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以身作則

待把李樂四人處決後,李定國又大喝道:“把張可旺和張定國綁起來!”

衆將士和山民都驚異地看着李定國:他要做什麼?!

那執法隊都是由李定國的親兵隊兼任的,這些親兵都傻愣愣地站在那裡不動

李定國見他們不動,便大喝道:“張定國和張可旺犯有御下不嚴放任屬下作惡之罪,按軍規處以五十軍棍。”在李定國反覆喝令下,靳統武才領着執法隊執行刑罰。

李定國和孫可望趴伏在地上,任由執法隊員將軍棍抽打在身上。一開始那軍棍揮下來,帶着呼呼的風嘯聲,落在**上響亮地啪啪聲,卻是沒有多少痛疼。

李定國扭頭一看,靳統武高高地把軍棍舉起又輕輕地落下,如此的裝模作樣,便大喝道:“不要假打,不要手軟,要棍棍見肉,不然你們每人都有徇私枉法之罪,責以一百軍棍!”

這些執法隊員跟李定國相處日久,知道這位是說一不二的主,便不得不卯起勁實打實地打起來。每一棍都是悶重的響聲,都能感受到那種着實地力道。

張獻忠看的於心不忍,便道:“定國,不如免”

李定國忍着疼痛,回道:“我和可旺哥如不以身作則,將這軍規當做兒戲,怎麼對得起死去的李樂、孫可發等人,如何執掌這麼多人馬。帶着紀律渙散的兵怎麼去做大事?父帥,您不要再勸了,這都是孩兒們做人統領應負的責任。”

高文貴等將領也都紛紛勸李定國停下,李定國置之不理,便喝道:“你等今後要引以爲戒,不但自己不觸犯軍紀,你手下觸犯軍紀者,你們先押了給軍法處,如果晚些押來,或要包庇,我就是榜樣。”

約莫打過三十軍棍以後,李定國的**就開始血肉橫飛,李定國咬緊牙關緊扛着,那兩個行刑手看**開花了,就換成杖脊,將軍棍打在背上。李定國饒是能抗,也痛不欲生。孫可望跟李定國對望一眼,也暗自欽佩李定國的氣度胸懷,也是緊咬牙關,不能讓自己喊叫出來,不想在這一萬多人面前丟了臉面,更不想在李定國面前丟臉。

白文雅見李定國被打得如此之慘,禁不住淚流滿面,梨花帶雨地哭着給李定國下跪,不顧一切道:“將軍,你莫要爲了軍紀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你不心疼自己,我心疼你。”

一旁的張獻忠和白文選聽到白文雅如此一說,臉上都不由得浮現出一絲微笑,互相對看了一眼,然後又互相點了點頭。

李定國自是不知他的終身大事已經被父帥和白老大給潦草決定了,擡頭低聲喝道:“五十軍棍我還能承受得住,我今日就要立個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今後如果連我和大哥都不敢違背軍紀,那看誰還敢!你莫要再勸,站立一旁,等下可要麻煩你了。”

白文雅想起給李定國敷藥的往事,臉上不由得一紅,一擡頭又看到大哥白文選和大帥用奇怪的眼神望着她跟李定國,粉臉更加通紅,只得低下頭扭着手指頭,等待着漫長的刑罰趕快過去,她好扶着李定國去養傷。

下面的將士和百姓都看的真真的,聽得真真地,他們的心裡從未有過這樣的衝擊。

那個遇害少女的母親率先跪下來,磕頭道:“將軍,請停下來吧,老身給您跪下來,不要再行刑了!”

其他百姓和大部分將士都跪了下來,一同高呼:“將軍,保重身體,停下吧,不要受刑了。”李定國不由得眼含熱淚,嘆道:民心可用,軍心可用!

盧俊義強忍着痛楚,大聲喝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刑可上大夫!我們西營義軍以後就要軍民平等,官民平等,誰都不可仗勢欺人。我犯了軍紀,隨便饒恕自己,以後怎麼掌管義軍軍法,以後我如何自處,請大家體諒我張定國的一片苦心。還希望大家以後都以我爲戒,慎言慎行,莫要違義軍軍規軍紀。”

李定國和孫可望受刑完畢後,李定國接着又讓執法隊把李樂那四人的直屬將領都捆起來,也責以五十軍棍。

張獻忠看到李定國的行爲如此受軍民愛戴,不由得甚是感嘆李定國執著從嚴治軍的苦心是對的,同時他也深有感染。以至於,張獻忠也命人把自己捆綁起來,他給自己按的罪名是“強搶民女”。張獻忠爲了讓這一晚對將士和百姓更有震撼感,爲了軍規軍紀更深入人心,便非要領取規定的斬首之刑,被李定國用古代曹操割發代首之舊例蓋過,張獻忠還不罷手,命人同樣責以自己五十軍棍。

因爲張獻忠的衆多妻妾從瑪瑙山以來不是被官軍殺死就是被關進大牢,張獻忠感到孤枕難眠。前幾天,張獻忠看中了當地一戶人家的女兒,想納爲妾室,因李定國的規勸,張獻忠一改平時搶回去再說的作風,明媒正娶,遵照一切禮儀。本來沒啥罪過,但也惹來了百姓的非議,爲了這次現身說法更有效果,老張便不惜以身作則。

五十軍棍過後,李定國和孫可望兩人趴在地上一動不動,沒有昏厥也差不多了。那兩個行刑手被李定國的一通威脅,不敢放鬆,每一棍都結結實實地。只有張獻忠那邊沒有那個行刑手敢着實地打,張獻忠也僅是作秀,所以也沒有負什麼傷。

白文雅帶着幾個女兵上前給李定國和孫可望等人用烈酒清洗傷口,然後敷上金創藥,包紮起來。這也是李定國告訴白文雅要實現用白酒殺毒,再進行包紮。

所有的刑罰都執行完畢後,劉文秀命人擡來一些擔架,將張獻忠、孫可望、李定國等人擡回各自的住所。

李定國當日揮淚斬堂弟,大義滅親,再加上張獻忠、孫可望二人以身作則、自受刑罰,終於將西營義軍的軍紀法規樹立了起來。從此後,西營義軍終於像一個義軍了。

雖然俗話說“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但這次事件雖是好事也能在口耳相傳、衆口皆碑之下流傳千里。隨後西營義軍在招納窮苦百姓參軍和勞作時,能夠招納到的人員明顯比過去多出甚多。由於這些百姓們事先都聽過張獻忠以身作則和李定國大義滅親的故事,他們都覺得在這樣的人領導下的軍隊定然是軍紀嚴明、友善愛民的軍隊,跟着西營義軍放心。

爲了擴大前幾天的軍紀整肅成果,張獻忠不顧他和孫可望、李定國的傷情,召開了西營的特別擴大會議,再次着重強調一下軍紀的重要:“古往今來,有那隻軍隊禍害百姓可以得天下,從來沒有一個,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你們中間的有些人,以前濫殺無辜慣了,有些也曾像孫可發、李樂一般**過良家婦女,那時我管不住,現在進了咱西營,從今而後,就要遵循這個軍隊的紀律。如果你認爲不稀罕未來的前途,不想跟着俺老張,不想當將軍元帥。不想封侯,不想封妻廕子,不想光耀門楣,現在就可以走,俺老張絕不攔着也不難爲你。”

下面的將士鴉雀無聲,過了半晌,王尚禮做爲軍中老人說道:“我們這幾天在一起議論過,我們論了一下歷史,歷朝歷代能打下江山的軍隊,都是紀律嚴明的軍隊,我們很能體會大帥和少帥們的苦心。我們珍惜跟隨大帥的機緣,我們互相警惕,絕不敢在日後違背軍紀。”

這個時候,王興國舉起手,茫然地問道:“大帥,二將軍,我時常被派出去偵察敵情,遇到一些老百姓見過我們,很可能會泄露軍情,我們殺了他們算不算濫殺無辜。”

張獻忠笑着指了指李定國:“以後這樣的問題,你們都向定國詢問吧,他纔是軍法官。”

李定國笑答道:“如果那些無辜妨礙到了你們的偵察任務,會讓我方蒙受巨大損失的話,就不要有什麼婦人之仁,殺人滅口、毀屍滅跡,你們總會吧,但是你們在除掉這些礙事人的時候,一定要做的乾淨利索,否則被其他百姓看到,傳言出去,我可保不了你們,對外宣稱你們是殺良,對內是因爲你們沒有能力,廢物,連個人都殺不好。但這是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做的事情,如果日後軍法處查出你們是故意殺人,你們就會是孫可發第二。總之,我們西營義軍的名聲只能變好,不能變壞。”

於是乎,在張獻忠的鼎力支持下,李定國整肅軍紀的行動得到了及其有效的貫徹,自此以後,張獻忠也驚喜地發現,由他頒佈下的軍令沒有誰敢不聽從的,西營義軍很快就從一個鬆散的大土匪窩變成了軍令如山的真正意義上的軍隊,這就是軍紀嚴明帶來的萬象

第221章 ,靜心習武第31章 ,戰果第16章 ,佈局平臺關16第44章 ,徐英明的老師第16章 張獻忠爆發第25章 紀效新書第119章 ,順手牽中都6第75章 ,奇襲5第16章 ,茶韻樓掌櫃第56章 ,關於傳言第83章 ,臥槽之後第54章 ,猛字營第14章 ,佈局平臺關14第215章 ,這是一個意外,3。第70章 神弩將張令第33章 ,佈局1第121章 ,完美店第18章 不殺俘虜第64章 好聚好散第22章 ,佈局平臺關22第253章 ,瓊林宴12第104章 ,戰機2第100章 ,意外5第3章 只好做李定國第100章 ,調戲娜仁格日樂第12章 ,佈局平臺關12第66章 ,加恩進典第74章 ,思想工作第81章 縱橫川中第21章 ,廣哥哥給你做主第37章 ,佈局5第89章 ,情報機構第66章 ,勒索第38章 ,賭詩會(二)第11章 ,佈局平臺關11第195章 ,三影槍第88章 ,再回金陵第49章 ,蘇寧遠的詩第244章 ,瓊林宴3第24章 ,平臺關之戰2第43章 張獻忠的名聲第37章 ,賭詩會(一)第56章 ,河南府2第19章 ,佈局平臺關19第41章 拉攏第60章 ,吳相第52章 ,回城4第154章 ,李名立功第19章 ,佈局平臺關19第84章 老狐狸徐以顯交心第6章 勸說張獻忠第122章 ,迴歸第250章 ,瓊林宴9第34章 張獻忠撤退第149章 ,上元節夜宴之四第113章 ,太原城之戰4第56章 ,關於傳言第39章 ,佈局7第265章 ,風雲變幻2第103章 殺襄陽王第108章 ,草原。第79章 萌生獨立念頭第47章 ,趙廣的心思第123章 ,吃早茶第79章 萌生獨立念頭第2章 真的是明末第84章 ,旗艦店第180章 ,有魚上鉤第53章 ,吳臺銘自有定計第104章 ,定價第60章 議殺李自成第109章 ,你應該嫁到草原!第88章 ,公主認識寧遠?第49章 ,回城第179章 ,藉口第142章 ,危機!第52章 定親第98章 ,皇帝演文!(三)第23章 除掉內患第247章 ,瓊林宴6第6章 ,佈局平臺關6第28章 ,無情鬼手,小神仙第184章 ,擠兌風潮第133章 ,冰釋第110章 ,太原城之戰第15章 ,都是窗托兒惹得禍第37章 ,佈局5第20章 整肅軍紀第64章 ,文武雙全第202章 ,那就殺了吧第133章 ,冰釋第172章 ,心腹之語第17章 生力軍奠定勝局第144章 ,用刑!第197章 ,原人使團(1)第212章 ,醉仙樓第266章 ,風雲變幻3第178章 ,許偉的小算盤第184章 ,擠兌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