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將才

離開朴茨茅斯港之後。本土艦隊直接奔向柔佛海峽。

在地理屬性上。柔佛海峽屬於英吉利海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狹窄的部分。最窄處只有三十公里左右。

爲了阻止德軍渡過海峽。英國皇家海軍在海峽里布設了數萬枚水雷。大戰結束後。僅清除這些水雷就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動用了上百艘掃雷艦。在掃雷的時候。還有數艘掃雷艦觸雷沉沒。

事實上。對本土艦隊來說。安全通過柔佛海峽也是個大問題。

當時。海峽裡只有兩條安全航道。一條靠近歐洲大陸。另外一條靠近英國本土。前者主要供中小型戰艦通過。航道的寬度在兩百米以內。而且航道的平均水深不到十米。基本上不可能讓大型戰艦通過。後者主要供大型戰艦通過。說得簡單點就是專門留給本土艦隊。航道寬度在五百米左右。平均水深超過了三十米。更重要的是。這條航道上。有數百浮標。標明瞭航道的主要位置。此外。佈設在航道附近的都是錨雷與沉底雷。並沒有漂雷。因此航道的安全性非常高。

關鍵就在這裡。

這條航道。英國皇家海軍清楚。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也清楚。雖然帝國海軍並不清楚航道的主要位置。更不知道幾個關鍵轉向點。更重要的是。英國皇家海軍會經常變更航道附近的雷場。從而使航道發生改變。因此就算帝國海軍曾經獲得了這條航道的關鍵情報。也早就過時了。但是帝國海軍知道這條航道的大概位置。也知道航道的出口在哪。因此有能力封鎖航道。

顯然。坎寧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坎寧安根本想不到。公海艦隊會積極出擊。要知道。公海艦隊裡有四艘補給艦。這一點。讓坎寧安相信。公海艦隊的主要任務是去接應意大利艦隊。在必要的時候爲意大利艦隊提供燃油補給。

至於公海艦隊主動攔截本土艦隊。在坎寧安看來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顯然。最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要知道。當時指揮公海艦隊的已經不是斯佩了。也不是雷德爾。而是希恩斯海軍少將。

有趣的是。希恩斯少將的祖籍在英國。其祖父在一八七四年來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經營了一家手工作坊。年輕的時候。希恩斯曾經去英國學習了四年。隨後又以武官的身份前往中國任職。正是在中國的這幾年。讓希恩斯獲益匪淺。在帝國海軍中。希恩斯少將是非常有名的航空派。可惜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並不是很重視航空作戰。直到大戰結束。僅建造了三艘艦隊航母。而且沒有一艘是真正意義上的攻擊型航母。也就是說。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中。根本沒有讓希恩斯發揮才能的基礎。所幸的是。希恩斯同樣也是一名能力出衆的傳統型海軍將領。

設得蘭海戰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出現了一場危機。

主要就是。誰來頂替斯佩。出任公海艦隊司令官。

要知道。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中。公海艦隊司令官的地位非同一般。主要就是。公海艦隊並不僅僅是一支艦隊。幾乎是帝國海軍的全部。與中國海軍相比。公海艦隊司令官的權力非常大。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具有帝國海軍司令的影響力。因此任命公海艦隊司令官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在此之前。問題還不是很嚴重。

帝國海軍中。斯佩的聲望僅次於雷德爾。在雷德爾出任海軍司令之後。自然由斯佩出任公海艦隊司令。

問題是。在斯佩之後。有資格出任公海艦隊司令的人就不算少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希恩斯脫穎而出。被雷德爾任命爲公海艦隊司令。

這個任命。在帝國海軍中掀起了悍然大波。

要知道。希恩斯只是海軍少將。而且在海軍中的資歷非常淺。在被任命爲公海艦隊司令之前。甚至不怎麼出名!

希恩斯獲得重視。與中國海軍司令。即馮承乾有很大的關係。

當時。雷德爾向馮承乾徵求了意見。而馮承乾只提到。應該儘量降低艦隊司令官的影響力。從而使艦隊更容易控制。顯然。這是馮承乾的經驗之談。正是在完成編制改革後。中國海軍的戰鬥力才爆發了出來。

有趣的是。馮承乾並沒有向雷德爾推薦希恩斯。

要知道。馮承乾與希恩斯有個數面之緣。而且有着不錯的私人關係。希恩斯在擔任駐華武官的時候。就多次應邀去中國海軍司令部參觀。並且與馮承乾進行過深入交談。也從馮承乾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

顯然。雷德爾知道希恩斯與馮承乾的關係。

結果就是。雷德爾誤解了馮承乾的意思。認爲馮承乾是在暗示他。可以啓用一名不知名的將領。而最佳人選就是希恩斯。

可以說。這是一個起到了積極作用的誤解。

很快。希恩斯就用行動證明。他是一名有才華的艦隊指揮官。

雖然在他剛剛擔任公海艦隊司令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甚至連很多高級軍官都不買他的賬。來自海軍高層的阻力就更大了。別的不說。在人事調動上。希恩斯就遇到了非常多的麻煩。有的時候。調動一名校官。都需要向帝國海軍司令部請示。在得到了雷德爾的准許之後才能下達命令。但是到了一九四四年底。在雷德爾厭煩了鉤心鬥角的鬥爭。把大權下放給希恩斯之後。情況立即出現了變化。僅在一九四四年七月。希恩斯就解除了上百名軍官的職務。還把十三名藉機生事的軍官送上了軍事法庭。他的這一系列行動得到了雷德爾的全力支持。連德皇都表示默許。結果就是。僅僅用了兩個月。希恩斯就在公海艦隊裡樹立起了威信。

在他率領公海艦隊出港的時候。這支艦隊已經煥然一新了。

當然。管理艦隊。只是一名司令官的基本才能。如果連這點都辦不到。就別提率領艦隊出征了。

到十月份。希恩斯獲得了第一次表現機會。

當時。帝國海軍已經明確了作戰重點。即確保意大利艦隊能夠順利到達威廉港。編入公海艦隊。

正是在這個時候。希恩斯向雷德爾提交了一份作戰計劃。

這份計劃的核心不是被動作戰。而是積極主動的去創造機會。最重要的就是。把意大利艦隊的缺點變成優勢。

接下來。希恩斯完善了這份作戰計劃。

可以說。這是非常大膽的作戰計劃。不過風險有多大。收穫就有多大。

在全面審覈之後。雷德爾決定讓希恩斯放手一搏。

說白了。就算希恩斯的計劃失敗了。結果也不會比採用其他作戰方案可能出現的最糟糕的結果更差。更重要的是。如果採用保守的傳統戰術。那麼意大利艦隊安全到達威廉港的機會極爲渺茫。至於要讓意大利艦隊毫髮無損的編入本土艦隊。那更加是不可能的事情。肯定會有所損失。

如果希恩斯的計劃成功了。那麼收穫將是巨大的。到時候。不但能夠確保意大利艦隊安全到達威廉港。還有可能重創本土艦隊。讓英國皇家海軍徹底丟掉北海制海權、乃至是爭奪制海權的能力。

只是。希恩斯的計劃要想取得成功。關鍵還得看對手是否上當。

這就是。坎寧安會不會把矛頭對準公海艦隊。以及他會不會率領本土艦隊從柔佛海岬進入北海。

道理非常簡單。公海艦隊離開威廉港之後。只在北海活動了兩天。隨後就轉向前往荷蘭外海。按照希恩斯的計劃。公海艦隊將在柔佛海峽北口等待機會。伏擊從海峽裡面出來的本土艦隊。

爲了保證艦隊不暴露行蹤。希恩斯甚至讓艦隊靠近荷蘭海岸線航行。

要知道。荷蘭近海的平均水深在十米以內。而且淺灘密佈。那些排水量超過兩萬噸的大型戰艦隨時都有可能擱淺。

所幸的是。帝國海軍對荷蘭近海海域十分了解。

主要就是。荷蘭是帝國的盟友。在大戰爆發前。帝國海軍就花了不少的力氣勘探荷蘭近海的海底地形。雖然當初的主要目的是考慮在戰爭期間往荷蘭的港口部署潛艇。從而縮短潛艇的作戰半徑。但是這對公海艦隊也有很大幫助。畢竟在淺灘密佈的海域裡。總會有幾條供大型戰艦通行的深水航道。

十一月九日。希恩斯渡過了最爲艱險的一天。

當天清晨。一架英國的偵察機差一點就發現了公海艦隊。關鍵時刻。那架偵察機沒有把飛行高度降低到雲層下方。結果從公海艦隊上空飛過的時候。北海在冬季經常出現的濃密雲層擋住了飛行員的視線。

日落之後。公海艦隊離開了潛伏區域。

按照希恩斯的判斷。本土艦隊在八日夜間離港之後。只要他的猜測沒有錯。就會在九日夜間通過柔佛海峽。在十日凌晨進入北海。

戰鬥。也將十日凌晨打響。(未完待續。

第69章 恩仇第262章 疲於奔命第415章 垮塌的帝國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46章 聯軍第73章 別無選擇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162章 機會第121章 掐準時機第18章 逃跑第520章 戰略轟炸第184章 圈套第539章 硬碰硬第79章 將計就計第4章 總統第488章 前仆後繼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104章 戰略失誤第146章 大使第418章 進佔英國第97章 秘密潛入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17章 戰略大師第81章 內訌第527章 繼續前進第617章 金融霸權第108章 手段與目的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59章 永遠銘記第148章 勇闖鬼門關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236章 奇襲與反奇襲第13章 戰端第161章 超級戰巡第90章 力挽狂瀾第65章 帝國的立場第4章 風起雲涌第66章 滅頂之災第139章 轉折點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80章 相互算計第287章 關鍵建議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269章 經典之戰第269章 經典之戰第75章 出發第153章 錯失良機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15章 熱身第162章 巔峰對決第80章 相互算計第344章 問題依舊第9章 深入基層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12章 危機浮現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191章 輪替作戰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187章 馬拉松第53章 跑步前進第86章 相互妥協第236章 扛鼎之作第112章 找事做第379章 戰列第259章 保守與積極第527章 繼續前進第119章 躲藏第486章 預警機第618章 短暫的繁榮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25章 能打就打第350章 俄國的結局第171章 遠去第166章 所羅門海第160章 覺悟第157章 僱傭兵第503章 下一步第541章 大潰退第432章 攻擊爲上第16章 慢半拍第3章 帝國之路第493章 變幻莫測第42章 低調行事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356章 艦隊迴歸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10章 海軍起航第10章 利益同盟第36章 利益博弈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439章 木已成舟第70章 戰火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337章 好高騖遠第265章 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