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唐人氣節

楊帆的眼神在衆人的身上緩緩掃過,說道:“其實根本沒必要製造出氧氣這東西,你們應該也發現,其實有很多人去吐蕃並未受影響,那是因爲這些人長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所以能很快適應,特別是蜀中一帶……”

“因此,我們只要選拔一些人前往這些地區訓練一段時間就能適應,亦或者兵源從蜀中一帶徵招,這樣就能解決高原反應的問題。”

李二陛下聞言,看向楊帆的眼神有些陰晴不定。

雖然沒有經過驗證,其實心裡已經相信了楊帆的說法,因爲李世民知道楊帆並不會無的放矢。

李世民緊盯着楊帆看了一會兒,問道:“剛剛如此魯莽,汝就不怕被朕砍了腦袋?”

楊帆沉默少許,而後一臉決絕,正色道:“爲大唐的利益,爲了唐人的脊樑,死又何懼;微臣以爲,氣節這種東西,一旦丟了,怕是很難再找得回來,所以和親一事,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意思很明顯:你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名聲和野心,卻將大唐的氣節毀於一旦。

畢竟楊帆與李二陛下站的立場不同,楊帆更看重的是這個國家利益,而不是一個人的名譽。

不過,畢竟這個時代是封建社會,講究君權至上,帝王一言可決萬千人生死。

可以說,皇帝就是陽間的閻王,他讓誰死,誰就得死,楊帆當然也害怕。

但是有些話總得有人說出來!

楊帆可以無視李世民的威嚴,甚至可以無視自己的錦繡前程,但是他不能無視這個時代。

歸根揭底,這個時代有着屬於漢人的歸屬感,更有讓漢人引以爲傲的詞——唐人。

即使是千百年後,這個詞也是漢人的驕傲,在大洋彼岸,也不由讓人暗暗豎起大拇指。

哪怕神州沉淪,哪怕帝國湮滅,哪怕被列強隨意欺辱,哪怕無數漢人沉淪在外族的機槍大炮之下苟延殘喘。

可這些都壓不垮漢人的意志。

因爲漢人心裡有那麼一絲驕傲,那是深埋在血脈和骨髓裡的盛世榮光,正是這種氣節在支撐着漢人的脊樑。

這就是唐朝爲後世漢人留下來的無上瑰寶。

作爲漢人,

楊帆當然不允許唐人骨子裡的這種氣節因爲某種原因而失去。

也不容許受到絲毫的玷污。

在他心中有一種歷史使命感,也是他認爲穿越來到這時代的意義。

除了能夠讓自己活的好一點,就是希望讓這個時代更加輝煌、更加偉大。

甚至讓這個時代成爲超越原歷史,成爲後世人人敬仰和嚮往的夢之國度。

所以有些話、有些事楊帆不得不做,也不敢不做,這是一種歷史使命感。

楊帆的話讓李二陛下不由有些動容,氣也消了大半,雖然心中已經開始動搖,但爲了面子還是堅持道:

“氣節自在人心,豈是說丟就能丟得了的?若是這般容易便能丟掉,那又要之有何用?”

楊帆心中暗暗一嘆,說道:“微臣怕的就是這個,如果陛下和親的先河一開,後世子孫一旦遇到困難也必定會以此爲鑑,甚至會高喊着遵循祖制以掩其行,實則卻是貪生怕死、貪圖享樂,只知用女人作爲擋箭牌,卻不去勵精圖治,不讓軍士奮勇征戰殺敵,那堂堂天朝之威,豈不崩於不孝子孫之手?那時還有何氣節而言?”

楊帆作爲穿越者,有着穿透歷史的眼光,他深深知道上行下仿的歷史貫性。

而且原歷史也確實是如此,李二陛下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後,從此拉開唐朝公主和親政策的序幕,有唐一朝,和親的公主多達幾十位。

和親大唐不僅失去的是顏面,更多的是送去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爲中原內鬥消耗國力埋下了伏筆。

李二陛下悖然大怒,心中最後一絲防線崩塌,嘴上怒不可揭:“如果朕的那些不孝子孫敢貪圖享樂,朕做鬼也不會放過他們……”

“再說,和親真有那麼不堪麼,此次和親不過是緩兵之策,堂堂公主下嫁,身份高貴,有公主在其間緩和、安定蠻夷,邊境起碼可得二十年太平,而朕可趁此期間歷兵秣馬,到時一決而滅!”

楊帆不由想起了後世網上的一些說法,不由自主咬牙切齒說了出來:“蠻夷乃未開化之人,住的也是未開化之地,講究的是弱肉強食,過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其狼子野心昭彰若見,他們只服強者,只有真正的打痛他們,才能讓他們敬服;”

“和親實乃恥辱,爲下下策,咱們送去女人、錢財、技術……,可這些人卻拿着我們的技術武裝自己,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陛下又何必天下如一侍之?陛下若是賜予胡虜蠻夷農學之工藝,與養虎爲患何異?”

李二陛下豁然驚醒:“難道和親真的錯了嗎?”心中瞬間默然了,甚至有些發苦,喃喃自語。

同意和親並不完全是爲了自己的名聲,其實也是有萬般無奈。

畢竟他也是爲了大唐千秋萬代着想,爲了大唐安定繁榮着想,更是爲了千千萬萬的大唐百姓的家庭完整着想。

一旦開戰,兵災禍災,剛剛有些眉目的貞觀盛世可能會毀於當前?

一旦開戰又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

李二陛下的反應,讓楊帆現在總算是看明白了。

李世民之所以一心想要通過和親穩住吐蕃,無非就是想通過這樣一個姿態向各國傳遞一個信號。

讓他們體會到唐朝的善意,吐蕃則是一個示範。

通過和親以後的聯姻關係,以達到穩定邊防的政治目的。

因爲在李二陛下心裡,吐蕃這些國家,反正是無所謂的苦寒之地。

可以說如雞肋一般的存在,丟之可惜食之無味。

大唐與吐蕃平素也是打打和和,能安撫則安撫。

所以李二陛下最心心念唸的便是要讓後方安定,爲東征高句麗讓路。

只有征服高句麗,才能讓他的威名超越歷代帝王,甚至成爲千古一帝。

雖然李二陛下也算是少有的名君,但卻被名聲所累。

不知道養虎爲患的道理,看不透和親的利弊得失,甚至還在天真的對蠻夷報以幻想。

可笑、可悲、可嘆!

第四百二十八章 謀劃第一百一十七章心真夠大第四百七十一章 不依不撓第三百二十八章逼供(下)第二百四十三章飛花令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安分的主第一百五十三章 你誰呀第四百六十三章 順藤摸瓜第六百二十八章尋求合作第五百三十章心思各異第五百六十五章浪漫第四百四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九十九章 惡人需要惡人磨第六百二十六章太虎了?第二百二十二章資本的力量第一百零八章 商業奇才第一百五十章老狐狸教子第四百七十七章 資本力量第四章 賜美人第六百七十六章衆女南下第四百八十二章再次發難第六百零七章喝酒第四百九十七章奇葩翁婿第五百零二章 壞蛋?第五百二十四章針對第二百九十章攪局第四百四十五章溫水煮蛤蟆第二百零二章威勢初成第二百五十章 驚醒第一百七十三章 路在何方?第四百四十章小勝第七百四十七章猜忌第七百四十章市場經濟的雛形第一百一十九章 老狐狸pK小滑頭第四百二十七章 出其不意第五百三十九章打臉第六十三章 拍拍打臉第二百五十一章 原來如此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五百零五章所見所聞第二百五十七章 勸誡第三百九十一章 招供第七百一十二章長江後浪推前浪第六百二十五章服軟第一百八十二章 討賞第三百七十章 女人心思第四百八十一章打賭第一百六十五章 和親之策第六百五十八章活招牌第五百七十一章回門第四百九十二章有人歡喜有人憂第二百八十九章 提議第四百八十章春耕祭祀第五百六十四章大喜之日第七百四十二章利誘第三百九十七章 年關禮物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七百一十五章探望第四百四十六章 成立科舉籌備小組第五十一章 打使臣是爲大唐好?第六百八十四章震懾第四百三十四章 事成第二百一十三章唐人氣節第二百八十八章 以退爲進第三百一十一章立威第三百七十二章 封賞的爭論第七十五章 不要亂來第七百二十三章殺雞儆猴第六十二章 想帶節奏的長孫衝第一百四十五章 女人心思你別猜第七百一十七章榮辱不驚第四百一十三章 此地無銀三百零二第九十八章 不孝子?第二百七十七章 吐蕃有動作?第三百九十章嚇尿了第六百五十八章活招牌第二百九十一章 夢想破滅第五百五十一章甕中捉鱉第二百零五章 幕後推手第三百三十三章吐蕃戰神第二百二十五章 憋屈第四百六十八章 別樣的早朝第二百零四章 財大氣粗第五百五十八章長孫衝的末路第一百八十九章 降維打擊第一百八十六章 求娶高陽第三百四十七章 騎虎難下第三十五章 劃時代意義的手術第二百八十六章再次拒絕第五十二章 謠言四起第七百四十四章曬鹽之法第五百六十八章洞房花燭夜第五百六十七章我也要當新娘第四百三十七章算計第四百七十六章獅子大開口第四百四十章小勝第六百八十二章忽悠第五十三章 風雨欲來第五百六十五章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