,再以繼承兄長正德皇帝帝位的名義繼承皇嗣。

但嘉靖不肯,不肯把伯伯弘治皇帝,認作他爹,那這樣自己親生老爹怎麼辦,他身爲皇帝豈能有兩個爹。

可楊廷和等大臣說不行,與嘉靖鬧下去,而這時候爲觀政進士的張璁跳了出來上書,引經據典提出了‘繼統不繼嗣’概念。

也就是嘉靖是繼承你的皇位,但咱們不認爹。

因爲張璁這神助攻,嘉靖皇帝在這場大禮儀中獲得最後勝利,鞏固了皇權,並擊敗了楊廷和的官員勢力。

但張璁卻在士大夫里名聲臭掉了,這是什麼行爲?阿上。

在明朝官員以賣直領廷杖爲榮的風氣下,你這麼無恥逢迎皇帝,你還要不要臉了?

張居正說林延潮你是不是要學張璁,這句話下面明暗兩個意思。

明的張璁是永嘉人,同時也提倡變法改革,行爲與永嘉學派相合。暗的你林延潮是與張璁一路貨色,也是逢迎皇帝之人。

而我張居正眼下是首輔,百官之領袖,怎麼你林延潮也要學張璁當年與楊廷和對着幹那樣,與我對着幹嗎?

領導生氣了,後果很嚴重!

萌新瑟瑟發抖啊!

不蒙人的說,這等場合換了普通官員,權勢極重的張居正這一句話下,他們就要趴到桌子下了。

林延潮鎮定地道:“元輔明鑑,下官以爲張永嘉何足道哉!”

張居正嗤笑道:“宗海這麼說,是何道理?”

張璁是大明數得着的首輔,連張居正也是佩服,林延潮居然說他不足道哉,這不是笑話嗎?

林延潮從容地解釋道:“下官記得,隆慶年時太倉銀歲入不過兩百萬,歲出則三百萬兩,甚至五百萬兩,每年多則虧空三百萬兩,少則一百萬兩,都是寅支卯糧。以至元輔初攝總揆時,京官俸祿都發不出來。”

“而到了萬曆五年,太倉銀已歲入四百萬兩,歲出仍是三百兩,盈餘百萬兩之多,張永嘉雖號變法改革朝政,但能比得上元輔十分之一嗎?”

馬屁送上!拿走不謝。

張居正笑着,不說話。

林延潮繼續道:“張永嘉清丈田畝,共計五萬七千四百多頃,觸怒權貴,彈章不絕。”

“而今元輔清丈田畝,將朝廷登記在冊的田畝,由五百一十八萬頃,增至七百八十六萬頃,查實隱匿田畝兩百六十八萬頃,百官只有稱讚,沒有反對,桑弘羊有言,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元輔不奪鬥食之糧而富國庫,真大德大功,由此言之,張永嘉真不足道哉。”

兩百六十八萬頃對五萬七千四百多頃!

拿這一點,將張居正與張璁作比較。再拿清丈田畝,新增的兩百六十八萬頃,除以隆慶年時的原田額五百一十八萬頃,再拿去比一比。

要知道大明的軍費,歲支邊餉,佔據了太倉銀每年七成五以上的開支。

沒有張居正改革創收,朝廷沒有錢,只能對老百姓課以重稅,不然軍餉不足,蒙古女真就打進來了。而課以重稅的後果,讀讀崇禎年的流民史就知道了!

真心話和馬屁其實是一回事。

沒有真心話,馬屁又如何拍得動人,拍出深深的感情來。

林延潮自覺得過了這一關,但見張居正略有所思,自嘲地笑了笑:“張永嘉所查,不過五萬七千四百多頃,堂堂首輔就被彈劾幾乎不能自保。而我清查兩百六十八萬頃,將來豈非死無葬身之地。”

“宗海,你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故與我疏離,甚至不惜故意開罪曾尚書,張侍郎來與我劃清界限,以求將來保身的吧!”

什麼叫不要在老中醫面前玩偏方!

自己一時不慎,被張居正察覺了自己動機所在。

這回真的是要掛了。

林延潮官袍下的裡衣都溼透了,再編個話忽悠過去?

蒙張居正?那難度不是一般的高啊。

林延潮看了張居正一眼,知道自己此刻如坐鍼氈的樣子,斷然被對方清清楚楚看在眼底。

這一刻不能再忽悠下去了,不然自己仕途在這裡就要玩完了。

林延潮已是穩定了情緒道:“下官初見元輔時曾進言,元輔一身當天下之譭譽,萬世之是非,在此風頭浪尖之時,不妨退一步學蕭何。”

如果不說阿諛之詞,反而張居正的問題卻沒那麼難答了。

張居正捏須道:“原來如此,我倒是記起來了,宗海從一開始就不看好本閣部,以爲我必敗,將來沒有好下場麼?”

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處置六百七十七章 插一腳九百七十四章 抵達京師七百六十八章 救人(二合一)一千五十七章 再議國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薪火相傳六百七十四章 未卜先知第三百六十九章 請教九百零二章 又來一個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六百五十章 甄家的打算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蓬萊閣七百零三章 封妻廕子(第二更)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興學(第一更)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盛世與危機九百零三章 無需解釋七百六十六章 張府(二合一)第兩百二十八章 算盤打不響第一百四十八章 不忮不求(一更)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四百六十七章 世兄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一品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六百三十九章 鰣魚五百七十九章 論點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出兵第三百七十四章 張居正歸政八百零六章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第三百四十章 御街誇官(第一更)八百三十五章 賢侄一定幫幫我第一千兩百二十二章 密揭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五百四十九章 單獨召見一千九十五章 林學南傳八百二十六章 誰爲誰綱七百三十四章 軟硬兼施第五章 滾出大門去四百八十九章 白紙七百五十章 罪在朕躬一千九十一章 榜樣五百三十一章 湯顯祖一千八十三章 粉絲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八百四十七章 官吏奸滑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掛靴而去七百七十四章 情誼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四百五十三章 給足面子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得意樓第兩百章 定稿(一更)九百六十七章 離任五百八十九章 民間反應一千兩百四十二章 漕事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第一百九十九章 把名聲借給你第四百零八章 求辦事第三百九十二章 如願以償第兩百三十一章 心底只有你(一更)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處置七百九十四章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商稅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宣川第三百九十章 屏風書名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第兩百一十四章 放榜了(一更)七百八十章 進言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六百一十三章 告御狀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第一百一十三章 總兵府八百一十二章 官斷十條路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長城六百四十二章 文教也是事功(兩更合一更)七百八十章 進言五百五十八章 書肆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一千八十七章 諡號之爭第一百八十六章 孫秀才(二更)九百六十九章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家事第三百二十六章 內聖外王第一千兩百二十二章 密揭六百二十八章 門生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交換第一百二十章 南園第三十六章 被請家長了六百一十六章 林三元在哪?六百六十一章 陛下聖諭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回府一千兩百八十九章 非你莫屬一千八十二章 見證歷史的一刻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八百五十一章 刨根到底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