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避諱陋習

卻說,李嘉因爲戶部錢糧太多而感到興奮難耐時,朝廷上下,卻有些惶恐不安。

感受到這種氛圍,李嘉也感到奇怪,找了射聲司,才瞭解清楚。

原來自從唐亡以來,許多制度開始廢馳,幾十年來,人們也習慣了這種禮崩樂壞的情況,其他各國更是如此。

畢竟大唐復立也才幾年功夫,李嘉自己感覺就跟做夢一樣,更遑論別人了。

而避諱這件事,許多人也沒有放在心上,李嘉把自己名字,嘉,加個木字偏旁,屈己待民,贏的天下讚歎,但若是在前唐,這是萬萬不可能的。

而這時,朝廷中,門下省的一位給事中,姓吳,年紀四十來歲,從南漢到唐,至今還沒有完全習慣。

有一次登山望遠,與朋友吟詩作賦,詩詞中含有虎字,或許是對這首詩很滿意,所以提筆寫在畫中。

這次上書,更是將堂而皇之地寫上淵字,並沒有缺筆。

別的人感覺沒什麼,但對於從南唐而來的舊臣們來說,這是一個大大的機會。

雖然南唐得位不正,也不知是否爲唐朝的後裔,但,它名義上還是要遵從的,再加上文風盛行,對於那些規矩禮儀更是看重,所以對於避諱,更是經驗豐富。

這次看到了吳給事中的錯漏之處,徐鉉等人連忙上書皇帝,進行指正,彈劾。

彈劾到了政事堂,幾位宰相聽聞,瞬間惶恐不安。

因爲避諱這種事,他們自己本來就沒有在意,所以平常所用的也是有多,而且不只是他們,其他的百官們也有許多,這要是追究,覆蓋面可就廣闊了。

朝堂上下,就得倒下一大片,不利於朝廷的穩定。

雖然被壓下,但百官們終究是知曉了,他們頗有些惶恐。

因爲這等錯漏,是真實的。

皇帝一向標榜孝義二字,百官們冒犯了他的祖宗,怎麼可能不追究?若真是追究,誰都跑不了。

聽聞這件小事引得朝廷上下不安,李嘉爲之沉默。

當然他也沒有追究,政事堂堂壓下彈劾的事,這屬於宰相的正常權力範疇,況且也是爲了朝廷安危。

“避諱一事,荒唐至極!”李嘉搖搖頭,這件事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

屬於陋習,弊端,確實要改。

唐朝時避諱,真的是到了登峰造極了,不得不改的層度。

一般而言,避諱講究“二名不偏諱”,這是在《禮記》上的避諱準則。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民部成了戶部,而當時的百姓理論上只需要避“世民”二字即可,拆開了“世”或“民”都不用避的,但顯然,唐朝並不遵守這樣的準則。

在咱們中學課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最後一句話是:

“故爲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明明是“民風”,柳宗元卻寫作“人風”,沒錯,這便是避李世民的“民”字諱。

不僅是寫文章要避諱,連傳統神仙的名字也要跟着修改,比如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唐朝是直接叫做觀音菩薩,以至於現如今也有很多人一直沿用這個叫法。

避李世民的名字的諱,叫做避國諱,對於大唐治下的所有臣民都要遵守,這好記,但,百姓們卻還避開皇帝本人和祖先的名字。

比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隋末名將韓擒虎,爲避李世民曾祖父李虎的諱,被改成了“韓擒獸”。

地名也要改,虎牢關改成了武牢關。

李虎的名字恰好還和老百姓對尿壺的稱呼重名,在唐代以前,尿壺一度叫作“虎子”。

這怎麼可以,於是唐朝不允許管尿壺叫虎子,感覺好像是在先祖的小名一樣,被改成了“馬子”。

馬子的稱呼後來就演變成我們今天的馬桶。記得九十年代的時候,好多人學港臺腔介紹女朋友就是“這是我馬子”,有點文化的都知道這不是啥好話。

除了李虎,李世民的爺爺叫李昞,老爹是開國皇帝李淵,所以天干的“甲乙丙丁”,被改爲“甲乙景丁”,陶淵明的名字被改成了“陶泉明”。

往後的皇帝也沒閒着,比如複姓淳于,愣生生的爲了避唐憲宗李純的諱,被改成了單姓“於”。

如果哪個姓於,這位也可能是你們祖宗。

除了避開國君以及先祖的名諱,家諱也是壓在唐朝臣民頭上的大山,國諱雖然比較苛刻,但畢竟注意一點就沒事了,不影響生活和前途,但是家諱就不一樣了。

比如唐朝的大詩人李賀,本來打算應考進士科,結果被人一句話懟了回來,放棄了考試。

原來,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進士科犯了李賀家諱“晉”,被人家發現後,才華橫溢的李大詩人只好打消了考取進士科的念頭。

然後,避諱就玩出了花。

最過分的是,地方長官的家諱,在他管轄的地界都要避他的家諱,所以別以爲“州官放火”是笑話。

日本圓仁法師在唐朝遊歷的時候,就寫過這樣的筆記,有一天他到達揚州,官府便告訴他,此地節度使名叫李德裕,家諱爲:府、吉、甫、雲。

原來,節度使的父親叫李吉甫,祖父叫李棲筠。

“這的確是個難題!”李嘉搖搖頭,自己可是標榜孝心的,若是處理不好,惹人非議。

“來人!”李嘉喚了一聲。

“陛下——”田忠立馬就跑過來。

“傳朕口諭:《禮記》言,二名不偏諱,朕深以爲然,自唐以來,避諱甚深,以至於漸漸不得人心,有礙百姓,百姓乃天下之根本,朕豈能因一家之諱,而誤天下哉?”

“自今日起,只要二字不同用,就不用避諱!”

“以前之事,乃大唐復立之前,本就是無罪,今日亦既往不咎!其他避諱陋習,也須更改,豈能殘留禍害百姓?”

“諾——”田忠立馬記下,然後快速跑到中書舍人身邊複述,聖旨又到了政事堂,幾位宰相也看到了。

“陛下真乃天下少有的明君啊!”趙誠熱淚盈眶地說道。

“陛下萬歲安康,此是百姓之福分!”

其他人也紛紛感慨,這的確是一項仁政,隨即蓋印,刊發天下。

百姓歡愉,官吏們也鬆了口氣。

第三百三十二章胸有成竹第一百三十四章番禺戰慄(1)第九百七十六章口號第一百零七章地動山搖(上)第兩百三十八章天子重文章第1122章于闐第1173章第五百七十二章敗家二代李景第九百六十五章支援第1298章規格第1177章走了第七百零六章惡月第六百四十二章新戶(上)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1310章甘州回鶻第一百三十八章劍拔弩張第1161章勝之第八百一十六章決定第八百二十六章戰事頻繁第1366章第四百一十二章半年第1251章心思莫名第1123章胡姬第一千零六十章大朝第一千零二十四章第七百零二章第1173章第五百三十三章借師助剿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1317章島嶼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五百二十二章大小周第二十四章山水田園第三百九十二章州縣合併第1217章不一樣的涼州第八十二章膽大包天第一千零八十六章內應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塔爾第九百九十五章第1369章騎兵第1213章第六百三十一章演武堂第八百五十章進士科第六十四章揚帆起航第四百二十四章無題第五百七十九章蓮峰居士第七百三十四章多錢第六百二十一章第1142章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第九百四十四章第一百九十六章出此下策第七十五章你來我往第一百三十二章西北軍中第二十一章巡查探訪第五百五十九章遷徙第1377章使臣第一千零二十九章橫切與豎切第兩百四十九章金山之城第九百九十四章出動第1290章軟肋第1180章豐州第兩百零二章川鹽古道第一千零八十七章太原第1171章第八百九十一章三面第六十六章儋州府衙(下)第兩百八十八章人心晃動第九百八十五章第八百六十九章僭越第一千零三十五章第三百二十八章整編訓練第三百二十七章整編、整訓第三百七十七章後宮第九百八十四章猶豫第1188章空獄第三百一十四章野有遺賢第一百七十三章準備就緒第七百四十五章朝貢第1208章第八百零九章頑固第四百九十三章商議第一千零四十五章鹽引第四百五十三章八大院第七百五十章第七百六十九章第1310章甘州回鶻第1162章戰之第一千零四十章第三百七十八章駕崩第七百四十四章高麗第八百七十四章入倭第四百七十五章大肚子病第九百三十二章殺——第七百三十五章千古仁君第兩百七十章殺意盎然第1187章哼,女人第三百五十六章處理第七十一章大爲不易第127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