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華國鋒的“淡出” (1)

華國鋒作爲一個過渡性人物,終於從中國政治舞臺上“淡出”。

華國鋒辭去中央主席職務

“淡出”是一種電影術語,又叫“漸隱”,指的是畫面逐漸由清晰到模糊、到消失。

華國鋒自十一屆三中全會起,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經歷了從顯要到逐步降職的“淡出”的過程……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雖然中國的實際領袖已經由華國鋒轉爲鄧小平,但是華國鋒在名義上仍是中央主席、中國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仍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發表之後,不知內情的人,只是從《公報》第五段中關於華國鋒提議“少宣傳個人”那一段話中,隱隱約約感到華國鋒的“英明領袖”地位發生了一點麻煩。不過,這只是“隱隱約約”而已。

雖然十一屆三中全會爲了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決定對高層領導“只增不減”、“只進不出”的原則。但是,該“減”該“出”的,畢竟還是要“減”要“出”。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最初的人事大變動發生在1980年2月23日至29日召開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全會批准了汪東興辭去中央副主席職務的請求,這樣,也就“減”去了汪東興。

粉碎“四人幫”之後,汪東興一直是華國鋒的副手。汪東興的辭職,對於華國鋒來說,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支持者。從此,“華汪體制”不復存在。

這樣,華國鋒的中央主席地位已經完全動搖。全會還批准了紀登奎、吳德、陳錫聯的辭職要求,免除了他們所擔負的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

全會決定增選兩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即胡耀邦和。

全會決定成立中央書記處,選舉胡耀邦爲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萬里、王任重、方毅、谷牧、宋任窮、餘秋裡、楊得志、胡喬木、胡耀邦、姚依林、彭衝爲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一屆五中全會的人事變動,意味着華國鋒雖然仍擔任中央主席,但是這個主席已經成爲“空頭主席”了。

1980年5月6日至9日,華國鋒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到南斯拉夫參加鐵托總統葬禮活動。接着,華國鋒從南斯拉夫前往羅馬尼亞,應邀到羅馬尼亞進行短暫訪問。

1980年5月17日,華國鋒主持追悼大會。

1980年7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文章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僅要消除“神化個人”的現象,而且要處理好領導班子中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不言而喻,這篇特約評論員文章是針對華國鋒的。

1980年7月30日,中央在發出的《關於堅持“少宣傳個人”的指示》中說:當前在執行三中全會制定的要“多歌頌黨和老一輩革命家,少宣傳個人”的方針時,還存在着一些問題。這一指示,同樣暗含對華國鋒的批評。

除了成爲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外,尚未安排其他職務。但是,不久之後,便顯露了對的重要安排。那是在1980年8月30日至9月10日召開的五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華國鋒辭去了國務院總理的職務。這樣,華國鋒失去了他在“政”方面的最高職務。接替華國鋒,成爲中國國務院第三任總理。

華國鋒辭去國務院總理職務,其根據是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實行黨政分工的決定。

1980年9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民主的大會,改革的大會》指出:

這次會議的革新精神,突出地表現在對國家領導制度的重大改革上。中央已經決定把黨的工作和政府工作切實地明確地分開,各級黨委第一把手已不兼任政府職務。

正因爲這樣,不光是華國鋒辭去了國務院總理,鄧小平、、陳雲、徐向前、王震也不再兼任國務院副總理。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曾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鄧小平指出:

國務院領導成員的變動,將是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這次變動,包括華國鋒同志不兼任總理,由同志接替;、陳雲、徐向前、王震同志和我不兼任副總理,由精力較強的同志擔任;王任重同志因任黨內重要職務,也不再兼任副總理。陳永貴同志請求解除他的副總理職務,中央決定同意

應當說,華國鋒辭去國務院總理職務,尚屬正常人事變動。

1980年10月20日,中央書記處決定,在今後二三十年內,一律不準掛現任中央領導人的像,以利於肅清個人迷信。1980年10月23日,中央發出《轉發華國鋒同志的信的通知》。華國鋒提出,今後在公共場所不再懸掛華國鋒同志的像和題詞。

於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後,在公共場合並排懸掛和華國鋒畫像的現象不復存在。華國鋒的畫像紛紛被取下,華國鋒語錄以及題詞也被紛紛取下。至今,唯一被保留下來的華國鋒題詞,那就是廣場上的“紀念堂”六個鐫刻在大理石上的金字。

對於華國鋒來說,他的職務的最大變遷是在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

在此之前,華國鋒擔任中央主席,中央全會總是由華國鋒主持。

然而,十一屆六中全會的公報上,卻是這麼寫着:

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陳雲、華國鋒同志主持了會議。

“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了會議”這樣的提法,是中央歷屆全會公報或新聞公報上所沒有過的。

這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們的排名順序,也是從未有過的,胡耀邦排名第一,而本來排名第一的華國鋒變成了倒數第一!

發生如此顯著變化的原因,公報中是這麼寫的:

全會一致同意華國鋒同志辭去黨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的請求。全會通過無記名投票,對中央主要領導成員進行了改選和增選,選舉的結果是:

一、胡耀邦同志爲中央委員會主席;

二、同志爲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三、華國鋒同志爲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四、鄧小平同志爲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五、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組成,他們是: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陳雲、華國鋒;

六、習仲勳同志爲中央書記處書記。

也就是說,胡耀邦接替華國鋒,出任中央主席。

鄧小平接替華國鋒,出任中央軍委主席。

華國鋒辭去中央主席職務之後,仍被選爲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政治局召開9次會議解決華國鋒問題

華國鋒職務的重大變化,雖然是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才正式作出決定的,其實早在半年多以前——1980年11月10日、11日、13日、14日、17日、18日、19日、29日和12月5日——中央政治局連續開了9次會議,專門討論華國鋒問題。除劉伯承、聶榮臻二人因病未參加(聶榮臻來信同意會議內容)和陳永貴、賽福鼎二人未通知到會外,實到政治局委員21人,候補委員1人。中央書記處7人列席,共計出席者29人。

召開這9次會議的原因,是自從1980年8月中下旬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以來,不少人向中央提出,華國鋒不宜繼續擔任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於是,中央政治局召開9次會議,對此進行討論,並向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人事變動方案。

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原本只打算開一次。在11月10日的第一次會議上,華國鋒提出要求辭去中央主席、軍委主席和黨內的其他職務,並對粉碎“四人幫”以來的工作作了一些檢查和解釋。他的解釋引發了許多與會者的不滿,於是中央政治局決定繼續開會,以至前後開了9次。

翌日——11月11日——下午,陳雲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作了重要發言。陳雲講了三點意見:

第一點,揪出“四人幫”,是華國鋒對黨的“一個很大的貢獻”。那時,華國鋒“是負主要責任的”。但是,揪出“四人幫”以後,我們黨沒有能夠實現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這樣的局面,使人“大失所望”。

第二點,“華國鋒同志當主席不適當”。陳雲說:“那一天我跟先念同志到國鋒同志那裡去的時候提出,國鋒同志要有自知之明,在畢生的工作裡頭,加號是多少,減號是多少。加號指的正確的,減號指的錯誤的。我講了一句,希望國鋒同志珍惜已有貢獻,就是說,不要隨便丟掉已經有的這一點貢獻。”

第三點,“我認爲這件事不能再拖了。十二大誰作報告決定下來,哪個當主席哪個作報告”。

1980年11月19日,胡耀邦在會上作重要發言。他在肯定華國鋒成績的同時,也對華國鋒進行了嚴肅的批評。

胡耀邦說:華國鋒是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的,也應該說是老同志了。有同志說是坐直升機上來的,我個人覺得這麼說不妥當。40多年來,華國鋒同志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也有一定的水平。這個,我看也應該是肯定的。國鋒同志和一些老同志一道,在粉碎“四人幫”這個問題上,確實是作出了很大貢獻的。這是歷史事實,我們的黨和人民是不會忘記這一點的。粉碎“四人幫”以後,全黨、全國人民,包括老同志的確是真心誠意擁護國鋒同志的……但是,我覺得,國鋒同志沒有正確對待一個黨員對黨和人民應該作出的貢獻。

在談到華國鋒同黨、同人民的關係擺得很不正確的時候,胡耀邦列舉了華國鋒的五條表現:

第一條,對個人在粉碎“四人幫”鬥爭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上,表現得很不正確。

第二條,粉碎“四人幫”以後,撥亂反正一開始,或者叫一起步,國鋒同志就離開了當時全黨、全國人民的迫切願望。

第三條,幹部方針上,脫離了全黨絕大多數同志的意志。

第四條,在對待同志的問題上,確實採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

第五條,在突出個人問題上,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響。

胡耀邦在發言中還批評了華國鋒對晚年錯誤採取的態度。胡耀邦指出:

按理來說,國鋒同志內心不是對同志晚年的錯誤全都贊成的。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國鋒同志很關心生產,至少有三次:第一,我們在湘潭時期,他對生產的興趣很大;第二,他自己講,1971年揭露時,同他談話,批評他:你滿腦子都是生產;第三,1975年他在聽取科學工作彙報提綱座談會上的講話。可是國鋒同志在粉碎“四人幫”後講的卻是另外的東西,什麼基本路線,什麼階級鬥爭爲綱,什麼全盤肯定“**”,什麼繼續革命,等等。但也不會是真心話。這裡邊就產生一個實用主義的問題。這就是要害的地方。國鋒同志在對待同志的問題上,是揀他的需要,只顧眼前,不顧後果,只考慮個人得失,不考慮黨和國家的安危。這是一種典型的實用主義,這很不好。

胡耀邦還指出:

國鋒同志繼續當黨的主席、軍委主席,看來黨內多數同志是不會贊成的。因此,國鋒同志自己提出要辭去這兩個職務,我覺得好。這對黨、對華國鋒同志自己都有好處。

胡耀邦所指出的華國鋒對思想的實用主義,擊中了華國鋒“兩個凡是”的要害。華國鋒的“兩個凡是”,其實是有利於他的就“凡是”,不利的就不“凡是”。還有人在會上對華國鋒說:“你在過去4年工作中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顯然缺乏作爲中央主席必要的政治能力和組織能力。”他還指出:“國鋒同志對軍委工作不能勝任是大家知道的。”

在會上,最令人感動的是葉劍英的發言。

葉劍英在發言中作了自我批評,檢討自己在宣傳華國鋒中說過過頭話,作了過高的讚譽,有“周公輔成王”的封建思想作怪。

葉劍英回憶了臨終時欲言未語的難忘情景,說道:

“據《三國志》第35卷《諸葛亮傳》裡記載,劉備在白帝城臨終託孤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後,諸葛亮並沒有照劉備的話去辦,而是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臨終的時候說,我不行,快完了。政治局的全體同志到那個房子,排隊一個一個見主席。那時,他的心臟還沒有停止跳動,看完後,退回休息室。過了一會,護士又把我叫到主席面前。當時主席看了我一眼,說不出話來,我又退了出來,不久,主席心臟就停止跳動了。當時我就想,主席爲什麼要第二次叫我呢?還有什麼囑託(葉劍英講到此處,心情很激動,流下了眼淚)?我剖析在世時自己的心情,我確實把華國鋒同志當做‘後主’看待,儘管我自己精力不足,水平不高,還是想盡力扶助他。我對他還講過一些過譽的話。這是一種舊的封建思想在作怪。藉此機會,我應作自我批評。”

針對華國鋒過多的辯解,不肯承認錯誤,不敢承擔責任,葉劍英說:

這次政治局會議確實開得很熱烈。華國鋒同志犯錯誤,我也是有責任的。當初剛剛粉碎“四人幫”,我的頭腦裡也有愚忠愚義思想,有時明知華國鋒同志的意見不對,但給他提出來後,他一拒絕,我也沒有堅持,就這樣釀成現在的局面。所以,這種情況,我也有份。

葉劍英還說:“如果國鋒同志不願意承擔責任,那就由我承擔好了。所有中央這4年來的錯誤都是我造成的,你們怨我、批評我都可以。我早就提出要辭職,今天在這個會上我再提一遍,我請求黨中央讓我離休。這是我雷打不動的意見。”經過葉劍英這樣一說,華國鋒表示不再辯解,願意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接受批評。會議自始至終平心靜氣,到會的29人都發了言。大家在發言中肯定了華國鋒的功勞,但是認爲,華國鋒擔任現職是不適當的。

在最後一天的會議上,華國鋒表示歡迎大家對他的批評。他再次提出辭去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並要求在六中全會以前,不再主持中央政治局、中央常委和中央軍委的工作。

華國鋒提議由葉劍英擔任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這兩個職務。

葉劍英堅決推辭,再次提出批准他離休。

葉劍英和其他同志一致提議由鄧小平擔任中央主席。鄧小平婉言謝絕。他認爲,在60多歲人當中,胡耀邦政績顯著,所以力薦胡耀邦擔任中央主席,並對胡耀邦說要“當仁不讓”。

鄧小平說,他自己只願意擔任中央軍委主席。

中央政治局認爲華國鋒確實需要集中力量考慮自己的問題,因而同意他不再主持中央工作的意見,但在六中全會作出相關的決定以前,他仍是中央的主席,仍要以中央主席的身份接待外賓。中央政治局並且表示希望,六中全會將繼續選舉華國鋒爲中央政治局常委,選舉他做中央副主席。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華國鋒犯了“左”的錯誤和其他錯誤,但不要說成是路線錯誤。路線、路線錯誤、路線鬥爭等提法沒有明確的科學含義,使用這些提法過去在黨內造成很不好的後果,以後要儘量少用。

第23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2)第13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1)第15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3)第56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2)第23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2)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43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4)第15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3)第28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4)第60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6)第15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3)第12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3)第18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3)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60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6)第28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4)第5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4)第48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5)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43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4)第16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1)第39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3)第2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1)第3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2)第51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2)第9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4)第17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2)第30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68章 華國鋒的“淡出” (3)第45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2)第31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36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7)第56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2)第41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2)第33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4)第50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1)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13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1)第8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3)第45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2)第40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1)第44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1)第16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1)第42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3)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37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1)第22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1)第12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3)第27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3)第59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5)第20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5)第65章 新時期的里程碑 (5)第46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3)第57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3)第14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2)第52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3)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60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6)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53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4)第3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2)第15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3)第17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2)第6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1)第7章 中共中央“羣龍有首” (2)第54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5)第27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3)第56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2)第16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1)第5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4)第5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4)第16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1)第26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2)第68章 華國鋒的“淡出” (3)第22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1)第13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1)第1章 序第59章 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交鋒 (5)第12章 華國鋒確立了領袖地位 (3)第2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1)第21章 華國鋒走過的道路(6)第14章 “宣傳華國鋒”的熱潮 (2)第4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3)第24章 “兩個凡是”的迷誤 (3)第29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5)第34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5)第67章 華國鋒的“淡出” (2)第5章 大轉折前的急轉彎 (4)第31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46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3)第25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第49章 “真理標準”大論戰 (6)第28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4)第25章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1)第33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4)第50章 大論戰推向全國 (1)第40章 尖銳對立的20天 (1)第38章 (下)精心選擇突破口 (2)第32章 (上)精心選擇突破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