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八惡不赦,始皇帝的小傲嬌。

“大赦天下啊……”始皇帝沉吟着開口。

“一旦頒佈,有罪之人難免得不到應該有的懲處,如此一來,依舊會敗壞律法制度,而使人心不夠敬畏。”始皇帝輕輕釦動着案几。

始皇帝懂趙泗提出的特赦權,以及特赦對象的意思,只是往前數幾百年,大秦皆以律法治國,嚴謹慣了,而偏偏大赦又是面對天下,並非僅僅針對某個個體和小羣體。

凡面相普羅大衆的事情,影響必然極大,因此始皇帝一時之間還是有些猶豫不決。

在始皇帝眼中好壞很分明。

好處是可以施恩於天下,快速讓人心安定下來。

壞處就是皇帝的權利破壞了律法的威嚴和公信力,律法的威懾性降低。

當下確實是利大於弊的,這是毋庸置疑。

因爲當今叛亂初定,絕大部分受益於大赦天下的是被迫牽連裹挾的庶人。

而且地方生態急需恢復,同時在這場叛亂之中,六國餘孽死了很多,他們的田地和財產都被政府徹底清算。

田地不用說,必然是分給自耕農去耕種的,去兼併,分田地,滅豪強貴胄,本來就是始皇帝頒佈遷王陵令的初衷。

財產也需要地方生態恢復以後纔有用武之地。

要分田的首要前提就是讓他們從戴罪之身恢復成身世清白的自耕農。

有地了,也得有人種不是?

但是人不可只着眼於當下,而要放眼後世。

以後呢?這種局面可不多見,如果沒有這種局面的情況下,大赦天下難道不是對律法權威的動搖麼?

“大父果然是洞若觀火,一眼看出其中關鍵。”趙泗順嘴拍了個小馬屁。

始皇帝聞聲笑着點了點頭。

這就是自家兒子和好聖孫的區別。

他如何看不出來趙泗對自己說的話還有意見,但趙泗不會如同扶蘇一般自作聰明的說你是錯的,我纔是對的。

自家人商量問題,是爲了尋求一個最佳的辦法,而不是爲了證明自己纔是對的。

然而可悲的是,莫說始皇帝,便是後世天底下大多數家庭,似乎也都是總執着於對錯和情緒的釋放,而不在乎如何去解決問題,到最後只剩一地雞毛。

“行了,朕方纔想的是,朕開了這個口子,再親手堵上,但你肯定不是如此想,說說你的看法。”始皇帝擺了擺手。

眼下的局面,實在是太多見了,一切百廢待興,而且民怨已經積壓到了一定的程度,隸臣妾戴罪之身又多的數不勝數……

“其實凡事都有兩面性……大父您認爲大赦天下會動搖律法的威信,但我認爲,大赦天下也是對司法執行錯誤的一種糾正。

而今天下,傳訊只能以快馬,用書信傳訊,大父您想要了解什麼大多數也只能通過卷宗,您只能通過卷宗看到一個郡縣一共有多少罪犯,他們都犯了什麼樣的罪責,卻很難知道官府是如何把他們抓獲,又如何審訊出來的,就算知道了也不能通過卷宗窺見真假,不能確定其中有沒有屈打成招,栽贓陷害,更甚者以私權而謀私,故意借律法以凌辱庶人。

律法頒佈,倘若律法的執行者都能夠嚴格按照律法行事,那天下自然也就談不上有甚麼危險,可是人終究有疏漏,有私慾……

李相,您能夠保證天底下的罪犯都沒有屈打成招麼?”趙泗開口問道。

李斯聞言搖了搖頭……

“這就是我所說的,以皇權來糾正基層官吏司法的錯誤啊。只要大赦天下用的好,那是有利無害的事情啊。”趙泗嘆了一口氣開口說道。

始皇帝聞言眼睛一亮,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看着在那侃侃而談的趙泗開口問道:“那伱來說說這大赦天下如何用好?”

“在我看來,無非嚴政苛政則多用,寬政仁政則少用。

吏治敗壞則多用,吏治清明則少用。

同時在我看來,大赦天下只是一種緩和餓的手段,而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所以如果吏治敗壞的時候,使用大赦天下的同時,也應該加緊時間來把問題解決掉,政治上有甚麼錯誤也應該及時改正,而不是一味的依靠大赦天下來施恩於天下,而不去解決真正的問題。”趙泗開口說道。

說白了,大赦天下是用來提升皇帝的容錯率的。

同時也是用來放緩矛盾的,但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

而且這東西怎麼用也是有講究的。

寬政仁政,能不用就不用,政治條件寬鬆意味着誕生的民怨並不會太多,人心總體趨安,罪犯自然也不會太多,真正能被逮捕的肯定是犯了大案子的。

但是如果是苛政嚴政,如大秦這般就連路見不平都必須得拔刀相助,否則就要罰二甲的時代,那就很有使用大赦天下的必要了。

因爲無辜者太多了,他們可能犯了法,但不一定真的有罪,甚至在株連並未完全消除的當下,有很大一部分罪犯完全是受了無妄之災。

那這種時候就有使用大赦天下的必要。

其次,吏治清明和吏治敗壞就不必多說了,大概理由類似。

如果能夠做到施政中正,鬆緊有度,治吏清明,上下無私,那就沒有任何使用大赦的必要。

諸葛亮治蜀便是如此,有臣下勸說諸葛亮大赦蜀中,諸葛亮即以此理拒絕。

趙泗在侃侃而談,始皇帝若有所思。

待趙泗說完,始皇帝點了點頭:“不錯……”

“那你說當今大秦是寬政還是苛政?是吏治清明還是敗壞?”始皇帝繼續開口。

“寬政也有,苛政也有,吏治既清明,但也敗壞。”趙泗聞聲說了一句廢話。

也不算廢話,最起碼始皇帝是聽出來了些意思。

始皇帝點了點頭看向李斯開口說道:“既然如此,便勞煩李相和臣下商議出來,究竟是哪些罪行,是大赦天下也不能赦免的,待到不赦之罪商議出來以後,再議大赦天下之事。”

“唯!”李斯頓首,爾後瞄了一眼趙泗笑眯眯的離去。

趙泗這小子,啊不對,這位太孫殿下,可是話裡有話啊……

所謂寬苛並有,清明而又敗壞,李斯哪裡聽不出來這是在點自己。

但奈何,做事需要時間啊……

將一個國家的變革之道研究清楚,同樣也需要時間啊。

待李斯離去以後,始皇帝臉上還帶着幾分感慨。

“朕奮六世之餘烈,歷代先王,又何嘗不是給朕留下了一堆爛攤子,李斯也是,商君之法已於秦國骨血兼容,前無古人可依,步步需得小心謹慎,你若是有心,可以去和李斯商議,只是催促,事情卻是快不起來的。”始皇帝拍了拍趙泗的肩膀笑着說道。

李斯在嘗試拋棄舊法家的影響去走出來一條新路,在蛻變,在醞釀,他未來可期。

不過蛻變和醞釀的時間到底是有些久了……

趙泗又不是李斯,讓他用大道理放屁他當然一個比一個響,可讓他真正如治根本之功,糾律法之條目,那他就比較爲難了。

更何況,李斯在這個期間還要去創造獨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慢,是正常的……

又要治國,又要治政,還要治學……

始皇帝之所以今日能夠留下李斯旁聽也是因爲如此,不然就是爺倆一起閉門嘮嗑哪有李斯的份?

到底是爲了讓李斯能夠旁聽旁聽,以獲得更多的啓發。

“行叭……”趙泗攤了攤手,不過一想李斯確實任務艱鉅。

老闆給個大方向和主題,真正去完善實施的,終究還是人啊……

一天的時間轉瞬即逝,李斯的行動還是夠快的。

第二天便呈上來了所謂大赦不赦之罪。

“陛下,大赦不赦之罪,臣已初步羅列清楚,共八條例,請陛下審查。”李斯躬身站於殿內開口,將文書遞上。

“念!”

趙泗接過文書開口。

“所謂大赦不赦,共八大罪。

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判,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內亂……”

後面還有李斯對這八條大罪的詳細解析。

謀反不用多說,謀大逆則是毀壞皇帝宗廟陵寢等罪大惡極之罪,而謀判就是出賣背叛國家。

謀判在春秋即有,秦簡之中也有記錄,凡已被認定戰死卻活着回來的都要罰爲奴,倘若主動放下武器還要株連家屬。

惡逆時謀殺親屬之罪,不道則是惡性侵害罪,如肢解,造畜,滅門,凌老幼,看起來人神共憤的惡性犯罪事件基本上都屬於不道之罪。

大不敬就不用多說,依舊專指皇帝,譬如什麼誹謗君上侵犯皇帝威嚴的都屬於大不敬。

不孝也不用多說,內亂則專指親族通姦犯罪這種有違人倫的事情。

可以看得出來,李斯總結出來的這八條大赦不赦的罪行,要麼是爲了維護國家統一,要麼是爲了維護皇帝的尊嚴,要麼就是基於社會普羅大衆的樸素情感發生了就人神共憤的惡性犯罪。

其實李斯最開始提出的是七大罪,沒有不孝。

但是後來想了想,李斯還是給加上了。

現在的李斯到底和以前的李斯是有些不同了,趙泗能夠感覺的出來。

始皇帝聽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仔細想了想,除了這些惡性犯罪以外,其餘的罪責赦免大部分都是可以接受的。

至少對於始皇帝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倘若一人剛剛因爲口角殺人,又恰好不觸犯這八條大罪,剛剛判處刑罰,就遇上了大赦天下,如此一來,是否太過輕鬆了一些?”始皇帝揉了揉眉心開口問道。

“簡單,殺人罪如果恰好不在八大罪之條目,那就罪減一等,該殺者不必殺,改爲流放兩千裡,該流放兩千裡的就減爲流放一千里……如此一來,也不至於殺人之罪輕而易舉的就因此脫罪。”李斯開口說道。

雖然,古代的治安條件十分感人。

但是必須要確定的一點是,但凡是治世和盛世,判處死刑都是慎而又慎,唐太宗時期甚至要求各州府判處死刑的罪責必須要由中央過問,地方官府無權判直接處死刑。

同樣,只要是殺人罪,但凡是治世和盛世,就必然是惡性犯罪。

古代人命雖然沒那麼值錢,但那是特指朝廷天威淪喪,吏治敗壞,天下大亂的時期。

哪怕是視民爲耗材,用重典重刑的秦國,真正意義上的死罪也不怎麼多。

秦國要的是把你從自由人變成奴隸,剝奪你的一切,但同時你活着就必須被迫源源不斷的做出貢獻。

只有徹底沒救的朝代纔會想着用殺人解決問題。

當然,從自由人變成奴隸以後嚴格意義上就不算人了。

至少從律法意義上,奴隸是財產,而非人。

但是私奴不好說,官奴,也就是隸臣妾,是有一定的人權保護的,也不是變成官奴以後就真的任打任殺了。

始皇帝點了點頭,認爲李斯補充的不錯。

但凡殺人就是惡性犯罪,就算不屬於八大罪之行列,也不能輕而易舉的就完全赦免,罪減一等可以……

真有冤屈,起碼有個盼頭,有個迴轉的餘地。

始皇帝覺得很不錯,擺了擺手開口說道:“你去曉諭百官,七日之後,召開朝會,議論大赦天下之事!”

李斯聞聲躬身退下,心中則暗暗揣摩始皇帝的心思。

看樣子,始皇帝是真的接受了?

作爲始皇帝身邊陪伴了幾十年的心腹,李斯如何不清楚始皇帝的轉變?

現在的陛下,纔是真真正正的能夠放緩下來去想東西了。

那這樣一來,自己才真正有了成聖稱子的可能啊……

趙泗歸來以後,始皇帝確實心態沒以前那麼糟糕了,但本質上還難免急躁,畢竟人力有窮盡,人命有盡時。

趙泗身份大白以後這種情況也還在持續。

所以,李斯清楚,自己的路沒那麼好走。

恐怕得等到趙泗接替始皇帝以後,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開始。

而現在……李斯卻看在眼裡,趙泗這……太孫殿下,也不知道給始皇帝灌了什麼迷魂藥,真給始皇帝哄住了,那這樣一來,放平了心態,不驕不躁的始皇帝,李斯才真正擁有了再今朝證道的可能。

嗯……不用等趙泗了……

李斯呈上來的八大罪,何嘗不是試探?

以前的始皇帝,可不會如此寬仁,這必然是受了趙泗的影響,

李斯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心滿意足的離開,也終於堅定了對商君舊法開刀的想法。

至於趙泗,自然是不知道李斯的小九九的。

他想當然的以爲李斯到現在還沒開始證道是因爲準備工作太難做了。

而始皇帝,或許是看出來了,但他並不在意這些,只是哼了一聲臉上帶着一種說不明白的表情開口:“將李斯呈上來的奏摺送去給你的父親,傳他入宮晌食。”

趙泗點了點頭。

懂了,始皇帝這是準備給自己的便宜老爹上臉色呢。

第266章 龍王歸來,君臣相對第493章 匈奴欲和親?趙泗的霸道!第85章 上架感言第136章 始皇帝覺得自己受到了冒犯。第350章 當今大秦可稱得上國泰民安麼?第397章 又一年豐收,新年將至。第88章 爲朕駕車!第218章 張蒼:來捉我真的要這麼大動靜麼?第505章 泗詔即朕詔第117章 始皇帝的惡趣味第380章 長公子,你可長點心吧!第424章 介紹一下,這是朕的孫子!(爲暖陽第516章 沒有人可以左右孤第172章 始皇帝:天命環繞我身!第255章 璞玉光環的新發現第66章 大秦的霸道。第298章 和虞姬的第一次相見第52章 恭喜你,成爲不更!第208章 抵達陽城,始皇帝壽誕臨近。第98章 趙泗對於大秦海事的未來規劃!第10章 始皇帝很有自信解決這些問題第153章 李斯趙泗始皇帝三人組第91章 豐收進行時!第493章 匈奴欲和親?趙泗的霸道!第185章 趙泗一如既往的沒腦子和沒屁眼第258章 趙泗再次成了蒙鼓人第196章 胡亥狼狽逃竄,趙泗錘殺魏氿!第497章 騰李斯他這分明是剽竊!第344章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第333章 你小子要立地成聖了!第504章 五十天能言,組建執金吾!第367章 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黑冰臺第220章 李斯對趙泗的評價第26章 萬一弄出來了呢?第134章 陛下,這就是戰爭!第28章 始皇帝絕不會容許旁人染指!第94章 值守宮門,始皇帝身體素質+1第96章 金丹有毒!第202章 始皇賜弓,賜甲,賜戟!第182章 陛下,您就寵着他吧!第292章 對項家和虞家的佈置第355章 王翦:你要老婆不要!第503章 開誠佈公,上陣父子兵!第138章 始皇帝認爲趙泗不是忠臣!第123章 海事朝議,大秦的狠人!第309章 蒙恬的示好第521章 奴隸制的消亡第328章 五穀園,獸苑,航貿軍府,羽林軍第275章 張蒼對沛縣八人衆的高度評價第479章 張良死,天下定!第477章 熊心死,楚地定!第287章 揚名江東!第106章 始皇帝眼中,趙泗開了美顏!第460章 趙泗哭窮第364章 獸苑進展和成效第95章 始皇居然再磕藥?趙泗震驚!第139章 墨家弟子的震驚!趙侍郎真神人也!第286章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泗之神勇,尤第471章 八惡不赦,始皇帝的小傲嬌。第522章 僱傭製取代奴隸制第62章 很多東西就差一哆嗦!第348章 對家人的安排第117章 始皇帝的惡趣味第38章 說一說後續劇情和求追讀第308章 項羽終爲執戟郎第95章 始皇居然再磕藥?趙泗震驚!第374章 始皇帝父子相見第12章 蒙毅贈書第446章 消息傳趙地,劉邦狂喜!第295章 項羽,降!第42章 帶朕去看朕的大寶貝!第479章 張良死,天下定!第503章 開誠佈公,上陣父子兵!第274章 睡不着,根本睡不着!第328章 五穀園,獸苑,航貿軍府,羽林軍第289章 讓大祥瑞趕緊生個小祥瑞出來。第21章 絲綢之路的意義!第40章 始皇帝抵達了他忠誠的咸陽!第288章 始皇帝臉上的姨母笑第518章 趙泗我選擇雙贏!第364章 獸苑進展和成效第222章 頭好癢,好像要長腦子了!第186章 胡亥的拉攏,繼承人的問題!第462章 趙泗攤牌!和始皇帝的開誠佈公!第450章 始皇觀月第407章 趙泗出自於趙國宗室?第38章 說一說後續劇情和求追讀第189章 百官驚詫,趙泗再升爵第196章 胡亥狼狽逃竄,趙泗錘殺魏氿!第123章 海事朝議,大秦的狠人!第60章 沒聽說過富二代花錢花窮的第258章 趙泗再次成了蒙鼓人第35章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第319章 趙泗和李斯的密探!第343章 農家入駐五穀園第307章 琥珀和虞姬第146章 莫須有!第244章 捉了吧!第144章 只要把他們都殺光,就不會反撲了!第180章 大巡天下,始皇帝死而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