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節 民心、軍心!

在座的都是老者,老有寶。無論是大唐,還是後世的現代,尊老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十幾個老人向李元興施禮,李元興立即起身回禮。

“殿下,天下四大災,地動、洪水、蝗災、瘟疫。殿下在洛陽戰天災,我等原以爲這是一個不盡其實的傳聞罷了,至於說十八宿老擡棺這樣的大善之人,甚至以爲是爲新皇登基而粉飾的太平盛世!”

好一個粉飾之詞呀。

不過,能在這裡說出這樣的話來,卻也是真誠之言。

另一個老者拿出一個卷軸來,向這些宿老們點了點頭,所有宿老一起點頭回應。那老者纔將卷軸翻開,緩緩念道:“四月二十九,蝗災初現,莊東二十里,八百畝田地受損。四月三十,青苗盡毀!”

蝗災有多可怕。

李元興沒有見過,在後世的現代就算是想像也想不出來。

可在大唐,坐在飛舟上,農田不見綠色,這對於吃飽喝足的人來說,感覺不到了恐怖。可對於將希望放在這片田地上的普通百姓來說,只有絕望。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李元興背詩,背到一半停下了,苦笑着搖了搖頭。

“殿下這詩詞似乎還有?”

“沒有了,也沒有必要有的。前隋有災難,百姓會異子而食,大唐不能!”

李元興用了不能這個詞,而不是不會,這代表着上位者的決心。

“五月初一,山中無野菜,樹無嫩綠,原本借糧度日之村民聚集莊門,求再借糧食。管家上報,家中存糧無幾。秋後無收,冬無存糧何以度過。村民借糧,田地無收,秋後如何還賬,保自家,還是與村中老少共生死!”

那老者唸到這共生死之時,李元興心中揪了一下。

沒有錯,古代田地產出本不多。歷史記載貞觀二年蝗災,死亡無數。數百個村子變成無人的空村,拖家帶口的逃荒者有多少餓死在路邊,有多少人聚結爲盜,有多少人異子而食。

大戶,大戶家中的糧食也不夠整個村子所有人食用呀。

更何況,在沒有副食,沒有野菜,連樹上的嫩葉都被蝗蟲吃掉了。

“五月初二,村東趙家放糧,家中糧食僅夠五日之食!”

“五月初三,某家中放糧,統計八鄉七十六村之餘糧,尚不足三鄉七十六村十日食用。爲自保,大戶停止放糧,械鬥,傷一百四十人,死七人。”

李元興默默的點了點頭,他不知道應該說什麼。

“五月初四,縣倉接上令放糧,縣倉之糧僅夠全縣百姓七日之食。”

唸到這裡,那老者突然中斷,然後說道:“殿下,這一日之食是以每人每天兩碗粥計算的,可七日實爲勉強之數。這些年來收成一直很普通,每年沒有多少新增的存糧,而且州倉的糧食多爲軍糧,輕易也不敢動。”

李元興微微的點了點頭。

李元興想開口問,縣倉的存糧爲什麼會這麼少呢。可話到嘴邊停下了,這裡是古代,僅僅只有長安與洛陽受到自己的影響而有了足夠的糧食,不代表整個大唐擁有着足夠的糧食,更何況這河東道,河北大部分,沒有按自己的意思去種田。

也沒有大量的養雞。

最麻煩的是,他們不相信有蝗災。

其實,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信息的不發達,讓長安的消息能傳到州里,卻不一定可以傳到每個小村,許多村子的人幾年都見不到一個陌生人。

“五月初五,村外十里出現軍士,全村閉戶,派青壯之人守衛要道!”

李元興苦笑着搖了搖頭。

柴烈說道:“災時,兵亦匪。”

“大唐不是!”李元興的語氣帶了幾分嚴厲。

幾位老者都沒有開口,那位繼續念:“五月初五晚,一軍校要求上報村中人口數,村中存糧的情況,村人拒之!”

“五月初六,村口煮粥,粥香誘人,軍士退離千步。”

說到這裡的時候,老者的眼圈紅了,起身向李元興施禮:“老朽代全村向秦王殿下賠罪,無知愚民不知秦王仁厚,不知大唐盛苠,不知我大唐軍士之德!”

李元興感覺心頭有些疼,他不怪這些百姓,只怪曾經的世道太壞。

“五月初七!”老者的聲調提高了許多:“五月初七,全村離家。赴縣城,青壯者入編運糧隊與除蝗隊,運糧隊赴汾水碼頭參與運糧。老弱者留在縣城接受救助。些許閒漢不務正業,實爲我三晉之恥,以責令各族宿老責罰。”

“五月初七,唐軍開始放火燒村田,滅蝗。”

老者的聲音幾乎已經是在大喊了:“五月初八,糧種配發定額公佈。各縣大族宿老聯名上書縣公,閒漢不罰,人心不公。閒漢無種,省得浪費。災時爲亂者,流放千里。”

“殿下,五月初十。各村就可陸續帶着糧食與種子回村,每村派出最優秀的農戶學習新糧種法,最晚五月十八就可再次下種,秋收亦有希望。”

李元興長長的鬆了一口氣,看來這個州的問題算是解決了。

這時,每個老者都拿出一個卷軸來,每一個都感覺很粗。

“老朽先來!”這個老者開口之後,其餘的人將卷軸放在自己的面前。那位老者打開卷軸:“五月初四,趙平村東趙三家老少六人進山挖野菜,夜無歸。唐軍無名軍士十人夜入山林,救回滑入溝中趙家兩人,將趙家老婦揹回。”

“五月初四,河西村東李家族兄弟六人,下水抓魚,落水兩人。無名軍士七人,找尋三十里河道,救回落水之人”

“五月初四……

光是五月初四就念了已經十幾條了,都是些很不算驚天動地,甚至不算是值得留名傳贊的小事,可一筆筆,一條條卻是被這些村中的宿老們記錄在案。

終於在老者開口唸着五月初五的時候,李元興打斷了他:“不用再念了,自家孩子爲家中作些事情,不值得稱讚。大唐的軍士都是大唐百姓的孩子,也是大唐的孩子。他們吃的糧,穿的衣,均是來自大唐百姓的賦稅。百姓養活了他們,他們爲百姓作些事情,與情與理,與公與私都應當的。”

老頭們一起站了起來:

“老朽等慚愧,曾經懷疑洛陽天災那是不實之傳聞,人力如何可勝天,人力如何可擋往洛水決堤,人力可讓百里汪洋,千村盡毀之地不死一人,此時刻我等深感慚愧,特來向殿下賠罪!”

“本王不怪你們,親眼看到的都未必真實,更何況傳聞。”

“殿下所言甚是。想那顏回鍋中抓米,聖師也曾經誤會復聖偷食,卻實爲復聖顏回看到有草灰入鍋,棄之可惜,將草灰與米同食,卻是不想師尊食用污物。這幾日在縣城看到長安的報紙,更是深感我等眼光學識之淺薄,慚愧呀!”

終於,李元興送走這些宿老們,留下的只是記載着軍士善行的卷軸。

陸毛鋒回來,帶着更多的卷軸。

“不用匯報了,本王已經知道。通知各軍,切記爲善沒有錯,但不要傻善。發給村民糧食,遠不如幫助村民自救更重要,清除蝗蟲,複種田地纔是要務。教化那些無德之人,可用重典!”

“是!”

“再以本王的名義通電皇嫂,災後瘟疫一定要提前防備。既然是救災,讓各州縣報上一個流程,交由六部共審,大唐要制訂一個完整的面對天災的應對之策,要從官員,管理,軍隊調用的級別,再到水井、河務。再然後是糧食,藥品,以及對天災之中作亂的小民,團伙。借天災斂財的無良商人的處置。”

陸毛鋒聽李元興說完,輕聲說了一句:“殿下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不如直接下令就是!”

“事事要本王下令,百官有何用?”

陸毛鋒不敢接話,趕緊退下去準備發電報去了。

李元興離開帳篷直接就回到飛舟上,他不打算接觸這裡的官員,也沒有打算親自到救災現場去。這是大唐朝廷的事情,不是某個人的。

無論是救災,還是災後重建,這都是一個需要上下協調,精準配合的系統化工作。

既然有了計劃,自己就沒有必要再插手。

李二叫自己過來看看,無非就是增加自己身爲秦王的聲名罷了。

“傳令,萊州補給。改爲巡航飛行速度,在萊州作好長距離飛行準備,飛舟人員班次調整,準備起飛。”李元興在踏上飛舟的樓梯的時候已經下令,唐軍已經嚴格的按照李元興的要求去作了。

而大唐的救災也有條不紊的進行着。

萊州,李元興沒有下飛舟,飛舟的蒸汽機都沒有熄火,僅僅是在萊州補充了水和煤,然後將幾個貨倉之中加了一些水桶,還有裝煤的箱子。那個原本用於作飯的廚房是頭一次打開使用。

在試用之後,又在萊州作了一些調整,然後搬入食物原料。

去那裡,沒有人問,就是秦王妃王語煙都沒有問過,李元興是秦王,有任何的命令是不需要理由的,也不需要藉口,那怕只是圖自己心情高興。

飛舟再次起飛,飛到海上之後,李元興在一張紙片寫了一個作標。

“耽羅!”(未完待續)

第159節 室韋與靺鞨第307節 全是良匠第68節 大唐戰略計劃(二)第534節 蕭瑀罷相第891節 醫仙臨世(一)第707節 遺囑(下)第72節 大軍齊出第479節 三句話與新的遊戲第843節 世上最高賭注的麻將第522節 夜宴天策上將府(一)第452節 點石成金術(三)第149節 交糧稅吧第887節 頂天立地男子漢第725節 大唐水力第901節 離開之前第570節 秦王追殺令第476節 大唐的即時戰略遊戲第80節 樑師都第813節 三萬豬仔第726節 黃河清第135節 李元興的野心第461節 騙局還是奇蹟第433節 歷史的魄力第490節 初現軍民情(一)第256節 玄奘的反擊第233節 茶之道傳天下第714節 英明還是心黑第204節 又厚又黑第532節 意外的結局第90節 真投降、假投降第10節 炭哥第658節 女官第489節 一箭四隻鳥第520節 用牛刀殺螞蟻第489節 一箭四隻鳥第490節 初現軍民情(一)第818節 櫃爺貪財?第35節 大唐的第一個僞工業流水線第80節 樑師都第190節 文明(一)第356節 長安城的騷動第440節 惡客上門第649節 渤海寶藏第872節 李元興回來了!第177節 大勝榮歸第903節 戒日帝國第681節 李元興的人口賬本第243節 世家分利第188節 李元興‘碩士’二第209節 涼州血夜第310節 大唐第一次國民大會第270節 大唐的婦女革命第381節 戰黃河(三)第283節 玄武門開機第619節 新年慶典第876節 不列巔第754節 鋼鐵鑽山獸第458節 兩粒石子翻起的濤天巨浪(下)第272節 大婚之後是大戰第328節 什麼叫統籌安排第226節 殘軍第17節 秦王唐橫刀第39節 秦王的大逆不道第402節 鐵血軍旅第417節 長安城的新小吃第888節 斷碎的傳承(一)第42節 正常男人是無法忍耐的第714節 英明還是心黑第692節 門第破冰第9節 軍神上門第613節 戰,戰,戰!上第77節 商之爭第754節 鋼鐵鑽山獸第244節 秦王說:勇者爲軍第100節 大唐vs突厥的第一場血戰第81節 憐農!第445節 高句麗求使第587節 李氏的榮耀第150節 手中沙第743節 獻禮第219節 秦王微服商會街(下)第845節 三種武器第833節 災後重建的考慮第558節 長孫家的舊事第349節 這是點心?第511節 大唐第一女醫第739節 明月VS嵐月第41節 縣令杜子春第294節 新年運動會第600節 大唐第一家房地產公司第384節 白鶴展翅第109節 李元興的坑(三)第901節 離開之前第652節 海珍第308節 威武巨獸第495節 大唐的自我科技發展第831節 神兵天降(五)第24節 李淵第487節 軍隊的核心利益第408節 命中註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