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連坐法

胡國柱沒有去山東作戰,而且在他的運作之下,有五百軍中的心腹報成了傷兵留在軍營之中養傷,加上守衛南京的一萬兵馬,掌控的兵馬並不多。

當然這五百兵馬留下來已經是胡國柱的極限了,他現在想要做的便是利用這些兵馬迅速訓練出一支新的軍伍,山東戰場的軍伍打完了這一仗估計也剩不下太多,到時候他依然是軍中的掌控者。

一萬兵馬當然是挑選的最精銳的兵馬,就連高大節接手的時候,胡國柱也很硬氣:“南京乃是京都,本來只留下一萬兵馬已經是考慮到前線戰事緊急了,若是再留些老弱病殘,南京出了事,高將軍你可負責得起麼?”

事關皇上的事都是大事,高大節哪兒敢再爭辯什麼,不過也對胡國柱印象更差了一分,所有人都知道,鄭經的軍伍現在絕對是疥蘚之疾,而且未來三五年之內都未必能夠成就大事,因爲他們在福建、廣東鬧起來,已經危害到了那些大家族的利益,沒有那些大家族暗中支持,他們就是無根之木,註定沒法走遠,所以聲勢很大,但危害很小。

就算鄭經想要通過仁義收買人心,那些大家族還得多一層考慮,他們若是戰敗了可以上船跑回臺灣,這些大家族的根都在這裡,那可是沒辦法跑的,況且程孝廉拔掉孔府之後,這兩地的儒士對他也頗有微詞,所以想收買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當初倭寇之所以能夠橫行,也是因爲陸地上有人策應他們,這才能夠全身而退,鄭經雖然在福建原本就有幾座縣城,但周朝的大軍過去之後已經給橫掃了一遍,現在也只能找些距離陸地不遠的小島作爲中轉站,能做的事情十分有限。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鄭經根本不可能殺到南京城下,除非是江浙的百姓親自給他領路,還得是大部分百姓都願意,現在看來肯定是沒有可能,胡國柱留下這一萬精兵強將純粹是爲了自己。

至於多出來的那五百人,大多數是軍中的隊正,這些人都是老兵,帶新兵很有一套,胡國柱留下他們也是爲了這一天,軍中另提拔了新的隊正,高大節剛剛接手那裡懂得這些貓膩,直到他帶着大軍走到山東的時候事情才露出了馬腳,但是已經不可能再回頭去找胡國柱了。

胡國柱這一番舉措倒是沒逃過夏國相的眼睛,不過夏國相併不擔憂,本來他和胡國柱一體的時候,高大節和兩個人交情都不錯,現在胡國柱惡了高大節,加深他的惡感也未嘗不可。至於軍中的那些小貓膩,也足以看出胡國柱此人大局觀十分一般,兩個派系的爭鬥,無論如何都不能傷了國本,他把所有的隊正抽調一空,差不多讓軍伍的戰鬥力減了三成,實在是擺不到檯面上。

夏國相可不是文人出身,他在軍中也有一定的根基,甚至衛戍南京的軍伍都是他的人,所以他早就準備好了一些低級軍官,讓他們快馬加鞭趕到山東,送到了高大節的帳下。

這些低級軍官若是一開始送未必有這麼好的效果,他是接了高大節給他發的八百里加急才送過去的,在高大節眼裡便是另一種感覺了,朝中的夏國相能夠頂得住事,關鍵時候還能解自己的燃眉之急,他與夏國相的關係也就更密切了幾分。

當然這些基本不會誤了戰事,山東現在局勢有些動盪,大明軍伍呈現防守的態勢這是人所共知的,只要高大節不發動攻勢,大明的軍伍絕不會主動出擊,否則現在已經到了南京城下了。

本來袁宗皓的軍伍一部分已經到了河南,準備應對葉爾羌汗國的陣勢,聽說沐小笛大勝之後,立刻回到了山東,山東明面上的局勢已經平緩了下來,只是暗地裡波濤洶涌,那些大頭兵可解決不了。

山東自古因爲孔聖人便被稱爲孔孟之鄉,如今有人要動孔聖人自然是有許多人不肯答應的,暗地之中錦衣衛已經拔掉了許多人,但是依舊有一股勢力還在蠢蠢欲動。

程孝廉因爲局勢所迫,從鄂中調來了周培公,緩解山東糜爛的局勢,他深知自己現在所處的地位,就像是當初的康熙一般,堅持撤藩,若是成功了,那就是千秋偉業,青史留名。若是失敗了,那就是亡國之君,朝政之事亂彈琴。

如今他若是能夠邁過這一關,大明便會走向新的篇章,邁不過去,便留下千古罵名,甚至周朝和清朝僞造的那些他是緬甸人的證據沒準也會被史書記錄在案,到時候他就是顛覆中原天下的陰謀者。

周培公臨危受命趕到了山東,對於這件事他倒是不覺得程孝廉做的不對,孔府這些年吃相確實難看了一些,以前那些世家門閥好歹還讓幾個兒子分屬不同陣營,誰贏了就能把家族傳遞下去,孔府倒是好,仗着自己祖宗好,直接就向勝利者投降,也不管那些失敗的政權在之前多麼厚待他們,別說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就連一點士爲知己者死的精神都沒有,還談什麼孔孟後人,連村裡剛剛讀書識字的童子都比他們強。

幾乎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一點,但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站出來與千年的孔家作對,程孝廉敢站出來,就說明他是真的想做些對天下讀書人有益的事情,這在周培公看來已經是十分難得了。

既然程孝廉願意做這件事,那麼周培公自然是義不容辭要辦好,所以到了山東之後立刻施行了一項苛政,名爲連坐法,一村之中十戶爲一組,十組爲一保,這一百戶人家的性命都是牽連在一起的,若是有一家暗中替周朝辦事或是暗中謀害大明,其他人知情不報與之同罪,提前檢舉則全部無罪。

城中也是按照這種規矩,將城中按照街道劃分成爲各個陣營,亂世用重典,現在人心都亂了,若是不能迅速穩住他們,還不知道要出什麼亂子。

果然這項規矩一出,暗地裡罵聲一片,許多要做事的人卻老實了。

第二百一十七章 說客第二百八十八章 過路上司第七十五章 酒肆第三百三十三章 理清第六百零三章 杯酒釋兵權第七百九十五章 過年第七百五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二百一十章 毛氏後裔第七百一十八章 引頸受戮第三百一十九章 南鎮府司第十四章 挨刀第一百六十四章 猜疑第一百五十一章 將帥不和第四百五十章 小虎第七百二十七章 交底第九百一十六章 用人不疑第七百七十八章 打探第三十九章 應變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降大雨第一百七十七章 火冒三丈第五百三十章 夜來騎兵第六十章 兵書第四百一十三章 動我根基者死第六百三十三章 噶爾丹第一百七十九章 流兵即爲賊第八百四十四章 解圍第六百二十八章 兵入大同府第五百四十一章 說媒第一百八十四章 衛禁隊第四百七十四章 換一種打法第七十章 破門第一百四十一章 黨爭第一百一十七章 入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赴宴第五十六章 聯盟第八百一十三章 試探第一百五十一章 將帥不和第七百九十七章 憧憬第三百九十八章 紀效新書關於袁崇煥第八百九十四章 感悟第四百二十八章 兄弟第六百零五章 攘外慾安內第七百九十四章 岳父登陸第六百二十八章 兵入大同府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波第八百八十七章 祖宗保佑第三十二章 招攬第二百九十四章 回大明去第七百一十六章 秀才遇見兵第三百零三章 證明你的價值第四百七十六章 客棧第九百一十三章 學以致用第四百三十三章 後院起火第五百四十九章 大婚(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哭訴第一百五十七章 物窮理第六百一十六章 偏關第三百七十五章 吏治第二百六十八章 鹽井衛第三百四十一章 黎州安撫司第七百七十三章 說媒第三百二十七章 拆穿第七百章 僵持第五百零三章 心腹大患第三十八章 面子第八百三十六章 退出關內第二章 袁小三活啦!第一百五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二十七章 豬一樣的隊友第六百八十二章 大義滅親第七百六十七章 汝州決戰(五)第二百六十七章 家事便是國事第四百八十三章 琵琶第三十二章 招攬第八百五十八章 忠仁難兩全第八百四十章 聖旨第三百零二章 再見賈胥第八百三十四章 借力打力第七百六十一章 廟中留宿第五百七十章 相遇第六百七十二章 守護第一百二十一章 突破口第三十五章 收拾第五十八章 可敢一戰?第五十七章 首戰不利第九百一十四章 各有對策第一百七十五章 今夜無月第一百六十章 留下殺雞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明旗第五百七十八章 盟約第二百四十章 城主回來了第一百九十章 啓程第七百二十一章 迷惑第六十章 兵書第五百六十章 年關第四百四十三章 命理第八百六十二章 北京攻防戰(十一)第六百四十三章 襄王第六百六十三章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