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決裂

文虛中和童貫激烈爭執,而鄆王坐在一側沉默不語,越難看。

羅思南和黃涉等人畢竟沒有在汴京這種錯綜複雜的朝堂上待過,對國政和權力鬥爭理解有限,雖然宇文虛中和童貫把不同的結果說了出來,但這些結果之所以會產生的原因卻無法理出一個清晰明瞭的頭緒。

王的內心陷入掙扎,他不知道怎麼辦了,他無法理解自己的父皇爲什麼在這個關鍵時刻做出這種愚蠢的不可理喻的舉動。堂堂一國之君,在外敵入侵,在外敵尚沒有對汴京構成毀滅性威脅的情況下,竟然臨陣脫逃,竟然拋棄國祚和臣民,遠逃江南。皇帝是逃了,一身輕鬆,但留下了一個可怕的禍患,可能摧毀國祚的禍患。

太子監國,代理國事。太子韜光隱晦十年,在皇統之爭的漩渦裡掙扎了十年,好不容易逮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要牢牢抓住。太子只要守住汴京,只要迫使金軍後撤,太子的功績就有了,而在這個期間,太子可以利用一切機會不遺餘力地打擊和剷除異己,老皇帝的親信,鄆王的親信,只要對太子不利的人,都將因爲失去老皇帝的庇護而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太子擊敗金軍,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控制了權柄,接下來就要對付老皇帝和鄆王。父子相殘、兄弟相爭,這其中的血腥將給大宋帶來可怕的災難。

宇文虛中說服不了王,童貫也行,而羅思南和虎烈府中樞大員考慮到未來形勢對虎烈軍極其不利,更不敢輕易做出決策,所以大家只好等待鄆王的選擇。

幾天後,從汴京十萬火急送來聖旨。

這道聖旨把鄆王逼上了絕路。

太子趙恆登基做皇帝了,而給鄆王的第一道聖旨就是命令他馬上帶着河東軍返回太原。給漢王的第一道聖旨則是命令他固守大同,嚴禁虎烈軍進入大宋。

大同瞬間陷入混亂。

王、虎烈府和西北人爲了皇統地事制定了一個長遠地策略併爲之努力。但老天和他們開了一個玩笑。老皇帝在春秋盛年地時候竟然禪位。做太上皇。到江南逍遙自在去了。

至此。鄆王必死無。而虎烈府和所有支持鄆王地西北人都將遭到小皇帝地報復和打擊。幾年來地努力瞬間化爲烏有。

羅思南急召羅青漢、侯概、張高兒、董仲孫、吳雄等虎烈大帥返回虎烈府議事。

擺在虎烈府面前地現實問題是。此刻河東軍撤走。大同防守兵力嚴重不足。而西夏軍俘虜還在兀剌海城整編。即使鐵鷹馬上把他們送過來。那也是十幾天甚至二十天之後地事了。另外就是李虎和正在趕赴太原地軍隊。如果他們進入河東。可能遭到宋軍地圍殺。

形勢對虎烈府極其不利。

羅思南和羅青漢、黃涉等文武官員商議之後,馬上調整兵力部署,把河東軍全部撤離前線,同時調集十萬鄉兵進入戰場。這時候,必須牢牢守住防線,兵力不夠就用鄉兵湊,大不了拼消耗而已。

羅思南急書雲內鐵鷹,請他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同調遣援軍。十分俘虜的整編需要時間,但現在來不及了,先把人送過來再說。

羅思南急書李虎,汴京形勢驟變,立即撤回大同。因爲擔心李虎撤退速度太快,羅思南又請折家幫忙,從麟府方向送書,以免李虎踏足河東。

王、童貫、宇文虛中和折可求等人也在商議對策。

現在有一點可以肯定,西北軍分裂了。种師道、种師中兄弟,姚古、姚平仲父子現在正帶着陝西熙河、秦鳳、永興三路地西北軍支援汴京,這三路的西北軍大約有十幾萬人,除掉留戍軍隊,种師道至少可以帶五到十萬人馬東進勤王。

折彥直手上還有麟延、涇原和環慶三路西北軍,這支軍隊也有十幾萬,其中十萬主力正在西北戰場作戰。這支軍隊撤回來後,因爲要防禦西夏人,所以不可能南下勤王,再加上這支軍隊的大部分將領都和折家有密切關係,其中一部分和童貫地關係也不錯,因此這支軍隊可以實際控制,但對改變形勢卻沒有任何作用。這次李虎重創了夏軍,取得了驕人的戰果,佔據了西夏人大片的土地,這些土地不能白白丟棄了,要實際佔據,所以,這支軍隊在未來一段時間將和夏軍糾纏不休,根本無法騰出手來幫助鄆王扭轉形勢。

還有就是河東軍。河東十三將,十將在大同,三將戍守太原和雁門等關隘。這支軍隊可以

制。另外就是童貫從河北戰場上調來的兩萬勝捷軍貫地親衛軍,在西北也算是一支主力軍。河東軍和勝捷軍加起來大約七萬人,但奉聖州一戰,河東軍損失較大,這樣算起來,鄆王實際控制的兵力大約六萬餘人。

六萬軍隊能幹什麼?鄆王現在徹底失去了老皇帝,若想絕地反擊,只有依靠李虎和虎烈軍了。但依靠虎烈軍奪取皇統,風險太大,王和大宋能否承擔這個風險?

童貫認爲,這個風險值得冒。

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是,現在金軍即使打到了汴京,以汴京的堅固,金軍打不下來,等到各地勤王軍隊陸續趕到汴京,金軍喪失了兵力優勢,必然後撤。另外,小皇帝爲了儘快讓金人撤軍,也會採用議和手段,花錢把女真人打發了。

金軍撤了,各地勤王軍隊尾隨北上,即使收復不了幽燕,但河北肯定可以收復。接下來,小皇帝就要對付鄆王和李虎了。王之所以對小皇帝有威脅,關鍵是得到了李虎的支持,如果沒有李虎,鄆王對小皇帝也就沒有威脅了。所以,王若想生存下來,必須牢牢拉住李虎,而李虎也是一樣,他若想生存,必須牢牢依靠鄆王,否則他必將被宋金兩國的軍隊夾擊而亡。

也是說,王利用李虎奪取皇統,不是有沒有風險地問題,而是生存的需要,等到把生存地問題解決了,再解決風險的問題。你現在生存都解決不了,談風險有什麼意義?

宇文虛中、折可求等人都贊同,大家是一根繩子上地螞蚱,被逼到這步絕境,只有一條道走到黑了。

王沒有考慮太久,他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和汴京決裂,不惜一切代價奪取皇統。

王地選擇讓虎烈府鬆了一口氣。

王和童貫等人馬上和虎烈府進行談判。這次王非常慷慨,虎烈府提出的所有要求都滿足了,而且鄆王承諾,將來他做了皇帝,會不遺餘力幫助李虎攻打金國,收復家園。建立王國。這個承諾遠遠超過了虎烈府的預期,而鄆王的目的也很簡單,大宋幫助李虎建立藩屬王國,利用李虎的力量鎮戍邊疆,開疆拓土,同時也把李虎對大宋的威脅降到最低。

虎烈府現在也被逼到了絕路,既然鄆王給出了這個承諾,當然一口答應。羅思南代表李虎也鄭重承諾,只要大宋幫助李虎擊敗了金國,收復了東北,建立了自己的藩屬王國,那麼李虎必定把燕雲和太原還給大宋。

羅思南隨即急書李虎,詳細稟報了一切,然後請他繼續按預定計策趕赴太原。

折可求、王和折可存則率河東軍重返前線。

王和童貫、宇文虛中南下太原,一旦和李虎會合,則馬上殺奔河北。

正月上,夏州。

除夕之後,李虎率軍突然撤離賀蘭山,急行數百里包圍了夏州,日夜攻擊。

李虎不想浪費時間,所以給樑義豐留了一條退路,並射書相告,我已和李乾順達成盟約,這座城池是我的了,你要麼馬上滾蛋,要麼全軍覆沒。樑義豐馬上滾蛋,率軍突圍,倉惶逃亡。

折彥直率軍進駐夏州,李虎則率軍趕赴太原。

就在這個時候,折家十萬火急送來驚天消息。折家和汴京一直保持着密切聯繫,太子登基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送達前線,而此刻大同還尚未接到小皇帝的聖旨。

李虎和折彥直都被這個消息驚呆了,誰能想到,老皇帝竟然被汴京的一幫文臣們忽悠的暈了頭,竟然在春秋盛年內禪,把皇位拱手送給了自己的兒子。

李虎想到了老爹的故事,再一次陷入故事和現實的迷茫當中。在老爹的故事裡,金軍攻克了汴京,把大宋的兩個皇帝都擄掠而去,而現在汴京偏偏就出現了兩個皇帝。難道靖康之恥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不,不,我絕不能讓它發生。

李虎當即決定,馬上殺進河北。折彥直警告李虎,形勢已經徹底變了,你現在進入河北戰場,極有可能引發內戰,動搖大宋根基。他建議李虎,等待虎烈府的消息,不要急於行動。

李虎根本不理他,命令虎烈軍以最快的速度趕赴太原,要日夜兼程,所有步軍將士全部騎馬。跟隨主力進入河東的射糧軍則帶着糧草輜重和駝馬牛羊隨後跟進。

第46章 無恥漢奸第19章 神靈佑護第30章 發財了第63章 舉起屠刀第85章 耐心第84章 難懂的戰場第28章 吃了去死第81章 馬哥被困第61章 再見秦檜第78章 賭輸了算倒黴第89章 可怕的未來第67章 人盡其用第100章 破敵第99章 失算了第90章 要做誘餌第1章 身在局中第45章 爲了孩子們,我要努力第10章 倒黴蛋第49章 來了一隻大老虎第43章 又是陷阱第74章 我會帶你回家第100章 衝陣第57章 前後夾擊第1章 身在局中第75章 三個和尚沒水吃第6章 西線突破第2章 不進反退第94章 大家都是兄弟第15章 背後的勾當第94章 殺將第63章 撕開最後一道防線第95章 這是你媳婦第72章 漫長之路第68章 大誘惑第96章 一腔怨氣第55章 我也很無恥第75章 與狼共舞第13章 老牛打架第61章 對策第35章 北上蘭州第47章 你就是一塊肥肉第8章 追殺第29章 歷史的洪流第65章 中興之策第14章 我是沙子第79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62章 賣人質第38章 老皇帝的如意算盤第39章 覆手爲雨第37章 痛苦的汴京第43章 遠水難解近渴第33章 宵小之事第76章 心狠手辣第29章 反間計第44章 誓死衛國第64章 緊張部署第26章 最後決策第93章 前車之鑑第54章 打兔子第50章 如果……第31章 打不死的小強第55章 瞬息萬變第22章 刨地三尺第75章 三個和尚沒水吃第14章 東進、南下第71章 最瘋狂的人第61章 大元帥府的內部問題第56章 自食其果第11章 未來更黑暗第68章 致命的誘惑第59章 不是你的錯第74章 做人要低調第36章 北方儒士第19章 金兀朮和哈迷蚩第22章 協調兩府第74章 圈欄裡的羊第34章 搞定老大第83章 交換第95章 兄弟,走好第17章 會師第9章 獻城第61章 我本善良第41章 破局第14章 千古鐵律第57章 小刀舞大刀第100章 大麻煩第5章 王者歸來第2章 與天鬥第30章 戰旗飛舞第60章 攔路打劫第32章 我怎麼救他們?第73章 挽救崩潰的財政第43章 出頭鳥第97章 退敵之策第70章 如此殺人第58章 得失之間第20章 利益至上第9章 繼續攻擊第45章 獅子和狼的戰爭第15章 烏雲壓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