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一章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大堂裡只剩下沉沉的沉默。

李恪享受着這種沉默,腦子裡卻想着別的東西。

他忘了究竟是何人說的,凡是人研究出來的理論,必定沒有十全十美。任何理論都有極致,唯有與時俱進,方能應世而長存。

這句話用在秦朝正合適。

李恪曾和慎行論過非法之因。

商鞅的理論是應運時代而生的偉大產物。秦弱之時,酷法厲刑有利於大秦整合國內資源,弱秦由此得以強盛,也得以用百分之力對敵天下。

此後天時地利人和,先是司馬錯巧取巴蜀,讓秦國有了戰略縱深;後大秦賢相良將如過江之鯽,六世之主奮勇莊嚴,讓大秦得以越來越盛;再到始皇帝之時,鄭國渠疲秦卻造就關中,韓非間秦卻完善了法家,大秦大勢終至得成,十年間氣吞天下,代周而王。

所以毫無疑問,法家於秦是有益的,甚至可能是最適合大秦的學派之一。

但時移世易,大秦早已沒有了勢均力敵的敵手,天下重任也從原先的統一天下,轉到了收附民心,興業富國上。

而與之相對,商君之法顯得太過於死板,韓非完善又全不在點上,這才導致如今的法家已扛不起秦朝興盛的大旗,便是勉強爲主,也需要經過深刻的兼容幷蓄,改良發展。

只可惜,完善可也,但改良,在這個時代卻偏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禁忌。

以李恪在墨家的聲望,去墨子化尤且小心翼翼,法家根本沒有能與李恪相提並論的掌教至尊,想要改良,談何容易!

祖宗成法大於天,這句魔咒足足糾纏了華夏兩千多年。

李恪知道其中的難處,所以更知道,想在這樣的時代做些改變,哪怕只是最微小的改變,也需要衝擊,再衝擊,直到對手心緒動搖,自我懷疑,最後才能圖窮匕見,用曲線救國的策略悄悄地偷換概念。

這是李恪給自己定下的以不變應萬變的核心策略。

以大來說,修築定襄關是李恪對大秦的第一次衝擊,即將動工的,與歷史全然不同的直道是第二次,以後或許還有第三次,第四次,直到時機成熟,他纔會露出獠牙,直取中宮。

小處則簡單多了,言語便可成爲足夠的衝擊,正如眼下,他的面前,這些根深蒂固的老秦法吏們已經開始自我懷疑,這代表着,偷換概念的時機業已成熟。

李恪在滿堂的沉默中慢慢走回正席,跽坐,正聲。

“我曾說,商君不曾有錯,墨家不曾有錯,秦律不曾有錯,機關不曾有錯,唯我們錯了。”他一字一頓,朗聲高宣,“我們錯在何處?錯在對商君,對時代,缺乏琢磨!”

“機關盛,六蝨生。當下之世機關必盛,可機關必盛,六蝨便必生麼?陛下要我等在此牧民,難道就是爲了耗費民膏,多養些不擅農活的蠢蟲麼!”

疾言厲色的喝罵,聽在衆人耳中不輒於天音,他們的眼睛漸漸亮了。

審智民能,善度民力,勞以率之,正以矯之……

他們兀然憶起李恪的首訓。

太守騰的《爲吏之道》文字華美,意境深遠,尤其在法吏的任用上,不僅提到了法,還着重提到了教。

教民之能,導民之力,啓民之智,矯民之過。

張遷感覺自己抓到了什麼,急急問道:“尊上,白羽亭!”

李恪終於笑了起來:“你們一聽我要建白羽亭,腦子裡便只有抑商之道,卻無人想想,抑商之道究竟因何而來。”

牟定遠好奇問:“抑商莫非還有根由?”

“世間萬事皆有根由,抑商之道自然也有根由。”李恪失笑一聲,擡起手,在几上劃了個圈,“人力有窮盡。古時民力不健,爲商者衆,則務農者稀。商賈之道多獲金錢而少勞苦,而人又有好逸惡勞之心,其結果就是商道愈興,農道愈衰,農道愈衰,國力愈弱。民富而國弱,由此而得。”

“李悝有言,雕文刻鏤,害農之事也,錦繡纂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則飢之本也。自他以後,商君高舉耕戰,韓非重本逐末,兩位名法奔走呼號,皆是爲了將民力用於農、戰二事,以強國本。”李恪用手指劃破圓圈,輕輕一推,“可機關是用來幹什麼的呢?當田地用不盡民力之時,我們身爲牧民之官吏,該做些什麼?難道就這麼袖手而觀,只等着六蝨得生,老秦疲廢?”

一連三問,在座之人感同身受,坐臥難安。

任銳忍不住喊:“若是引民經商,尊上就不怕民得享樂而荒廢了本業?尊上,機關便是再巧,畢竟也是需要民力操持的!”

“銳君此言,有理。機關再巧也需民力操持,所以引民經商,實乃下下之策!”李恪斬釘截鐵,一言決斷,“我等建白羽亭,若是隻與民用,此亭便是一時興盛,到最後總歸會成爲陽周的禍害!”

“莫非尊上還有他法?”

“法家本就有擅商利國之策,何需我這個法外之人餿出主意。”李恪調笑一句,懶懶問道,“諸位莫不是忘了管子的官營之策?”

“官營……官山海?”

“山海者,天下也,非鹽鐵也。”李恪偷換了概念,卻不給人回味的時間,“在我心中,白羽亭一旦啓用,各里皆要佔有一肆,用之以接單營生,此爲集體經濟。除此之外,天下商賈雲聚於亭,各類物資必多用於工程,工程部量優而入,既省卻運輸之費,又便於優中選精,大利於國,這又叫招標採買。若是還有列肆剩下,酒肆、食肆、官舍各物,以官營,招閒農,以此成國民兩利,這便是白羽亭的第三種經營方式,真正的官營經濟。”

衆人聽得目瞪口呆,張遷忍不住問:“市亭還可如此經營?”

李恪反問:“遷君覺得何處不妥呢?”

“集體……集體經濟!各里皆佔列肆,可營何事?”

“山貨、水產、布帛、手工,各里富有民力,由裡中組織於農閒時產些物料,何愁無物可賈?”

“可百姓自造,如何比得工匠所出,商賈所營?”

李恪不屑地撇了撇嘴:“遷君聽說過苦酒裡吧?苦酒裡數年前便開始經營集體工坊,到現在名聲早已廣傳天下。若不是顧及農時,裡中工坊的訂單整年不愁有閒,你又聽誰抱怨過質量不行?”

張遷張了張嘴:“還有所得,所得之財如何分潤?”

李恪掰着指頭,一條條說:“首先是裡倉,一般佔三成,專用於裡中的修補、增建,當然還有工坊和列肆的維持。第二是按工計件,多勞多得,各入薪酬。其三就是分股了,凡裡中籍民,平分共得。若我們能如此行事,工坊行商皆在官吏,鄉里以農時爲重,農忙則停賈,農閒則重賈,民不得安逸,卻可得富庶,豈不是正合了商君之言?”

“這……這……”

眼看着張遷結結巴巴還有話說,牟定遠卻急得抓耳撓腮,急聲插嘴:“尊上,此計可是樓煩縣富強之法?”

李恪點頭,忽又搖頭,他嘆氣說:“當年身在家鄉之時,我尚且人微言輕,故樓煩縣僅有集體工坊盛行,以代工爲業,不似現在,各里還能有自己的列肆……”

說到這兒,他突然想起後世極狗血的一句廣告詞。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賣家多賣錢,買家少花錢,這,便是白羽亭當行之事!”

第五四九章 秩!兩千石!第四三零章 彭越豬突第六三八章 扶蘇的家臣第一八一章 作業平臺第二十四章 主動出擊第五零七章 罪加一等第四八一章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第四一四章 海外有仙山第七五九章 武關之一,死氣沉沉第六四二章 援兵漸近第三一零章 墨家的推舉制度第三九六章 商之大道第一三四章 不戰屈人第三四四章 恪君,助我第四零七章 范增跳槽第一七一章 收攏人心第八零二章 十六王相制第五五四章 焚書第二二三章 三墨之爭第三六一章 行刺第六三一章 被驅逐的人第七十九章 又見舊識第三十章 故弄玄虛第三四五章 屠睢問計第五零三章 大道啓夏第六一七章 河間的消息第五二七章 因材作書第五零二章 天上天下第三八六章 百人敵第八零四章 文臣不會打仗第六九三章 揭竿第五一零章 小人長慼慼第四六七章 墨家歸秦第八十章 新年大吉第五五三章 呂雉有孕第五八五章 五行靈動術之終,朕意坑儒第七二二章 做生意嘛……第四九九章 兄弟第七四五章 小心思第五一一章 用力過猛第四二六章 夜伏於林第二零三章 心如鐵石第二五四章 秦人卑鄙第五五五章 焚書制的真面目第二一九章 墨者登場第六零一章 河間郡大建第七零二章 相王第四四七章 同牢合巹第二五九章 樓煩之戰第二九六章 皇帝第三三一章 俠之大者第七八七章 澠池會之十,舞劍第二八二章 帝王之心第二七六章 瀕臨收官第三五四章 老人家要哄第七三七章 死戰之六,趙將軍彭越第六七零章 師出有名第五三二章 朔方部建制初成第四六一章 大朝會第六六零章 穀道聽宣第三八九章 劍癡試劍第三零七章 知北遊第七三四章 死戰之三,王不孤第五七三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六,孝行第九十一章 大肆採買第三二九章 日有所思第七五五章 七封秘詔第二零六章 陰陽神爐第一九七章 殺雞儆猴第五八三章 五行靈動術之四,烈火銷金第二九零章 南向,漫行第五零零章 冠禮,成人之始!第一七五章 三全齊美第六二二章 投鞭斷流第七六八章 武關之十,第二戰場第七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七八六章 澠池會之九,多疑第七三七章 死戰之六,趙將軍彭越第六零八章 風滿樓第一一七章 大宴賓客第一九六章 小孔成像第四八五章 歸咸陽第七八八章 澠池會十一,滄海第五一八章 擎雷仙人第七二二章 做生意嘛……第四零六章 全無勝數的考覈第七六二章 武關之四,老羞成怒第一二五章 句注軍市第一零二章 言語折磨第一八九章 錦衣還鄉第四四八章 春宵苦短第四十四章 凍雨降臨第六四六章 韓奇之死第四四三章 所謂邂逅其實少有浪漫第六八三章 背刺第五五四章 焚書第三五三章 蛤蜊拜師第五九二章 咄咄逼人第六八四章 內外第三零七章 知北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