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噩耗與忠言

便是已經歷經了百年風雨,除了按時需更換窗紗外。竟然從修建到如今,連一次小修都沒有做過。不僅這座祾恩殿,便是整座孝陵自修建完成以來,除了神道偶爾需要修補之外,竟然從來都沒有大修過。而到現在,經歷百餘年的風雨,依舊基本保持完好。

聽着那位隨行的工部尚書介紹,黃瓊什麼都沒有說,只是默默的點了點頭。這座皇陵規模太宏大了,遠比鞏義諸陵規制要大得多。便是兩世爲人的自己所看,這座太祖皇陵在千百年後,也只能昌平的明長陵可以相比。而二者結構,以及建築規制外觀幾乎是一模一樣。

小心翼翼陪在黃瓊身邊的工部尚書,獻寶似的向黃瓊介紹。這座太祖陵寢,這座皇陵是太祖在一次打獵時,發現這塊風水寶地之後親自圈定位置。太祖認爲周人便是興起於岐山,進而東進擊敗商紂王,而奪取天下的。先秦也是興起於岐山,逐步東遷直至到始皇帝一統華夏。

岐山作爲兩大強大王朝的發源地,出現了兩個盛極一時王朝。由此可見岐山風水,可謂是遠遠超過漢唐諸陵風水。太祖皇帝自認爲自己,大敗嬉戲無度唐僖宗奪取了大半個天下,已經被趕到兩川的暴唐,距離滅亡已經爲時不晚。功績足以超越,當年消滅暴虐商紂的周武王。

尤其是太祖皇帝在得知,此處的山名喚做三龍山之後,立即選擇此處爲自己陵寢所在。並欽點桂林郡王擔任山陵使,調遣了大批民工修建皇陵。這座皇陵因爲規模過於宏大,足足修建了十餘年,便是太祖皇帝駕崩時,都還沒有完工一半。直到太宗東遷之前,方纔全部完工。

對於工部尚書這番話,黃瓊只是莞爾一笑。風水一說,對於黃瓊來說,信則有、不信則無。歷朝歷代的帝陵,那座風水不好?可這千百年來,哪有不亡之國?周人與秦人,的確都興起於岐山,最終東進一統天下的。但他們的祖宗,不是一樣都埋在岐山?可後來又怎麼樣了?

對於這座帝陵的風水怎麼樣,黃瓊並不是太理會。對於這座爲大齊諸陵之首,後面諸陵無不刻意模的皇陵,黃瓊卻感覺到很多謎團。太像了,除了風格略有不同之外,這座太祖皇帝的孝陵,幾乎與自己前世所見的明長陵一模一樣。如果不知道的人,還會以爲這就是明長陵。

而這座皇陵,寶城、寶頂的規格、樣式,全部都照搬長陵。就連明代帝陵所開始的櫺星門、石五供,月牙城、啞巴院、照壁牆都幾乎一模一樣。唯一差別,就是祾恩殿與明樓,建築風格更趨向晚唐。而這座皇陵從設計到修建,大部分都是那位桂林郡王親手操辦的。

雖說那位桂林郡王,只修建了一半便被調去入蜀滅唐,而沒有善始善終。但這座皇陵,大部分是那位桂林郡王手中完成,這一點卻是毋庸置疑。如此相似,幾乎是一模一樣皇陵,那位桂林郡開國郡王到底是什麼人?怎麼會將本應該幾百年後出現的帝陵規制,搬到了現在?

黃瓊在面對這座皇陵的時候,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也不能在這裡無限期的猜想下去。隨着隨行的官員,一再的催促,原本還想要再仔細看看這座皇陵的黃瓊,也只能帶着一肚子的疑惑和不解,回到了岐山北麓距離皇陵不遠的,那座精緻的行宮之中。

完成祭祀大典之後,急於解決西京那裡還未解決的事情,所以黃瓊並未在岐山過多的停留。第二日,便返回了長安。這次他沒有慢吞吞的與那些官員同行,而是帶着親兵護衛乘馬一路疾馳。祭祀之後的第三日,便趕回了長安城。至於那些乘坐馬車的文官,則被他丟在了後面。

只是就在黃瓊剛到行轅,屁股還沒有坐穩,一身孝服歐陽善便趕來報喪。看着一身重孝的歐陽善,不待他開口,黃瓊便知道恐怕是歐陽老爵爺歿了。而從歐陽善口中證實此噩耗之後,黃瓊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半天都沒有起身。口中不禁失聲道:“老爵爺這一去,國失棟樑啊。”

好不容易從噩耗之中緩過來的黃瓊,急忙的換上一身素色衣服,與歐陽善趕往了殿前司。此時西京城內從安撫使到左右參政,轉運使、按察使,禮部、戶部、工部諸尚書,御史臺左右都御史,甚至包括知長安府等,隨同黃瓊祭祀祖陵官員,還在從鳳翔府慢悠悠的往回趕路。

老爵爺去世,靈前忙碌的只有西京大營,以及殿前司的武將,以及一批四品以下的官員。見到這一幕,黃瓊立即轉身對身邊的侍衛道:“馬上派人,通知那羣慢騰騰的官。就算跑散了架子,也得跟本王在明兒日落之前趕回來。趕不回來的,就給本王自己上摺子請辭。”

接他的命令,身邊的侍衛不敢耽擱,急忙跑出去安排人傳達去了。在侍衛走後,黃瓊以親王之尊,親自爲這位一生爲國老爵爺敬香。看着面前歐陽老爵爺的靈柩,還有然然升起檀香,聽着耳邊和尚道士的誦經聲。黃瓊輕輕嘆息一聲,感慨與這位老爵爺結識實在有些太晚了。

沉默良久,黃瓊轉過身對着歐陽善道:“老爵爺這一去,我大齊朝可謂失去一位棟樑之臣。失去這樣一位良師一樣的老將,本王悲痛之情並不比少將軍少。老爵爺的身後事有本王在,將軍不要有任何的掛念。至於少將軍襲爵一事,本王會立即呈送兵部與樞密院。”

對於襲爵一事,歐陽善搖了搖頭。而是從內室恭恭敬敬的拿出一個盒子,呈現給黃瓊道:“英王殿下,這是王爺在寧夏平叛之時,家父自知已經沉痾不起,所以專門給英王殿下寫的遺折。在末將返回後,家父再與末將談了隴右詳細戰事後,又對這個摺子進行了修改。”

“直到臨終之前,才最後完筆。其實,家父是想再與英王見上一面的。英王自寧夏起身返回之後,家父一直在催問末將,英王何時才能到長安。原本英王返回長安後,末將便想請英王來見上一面,以滿足家父的心願。只可惜英王返回後,家父已經陷入昏迷,無法說話了。”

想起自己父親臨終時的樣子,歐陽善一時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又落下淚來。唏噓良久,才勉強平靜下來的歐陽善,將黃瓊請到另外一間無人的屋子後,對着黃瓊跪了下來磕頭道:“英王,家父臨終時死死抓住末將的手,讓末將告訴英王,大齊內部有重臣要犯上作亂。”

“讓英王,一定要提防朝廷內部。家父說外敵沒有什麼可怕的,無論是北遼、還是回紇,或是吐蕃諸部,包括党項諸部,只要大齊朝內部不亂,都只是疥癬之患罷了。他最爲擔心的是,朝廷內部亂起來,那纔是最致命的。尤其是那個人,已經暗中策劃了不知道多少時日。”

“一旦亂,便極有可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亂子。到時候北遼南下,西北吐蕃、党項人在亂起來,朝廷有限的精銳顧此失彼,這天下就未必還是大齊朝的天下了。家父還說,他的死便是那個人下的手。他不是病死的,而是中毒。末將還以爲家父是糊塗了,所以才胡言亂語。

“他是朝廷堂堂的伯爵,西京大營這五萬軍馬,又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又有那個人,是吃了熊心豹子膽,敢來謀害他?可家父卻是死死抓着末將的手,說末將若不將這些話轉告給英王,他死不瞑目。可等到末將問他那個人是誰的時候,家父卻是不斷的在搖頭,一直沒有說。”

“直到快要嚥氣的時候,才告訴末將。那個人是誰,以英王的聰慧早晚都會知道的。英王那點都好,只是太過於年輕,性子也有些操切。若是太早告訴英王,以英王的性格搞不好會提前動手。到時候被那個人察覺,不僅會打草驚蛇,而且也會陷英王入兩難境地了。

“那個人需要麻痹朝廷來佈局,還是多少會留給朝廷一段時日。而英王也需要時日來整理,如今亂攤子一樣的朝政。所以,現在告訴英王那個人是誰,只會害了英王。家父說,當今皇上大權重掌以來看似勤政,但實則處事優柔寡斷。處處學太宗皇帝,可又處處學不像。”

“除了搞帝王心術,還有一些手段之外,治國理政方面卻並無什麼太大的建樹,只知道蕭歸曹隨。開國百餘年來積累下來的弊病,尤其是世宗朝期間積累下來的問題,非但沒有剪除。反倒是因爲皇上刻意的漠視,或是說掩蓋,而越積越深。甚至這些年,反倒是越演越烈。”

“眼下的天下大勢,看似一番太平景象,實則卻是一個難以收拾的亂攤子。所以,英王還需要至少三年時日,來整理這實際破爛不堪的朝政,理順朝中內外關係,這樣才能與那個人,有一較高低的能力。而且英王自己也需要時日打磨。讓英王知道太早,現在只能害了英王。”

其實這番話說完,歐陽善一直在提心吊膽。自己父親這番話,雖說是一心爲公,可也直接點名了今上執政以來最大問題。儘管是苦口良藥,可這藥也有點太苦了。當着一個皇子的面,去指責他老子做皇帝這麼多年,幾乎一事無成。別說一個皇子,就是普通人家兒子都受不了。

一日爲君,終生爲尊,父親不是御史,更不是那些沽名釣譽的文官。作爲臣子不是不可以指責皇帝錯誤。可這麼直接,那個皇帝能受得了?更別提,當着人家兒子的面,去指責人家老子的不是。這位英王一個奏摺上去,全家族的腦袋搞不好,都得去給他老人家陪葬。

只是父親當時,對自己的這些擔心,根本就沒有當回事。只是告訴他,這位英王雖說未必是那種虛心納諫之人,但是從其所作所爲來看,也絕對不是那種半點不同意見聽不進去的人。這番話,他聽進去說明這個大齊朝,將來還是有救的。若是他聽不進去,也就隨他了。

第七十一章 皇帝派去的災星第六百三十六章 你看蒼天繞過誰第七百一十八章 愧疚與補償第四百七十四章 往事知多少第四百八十二章 各懷心思第九章 彎轉的有點大第一百五十八章 安置第七百四十七章 巧兒隱憂第六百八十章 那就送到長安罷第一百七十五章 門清的永王第五百一十八章 激將法第十四章 腦殘的紈絝第七百七十八章 被嚇壞的宗室第八百二十八章 你這是後宮干政第五百五十六章 隴右異變(二)第五百二十一章 療傷之法第八十四章 都在裝第六百三十章 敢言者無罪第三百七十六章 用心良苦的皇帝第六百三十九章 爭吵第六十七章 出宮散心第七百九十四章 可以治第四百三十三章 爲君之道第八百一十五章 頂撞第六百七十二章 都是老手第三百七十八章 自問做的合格嗎?第七百零五章 百年老店第八百零六章 哭出來吧第七百一十八章 愧疚與補償第二百六十二章 至今思項羽第二百八十六章 郭副使第七百七十一章 不要那麼苛刻第六百九十六章 晾一晾他第二百一十九章 遺屍第三百二十五章 桂林郡王府第九百一十二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五百零六章 別負了她第二百四十一章 相信我一次第七百九十三章 拈酸吃醋第五十三章 轉變第二百七十六章 衣錦不還鄉第四百九十五章 過河拆橋的皇帝第一百六十八章 看透而不說透第一百四十三章 挑撥離間第八百八十四章 純屬意外第一百八十二章 要變天了第五百五十三章 第二個看不透的人第三百五十二章 流水席第二百一十七章 主動請纓第七十六章 天家無私事第五百六十八章 這次不推脫了第九十三章 固執的永王第六百四十章 先打中路第一百九十五章 盡力而爲第六百八十八章 覆土禮第九十二章 永王的心思第八百一十五章 頂撞第六百四十章 先打中路第四百六十章 根基不穩、地動山搖第四百四十五章 哀求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爭氣的永王第二百二十八章 序幕第一百五十八章 安置第七百五十三章 怨念第二百八十一章 輕視女人的後果第六百七十章 最多也就是交換第八百五十七章 老爺子選人的眼光第七百八十章 犯忌諱了?第八百五十七章 老爺子選人的眼光第七百四十六章 命運的安排第二百四十一章 相信我一次第五百五十章 被女兒嘲笑了第三百二十章 暴行第一百九十三章 重病還需猛藥醫第六百二十五章 真的是精銳第二百九十五章 殺威棒第二百三十三章 守城戰第八百九十一章 靜江鼙鼓動地來第五百六十八章 這次不推脫了第一百一十四章 倔強的劉夫人第四百四十六章 難回的年禮第八百一十二章 狗急跳牆的永王第三百六十一章 對太子的評價第二百九十五章 殺威棒第六百七十四章 十有七八是心病第七百零六章 極貴之人第六百八十八章 覆土禮第七百五十五章 都不是外人第一百九十九章 君不負我,我不負君第五百零四章 家事(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清醒的很第四百八十三章 被關注的人第六百八十二章 我在那邊等着你第二百六十章 也該倒倒了第五百五十五章 隴右異動(一)第三百二十九章 媚營掌使第六百三十九章 爭吵第四百三十九章 狂熱與懼意第六百三十六章 你看蒼天繞過誰第五十五章 下策中的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