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夜襲婁煩

“老將軍,遼軍這是殺去鼠雀谷嗎?”十幾名將領紛紛問道。

楊文廣搖搖頭,“不是去鼠雀谷,而是去井陘!”

“啊!”

所有將領都大吃一驚,遼軍難道是去河北?

“老將軍,這是怎麼回事?我們全力防禦太原,難道是上當了嗎?”衆人七嘴八舌問道。

楊文廣擺擺手對衆人道:“請各位將軍放心,小范相公在井陘那邊早有部署,遼軍不會佔到任何便宜,他們遲早還會退回來,我們只管嚴守太原。”

這時,一名士兵來報,“情報司張參軍求見老將軍!”

“請他過來!”

不多時,士兵將一名三十餘歲的文官帶了過來,這名文官叫做張微,官任參謀參軍,是情報司駐太原的主管。

張微躬身行一禮,取出一封信呈給楊文廣,“這是範相公前天派人送來,說只要遼軍離開太原,就要卑職把這封信交給老將軍。”

原來範寧還有一封信,楊文廣頓時大喜,連忙接過信,信中竟然是範寧的軍令,‘若遼軍前往井陘,可立刻派軍隊奪取婁煩關,並增兵雁門關,切斷西線遼軍的退路,同時也要頂住遼軍南下支援。’

楊文廣倒吸一口冷氣,他頓時明白了,兩年前那一幕又重新出現,遼國皇帝並沒有吸取教訓,再次派大軍孤軍深入,又再次落進了小范相公佈下的陷阱。

若不是範寧讓他去攻打婁煩關,他還真想不到這一點。

楊文廣當即對統制李儼下令道:“李將軍可率一萬軍立刻趕往婁煩關,務必奪下關隘。”

李儼立刻抱拳道:“卑職遵令!”

楊文廣又附耳對他說了幾句,李儼連連點頭,這才下城去領兵了。

楊文廣隨即又令統領鄭昭率五千軍趕回雁門關增援。

目前雁門關只有兩千守軍,鄭昭就是從雁門關撤軍回來,現在他又再一次率軍返回雁門關。

楊文廣不擔心雁門關,他更關心婁煩關的得失。

………..

太原府北面陽曲縣一帶正好是系舟山和雲中山交匯地,地勢稍險,修建有赤塘關和石嶺關,但這些關隘的防禦能力並不強,可以阻擋小規模的騎兵,但十幾萬騎兵的重壓之下,這兩處關隘就沒有意義了。

真正的雄關險隘還是在北方,呂梁山脈和恆山山脈在北方連爲一體,橫亙在晉北大地上,巍巍山巒成爲一道天險,將晉北分割成大同盆地和南面的忻定盆地,長城便修建在起伏的山巒之上。

這條長逾千里的雄偉天險有兩處關隘,一道便是著名的雁門關,位於西面的代州北部,屬於大宋管轄範圍,而另一道關隘便是婁煩關,位於遼國的武州境內,被遼國控制。

這兩處關隘都可以穿過大隊騎兵,雁門關主要是防範幽州的軍隊殺來,而婁煩關便是大同遼軍南下太原的南大門了。

婁煩關實際上是一條河谷,桑乾河的上游灰河穿過莽莽山巒而形成的一條山谷,婁煩關是宋朝的稱呼,遼國則稱這條峽谷爲陳家谷口,長三十餘里,最寬處有二十餘里,最窄處還不到一里,婁煩關就修建在最窄處。

婁煩關南面是遼國的神武縣,縣城不大,人口不足一萬,駐軍也只有三百餘人,婁煩關守軍的給養,就靠神武縣提供。

入夜,一支千人的軍隊繞過了神武縣,疾速向北面的關隘奔去。

婁煩關是漢朝時修建,千年來屢經重建或者修葺,最近的一次重建是宋太宗太平興國時期,距離現在已有八九十年,遼國佔領後又稍微修葺了兩次,關隘高大堅固,灰河河水從城池下方的一個月牙形缺口潺潺流過。

關隘上一片漆黑,從遠處看不清是否有士兵在巡邏,同樣,城上就算有士兵在巡邏,也一樣看不清外面的情況。

奪取婁煩關有兩個辦法,一是僞裝遼軍北歸,騙開城門,但現在正好是交戰時期,一般會有特殊口令,騙開城門的路子恐怕行不通,那就只能走第二條路,出兵奪取婁煩關。

可就算第二條路也有兩個方案,一個方案當然是強奪,直接用鐵火雷炸開城門,但也可能會把城牆震塌,另一個方案就是巧奪,趁夜間掩護奇襲婁煩關。

負責奪取婁煩關的主將是一名統領,叫做楊英,他是楊文廣的侄孫,楊家將第五代,年約二十七八歲,十八歲從軍爲斥候,一直和西夏軍隊作戰,積功升爲統領。

楊英經驗豐富,楊文廣便將奪取婁煩關的任務交給了他。

事實上,宋軍對婁煩關的駐軍情況一無所知,楊英只是從神武縣的屯糧上推斷婁煩關的守軍不會超過一千人,但是不是推斷正確,還得看最後的情況,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婁煩關絕對沒有佈下重兵。

楊一千士兵藏身在距離關隘約三百步的一個轉彎處,時間已經到三更時分,這時,一名士兵飛奔回來,低聲對楊英道:“卑職查看過了,下面的水道高三尺,水距離城牆底部約半尺,有兩道鐵柵欄,不過已經腐朽,至少有幾十年沒有更換了。

楊英打的就是下方水道的主意,遼國佔領婁煩關已經近七十年,七十年來從未發生過戰爭,關隘也有三十餘年沒有修葺了,那麼下面的鐵柵欄也差不多也有三十年沒有更換,泡在水中三十年,再好的鐵也會鏽爛了。

楊英大喜,對兩名手下將領令道:“我率百名士兵進去開啓城門,你們在城外等候,城門開啓便殺進去。”

兩人一起躬身行禮,“遵令!”

楊英一擺手,帶着百名飛虎軍精銳向前方關隘彎腰奔去。

他這次帶來的一千士兵是飛虎軍,是斥候中的精銳,戰鬥力十分強悍,而他率領的百名手下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個個能以一敵十。

只片刻,他們便奔到城下,貼着城牆而立,他輕輕擺手,兩名士兵潛入河水中,用鋼鋸很快便鋸斷了水道的鐵柵欄,一個三尺高的口子便出現他們眼前。

楊英後背盾牌,嘴裡咬着戰刀率先爬了進去,爬出五六丈後,從關城內探頭出來,他這才發現,婁煩關是由南北兩道城門組成,中間關城內佔地約三十幾畝,靠着兩邊山崖修建了不少石屋,中間則有近百頂大帳。

憑着多年的斥候經驗,楊英立刻判斷出來,自己推測完全正確,人數不會超過千人。

士兵一個接一個地從水道里鑽出來,片刻,百人集結完畢,在楊英的率領下,兵分兩路,一路五十人守住下面的城門,另一路五十人跟隨楊英上城。

城門處沒有士兵,大門緊閉,而城頭上卻有三十餘名士兵,都懷中抱着長矛靠着城牆睡着了。

楊英回頭使個眼色,五十名士兵拔出鋒利的匕首,每人對準一人,只見一片寒光閃過,三十餘名遼軍士兵全部被切斷了喉嚨,倒在地上,緊接着背上又是一刀,結果了性命。

這時,楊英已經佔到絞盤前,絞盤一共有五座,代表下面的五根巨大的鐵門栓,數十名士兵一起上前用力推動五座絞盤,‘咔!咔!’作響,五根巨大鐵門栓緩緩豎起。

城下士兵打開了大門,遠處的九百名士兵一起殺出,向城門撲來。

這時,楊英率領百名士兵點燃了火把,衝進敵營中,將一座座大帳點燃了,城內頓時火光沖天,一千守軍亂成一團,遭到宋軍士兵毫不憐憫的屠殺。

更遠處,統制李儼率領九千士兵也攻下了神武縣。

婁煩關徹底被宋軍佔領。

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王手段第三百七十二章 他鄉遇親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聚生隙第七百五十四章 高麗作亂第三百三十四章 朱氏錢鋪第六百三十七章 搶佔河套第一百八十八章 兩堂會審(上)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火器研製第二百四十五章 看房記(上)第三百四十一章 瑣事爭吵第五百一十三章 餐堂議事第六百二十二章 兩地激戰第六百一十章 血戰保塞(上)第十六章 退學記第六百三十八章 河套反撲第四百三十八章 下馬威第三百六十二章 形隨勢動第一百九十九章 酒樓偶遇第二百五十二章 絕好的廣告第一百九十七章 第一場考試第四百七十二章 危機處理第七百一十二章 蘇氏兄弟第八十四章 機會來了第三百八十三章 正式卸任第四百二十三章 韓府策劃第一百七十七章 殷勤過頭第五百四十二章 韓絳的要求第三百九十二章 女婿等於半兒第二百四十七章 看房記(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買下山宅第二百四十七章 看房記(下)第三百八十七章 妾無人可求第六百八十章 夜襲婁煩第三百三十三章 力所能及第四十六章 年末大考第二百二十四章 意外消息第三十六章 老實人的抗爭第三百二十八章 最高機密第二十章 五件禮物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聚生隙第七十三章 條件不符第五百零六章 背鍋大俠第四百四十五章 調虎離山第五百七十二章 曹氏提親第二百九十章 寒冬來臨第三十六章 老實人的抗爭第二百三十一章 還是回家好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王手段第五百四十章 唯一選擇第四百六十九章 心結難解第七十四章 四強賽(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日本之謀第二百二十四章 意外消息第六百六十一章 準備出海第一百七十七章 殷勤過頭第二百零一章 忽悠成功第三十三章 三叔範鐵牛第七百六十二章 培養商機第六百一十六章 進退失據第一百三十二章 臨行前敲打第一百四十四章 興農九策第六百二十章 易縣初戰第三百八十二章 難以開口第三百七十八章 堵不如疏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的思路第三百三十五章 家人抵京第二百六十章 曹府祝壽(上)第二百一十九章 關撲風波第三百九十四章 上朝路上第四十二章 老底敗露第五百九十六章 夜訪請命第六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科舉月來臨第十七章 去鎮裡考試第七百零七章 太后調和第五百四十五章 另補缺口第二百二十一章 關鍵證人第一百九十八章 馮京和馬涼第二百九十五章 甕中殺鱉第八十六章 朱府祝壽(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加倍重賞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記石刻第四百三十一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六百九十一章 出兵河北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喜之日(四)第三百二十一章 臨時回家第四百一十一章 偶然泄密第八十四章 機會來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脣槍舌戰第三百六十章 另有蹊蹺第二百四十五章 看房記(上)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喜之日(七)第一百五十八章 家宴第一百六十四章 監視者第三十五章 廣記牙人行第二百四十八章 礬樓請客第六百二十六章 回京述職第六百三十七章 搶佔河套第五百八十九章 泉州聞敵情第三百零四章 兩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