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結束和開始

貞觀二十三年業已走到了盡頭,在沒有太宗皇帝的貞觀二十三年之中,先皇駕崩,新帝繼位,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進行着,整整大半年的時間,這個龐大帝國的政局悄然完成了過度,大唐帝國也即將度過輝煌的貞觀之治,不如永徽元年。

朝中的一班老臣,存世的大多也都已經致仕,碩果僅存的也就是褚遂良這個尚書令了,可誰都看得出來,隨着新皇登基,少壯派崛起,真正執掌權柄的,並非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尚書令褚遂良,而是掌握了這個帝國全部軍事力量的杜睿。

驟登高位,杜睿也是如履薄冰,好在如今大唐軍界新興起的勢力當中,大多都是當初跟隨杜睿東征西討的老部下了,倒也沒什麼會和杜睿爲難,可越是如此,杜睿處在現在這個位置上,越是戰戰兢兢,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尤其是杜睿,手中如此大的權柄,身處嫌疑之地,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雖說李承乾對他信任有加,可是卻也不敢恃寵而驕,伴君如伴虎,誰知道那塊雲彩下什麼雨。

歷史上的長孫無忌一手將李治送上了皇帝的寶座,結果怎麼樣呢?還不是落得一個發配嶺南,服毒自盡的下場,身世何等淒涼。

杜睿雖然深得李承乾的信任,相互引爲摯友,可一朝登基爲帝,誰又能保證兩人的朋友關係會一直維持下去,誰知道什麼時候杜睿違逆了李承乾的意思,會惹禍上身。

後世的大宋朝,鄭恩和宋太祖趙匡胤年輕的時候,食則同桌,寢則同牀,這關係夠鐵了吧,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滿朝的大將軍一個個都回家抱孩子去了,唯獨這個鄭恩依然官居極品,掌握着大宋朝將近一半的軍事力量,這等恩遇在大宋朝可是絕無僅有的,可是就因爲一點兒小錯,還不是照樣被砍了腦袋,最後還上演了一出“打龍袍”的鬧劇。

當然這倒也不是說,李承乾登基爲帝之後,對待杜睿的態度變了,事實上,李承乾也始終感念着杜睿當年的相助之恩,在守孝期滿,第一次正式的大朝之上,頒佈的第一道聖旨就是賜給了杜睿一份丹書鐵券,上面寫的明白,除謀逆大罪之外,杜睿所犯任何罪責一律赦免,實習罔替,永不相負。

免死鐵券在大唐倒也不是第一次了,當初高祖李淵登基,重賞太原首義之臣,就曾給太宗,裴寂,劉文靜類似的待遇,君臣相約,免死罪兩次,可是結果怎麼樣呢?

劉文靜不過是酒醉之後,發了幾句牢騷,不滿高祖寵信裴寂,說了句要殺死裴寂這個佞臣的話,結果傳到了高祖的耳朵裡,當即就掉了腦袋。

所以說,帝王給予的恩賜是應該感恩戴德,可是卻也不能完全當真,尤其是不能恃寵而驕,不然的話,下場可是很悽慘的。

杜睿的性格原本就是一片淡然,遇事也不喜與人相爭,雖然說如今權柄在握,可卻從來不因爲一些小事,和人爭執,在朝中事事也都徵求褚遂良這個尚書令的意見,杜睿謙和恭遜的態度,倒也讓此前對杜睿身居高位,有些眼熱的朝臣們,安心了許多。

畢竟哪個朝代,哪個君王在位,朝中有杜睿這麼一個幾乎可以不受約束的大臣在,都不是件讓人放心的事情。

大明宮,太極殿旁的暖閣之內,等候着上朝的大臣們一個個都在閉目養神,等候着內監傳旨召喚。

如今天色不過六更天,外面還沒有大亮,要是算上他們在家中洗漱,路上耽擱的話,這些大臣們約莫都是五更天就出門了,難怪後世有人曾寫過一首詩,專門就是送給這些帝國精英的,其中還不乏調侃: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閒。

說的就是,披着鐵甲的將軍夜裡渡過關口,上朝的臣子在嚴寒的五更天起早,他們爲了功名,起早趕黑,實在辛苦。而紅日高照,不圖功名的山寺僧人還酣睡未起,享受着無限的清閒之樂,由此可見,追求名利還不如求閒。

這首詩的作者本就是淡泊名利,認爲爲了追逐功名而憂患忙碌實在不值,主張拋棄功名思想,追求清靜無爲,忘卻人世喧囂,拋卻人際煩惱。

杜睿當初對於名利看的也十分淡然,要不然前世他也不會身負驚世的才華,可是卻甘願過着清苦逍遙的日子。

即便是今生,他同樣對名利二字,看的十分隨意,即便是認識了李承乾之後,他也沒想過要入朝爲官,名標青史什麼的,如果可以的話,他還是更願意做一個在後面搖扇子的人,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總好過像現在這樣,頂風冒雪,起早貪黑的要好。

外面白雪皚皚,暖閣之內卻是溫暖如春,杜睿是最耐不得寒的,此前找不到優質的煤礦,也就沒把後世的暖氣鼓搗出來,如今漠北已然被平定,在杜睿的指點下幾處大型煤礦也被髮掘出來,從倭島上抓捕的那些個奴隸,自然是勝任這份工作最合適的人選了。

杜睿發明的暖氣雖然簡易,但是供給現在的人取暖,卻是再合適不過了,在給自家和皇宮安裝了一套之後,長安城內的達官顯貴,還有那些商賈鉅富自然也爭相效仿,倒是讓杜家商會又大賺了一筆。

暖閣的厚厚的門簾被人挑開,杜睿微微睜開了眼睛,見進來的是褚遂良,這位老大人年紀也不小了,可精神依然矍鑠,自打李承乾登基以來,時時刻刻都不敢懈怠,杜睿還時不時的偷個懶,褚遂良卻是牢記太宗的託孤之重,對待國事一向兢兢業業。

“褚大人!”杜睿連忙起身躬身行禮。

褚遂良對杜睿也很有好感,他也知道自己的年歲大了,恐怕在朝堂上輔佐君王的時間所剩不多,如果他退下來的話,接班的定然就是杜睿,因此對杜睿也是頗多期待。

“杜大人來得早!”

杜睿等褚遂良坐下之後,纔在一旁陪坐,兩人說着些閒話,等着上朝的時間,一旁的許敬宗看着兩人一團和氣的模樣,心中也是暗暗腹誹,他是個名利心極重的人,如今雖然已經擔着工部尚書的位子,可是卻已然不肯滿足,總想着再向前一步,可是在他往上爬的路上,卻當着杜睿和褚遂良這麼兩尊大神,最讓他鬱悶的是,這兩人居然在朝堂之上,絲毫不爭,讓他想要做些挑撥離間的勾當都無處下手。

時候不長,內監侯義過來傳旨:“百官上朝!”

王德年歲大了,自請到昭陵給太宗守墓,李承乾念他多年忠心勤勉,倒也不願讓他再勞累了,原本想着給王德些恩賞,讓他返鄉,然王德卻說什麼都不肯,向李承乾辭別之後,就收拾行禮,去了昭陵。

杜睿和褚遂良帶着百官躬身行禮,而後排班站好,列隊朝着太極殿而去。

李承乾自打登基以來,也是夙興夜寐,不敢有絲毫的攜帶,原本太宗貞觀朝後期,已經改成了三日一小朝,每月一大朝,可如今李承乾登基,又改成了每日一小朝,七日一大朝的慣例。

進了太極殿,文武百官分立兩廂,文臣以褚遂良爲首,武將以杜睿爲先,隨着侯義一聲:“聖上駕到!”

百官連忙跪迎:“臣等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承乾穩坐龍椅,伸手虛扶了一下,道:“衆愛卿平身,賜座!”

如今朝堂之上的規矩也改了,原本朝臣們都是站着和皇帝討論國事,但是自打李承乾登基以來,因爲體恤朝臣們辛苦,特意在太極殿和麟德殿上設立了座椅,和朝臣坐論國事,此舉更是得到了朝臣的極大擁護,也讓李承乾的威望上了一層樓。

“謝萬歲!”

朝臣們謝恩畢,紛紛落座,杜睿看着李承乾面色鄭重的端坐在龍椅之上,心中也是欣慰不已,如今李承乾登位也將近一年的時間了,在經過了最早有些手忙腳亂的適應期之後,也逐漸進入了角色,雖說他的才能照比文武兼備,英明神武的太宗要差上不少,但如今大唐國泰民安,四海昇平,太宗給他留下的底子深厚,再加上有杜睿,褚遂良等一班能臣輔佐,大唐依然以飛快的速度發展着,壯大着。

李承乾也逐漸的適應了這個君臨天下的新角色,身上的威勢越來越重,所有人都相信,當貞觀這個象徵着華夏輝煌的年號結束歷史使命之後,進入永徽朝,大唐將會更加輝煌。

“衆卿有何本章!?”

褚遂良第一個起身,躬身道:“啓稟聖上,進來大雪連天,長安左近一些州縣百姓深受其苦,民居多有垮塌,其他州縣也有一樣的高級文書送來,還請聖上定奪!”

李承乾點點頭,道:“讓百姓受苦,這是朕的罪過,衆位愛卿看看,該如何解決此事!”

杜睿起身道:“聖上可擬旨,讓各地守軍負責清除積雪,再讓各地州縣官員設立粥場,再將受災百姓轉移到別處暫時居住,度過雪災!”

杜睿這般說,也是參考了前世共和國的解放軍,每次百姓遭遇天災,都是解放軍第一個伸出援手,幫着百姓度過災害,一來可以鍛鍊軍隊的應變能力,各地將領的組織能力,也可以加強軍隊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杜睿剛一說完,許敬宗便反對道:“杜大人此言謬也,大唐各地守軍職責乃是拱衛疆土,豈能讓將士們做這等事,辛苦不說,更是浪費錢糧,得不償失,聖上!依臣之見,不如讓各地官員組織人手處理此事變好,何必勞煩駐軍,臣恐軍士生怨!”

杜睿道:“許大人說讓軍士救災是得不償失,那本官倒要問問,大唐軍人的職責何在?”

許敬宗道:“自然是守土安民!”

杜睿點點頭道:“好!既然職責所在便是守土安民,如今民既不安,大唐將士們卻坐視不理,豈不荒謬!”

李承乾也是深以爲然,道:“好!此事便依着杜愛卿所言行事,褚愛卿,你即可擬旨,將聖旨發往受雪災的各個州城府縣,責令當地官員組織守軍清除積雪,安撫百姓,如今天氣嚴寒,萬萬不可使一人因雪災凍餓而死,否則嚴懲不貸!”

褚遂良連忙領旨:“臣領旨,待天下百姓謝聖上天恩!”

李承乾這個皇帝雖然才能比不上太宗,然他寬仁厚德的性子,做這個守成之主,顯然更加合適,自登基以來,也有朝臣爲了迎合李承乾,建議重新大明宮,拓展宮室,以彰顯皇室的威儀,可李承乾卻因爲那些工程所耗錢糧太多,連着拒絕了幾次,後來總算是答應小規模的拓展一下,卻又因爲負責施工的官員強拆民居,被李承乾發現之後,不但工程作罷,還將犯事的官員加以嚴懲,從那以後,便再沒有人敢提起此事了。

李承乾道:“天下百姓,皆是朕的子民,百姓受苦,便是朕這個皇帝做得不好,還望衆卿自勉,勤於政事,使天下萬民共享安樂。”

“臣等緊記聖上教誨!”

許敬宗一邊說着場面話,一雙眼睛死死的盯着杜睿,滿心的憤恨,此前他在朝堂之上就多次反駁杜睿的建議,可是卻沒有一次能佔據上風,往往杜睿幾句話就能駁斥得他啞口無言,他自問也是個才思敏捷的角色,可是和杜睿相比,他那所謂的才思敏捷確實不夠看。

接着杜睿又說了些兵部總結出來了,各地守軍這一年來所耗錢糧,年底所需恩賞的名目,李承乾也是一應照準。

杜睿退下之後,戶部,刑部也開始做年終總結,最讓杜睿欣慰的是,隨着大唐的高速發展,各地行政機構不斷加強,官員考評工作的順利進行,社會的穩定程度也是大大加強了,全年被判處死刑的案例居然只有21例,照比太宗在位之時,死刑最少的貞觀15年,還少了8例。

最後禮部尚書高季輔出班言道:“聖上,周邊左近各國朝賀使臣業已到了長安,都被安排在了鴻臚寺,這是各國使臣上呈國書,還請聖上御覽。”

侯義連忙下了御階,將各國的國書呈到了李承乾的御案之上,李承乾簡單的翻看了一下,無非就是那些小國歌功頌德的文章,祈求個太平而已,畢竟現在的大唐帝國實在是太強大了,強大到讓那些小國日子過得戰戰兢兢,身邊站着這麼一個龐大帝國,便是誰也不會過得安穩。

那些小國奉上的國禮自然有禮部接着,反正都是些土特產,和一些金珠寶貝,沒什麼新意,李承乾也懶得去理會,吏部自然會按照那些東西的價值,回贈國禮。

現在的大唐在杜睿的建議下,可不講究那些表面文章,不會像以往那樣,別人送來一根稻草,就成千上萬的給予回禮,白白做個冤大頭。

同時,如今大唐也不接受任何國家稱番的請求,以前有的那些個屬國,也隨着劉仁軌兵臨琉球,琉球王主動獻土歸降,全都併入了大唐的國土之內。

大唐現在一邊宣稱着和天下萬國平等交往,一邊也在磨礪着刀槍,隨時準備將大唐的國土再拓展一番,要是接受了那些小國稱番的請求,將來動起刀槍了,自然也就從道義上落了下乘。

李承乾看着,突然目光一凜,將一份國書拍在了御案之上,怒道:“真真豈有此理!”

見李承乾突然發怒,衆臣也是一片凜然,誰也不知道究竟是那個倒黴的國王言辭之間將這個好脾氣的大唐帝國皇帝陛下個惹惱了。

杜睿和褚遂良對視了一眼,還是杜睿起身道:“聖上!此刻動怒,不知所爲何事!?”

李承乾面色陰沉,怒氣不息,對着侯義示意了一下,侯義連忙捧着那份國書下了御階,遞給了杜睿,杜睿看過之後,也是面色一怔,又將國書交給了褚遂良。

褚遂良看過之後,又遍閱羣臣,這下朝臣們才知道,爲何好脾氣的李承乾,都會如此惱怒。

一個半截身子都入了黃土的外邦國主,居然生了狗膽,向李承乾這個大唐皇帝的嫡親妹妹晉陽公主李明達求婚來了。

誰不知道李承乾對這些個弟弟妹妹一向迴護的很,特別是李泰,李治兩個嫡親的弟弟做了謀逆之事,一個圈禁而死,一個發配倭州之後,還在世的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濮陽公主就成了李承乾的心頭肉。

特別是晉陽公主李明達,太宗在世的時候,就備受寵愛,李承乾繼位之後,也是恩遇有加,以至於都養成了晉陽公主說一不二的性格,連婚事都耽擱了下來,現在一個老邦菜居然敢像大唐明珠求婚,真是不知道死字該怎麼寫了。

第7章 耿臣第32章 深入虎穴第14章 最後一搏第62章 善後事宜第87章 什麼情況第86章 長孫皇后第48章 捷報頻傳第11章 大婚第62章 羅敷有夫第63章 再生事端第三十八章第29章 陳三事第1章 晉陽有喜第8章 紛紛擾擾第67章 偷襲班加西第三十八章第31章 對策第28章 下一站美洲第24章 返京第六十三章第48章 罪惡源泉第二十七章第41章 會師漢江第48章 捷報頻傳第29章 羣氓第六十七章第63章 諸子第45章 飛渡第10章 密謀第70章 西陲隱患第五十五章第二十五章第102章 妖言惑衆第29章 斬草除根第49章 請纓第30章 軍神廟第55章 內華夏而外夷狄第10章 駕臨第7章 老宅第十五章第43章 容他一時第15章 室利佛逝第三十七章第43章 焚書坑儒第67章 三國博弈第9章 這不是戰爭第33章 應對第五十五章第6章 集 思廣益第22章 心有所屬第73章 願做杜陵一農夫第五十四章第2章 良友第7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76章 講個屁和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七章第12章 消失?第49章 魏王李泰第五十五章第78章 上元佳節第23章 公理和強權第五章第11章 爭論不休第75章 私塾先生第34章 懲戒第十五章第33章 石堡城第39章 富人和窮鬼第65章 彈丸小國第1章 東海揚波第7章 大食消息續第10章 國宴第7章 魏王之毒第五十四章第31章 蒂卡爾第38章 草木皆兵第42章 風起第56章 兵權第二十章第41章 揚我國威第8章 晉王來訪第10章 密謀第88章 開城納降第24章 澳大利亞第三十三章第85章 殲滅頑敵第六十五章第二十三章第五十三章第70章 大決戰(上)第59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67章 偷襲班加西第21章 和親?和個球!第十五章第22章 心有所屬第十五章第四十一章第99章 不過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