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天才是怎樣煉成的

“我倒是要看看,這奏摺爲何能批閱的如此之快!”

馮去疾站在大律府門口深沉的呢喃自語道。

他今天特意的卯正起牀,來到丞相府整理奏摺。

一千六百份奏摺!

要通過四個吏員才能抱來。

沒錯。

他故意的!

要不然他也不會起那麼早跑過來。

按照以往的慣例。

昨晚他就會將今日遞上去的奏摺整理好,今日由丞相府大史令送到陛下哪兒。

至於他,遲一點也沒有關係。

但今天。

他什麼事情都不幹!

就看着嬴城批閱奏摺。

“馮公!”

在大律府門前的守衛也是一愣,急忙參拜馮去疾。

沒想到馮去疾如此之早的就來到大律府。

不過。

門口的守衛也不知道,到底是馮去疾自己來的還是嬴城叫來馮去疾的。

“嗯!”馮去疾迴應了一聲,“我來給大律令送文書。”

說着。

馮去疾就直堂堂的走了進去。

大律府不是居所,如今是嬴城辦公之地,也是如今大秦政令的核心之地。

自然!

他是可以相對自由的進出的。

因爲時辰上稍微早一點。

據他的瞭解,嬴城每天辰時的時候會開始批閱奏摺。

但嬴城到底是什麼時辰起牀的,他就不知道了。

反正每天嬴城都非常活躍。

可剛進去。

馮去疾就微微一愣。

一個時辰八刻。

分初時和正時。

每時有四刻。

因爲他來的早,卯正三刻就帶着吏員來到了門口。

他覺得嬴城即便是起牀了。

這個時辰也應該在早食之類的。

誰曾想。

剛進門,就看到嬴城一個人坐在前殿主位上在寫字。

“拜見大律令!”馮去疾心底微微一沉,不由感慨道:“大律令起的真早啊!”

“馮公!”嬴城練書法的停頓下來,擡頭笑道:“馮公不也挺早嗎!”

“不知可是發生了何事?”

無事不登三寶殿。

嬴城還以爲大清早馮去疾前來,是出了什麼事情呢。

不過他也納悶了。

要是馮去疾有事要稟報或商議,那也應該是先請見纔是,就這麼直堂堂的走進來就有點過分了。

“老臣前來給大律令送今日的文書!”馮去疾也不拐彎抹角。

實在是。

他身爲丞相,大清早的一沒有奏報,二沒有議事,現在更應該待在自己的官署裡面。

實在是找不到理由跑到嬴城身邊看嬴城批閱奏摺。

唯有!

“老臣近來煩悶的厲害,想親近親近大律令,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特來聆聽大律令教誨!”馮去疾蹩腳的想着理由。

也不能直堂堂的說,我馮去疾就是來看你嬴城爲什麼批閱奏摺那麼快!

“馮公老成持重,穩定朝堂,是我大秦之頂樑支柱,城可無教誨之姿!”嬴城奇怪的瞅着馮去疾,笑了笑道:“馮公隨便坐!”

大律府並沒有如咸陽宮那般空蕩蕩的。

兩側均有桉牘和坐席。

“大律令之秦律禮書,五等九流,軍功軍爵榮譽優待制,十三司,集體化農業,興商,宣傳之便利,教化之興起,重塑三司,徹查隱戶隱田,鼓勵之生育,無不爲治國之良策,老臣之穩重,一塵不變,與之大律令相去甚遠矣!”

馮去疾發自肺腑的讚歎,順勢道:“謝大律令。”

說着,馮去疾自覺的往最靠近嬴城的桉牘旁坐了下來。

“想要改變大秦,何其之遙!”嬴城聽不得稱讚,隨即將昨日巡視蓑衣作坊之事說給了馮去疾聽,感慨道:“我大秦的勳貴無不起於微末,善於經營才能富裕,強國無不強民,可民之愚非三日可改變。”

馮去疾沉吟了片刻,坐答道:“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昔日孝公與孫鞅、甘龍、杜摯研討強國大計,尋求統御萬民的方法。”

“若無孝公之堅持,商君之強策,尚無如今之強秦。”

“然而,愚笨的人在辦成事情之後還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對那些還沒有顯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預測到,對百姓而言,不可以同他們討論開始創新,卻能夠同他們一起歡慶事業的成功。”

“反之,先有成功後有創新,也未嘗不是富民之策。”

頓了頓,馮去疾笑道:“百姓不知如何致富,需要有智慧的人指引他們,大律令所做之事,不正是此事。”

“行富民之策,百姓尚不可知,正是以朝廷之力教化民衆之時,若百姓知曉如何致富,又如何傾力朝廷去興教化呢。”

“昔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亦有夫論直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與百姓謀政,不如行使政令令其歸服,其見成功便自安其樂。”

“強國之策尚不於外道,二三人即可!”

嬴城一嘆,隨着內侍迅速的鋪開奏摺,一邊奮筆疾書般的批閱奏摺,一邊低着頭回道:“馮公所說極是,只是政令之所束,民之所畏更甚。”

“經營應以相對自由而論,少府投入以一國之力而經營,尚且有盈虧。”

“萬家萬民之經營,盛況於少府十倍百倍,此中盈虧國不可承擔!”

“既有經營,便有盈虧,不足以令國以國力爲其承擔其中風險!”

“民畏法,若以國法約束,民便不敢深攝其中,更談不上致富了。”

馮去疾正要沉思回答,卻是微微一頓,腦袋有點宕機的盯着嬴城。

他發現嬴城。

竟然已經開始了批閱文書。

只是,這批閱文書的方式,稍微有點離譜。

簡直就跟抄書一樣,沒有任何頓挫,一氣呵成。

而且。

嬴城竟然還在與他一起探討。

突!

馮去疾忍不住的站了起來,隨口胡編道:“民與民之別,人與人之別,物與物之別,均有不等。”

“朝廷不能將目光放在小家之民,此爲得一地而失全局之目光。”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經營之道自負盈虧,天經地義,此爲人之別,非朝政之錯。”

“政令繁多會使人困惑,不如靜觀其變,致其果後改善之。”

嬴城低着頭繼續批閱奏摺,卻是搖頭道:“不可使之啊,讀書識字者十之有一,會經營之道者還要去之九成,如果不能以政令扶正,小家之民便會漫延之萬家,便會失一地而失全局。”

可隨着嬴城回話,馮去疾的目光卻漸漸變得呆滯了起來。

站得高,看得遠。

他清楚的看到嬴城在批閱三川郡的奏摺,目力所及他記得清楚,那是關於三川郡洛陽李氏的事情。

情況不是一般的複雜。

三川郡有三個地方,不容忽視。

洛陽,宜陽,尉氏。

其中洛陽昔日是呂氏的封地,後來又變成了李氏旁支盤踞之地,而又因洛陽是富貴之地,自有十七八個封爵,錯綜複雜。

其內還是三川郡之郡署所在,洛陽縣之縣署所在。

距離咸陽在不遠不近的位置。

朝廷政令頻發,三川郡的變化也是突顯的。

這其中。

就有隱田之事。

隱田統計之中,雖然在朝廷強力政令的支持下,諸如李氏,呂氏這樣的累世之家雖然安順不敢忤逆朝廷政令。

但是卻在統計之中。

出現了統計吏員以少計丈量的方式來規避此前大面積隱田的情況。

以前的隱田,屬於耕戰國策之下的開墾未報備之地,呈大面積隱田的方式存在。

這很好尋找處理。

但是經過此次良田之改,這些人也更改了方法。

兩畝地丈量成一畝三分地。

十畝地丈量成七畝地。

以此來減少繳納賦稅。

這件事被三川郡郡守發現,這其中的主謀就是洛陽縣丞。

所以三川郡郡守請求在徹查此事,嚴肅處理。

對這類官員。

按照以往慣例,扒層皮吊起來鞭屍都不爲過。

但是。

這其中就必須要考慮到另一件事。

春耕在即。

乃至於洛陽因爲氣候稍暖,要提前驚蟄四五日春耕。

這個時候撤掉洛陽縣丞,重新派遣縣丞前去主持春耕,會影響到春耕大事。

因此。

最合理的方式便是等到春耕一結束,從廷尉直接調遣得力干將介入洛陽之事,以雷霆速度撲滅洛陽這股欺上之風,零容忍。

而他在嬴城的批閱也看到了一行字,春耕爲重,暗查取證。

可是。

嬴城現在還在跟他討論愚民不可富的問題,涉及到嚴重的即便是朝廷想要富民,民也無法富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極有爭議的問題。

“這!”

可馮去疾又愣了愣,不可思議的又盯着嬴城批閱道:“準!”

他還沒有反應過來洛陽縣丞欺上的事情,不曾想嬴城又批閱完了另一個奏摺。

那奏摺的事情也不是小事。

洛陽呂氏自呂不韋之後一度潰散,但畢竟是名門之後,曾經甚至一度富可敵國,其底蘊深厚,依舊在洛陽苟延殘喘。

而隨着這麼多年過去,呂不韋一系已經零散四地,呂氏便想要重新復出。

不知呂氏走了什麼門路,讓三川郡郡守舉薦了呂氏二三子入商業司爲吏,舉薦之由是擅經營之道,或可助商業司統御商旅。

這沒什麼。

其中關係複雜,呂不韋沒有謀反,呂氏就能再度復出,陛下也曾有寬恕之意,每每研讀呂氏春秋便有此感慨可惜之意。

可是。

他之所以知道完全是因爲他提前看了, 所以知道正確的答桉。

可是嬴城。

是一邊看着一邊思考其中關鍵這纔給出合理的批示啊。

“嗯?”卻是嬴城,聽着聽着見馮去疾不回話了,不由的奇怪道:“馮公可有良策。”

“城以爲,應當將此事交給商業規範署來進行經營思想督造,精選三四人,講解經商之道,而且很巧,這洛陽呂氏有二三人前來,既然擅長經營,不妨就讓他們進入商業規範署,引導商人思想。”

“等教化興起,商學漸漸普及,再撤銷商業規範署這部分的權柄。”

“畢竟,不擅長經營的百姓太多了,不能任由其自生自滅。”

親,點擊進去,給個好評唄,分數越高更新越快,據說給香書小說打滿分的最後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

第219章 大秦軍事學府第139章 朝堂議事之糧債第263章 分財不均啊!第八十五章 沒有竹簡筆墨第128章 第四,閱兵第244章 限制皇權第179章 大秦帝國之裂變(一)第166章 嬴城最不想動的宗室第233章 動亂將起?第164章 暴秦無道,天下伐之第三十章 臣還要,大秦朝堂上的滾刀肉團伙第七十七章 以夷制夷之策第237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第九十章 促大樂司工作第227章 農桑第199章 下官遵命第246章 馮劫論兵第三十二章 霸道行事,無所顧忌第223章 東線巡視第249章 武成候王翦第281章 第一次西進議事第五十九章 門庭若市的扶蘇府第九十七章 大秦的三座燈塔第278章 王賁的抉擇,忠與孝第一百一十五章 火堆中的道理第二十三章 第一辯法,辯朝堂諸臣啞口無言第225章 藍田議事第226章 微末中的問答第四十八章 羣臣沸騰,爲母者憂思第八十六章 不如小學生的大秦朝臣第229章 地域政治第225章 藍田議事第261章 發錢,發錢,發錢第178章 決然之變第186章大秦帝國之縱橫(四)第三十六章 一把火燒起來,連自己家也燒第225章 藍田議事第二十章 早已準備,迎接暴風雨第162章 贈書之禮,星火相傳第284章 西進問答第167章 真正需要解決的困局第八十五章 沒有竹簡筆墨第一百一十四章 頻陽白氏一族第168章 宗室悲壯的謀劃第八十一章 給郭懷義的建議第172章 做歷史的‘王莽’第211章 芝山裡的寶山第135章 大戲開場第170章 我支持你去尋神仙第239章 被忽略的萬世制度第一百二十一章 家宴趣事第四十一章 帶兵先進攻一下阿房宮,楊端和第210章 人人大不同第三十四章 在大秦統兵的難度,要拿真本事第224章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第148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六十三章 輕鬆化解,炸始皇帝出來第244章 限制皇權第185章 大秦帝國之縱橫(三)第245章 始皇之議第六十七章 大秦的工程圖第六十三章 輕鬆化解,炸始皇帝出來第262章 馮世傑的尋政之路第176章 可怕的局面第三十三章 人之變因權勢而變第166章 嬴城最不想動的宗室第274章 朝政之訣第246章 馮劫論兵第三十一章 督促詔命,揚眉吐氣的老媽第218章 均富論第226章 微末中的問答第162章 贈書之禮,星火相傳第190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四)第一百章 促計劃育生司發展第224章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第209章 大智若愚第182章 大秦帝國之裂變(四)第七十五章 斯聞城二十禮驚悟第一百一十五章 火堆中的道理第一百零六章 國策之論第九十七章 大秦的三座燈塔第二十三章 第一辯法,辯朝堂諸臣啞口無言第230章 罪不及後?第218章 均富論第195章 牛人在監牢第一百一十七章 終於給挖到了第174章 曬太陽的趙高,瘋了的李斯第176章 可怕的局面第六十四章 一百零八案例第271章 大秦第七軍械冶煉作坊第161章 蕭何與張良第一十三章 始皇帝的平靜與淡定第170章 我支持你去尋神仙第二十二章 天下權勢,纔剛剛開始而已第170章 我支持你去尋神仙第135章 大戲開場第216章 一十三司聯合巡查組第131章 火燒胡亥府第188章 大秦帝國之崛起(二)第八十五章 沒有竹簡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