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進入高速發展軌道

李淳風他們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不過,不是致命性的,因爲,他用六分儀定的方向,是赤道帶,大西洋的赤道帶屬於低氣壓帶,又是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輻合帶,風力微弱,風向不定,算是海上比較平穩的無風帶,但是這一地帶上升氣流強盛,年降水量,在兩千毫米以上。

兩千毫米是多少?兩米。

也就是說,他走的這一條航線,雖然算平穩,但是經常下雨,這可就苦了他們了,在不是很定的風向中,經常被雨淋,整個船隊都走不快,用了四個多月,他們才抵達南美洲大陸。

在他們上岸的時候,漁網差不多全部都爛完了,船裡攜帶的燃料,也用完了,船身木料被水泡發,腐朽膨脹,導致整個船體都開始變形,包鋼板也出現了脫落現象,即便是狀態最好的船,也不敢再用來遠海航行了。

萬幸的是,他們在即將崩潰的時候,抵達了南美洲大陸,而在這塊大陸上,他們很快就看到了趙龍留下來的石碑,而且,當地的土着,十分的懼怕他們,基本是要什麼給什麼。

只不過,以當地的工藝水平,隨船的技術人員的能力,根本無法修復這些船隻,所以,證實了這個世界是圓球形的李淳風等人,只能困守在當地,甚至,將非洲的一些作物,在當地種植了起來。

當然,他們能不能在趙龍再次去到南美洲之後,得以隨船返回,也還不確定,因爲,南美洲很大,趙龍未必會去到他們所在的這個城邦的位置,而李淳風,也不知道趙龍什麼時候,會再度返回南美洲。

趙龍真正的補給地,其實是在更前沿的呂宋島,他們現在的航行能力,已經非三年前可比,利用了太陽能之後,只要天氣晴好,蒸餾純淨水,做飯等生活方面,他們需要用到的燃料都非常少。

而有了劍麻製作的漁網之後,他們基本不用擔心在海上的食物問題,只需要多帶乾菜,多在船上培植生長較快的青菜,改善食物就好,趙河甚至想到了在船上養殖一些高產蛋的雞,來改善大家的伙食。

三天之後,趙龍就再度啓程了,孫享福的生活,也進入了正常軌道中,明年入夏之前的這幾個月時間內,他都會在廣州城,教大家,反季節種植這些大田作物,讓當地百姓,一年四季都有嫩玉米和紅薯土豆作物食用,再之後,他將會北上去遼東。

當然,他的生活平靜,不代表這個世界平靜,在政治文明不高的時代,人們往往不會察覺到外部環境變化,對國家內部的影響,大唐的快速發展變化,就引起了西方一系列的變化。

李世民的命令終於傳到安西大都護府了,各軍立即開始動員,組織各國此前涌入大唐逃避戰亂的數十萬百姓,開始劃定路線,挖土窯,採碎石,燒製水泥,夯實路基,修建起了從安西大都護府通往長安的水泥公路。

此前,長孫衝在修建碎葉城的時候,這些基礎建設項目的技術早已引進,與之只有不到三千里距離的泰安城,則是有堪比此前善陽的工業能力,各種便捷好用的工具,熟手指揮人才,也開始向西邊輸送,所以,整個工程的速度不滿。

當碎葉城發佈了以每月一貫唐錢的薪酬,不限國籍,不限量招工的消息之後,西域諸多鄰國出現了一股比逃避戰亂的人潮更加洶涌的人潮,開始向碎葉城涌入。

那可是每月一貫錢,能夠在當地買三石以上的糧食,而且,做工的時候,還有工作服發放,還有兩餐飽飯吃,一年做下來,不僅不用擔心餓肚子,還能存下十二貫錢,這些處於貧窮狀態的王國的百姓,誰會不願意?

所以,三十多萬駐紮在安西大都護府境內的唐軍,變成了兩百多萬勞工大軍的監工,專門負責給予他們一應的生活物質保障,即便是已經進入了寒冬季節,也在沿着規劃路線,一路開闢着窯洞,只是一個月,就建成了數萬個窯洞,開始大量的燒製水泥,等這些東西燒製好了,開春雪化,就可以直接打路基,快速鋪設了。

按照臨時負責統籌的段志玄的預期計劃,明年三月之後,即便每一萬人,每天只修一里路,兩百多萬人,一天也能修兩百多裡,十多天,可以直接從碎葉城修到泰安城,加上週邊的庭州,西州,伊州,上齊等,等分線路,以及過了沙洲之後,分往各州道的線路,再到與關中的水泥大路接軌,全部都要搞定,也不會用超過六個月的時間,在明年冬雪下來之前,可以全部搞定。

當然,這裡說的,僅僅是原本就適合鋪平的土地路面區域,很多有河流的地方,還需要長安出動專業的工程隊修建橋樑,因爲,這個時期並沒有像後世那樣的技術,可以遇山開山,遇水搭橋,他們所修的水泥路的質量,跟後世的高速公路,也完全不在一個層次,頂多算的上是比較寬闊些的鄉村公路,在碰到山脊,湖泊,和較寬的河道的時候,都需要繞路。

所以,雖然碎葉城到長安的直線距離只有八千里左右,但是,這條路修建出來,應該超過一萬里,其中有兩千多裡,就是繞出來的。

而整個修建工程,需要修的總道路長度,則是超過兩萬五千裡,因爲,通往各州的岔道,他們也需要修建。

加上三十幾萬軍隊,和關中這邊出動的人手,這個超級工程總投入近三百萬人,可即便是這樣的大工程,朝廷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做了,而且,還要求在一年時間之內,基本完成。

財部尚書高士廉給出的初步預算是,一億五千萬貫。

因爲,光是給兩百多萬西域勞工的工錢,就需要近四千萬貫,三百萬人的糧食蔬菜,一定量肉食供應的用度加起來,即便大唐這些東西的成本不高,但至少也超過一千萬貫,加上牛馬調度的運輸損耗,甚至可能達到兩千萬貫,畢竟,這可是跨度八千里,輻射區域兩萬五千裡的地盤,以西部州縣的產出,根本無法就地供養這麼龐大團體的吃喝用度,畢竟,這個方向的州縣,人口都比較少,糧食產量也不高。

這五六千萬貫的開支,只是小頭,真正開支的大頭,是所需要的各種工具,上百萬把的鐵鍬,各種壓路,搗石的工具,還有框定路基用的木料模板,燒水泥的煤炭燃料等,有的可以用天然的,大多,則需要購買,運輸過去。

這又是幾千萬貫的消耗。

而大唐做基建的技術工人,每個月可不是拿那些西域勞工的低價工資,至少是好幾倍,甚至是十倍以上,還有修建橋樑,需要大量的鋼筋,這些東西,可不便宜,雖然儘量的用繞路的方式,避免了修橋,但上百座較大的橋樑還是要的。

中原地區修建橋樑的技術,由來已久,能夠跨越渭河的便橋,跨越灞水的灞橋,就不小,但有了水泥鋼筋之後,朝廷對於橋的質量,也有了較高的要求,即便不能跟後世的高速公路大橋比,但比後世的鄉村公路的橋也能不差,至少要保障載重幾千斤的車子,在上面行走的時候,毫無壓力。

所以,這個工程,需要這些年已經在基建項目工程技術上,有較大進步的各個工程組,再度的提升自己的技術,最多兩年時間,要做到全線貫通,並且將沿途換馬休息的驛站,客棧等配套設施,全部跟上,三年之後,下一屆運動大會召開的時候,這條道路,要整體實現快速暢通使用。

而且,這條公路的修建計劃,與李承乾提出的每年用於大唐內部基礎項目建設的,五千萬貫以上的經費,並不相干,是要同時進行了。

一下子在基礎建設上面就花出去兩億貫,還不算,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開支,整個歷史上來說,也是沒誰了。

但是,大唐就是這麼敢花錢,即便是貸款花,也沒有人不同意,因爲現在大家都知道,朝廷把這些錢花出去,受益的是百姓,基礎建設好了,百姓們的產出效率就高了,商業也更發達了,然之後,就會不斷的回饋朝廷的稅收,反正朝廷現在除了稅收之外,還有各種開採手段,或者金融手段,不斷的使手上能用的錢財變多,不怕沒有錢財方面的來源。

隨着北方百萬勞工齊聚山南道,第一次在山南道過年的李世民夫婦和太子李承乾算是見識到了數百萬人一起勞作,築垸田的場景。

大唐能有今天的富裕,除了孫享福在生產力技術上狠狠的推動了一把之外,與百姓們本身的吃苦耐勞也分不開,以往的時候,北方百姓,一到了冬天,就會選擇貓冬,現在,卻是有幾個月的時間在南方參與勞動,這就讓他們的生產創造力,比之前翻了一倍以上。

到了明年,整個山南道的垸田,就將達到十五個縣,荊州,郢州,復州三地的所有下屬縣,築垸基建項目就全部完成了。

而這十五個縣的高產水稻田,將達到兩千五百萬畝,大棚菜田,三百萬畝,另外,還有一個潛江縣,是以養殖小龍蝦爲主,一個公安縣,則是以種植葡萄爲主。

只不過,由於種植這麼多的垸田縣的田地,需要的人口太多,光是水稻田,都需要一百萬戶,三百萬以上人口來種,加上其它種植產業,這三州之地,就要生活五百萬人口,除了山南道本土大部分州縣的百姓,都有一定程度的向這裡遷移,北方許多百姓,落戶在這裡之外,耽摩道僱傭過來的兩百多萬勞工,也算是徹底的留下來了。

由於不能無限制的讓山南道集中全國人口,讓其它州道人口更加稀疏,之後的垸田建設,將會放緩,只會根據當地的人口增長數量,來有計劃的組織當地垸田的新增,不過,有這三州之地,樹立起整個山南道的核心,它就能不斷的帶動周邊州縣的經濟,與長安和渭南新城在關中起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而隨着新年的到來,原先集中在江陵城的建築工程隊,也逐漸開始撤離,前往嶺南和雲南,只有少量的人,留下來繼續修建江陵學府,這將是一座規模,科系,最全的頂級學府,在明年下半年,會陸續修建完畢,到時候,招募到了師資力量的科系,會率先開學,不過,到了明年下半年,大唐人才方面的壓力,會輕鬆很多。

因爲,九垸縣,至少有過千初中畢業水平的學生,朝廷的科舉考試改革之後,每年拿到國家級文憑的人,至少上千,把攤子撐起來,應該沒問題。

第353章 應對安排第115章 下揚州第755章 過黑海第568章 李世民要加尊號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533章 巡視第618章 九垸行第577章 追擊第485章 東珠產子第702章 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第529章 向外開拓的能力第578章 終殺王浩第763章 亞歐一統第162章 改變主意第576章 中計了第481章 大進項第578章 終殺王浩第五十六章 編排話劇第609章 上元節的熱門娛樂項目第571章 開幕儀式第216章 火計退敵第688章 帝后品嚐新作物第707章 美好的暢想第756章 抵達拜占庭第276章 俘虜的歸屬問題第178章 達成協議第115章 下揚州第576章 中計了第567章 宴會第493章 儒家出招了第七十九章 存在即合理第753章 坐論皇權第九十七章 育種育苗基地第496章 儒生論政第359章 背鍋者蕭瑀第430章 農學院的由來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689章 到處都是熱鬧的大唐第150章 滿船寶第十六章 幸福村的建設第562章 利益第745章 聖輝已顯第427章 開始圈錢了第235章 胡商到第222章 抗下一撥第751章 發動第763章 亞歐一統第338章 返城第174章 第一代望遠鏡第753章 坐論皇權第196章 快馬入長安第370章 論洛陽的經濟發展第483章 調教李承乾第409章 妖孽般的武媚娘第一百零三章 回村種菜第353章 應對安排第645章 首富誕生第516章 貨幣管理第587章 世家的新經營模式第340章 談條件第三十九章 勸解第216章 火計退敵第601章 李承乾亮了第300章 大動作第七十三章 李承乾上門第551章 孫享福的腦回路第441章 夏糧豐收第205章 動腦的習慣第一百章 回村子第698章 種子上面坑一撥第590章 長孫無忌上任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374章 科舉制度定第251章 中場休息第九十三章 做生意的境界第八十六章 籌備春晚第389章 長安商業大規劃第514章 大賞羣臣第737章 五年第141章 嶺南的發展大計第388章 放榜的正確打開方式第四十六章 幸福的種子第343章 藍莓的坑第五十九章 惡客上門第536章 荊湖熟,天下足第671章 巡演推廣第742章 孫家的孩子們第340章 談條件第254章 一路高漲第374章 科舉制度定第168章 情報組織第121章 見馮盎第248章 魏徵到善陽第713章 新的十年計劃第181章 朔州大捷第563章 相互說服第709章 軍人正確的價值觀第481章 大進項第308章 準備迎接第606章 吐蕃的有趣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