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獻俘儀式還在繼續着,李承乾打量着囚車內,已經被嚇得失魂落魄的芒鬆芒贊,冷笑道:“芒鬆芒贊!你無才無智,貪得無厭,又無治國之能,弄得吐蕃民怨沸騰,吐蕃之亡,你難辭罪責。”

芒鬆芒贊此時還能如何,只能不住的叩頭,祈求活命,此時他可不會天真的以爲自己還能繼續坐那個贊普的位子,甚至都不希望下輩子錦衣玉食的生活,當初杜睿讓他們投降之時,曾說得分明,是無條件投降,到了這個時候,他唯一還能祈求的是,饒他一條性命。

獻俘儀式,居然只有芒鬆芒贊這麼一個,未免有些單調了,李承乾看着那個早就已經喪膽的芒鬆芒贊也頓時沒了興趣。

“只可惜祿東贊愚忠,白白送了性命!”

杜睿接道:“祿東贊實爲吐蕃第一良臣,松贊干布不聽其良言,與大唐擅起戰端,吐蕃滅亡確實怪不得此人,縱然落得身死族滅,卻也難掩其才華。”

李承乾笑道:“若是此人能歸降我大唐,朕倒是不介意授以顯爵!只可惜~~~~~~~”

一旁的褚遂良道:“聖上!大唐英傑輩出,聖上何重一蠻夷!”

杜睿聞言,心中當真是無可奈何,這就是大中華的優越心理啊!雖然說着過癮,可是卻難掩其弊,大國應當有的是大國的氣度,應當包羅萬象,海納百川,就連孔老二都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講的就是一個人只要接受了中原文化,接受了華夏文明就是中國人,而不管你種族和血統。只可惜到了如今,人們也很難有這樣的氣度。

李承乾笑道:“祿東讚的才華,先帝也十分看重,可見其人不凡,只可惜,可惜了!”

祿東贊當年來長安朝貢,太宗十分欣賞他的才學,曾想要留他在長安爲官,爲大唐效力,只可惜祿東贊拒絕了。

李承乾接着道:“漢武帝都能重用金日磾,如果祿東贊是真正的人才,朕如何不能重用他呢!?”

褚遂良聞言,無言以對,訥訥而退!

李承乾所說的金日磾本是匈奴的王子,被霍去病俘虜,成爲漢朝的官奴,爲漢朝養馬。一次,漢武帝偶然發現他養的馬與衆不同,格外強壯。再看他的長相,身長八盡,極是魁梧,又觀其行止度,目不斜視,極爲端正,漢武帝大是驚訝,一問之下,才知是匈奴王子。.

漢武帝當即派人把金日磾召來,一通問答,讓漢武帝更加驚訝。金日磾對答如流,沒有任何差錯,往往還有出人意料的言辭。

漢武帝大喜,立刻下令,除了他的奴籍,要他做官,事實證明,金日磾做官也不錯,展現了不錯的政治才幹,最難得的是,他爲官清廉、公正,是一員能臣。

漢武帝一步一步把他提拔起來,最後在漢武帝死時,命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四人輔佐漢昭帝,這人號稱四大託孤重臣,金日磾這個匈奴王子赫然在列,成爲一段佳話。

李承乾以此事爲喻,明裡是說對祿東讚的看重,實則是對人才的重視。

既然祿東贊已死,李承乾自然也就不願在一個死人的身上糾纏了,看着眼前雄壯的飛虎軍將士,大聲道:“大唐的勇士們,你們戰勝了千難萬驗,石堡城、大非川、積石山、邏些城,都沒有阻擋你們的腳步,你們把吐蕃的險山惡水踩在腳下,平定了吐蕃,從此大唐西陲再無邊患,百姓得以安享太平,這都是你們的功勞!”

李承乾的這番褒獎,是對唐軍將士們浴血殺場,所創造出來的豐功偉績的最高認可,將士們無不異常興奮,齊聲吶喊:“大唐萬勝!”

李承乾也是難掩激動之情,接着道:“你們爬冰山,越懸崖,身經百死而的一生,你們的勇敢無畏,將大唐的國威遠播萬里,你們創造的功績,將名標史冊!”

“大唐萬勝!”將士們越喊越興奮,聲動九霄,看那雲彩似乎都要裂開了。

李承乾點點頭,轉過身,快步登上了承天門的城樓,高昂着頭,挺起胸,站得筆直。

城門前的褚遂良隨即高呵了一聲:“獻俘~~~~~~~~~~~~~~~~~”

獻俘,是古代最重要最隆重的儀式,是流芳千古的大事。

在華夏的歷史上,中原王朝的軍隊凱旋後要在太廟、太社告奠天地祖先,並有獻捷獻俘之禮,即報告勝利,獻上滷獲的戰利品。

在兩週時代的一些銅器銘文中常記有戰爭勝利後獻捷獻俘之事,象《小盂鼎》銘文說,盂征伐四方,執獸四人,獲聝近五千,俘虜一萬三千餘人,及車、馬、牛、羊,數以百計。

馘,即作戰時將殺死的敵人的左耳割下,獻捷時作爲計功邀賞的憑證。所以,這個字在金文裡,以耳爲偏旁。

“獻馘於王”,正是獻捷之禮。《小盂鼎》銘文還記載,盂將捉獲的敵人首領獻於周王后,周王下令審訊敵酋,然後將他們處死。在其他銅器銘文裡還提到一些別的戰利品,如矛、戈、弓、箙、矢、甲冑等。

獻捷獻俘之禮,歷代大致沿用,只細節各有不同。例如在宋代,大軍凱旋後,皇帝遣禮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嶽瀆、山川、宮觀及在京十里以內神祠,以酒脯行一獻之禮。

獻俘儀式將被俘敵酋以白練捆縛帶往太廟、太社作象徵性的告禮,然後在宣德門行獻俘禮。皇帝在門樓前楹當中設帳幄座位,文武百官及獻俘將校在樓下左右班立,樓前稍南設獻俘之位。百官到齊後,侍臣將班齊牌用紅絲繩袋提升上樓,報知皇帝。皇帝就座,百官三呼萬歲行禮。侍臣宣佈“引獻俘”,將校把被俘者帶到獻俘位。侍臣當衆宣讀戰勝敵軍的“露布”。刑部尚書奏告,將某處所俘執獻,請交付所司處置。這時,如果皇帝下令處以極刑,就由大理卿帶往法場,如果皇帝下令開釋,侍臣便傳旨先釋縛,隨即宣佈釋放。被俘者三呼萬歲,再拜謝恩。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笏舞蹈,三呼萬歲。

“露布”制度,始於後魏。東漢時,本來把官文書不加緘封者稱爲“露布”。後魏以“露布”發表戰勝消息。每當攻戰克捷,欲使天下遍知,便以漆竿上張縑帛,寫上捷報。這種辦法後來被廣泛採用,露布就成爲“佈於四海,露之耳目”的“獻捷之書”。

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儀。當時在廣陽門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讀露布。宣讀畢,百官舞蹈再拜行禮。

諸侯戰勝敵方,向天子或大國報告勝利消息,也稱爲獻捷。後代,將帥統領軍隊在前方作戰獲勝,雖然不曾還師回都,遣人向朝廷報告勝利,也稱爲獻捷。捷報一般在早朝時當廷宣讀,叫做“宣捷”。明代,前方有大捷,朝廷宣捷後要遣官告祭郊廟,中捷以下則不舉行告祭慶賀之禮。

戰爭結束,如果敵方投降,則有受降之儀。宋代起,國家禮典中都有受降儀式。宋代受降儀與獻俘大致相同,也在宣德門舉行,降王率降衆穿戴本國衣冠俯伏而拜,口稱萬歲。皇帝下旨赦罪,賜給冠服袍帶,降王等拜受,更換所賜冠服袍帶後,再拜稱萬歲。

清代受降儀,降王對皇帝行三跪九拜禮,皇帝賜筵宴。大將軍在前方受降,須報請皇帝批准,再露布中外周知。受降之日,于軍營外築壇,壇旁建“奉詔納降”大旗。降者立於旗下,鼓吹鳴炮後,大將軍登壇就座,降者匍伏膝行至壇下,俯首乞命。大將軍宣皇上旨意,予以赦免,並酌量給予齎賞。降者叩頭謝恩而退。

一般來說,要獻俘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抓住了敵國的重要人物,比如說敵國的國王皇帝、丞相、大將這些人物。二是敵國要足夠強大,要有足夠的份量,不然的話,不會舉行獻俘儀式。

比如小勃律,蘇麟西征,雖然一抓住了小勃律王阿莫多,滅了小勃律,卻是沒有舉行獻俘儀式,不要說獻俘儀式,甚至慶賀儀式都沒有舉行,不爲別的,只是因爲小勃律不夠份量。

吐蕃可就不一樣了,這個蠻族國家爲禍大唐邊陲數十載,如今一朝被滅,這可是普天同慶的大事,自然要以最爲隆重的儀式相佐,無論是誰都不敢有一絲的馬虎。

隨着褚遂良一聲高喊,獻俘儀式正式開始,兩廂的禁衛軍也跟着高聲喊道:“獻俘!”

杜睿手一招,早有飛虎軍將士將芒鬆芒贊從囚車之中押解出來,緩慢的從承天門前經過,芒鬆芒贊此時已經被嚇破了膽,要不是有飛虎軍將士提着,渾身癱軟的他,恐怕早就栽倒在地了。

獻俘對於李承乾來說,那是無上榮光,足以名垂青史,對芒鬆芒贊來說,那恐怕是平生最大的侮辱,吐蕃的贊普,如今淪落到如今這地步,還有比這更讓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嗎?,只是可惜,此時的芒鬆芒贊哪裡還顧得上這些,他現在滿腦子都想着怎樣才能保住一條性命,什麼恥辱不恥辱的,他根本就不在乎。

雖然被獻俘的只有芒鬆芒贊一個,但是無論是李承乾這個皇帝,滿朝大臣,還是長安城的百姓,卻並沒有覺得如何單調,這可是吐蕃的贊普啊!

“臣杜睿奉旨出征吐蕃。”杜睿眼中光芒閃爍,高聲稟告道,“賴將士用命,攻佔石堡城、打下大非川、越過積石山、攻佔邏些城,平定吐蕃,擒獲吐蕃贊普芒鬆芒贊,獻於大唐帝國皇帝陛下!”

杜睿的聲音如同驚雷,羣臣、百姓聽在耳裡,如同天音仙樂,讓人振奮,讓人忍不住熱血沸騰。

褚遂良也是激動的難以自矜,喊話的聲調都有些變味兒了,可是依然在一絲不苟的完成着接下來的步驟:“皇帝陛下祭告大唐帝國列祖列宗~~~~~~~~~~~”

早有侯義捧上了蒲團,放在了李承乾的跟前,李承乾朝着太廟的方向,撩膝跪倒在地,兩旁的宗室,羣臣,以及城下的百姓也紛紛跪倒在地。

“李承乾禱告高祖、太宗皇帝在天之靈,永徽元年六月,吐蕃爲大唐所滅,從此大唐西南邊陲,再無邊患!”李承乾眼裡噙着淚花,沖天施禮,禱告列祖列宗。

此情此景,讓李承乾如何能不激動,曾經太宗眼中不合格的守成之君,曾經在儲位之上如坐鍼氈,滿腦子只想着能保住性命的懦弱少年,如今居然也成了一代英主,也有資格向列祖列祖宣告自己的功績,這是何等的快意之事。

祭告了大唐的列爲先帝,李承乾起身,看着城下的飛虎軍將士,大聲道:“平滅吐蕃,此乃天大的功績,大唐將士威武,大唐萬勝~~~~~~~~~~~!”

“大唐萬勝!”

驀然間,驚天的吶喊響徹天際,直衝九霄,城下的唐軍將士們,百姓們無不是揮着胳膊,晃着拳頭,仰首向天,爆發出驚天的吼聲,瞧他們那賣力模樣,個個額頭上,脖子上,手上青筋怒突,幾乎要爆開一樣。

李承乾看着也是不住抹眼睛,擦拭眼淚,這一刻擠壓在他心頭太久的抑鬱總算是得到了徹底的宣泄。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情處!

身爲一個帝國的皇帝,應該喜怒不形於色,應該要有穆穆威嚴,如此這般流淚,太沒皇帝的樣兒了,然而這一刻,卻沒有人計較,即便是一向對李承乾要求甚爲嚴格的褚遂良也沒有說話,反倒認爲李承乾更加親切,這纔是真性情。

“聖上!如今這日子,怎能流淚!”武京娘上前勸道。

李承乾流着淚笑道:“京娘!朕這是高興的!直到今日,朕方知當皇帝之樂如斯也!”

時間在驚天動地的吼聲中流失,吼聲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更加響亮,響徹雲霄。

足足過了一盞茶時分,李承乾這纔在武京孃的反覆勸說下,猛的想起,今天有很多的事要做,不能光顧着高興,這才意猶未盡停了下來。

又過了好久才安靜下來。

李承乾清了清有些乾澀的嗓子,接着道:“大唐的勇士們,你們克服千難萬險,平定吐蕃,解除了大唐的心腹大患,朕心甚慰!來人啊!將吐蕃罪酋押下去!”

李世績聞言一揮手,一隊禁衛軍兵士過來,從飛虎軍將士的手中將芒鬆芒贊接了過去,朝天牢的方向押解而去,等待芒鬆芒讚的將會是一個未知的命運。

這其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禁衛軍的兄弟走過來的時候,飛虎軍的將士居然捨不得將芒鬆芒贊交出去,就好像芒鬆芒贊這麼一倒手,他們的功勞就會飛了一樣。

百姓看着如同死狗一樣被拖走的芒鬆芒贊,心情難免激盪,難以自抑,又是一陣沖天的歡呼聲。

“大唐的勇士們,你們爲大唐立下了這不世功勳,朕定當不吝賞賜,朕已經備下了美酒佳餚,朕要同你們一起慶賀這場大勝!”李承乾高聲喊道。

“謝聖上隆恩!”將士們在杜睿的率領下,齊聲謝恩。

杜睿等將帥走進了承天門,至於飛虎軍的將士,營地裡早就備好了美酒佳餚,就等着他們去盡情的享受去了。

杜睿剛剛走進承天門,就被下了城樓的李承乾一把拉住了手,也不顧杜睿是不是情願,就這麼拉着他一起上了御輦。

杜睿一驚,忙道:“聖上!這御輦乃是聖上御用之物,這~~~~~~~恩典,臣不敢領受!”

李承乾笑道:“這又何妨,承明!你不但是朕的妹婿,更是朕的摯友,更是大唐的功臣,大唐的英雄,今日你就與朕一同乘着這御輦,直驅太極殿,朕今日高興,定要與你一醉方休!”

李承乾興奮的說着,其實激動過後,此刻他的心中卻十分的清明,他知道如今杜睿已經位極人臣,他能給予的幾乎沒什麼了,封邑?杜睿身爲大唐首富,根本就不在乎那些,顯爵?杜睿已經是國公之尊了,又不是王室,不能封王,高位?杜睿不是個貪戀權位的人,若是此時天下一統的話,恐怕第一個辭官的就是杜睿。

所以李承乾能給杜睿的,就只剩下了這超規格的禮遇,除此之外,他實在是沒什麼能給杜睿的了。

看着李承乾的眼神,杜睿也明白了李承乾心中所想,微微一點頭,站在了李承乾的身後,而後小聲的說了一句:“聖上無需如此,只要聖上能做一個天下臣民愛戴的好皇帝,臣便再無其他奢求了!”

杜睿將此事看得很淡,可是御輦之下卻有人嫉妒的眼睛通紅,自然就是許敬宗莫屬了,看着杜睿居然被李承乾拉上了御輦,同車而行,他嫉妒的幾乎都要發瘋了。

“杜承明!只要許敬宗在一日,就絕不會讓你如此得意!”

第19章 事後餘波第21章 和親?和個球!第1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三十五章第8章 賺錢第64章 諾真水之戰第56章 越俎代庖第35章 離亂人,富貴狗第2章 貞觀十年第4章 杜陵第13章 惡奴第24章 貪心不足蛇吞象第十八章第七章第47章 故人第六十一章第三十八章第34章 懲戒第75章 登陸倭島第14章 懲治第24章 打金枝第23章 戰第十九章第70章 大決戰(上)第37章 新澳洲第十七章第67章 佛道之爭第81章 太子將兵第53章 卡迭石大戰第28章 下一站美洲第51章 貞觀十七年第24章 喋血城頭第13章 拒第20章 北疆有事第12章 消失?第41章 衰頹第74章 海戰揚威第11章 夜宴第9章 意外來客第63章 再生事端第16章 機會第39章 騎兵出擊第47章 說書先生第34章 懲戒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12章 大唐皇帝的責任第9章 釀酒第四十六章第34章 孔孟無用第1章 永徽八年第29章 斬草除根第22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29章 尚武精神第37章 新澳洲第五章第33章 軍議第82章 琉璃非玻璃第五十五章第76章 這孩子叫狄仁傑第6章 黃雀在後第8章 局第38章 繼續進兵(下)第65章 彈丸小國第46章 炎炎夏日第二十七章第16章 燧發槍第十章第12章 澳洲道第72章 歸來第23章 新大陸第十七章第3章 西方人在東方第74章 豎儒蜂起壯士死第25章 征服伴隨殺戮第80章 征服者第49章 朝議第94章 勇能搏虎第51章 密謀第37章 截擊第41章 衰頹第13章 拒第40章 亞歷山大港第83章 紛紛攘攘第39章 死而不僵第36章 約法三章第25章 鴻篇鉅著第三十章第48章 罪惡源泉第17章 太宗震怒第13章 拒第五章第30章 正氣歌第33章 石堡城第57章 大唐之怒第16章 暗戰第35章 再添事端第34章 殺吐蕃第61章 阿拉伯世界第70章 各有算計第六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