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

大明朝有多少監察御史?

十三道監察御史,一共一百一十人,其中河南道御史十人。

道御史在京監察兩京,在外則是監察地方。

道御史雖說官位只有正七品,但權力之大,令人側目。而且道御史任滿後,外放可以官至從四品。

一口氣連升五級,有從青袍升至緋袍,這等酸爽的滋味,也唯有同爲言官的給事中,可以比擬。

林延潮想起監察御史被殺一事,不由心想天子可能會派自己替補那位倒黴悲催被殺的道御史的位置,順便查一查他被殺的真相。

這天子是如何知道自己有處理刑名的本事的?莫非天子知道自己當初在侯官時,那爲監生出頭的‘燕可伐與‘之案,替俞大猷翻案的‘禮宜先行‘?‘。

對了,肯定是爲琉球船民洗冤之事,當初天子在金鑾殿上聽了琉球貢使的話,所以對自己留下印象,以爲自己是斷案高手。

可是自己只是擅長刑名,卻對於斷案卻並不那麼拿手。

讓自己從翰林官一下子變身爲青天大老爺。

以後豈非要模仿狄仁傑探案,早知如此狄公案,包公案就多看幾本了,還有元芳,展護衛。

想到這裡,林延潮不由想起了在外給自己駕馬車的展明。

果真自己真是有先見之明!

若天子讓林延潮去當監察御史,雖說從正六品降至正七品,品級降了兩級,但對於目前開罪了太后的林延潮而言,這個結果無疑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將來轉遷方便。

所以林延潮肯定是願意擔任監察御史,可仔細一想這中間不對啊。

天子與申時行的意思,是讓自己去任親民官,親民官是濁流。

可是御史並非是親民官啊。

清流的官員中,第一翰林,第二御史,第三部曹。從翰林至御史,自己還是身處清流之中。

所以天子肯定不是讓自己去任監察御史的。那麼天子對自己說這番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但見天子繼續道:“當初河南道御史至河南,除了視察賑濟災民之事外,其實還奉了朕的秘旨。”

一聽秘旨之事,林延潮心道完了。

河南道御史‘被自殺‘,林延潮第一個反應,就是有可能朝廷賑濟災民中賑災款或者是賑災糧被地方官貪污了,然後道御史察到真相後被殺了。

但是說真的,貪污賑災款,對於大明朝官員來說,已是默認的潛規則,只要你不太過分,朝廷不會太認真追究你的。

那麼這河南道御史被殺,一定另有真相,那真相就是……

但見天子有點怒而作色道:“他奉的秘旨是視察河工,歸德府大堤新修不過兩年,這一次竟至決堤,淹沒黃河下游幾十個州縣,消耗朝廷賑濟災款不知多少,米糧多少萬擔。”

“而數萬百姓死傷,百萬百姓無家可歸,無糧過冬,此事朕怎可姑息?朕記得當初你上諫時,就是爲河南百姓伸冤吧。”

林延潮心道,這回可是不妙了。

這河工的事情就是一個大坑,從來說不清楚的。

平日官員貪污修河公款已不是秘密,但是你貪污之餘,至少有一個底線,那就是河工之事,你不能馬虎,至少河堤要修得妥當,不能出如決堤水淹三千里的大事。

河工不出事,朝廷都會睜一眼閉一眼,管你在地方怎麼搞,但現在河工出事了,那麼士民百姓會問朝廷每年拿這麼多錢治河,都治理到哪裡去了?

所以天子這一次派河南道御史,就是去查真相了,抓幾個貪官污吏出來殺了,雖說起不到治本的作用,但至少可以平息民憤。

可是這一次河南道御史呂大人,卻悲催的被自殺了,這已經不是貪污的事,這是河南官場,或者說整個河道對天子,朝廷權威的藐視。

連監察御史你都殺了,下一步不是要扯旗造反了?

可是問題來了,連監察御史都殺,那麼還有什麼事,是他們做不出來的。

若是涉及賑災款,那麼不過是一兩個知縣,最多不過一個知府的事,事情小,御史臺自問可以扛得起這責任。

但是河工之事,歷來牽連巨大,此事有關係的有河南巡撫衙門(正三品京職),河南布政司衙門(從二品),河南按察使衙門(正三品),甚至還有河道衙門(正二品京職),漕運衙門(正二品京職),以及原本負責監察的巡按御史。

若是真追究起來,那就是拔起蘿蔔帶着泥,此事牽扯無數。

真要辦,多少人要掉腦袋,多少人官員要摘掉烏紗帽,誰有這個能力,也誰有這個魄力來辦這案子?

林延潮有上諫的勇氣,因爲既是爲民請命,又是一個可以博取名望的好機會,但要他與地方官場,整個官僚集團作對,他沒有這個本事,就是張居正也不敢幹。

這個下場,絕對是作死。

但天子就因,自己爲河南省百姓請命之事,以及那份漕弊論盯上自己了。天子這絕對是攜私報復,要整死自己啊。

天子看向林延潮問道:“怎麼你的臉色如此難看?”

草民還是回家種紅薯好了。林延潮的話從肚裡轉了一圈。

但見申時行道:“皇上方纔與我商量過了,監察,彈劾之事,乃是御史之職。朝廷已是準備派新的監察御史,以及欽差大臣去河南查問此事。”

林延潮暗鬆了口氣,心道這就好了,那麼此事應該問題不大。畢竟林延潮所知萬曆年曆史上沒有出過這麼大的官場貪污案,就算有,也只是小規模內,抓幾隻小蝦米殺了,真正的大魚是不會抓的。

申時行又道:“但河南上的官場素來鐵板一塊,水潑不進,火燒不透,僅靠御史臺,不足追查此事,故而陛下想讓你去河南任地方官,協助欽差查辦此案。”

林延潮聞言,頓時恍然明白了,原來弄了半天,自己不是主力,而是內應啊。名義上是貶官,但事實上卻是派一名京官,又是天子身邊之人,打入敵軍內部。

如此責任就小多了,如何配合欽差,那是自己的事,主要還是在地方歷練,擔任親民官。

那麼既打進敵軍內部,那麼這官斷然不能小了,若出任一個知縣,知道事情太少,不足以充當御史內應。

七百四十六章 慷慨陳詞第兩百零三章 鄉試總裁是王世貞五百六十章 出宮的皇帝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第四百二十七章 權力所在第四百三十二章 吾有所得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第一百八十六章 孫秀才(二更)一千六十五章 借刀殺人之計九百五十六章 林青天是好官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一千七十九章 新任部堂的威風九百二十九章 賺到了九百二十三章 榮升知府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盛世與危機八百五十七章 館選第三百五十七章 宣旨一千兩百六十一章 偉器一千二十七章 你可知道番薯嗎?六百二十五章 林學五百六十八章 國書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安危五百九十四章 門生六百七十六章 朕信你六百八十一章 有一根刺五百零五章 就是怕錦衣夜行啊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商稅八百八十二章 自己人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晉州城下(恭喜書友歷史啥時真實爲本書盟主)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人走茶涼一千九十二章 託付(第二更)五百零二章 返家第五十九章 天生我才五百九十六章 與首輔同行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何爲儒?(恭喜joyii書友成爲本書盟主)五百一十一章 鐘鳴鼎食七百二十五章 站在哪一邊(第二更,求月票)一千八十二章 見證歷史的一刻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八百八十九章 萬民書(二合一)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太倉銀九百七十五章 申府第三百五十七章 宣旨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宣川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離去(恭喜書友三少爺的天堂成爲本書盟主)八百七十八章 商議第兩百九十章 貢院八百二十九章 你敢陷害我八百九十二章 淤田哪裡去了?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一千兩百九十一章 轉告八百五十八章 背景強大五百六十五章 朝貢儀一千三百八十章 試問第四百一十章 咱是筆桿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點撥一千七十三章 政見一千三十六章 黨羽八百五十三章 寒門弟子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第四百一十一章 你就是太小心謹慎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三個圈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精一之功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九百六十九章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四百八十二章 驛站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人情九百四十章 爲官難易第一千兩百二十二章 密揭第兩百三十章 只是我不願意(第二更)九百七十八章 京中輿論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高皇帝祖訓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鎖院第二十七章 入理不如入情第兩百四十一章 整合資源(二更)發個單章五百一十九 來客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八百六十七章 算計第七十一章 書到今生讀已遲八百一十七章 真相第兩百七十六章 會館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第三百六十章 躺着也中槍五百七十章 賞賜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靠山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薪火相傳六百五十八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更)一千兩百三十一章 變更五百零五章 就是怕錦衣夜行啊九百零八章 皇帝的密旨四百八十六章 湖上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