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節 此消彼長也

蘇伊士城宏偉壯觀,分爲上城與下城,其中上城建立在山坡上,在城裡最高的魁星閣上可以環視四境,看到西奈半島黃沙遍地與紅海優美的景緻,城外還有大片的當地土人的泥屋,這是隨着蘇伊士城繁華後,土人聚集來給華人打工形成的形勢。

顏常武在蘇伊士城抵步後,並不急於做什麼大事情,他先進謁了媽祖神廟後再參觀城內的學校與魁星閣,讓軍民們頗爲疑惑!

蘇伊士城內建立了媽祖神廟,領袖上香拜神是很恰當的,畢竟他信奉的媽祖娘娘,但是學校與魁星閣還排在軍務之前?

學校就是中小學,規模不大,因到來的華人小孩子並不多,但領袖照看不誤,仔細詢問學校辦得怎麼樣,入學情況如何?

當他聽聞城內孩子統統就讀學校,入學率百分之百時,顯然當地官府有作爲時,這可是軍管的政府!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然後他參觀了城內的“國立蘇伊士城第一小學”,聽到了孩子們的琅琅讀書聲,他顯得非常的開心,給師生們送去了禮物,所有教師都得到一份文房四寶,給每位學生是一個書包。

領袖送出的東西,自然不會差,文房四寶是一套湖筆共十支,徽墨三枚和宣紙一刀加上端硯一塊!

這是最好的文房四寶,所有的教師們驚喜得不得了,想不到得到領袖送的重禮,有的人說要拿它們作傳家寶!

這可是領袖送的東西,手筆也不小,關鍵是意義重大!

也確實好些文房四寶被流傳下來,後來拍賣時都是高價。

學生的書包則是鱷魚皮製的書包,堅固耐用……暈,這位領袖送的禮物太別緻了!

倒不是領袖殺鱷魚制包,而是東南國內他有產業就是養鱷業,吃其肉取其皮,這買賣做得很不錯。

後來,有個學生就用這個書包,一代傳一代,都揹着它去上學,傳了足足五代人,最終這個書包的下場是被送進了博物館留作紀念。

離開前,他給學校題辭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之後他又去參拜了新建好的魁星閣。

魁星閣,是中華的傳統文化建築,魁星,是北斗七星的前四顆星,主宰世間功名祿位,中國古代文人向來有拜魁星的傳統。

樓頂採用七分水法,四面落檐,雕樑畫閣,閣內有一尊魁星像,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爲硃筆,左手持一個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着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姿勢爲獨站鰲頭即意爲獨佔鰲頭,左腳揚起後踢,腳上是北斗七星,其形象惟妙惟肖,頗爲傳神。

向着魁星,領袖拈香禮敬朝拜,不過他沒有下跪,只是微微欠身而已!

畢竟他是天子,雖無其名份卻有其實,而魁星不過是給天帝打工的,所以太子爺是不用跪的。

他仔細詢問了魁星閣的情況,聽說香火可以時,他連連點頭道:“中國人敬拜魁星是美德,注重文化傳承,乃我中華民族長治久安的基礎!”

他又給魁星閣留下他的墨寶:“傳承中華文化,弘揚華夏美德!”

魁星閣自此香火大盛,人們都前往參拜魁星的同時見到領袖的墨寶,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在魁星閣外面,擠滿了人羣,戴維先生這個雞蛋人紅毛番對陪同參觀的記者們侃侃而談,大談特談中華文化,認定中華文化是華夏之根,要有作爲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只要中華文化代代相傳,我中華民族將能長久屹立在世界云云。

他熟絡地說着中華文化典故,許多典故是中國人都不知曉的,他滿嘴文言文掉出來,讓記者們目瞪口呆!

《東方時報》的資深記者夏先鵬對另一個記者羅志軍說道:“這傢伙前世絕對是中國人!”

夏先鵬除了是記者,本身的中華傳統文化造詣極深,乃著名大師董其昌的徒弟,他的詩詞、書畫皆得董師深傳,對於中華文化理解很深,在他發表在《東方時報》的文章高度概括道:“文武之道,一張一馳!”

他寫道:“領袖在去國幾萬裡之遙的蘇伊士城重點關注學校與魁星閣,顯示了領袖對於傳承中華文化,弘揚華夏美德的高度重視!”

“領袖用兵成功之訣竅是絕不窮兵黷武,經濟上能夠承受戰爭,軍民踊躍參與,重要的是,他治理國家,以軍隊征服,以文化統治,讓民衆有勞有逸,勞逸結合,方可持久!”

他認爲此事深得孔聖之道,孔子的學生子貢隨孔子去看祭禮,孔子問子貢說:“賜(子貢的名字)也樂乎?”子貢答道:“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孔子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爲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文武指善於治國的周文王、周武王,夏先鵬以此比喻領袖乃周文王周武王,通過他的文章,表明領袖深諳治國之道,不一味強用軍力,乃持久之策也!

看起來領袖真的是勞逸結合了,他不急於召開進攻的軍事會議,而是視察軍隊、參觀城防、接見新移民等等事宜,軍隊官兵等得有點不耐煩了,要不是他的巨大威望,軍人們都想直接去請願要求他早日組織進攻了!

四位軍長張守雲、李定國、祖可法和李成棟一起請戴維先生到魁星閣旁邊能夠看到海的“海昌樓”喝早茶,想問個究竟。

都是軍人,張守雲直接請教戴維先生,領袖在打什麼主意?

戴維先生爽快地道:“此消彼長也!”

衆人忙道:“願聞其詳!”

“道理很簡單,一直沒有開羅新城失守的消息,肯定我軍把奧斯曼打得夠嗆,奧斯曼人不得爽快戰鬥,初時必定滿腔怒火,誰上去鬥他們,有得樂子!

待到時日拖移,奧斯曼人士氣漸泄,此時我軍則求戰不得,士氣漸長,正是用兵之時,乃此消彼長也,所以諸君不必擔心,戰爭很快就來了!這話不要說出去,說出去就不靈了!”戴維先生說的話讓四軍長恍然大悟,他們也就不慌不忙了,待到大家越發不耐煩時,覺得渾身是勁可以打死老虎時。

見到時機成熟了,顏常武召開了軍事會議,部署進攻之事!

第2092節 連續不斷的戰鬥(七)第1957節 時空錯亂的感覺第1139節 掩耳盜鈴的奧斯曼人第84節又婦人之仁?第987節 肉呢?肉在哪裡?第211節劉之鳳歸心第76節東南號啓航第78節海峽兩岸的戰備第1031節 大神神像事件之法奧港城第317節 阮朝識相第108節前往臺北第1034節 大神神像事件之真理二第1677節 阿拉斯加的開發(二)第647節 關外的壞消息第1432節 輕下德里第921節 七天下城之火油桶的壓力第1788節 天誅國賊第211節劉之鳳歸心第1661節 疲憊之兵第91節定鼎之戰(完)第457節 運牲船運人第858節 啓航新堯州第1401節 王子之怒第35節贖回荷蘭人第1665節 骷髏旗起第227節避開暗礁第976節 攻埃及計劃第2014節 郝搖旗差點學了夏侯惇第762節 千古奇功!第998節 退伍兵安置的未雨綢繆第325節 第二次巴達維亞會戰之以牙還牙第1808節 上風作戰VS下風作戰第123節刺客(一)第154節三聖經第169節落子(四)第976節 攻埃及計劃第1275節 不殺人第559節 清朝來人第2062節 蘇丹獻璽第1164節 三年第1076節 開羅人晉見領袖第933節 我們中國人講人情第278節 賜爵建制第666節 葡萄牙人熱情的招待第959節 終於有了發現第583節 大明殤始之老熊來歸(一)第1144節 火力壓屎奧斯曼人第402節 第三次巴達維亞會戰之自殺式攻擊旗艦第505節 百萬華人下南洋(六)第196節我喜歡造艦!第1985節 震撼人心的三招第2052節 壯行酒第1378節 不作不死第156節當官的好處第1776節 土地真香第817節 舊事不須再提第212節鄒維璉來也第423節 左良玉歸來第100節四大來錢法第403節 第三次巴達維亞會戰之大勝第477節 大街血戰第1787節 帝國之痛第247節到呂宋之劫持第1557節 世易時移第1824節 教皇的憤怒第481節 皇協軍的幹活(一)第720節 幹掉復社第1621節 科什圖尼察的匪幫第305節 芝麻開門第40節揚旗稱霸第1890節 第六天的戰鬥第983節 白皮頂不住了第656節 天津保衛戰之部署第81節洪熙官出使官軍第2105節 半島裡的戰鬥第1084節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第158節大帝都不及我小臺灣第878節 負責任第642節 東南府的娛樂第1538節 顛峰對決之國力差距第1973節 蒙古騎兵痛打葉爾羌步騎第1714節 總算能好好談判了第113節征服中的戰鬥(一)第30節是戰是降?第1692節 不便宜別人第1223節 朱家子孫反大明第1283節 大明第一忠臣第919節 七天下城之高DPS輸出第679節 在荷蘭(二)第356節 烈火焚城!第277節 英國人乾的?第855節 最好的廣告第1134節 餓壞的庫爾德人第12節 敢A我的錢!第129節堅定的帶路黨第1877節 包頭佬俘虜第460節 馬打籃人來了第1353節 出其不意的刺殺第657節 天津保衛戰之填溝壑第6節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