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國防部

同盟國首腦會晤結束之後,顧祝同沒有離開北京,而是按照馮承乾的吩咐,留下來參加國防部的籌備工作。

當時,劉伯恩下了死命令,國防部必須在戰爭結束之前成立,而且必須在兩個月內拿出詳細的組建方案,在六月底之前開始試運行,而其第一個任務就是對三軍的武器裝備情況做全面調查。

有趣的是,三軍司令都沒有親自參與籌備工作。

到四月初,顧祝同已經得知,馮承乾沒有留在青島的海軍療養院,在三月底就已經秘密回到北京。此外,吳鐵生與劉亞光也回到了北京。在四月初的時候,劉伯恩以準備參加曼谷首腦會晤爲命離開了總統府。

顯然,這四位大人物去商量成立國防部的事情了。

顧祝同的主要任務,就是爲海軍在即將成立的國防部爭取到更多的好處,即確保海軍在三軍中的地位。

可以說,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也非常容易得罪人。

要知道,在阻撓建立國防部的努力失敗之後,陸軍肯定希望在國防部中占主導地位,而空軍也不會甘於人後。

忙到五月底,籌建國防部的工作總算是有了眉目。

這就是,三軍代表都認識到,國防部只是一個文職管理機構,即便掌握了軍隊中最重要的人事任免權與軍費分割權,也不具備指揮軍隊作戰的能力,因此必須建立一個以指揮作戰爲主的軍事機構,而這就是總參謀部。

當然,細節上的問題依然存在。

比如,三軍代表都認爲,總參謀部應該是一個與國防部平行的機構,並不受國防部的節制,但是政府代表卻認爲。總參謀部不可能擁有與國防部平等的地位,最多隻能算得上是國防部的一個下設機構,必須受國防部節制。說得簡單一點,在平時,總參謀部只有制訂戰爭計劃與軍隊聯合訓練演習的權力,而到了戰爭時期,在得到了國防部的授權之後。總參謀部纔有指揮軍隊作戰的權力。

在這件事情上,顧祝同扮演了極爲重要的角色。

這就是。正是他改變了立場,站在了政府這邊,才迫使陸軍與空軍妥協,而代表陸軍的張文淵與代表空軍的駱崇明都把顧祝同當成了叛徒,認爲正是顧祝同的轉變,使軍隊的利益受到了極大損害。

要知道,這等於完全放棄了自主權。

當然。顧祝同的理由只有一個,即軍人必須放棄權力,更得通過制度使軍人不具備干預政治的權力,中國的政治環境才能得已改善,也才能夠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社會,並且不受野心家的威脅。

成立總參謀部的事情確定下來之後,又有了一個新的問題。

這就是,有總參謀部,自然就應該有總參謀長,那麼由誰來擔任總參謀長呢?

雖然在和平時期。總參謀長只是一個虛職,基本上沒有實權,最多隻有建議權,但是總參謀長實質上是最高軍事統帥,在軍隊中肯定擁有最高的威望,而且在戰爭時期將代替總統指揮軍隊作戰。

甚至可以說,即便只是建議權,也有着十足的影響力。

原因很簡單。文職官員未必懂得如何管理軍隊,更不可能把握好軍隊的發展方向,而總參謀長則擁有這樣的能力。並且通過建議權來影響國防部長,從而對軍隊的建設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問題是。誰來擔任總參謀長?

顯然,陸海空三軍的任何一名將領擔任總參謀長,都會影響到軍種平衡,也就會引發軍內矛盾。

更重要的是,軍隊不是民主社會,不可能通過選舉產生。

討論到最後,三軍代表最終達成了一致,即在原則上,總參謀長由國防部長任命,而實際上則由三軍輪流坐莊。更重要的是,不使用“總參謀長”這個稱呼,而是稱之爲“參謀長會議主席”。

當然,這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

這就是,在軍事改革之後,三軍司令部都將撤消,僅保留參謀部,而三軍的實際最高指揮官都是參謀長。更重要的是,三軍參謀部都隸屬於總參謀部,並且由三軍參謀長組成總參謀部的參謀長會議。

既然是會議,就應該有主席。

這樣一來,參謀長會議主席就是實質上的總參謀長了。更重要的是,這個主席是三軍參謀長輪流坐莊,也就不存在哪個軍種獨大的局面。

原則上,參謀長會議主席每兩年更換一次。

當然,這並不是硬性規定。在必要的時候,總統做爲軍隊的最高統帥,可以撤消與任命參謀長會議主席。

最終,海軍陸戰隊以獨立兵種的身份在參謀長會議上獲得了一個席位。

有趣的是,在海軍陸戰隊參謀長是否擁有成爲主席的權利上,陸海空三軍的態度非常一致,即海軍陸戰隊只是獨立兵種,而不是軍種,因此就算其參謀長列席會議,也沒有資格成爲會議主席。

結果就是,參謀長會議有四名成員,但是隻有三人有資格成爲主席。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當時,陸軍與空軍還提出,在國防部下還應該設幾個與總參謀部類似的,由軍人當家做主的機構,比如總後勤部、總裝備部等等。陸軍與空軍提出的理由也很簡單,這些機構都直接影響着軍隊的戰鬥力,更決定着軍隊的發展,因此應該由更懂得軍事的人來做主,而不是讓文職官員當家。

只是,陸軍與空軍的要求都被否決了。

原因很簡單,不管是總後勤部、還是總裝備部,都與軍費有直接關係,而掌握軍費是文職官員的事情,因此不可能讓軍人來管理這兩個部門。

當然,政府也做了妥協。

這就是,在國防部的後勤處與裝備處,各設有三軍種辦公室,由三軍種各派將領擔任要職,專門爲部門領導人提供建議。只是,最終的決策權掌握在部門領導,也就是文職官員的手裡,而重大的裝備研製與採購項目則需要得到國防部長的批准,某些極其重大的項目則需要由總統批准。

總而言之,這是新中國建立之後,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軍事改革。

要知道,在此之前,陸軍司令部與海軍司令部都是部級單位,與中央政府的其他部級單位平起平坐。更重要的是,陸軍司令部與海軍司令部都擁有很大的影響力,甚至連後來成立的空軍司令部也是一個強權機構。這種三軍分立的局面,除了導致軍隊擁有的權力過於龐大之外,還造成了一個極爲嚴重的問題,即三軍單獨申報預算,導致軍費開支難以降低,極大的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結束三軍分立的狀態之後,由國防部統一申報軍費,能節約不少錢。

當然,成立國防部的最初目的,就是爲了減少軍費開支,或者說是更加合理的利用每一分錢。

六月中旬,國防部試運行。

所謂的試運行,就是處理一些必須立即處理的事情。事實上,當時國防部連基本框架都沒有,甚至沒有確定由誰擔任國防部長。此外,國防部的辦公機構也沒有成立,甚至不知道設在哪裡。

只是,有些事情確實需要由國防部出面來處理。

這其中,就包括爲友好國家提供無償的軍事援助。

當然,在此之前,必須搞清楚中國軍隊到底有多少剩餘物資,特別是多出來的裝備,以及這些裝備的性能。

顯然,顧祝同得感謝李向龍。

在張文淵與駱崇明忙着去整理裝備資料的時候,顧祝同已經在走下一步了,即如何合理第分配過剩裝備。

當然,這不再是中國海軍自身的事情了。

原因很簡單,援助出去的裝備,自然有援助對象,而援助對象的國力、與中國的關係等等都將成爲決定援助多寡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雙邊關係中,關鍵不是看過去,而是看未來。

說白了,受援國必須有明確的政治與外交立場。

顯然,這是外交上的工作。

這個時候,顧祝同不得不幹一些外交家的工作,即與各個受援國的外交武官,特別是海軍武官進行交涉。

所幸的是,張文淵與駱崇明沒有拖後腿。

兩人在整理好了各軍種的裝備資料之後,也開始與受援國的武官接觸,以確定援助的規模與級別。

這些煩瑣的工作一直持續到七月初。

到此,組建國防部的事情終於落實,劉伯恩安排了中國的第一任國防部長,即原外交部長閔文燦。

讓外交部長擔任國防部長,這是絕無僅有的一例。

當然,這也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安排。

要知道,中國國防部是在大戰末期成立的,而在大戰結束之前,也就是軍事改革全面開始之前,國防部的主要工作是對外,而不是對內。要到大戰結束之後,國防部纔會成爲推動軍事改革的主要力量。

也就是說,閔文燦只是臨時擔任國防部長。

在閔文燦完成了使命之後,肯定需要一位新的、能夠更加有力的推動軍事改革的國防部長。未完待續。。

第152章 足跡第111章 突防第88章 最後的攻擊第117章 戰鬥開始第19章 送上門來第47章 不怕死第191章 輪替作戰第120章 緊要關頭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127章 不支第229章 中心海洋第97章 血戰蔚山第225章 撤與戰第125章 特殊任務第168章 創造機會第97章 將錯就錯第38章 自我犧牲第385章 掉隊第279章 恍然大悟第170章 報道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614章 戰略優勢第458章 激戰第108章 手段與目的第236章 扛鼎之作第437章 快節奏第233章 不倫不類第113章 轟炸機貿易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174章 射殺失手第73章 別無選擇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39章 義無返顧第84章 核心之爭第622章 價值第19章 逃亡之路第126章 夾擊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366章 雞肋第194章 主動攔截第216章 根源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218章 劍拔弩張第96章 關鍵一戰第168章 拋磚引玉第212章 出動第102章 覆滅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610章 你爭我奪第553章 衆口紛紜第98章 游擊隊員第613章 反差第117章 算計第138章 讓步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16章 以退爲進第7章 軍事行動第83章 受捉弄第148章 警報第74章 僥倖第586章 服軟第623章 核試驗第54章 備戰第498章 僵持第94章 混血兒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29章 落荒而逃第453章 次優選擇第25章 再接再厲第10章 無妄之災第3章 工業時代第596章 關鍵點第102章 覆滅第236章 扛鼎之作第128章 錯失良機第115章 火力兇猛第197章 利器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425章 明確目的第51章 中立第256章 矛盾與合作第213章 手到擒來第306章 最後的決定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57章 開戰第48章 戰爭的號角第21章 大清首輔第190章 收手第30章 以質爲本第133章 戰略決策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31章 技術投入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47章 摩洛哥危機第90章 戰略關鍵點第115章 虛張聲勢第191章 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