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園內收支(上)

自己名下多了兩千兩百畝田地,而這其中只有一百畝是進了黃冊需要上稅的,按理說這當然應該是好事,但高務實卻覺得自己的情形一下子就變得尷尬起來。

依着他的思維,天下任何人的產業,除非法律規定免稅——譬如爲了促進某一行業發展而暫時免稅,否則都是應該繳稅的。稅收這個東西,在他看來,不應該被視爲剝削,因爲那是國家賴以維持正常運轉,以及調節宏觀經濟所需的必要基礎。

稅收,應該也必須是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的。其實古人未嘗沒有這樣的思路,只是在實際操作中卻總是跑偏。

兩千多畝地,不算是小產業了,放在外頭說,光這一條就能擠進大地主的門檻,但高務實雖然也有意爲自己斂財,卻並不希望自己“逃稅”。

根據張津接下來的簡單介紹,這兩千餘畝地,全部平均起來,每畝地畝產並不高,但其實在此時的華北地區來看,也不算很低,大概有兩百斤上下,這兩千畝地到手,就相當於每年二十萬斤糧食到手。

北方由於畝產比南方要低,京畿附近的賦稅標準其實也相當低。尤其是因爲京畿地區人口密集而糧食產量不高,朝廷爲了確保京畿地區的糧食供應,所以並未在這裡執行一條鞭法,而是繼續徵收實物稅。這個實物稅非常低,平均稅率算起來,明面上大致只有產量的四十分之一。即便是二十萬斤,其實應繳實物稅也不過每年五千斤糧食罷了。

後世麥子出粉(麪粉)率很高,但明朝時期麥子的出粉率比較低,能有百分之六十的出粉率算不錯了,所以這五千斤麥子如果換成麪粉,不過三千斤左右。

麪粉什麼價格,之前高務實拿到第一筆張氏例錢的時候就曾經算過,一百斤麪粉的價格也不過一兩銀子,三千斤麪粉……不過相當於交了三十兩銀子的稅。

是的,只是三十兩銀子而已。

三十兩銀子是什麼概念?

高務實的大舅張四維因爲擔心他這個外甥第一次作爲主人來自己的別院,見到下人連個打賞都拿不出來,會丟了顏面,於是直接給了他五千兩!

這是五千兩啊!

這五千兩銀子如果拿來給三慎園及其產業繳稅,哪怕沒有一畝地的隱田,全額繳納應繳之稅,也能連續不斷的交上一百六十六年!

大明養士兩百年,結果士人連這麼點稅都不肯老老實實交。高務實想到這裡,心裡真的是爲大明朝廷感到悲哀。

後世因爲《儒林外史》裡《范進中舉》的影響,所以有個觀點是明朝但凡舉人以上,通通免稅,其實這個是不對的,沒有那麼誇張——至少在萬曆時期都沒有這一說。

實際上大明是有一點原則底線的,它有着比較明確的免稅田額度。

譬如進士可以有兩千畝田地免稅,而舉人的免稅田地額度爲四百畝,至於秀才,免稅田地爲八十畝。

這個數據,高務實這一世一“懂事”就已經知道了。所以他曾經有過一個非常粗略的計算。

明朝科舉每三年一次,每次錄取大約三百人。平均來說,差不多算是每年錄取一百人,如果假設所有人中進士後還能活二十五年,那麼明朝一般情況下,全國會有兩千五百名活着的進士——這個大概也就是全國七品以上官員的數量了,當然僅止於文官。

舉人的情況稍微複雜一些,大一些的省如南直隸,每科錄取一百二十到一百三十人,小一些的省,比如說江西省每年錄取九十人。大明有十三個省,每科大概有一千三百名左右的舉人。再多算一些,算一千五百人,那麼平均下來每年就算有五百名舉人好了,如果中舉之後平均活三十年的話,那麼大明通常會有一萬五千名在世舉人。

至於秀才的人數就不好估算了,但通常每次鄉試都有兩千人,考慮到這其中應該有一部分人沒能獲得資格參與鄉試,那平均下來一個省應該有五千人。十三個省再算上其它地方大約會有七萬人。

這個估算當然只是高務實個人做出的一個非常泛泛的估算,準確度肯定高不到哪去,但多少算是個參考數值。

那麼,按照這個數值來計算的話,全國進士的免稅田地大概爲五百萬畝;舉人的免稅田地大概爲六百萬畝;秀才的免稅田地甚至不到六百萬畝,大概在五百六十萬畝左右。

全國免稅田總計纔多少?五百萬加六百萬,再加五百六十萬,一共也才一千六百六十萬畝。

大明朝大概有多少耕地呢?至少是九億畝。

因爲讀書而獲得免稅的士紳們佔其中一千六百六十萬畝,即佔全國總耕地的五十四分之一。

這個比例高嗎?明顯不高,因爲按照這個數據來看,如果士紳們沒有去刻意偷稅漏稅的話,這點田地其實並不會對大明朝廷的經濟基礎構成多麼嚴重的衝擊。這也是後世某位黃姓著名學者在其一本著名經濟史著作中,認定大明非但不是“土地兼併嚴重”,反而麻煩在於土地兼併不嚴重的一個理論基礎。

以大明的農業稅來看,宣德時期時大明的農業稅大概是兩千七百萬石,歷史上萬曆六年時的農業稅大致是兩千六百七十萬石,前後差距並不大。

但問題在於,士紳們並不真正安於這個程度的免稅,儘管他們已經有了相當不低的免稅田地額度。但也許真的是沒有人嫌自己錢多,能少交給朝廷和皇帝一點,總是好的——反正“陛下富有四海”嘛,何必“與民爭利”?

至於具體到隆慶帝登基想要給後宮買一批首飾,結果都被文官們給頂了回去這種事,那是我們文官們的爲臣之道——致君堯舜上!

按照堯舜的標準要求陛下您,那是微臣們對您的殷切期盼,您怎麼能安與享樂,給自己的女人買珠寶首飾呢?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陛下!

至於說徐階那種人,原本家世清貧,爲什麼做了幾十年官之後就有那麼多田地,結果被海瑞給揪了出來……呃,這個嘛,主要是怪海瑞這人不懂事,根本不能擔當重任!

而實際上呢?交點稅怎麼了?

其實就算不免稅,大明的稅率本身就已經低到極點,按高的算也只有三十分之一,用百分比來說,稅率只有不到4%了,完全就是歷朝歷代最低!要知道新中國沒免農業稅之前,農業平均稅率也是常年產量的15.5%呢。

可是爲什麼這樣低的稅率之下,一旦國家出現問題,比如歷史上通古斯野豬皮造反之後,國家財政就很快陷入困境,進而鬧得民變四起呢?是因爲老百姓、苦哈哈們這麼金貴嗎?

這裡頭原因的確挺多,加徵也的確要算上一份。只是很奇怪,因爲原本只有百分之四的稅率,就算加徵一倍,也就是達到唐朝時期的正常水準,但你要知道大明的農業水平本身相對於唐朝是有一定提高的,爲何加徵一點就直接徵得滿地狼煙了呢?

這個問題對於高務實將來推行改革而言是必須要弄清楚的,他需要把前世看到的一些研究資料,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跟眼下真正遇到的情況結合起來審視。

但他估計,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肯定是權貴階層手裡頭擁有大量隱田!

所以,作爲一個認認真真想通過改革而不是革命來“救明”的穿越者,他心裡是很想把自己這些隱田公開化的,但這個想法僅僅是提了一嘴,就被張津給頂了回來。

第125章 可戰方和(三)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111章 其實這樣更好(4更破萬)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099章 借刀第054章 頭疼的圖們第107章 國士香皂(上)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199章 變生肘腋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128章 戰前準備(上)第175章 賣隊友的大汗第206章 弒嶽(上)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101章 戚帥繼光(上)第242章 神兵天降鐵壁關第097章 奪城殺兄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054章 挖角應節(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二)第154章 糾結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092章 流彈兇猛(下)第126章 你困了,睡吧第027章 倒潘第008章 翰林面面觀第077章 手握大軍八十五萬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中)第048章 魔之誘惑(下)第103章 高文正公(上)第108章 所爲何事(下)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133章 癱倒當場第073章 召見第008章 淡化處理第089章 暗殺高務實(4更破萬)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064章 投鼠忌器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上)第013章 大明癥結所在第130章 故事第078章 太子伴讀(下)第217章 臺灣島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128章 務實制義(下)第085章 馮保遇襲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158章 庚辰春闈(四)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六)第108章 且慢動手!第095章 破虜(上)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15章 伴讀之邀(上)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213章 交心第032章 京師潛流(下)第129章 滇緬局勢第099章 高拱秉國(下)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131章 謝公氣度[第4更]第042章 護衛定製(上)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119章 遠慮,近憂第124章 道統之爭(下)第043章 高陌薦才(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一)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022章 輕取案首(中)第176章 佈置南下決戰第020章 老祖宗的威嚴(第4更)第125章 又見故人第162章 二段擊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077章 各有所謀(4更破萬)第126章 所爲何來(下)第111章 一舉三得[第4更]第085章 讓麻貴跟我走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096章 馮保倒臺(六)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093章 博碩克圖的野望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165章 馬江口海戰(4更破萬)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126章 所爲何來(上)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122章 特來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