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_第591章 抗災

不得不說,李二對李泰那是真的偏愛,或者說,小李對他與長孫生的孩子都挺偏愛的。李泰如今不過是個八歲的小屁孩兒 ,就已經遙領二十多州之地,雖不是親自過來任職,但揚州這裡,長史、少尹皆爲一人,乃是李襲譽。

去年薛朗並未參政,對朝廷重新劃分的天下十二道,並未仔細瞭解過。今年重新入住民部,特意瞭解了一下——

少尹又稱監察御史,乃是一道的最高長官,只有監察之責,並無理政之責。道之下分立各州縣,州的長官爲刺史,刺史之外又有都督,分理軍政大權。

只是,揚州這裡,總共二十二州,由越王李泰遙領刺史與都督,但又因年幼,軍政大權皆交由長史,而揚州長史李襲譽,還兼着少尹一職,等於自己監察自己。

現如今的少尹,在玄宗朝,改稱節度使——

論軍閥割據是如何養成的!

這些制度真是叫人蛋疼!

到了揚州驛館住下安頓休整,前頭先來的下屬,已命驛館之人給他準備了熱水,泡了個澡,頭髮披散着,任由初雪給他擦,薛朗低頭看初雪給他準備的李襲譽的資料。

人與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同樣是奴僕,帶着初雪跟帶着長儉待遇完全不同。帶着初雪出門,你還沒想到的時候,她已然安排好,完全不用人吩咐,就把薛朗照顧的無微不至,而長儉,有時候還需要提點、吩咐。

看完李襲譽的資料,薛朗問道:“我的名帖送去了嗎?”

“已然送去,少尹府回話,明日李襲譽會在府上恭候駙馬大駕。”

跟隨薛朗來的大隊人馬,除了護衛跟着他來揚州,其餘皆在蘇州。薛朗道:“等明日拜訪過李襲譽,我們就回蘇州,然後我帶人巡視全境的水利工程,你留在蘇州等我,不用跟着去了!”

薛朗想着夏日炎炎地,路上肯定吃不好睡不好,初雪一個女孩子跟着也是受罪,便想讓她留在蘇州。

初雪擡眼看薛朗一眼,低聲道:“娘子吩咐過,讓奴婢隨行照顧駙馬,自是駙馬去哪裡,奴婢跟着去哪裡!”

“可是,路途上十分辛苦啊!”

“奴婢不怕!”

表情沉靜,語氣堅定。這樣子,十分像平陽公主,薛朗有些頭疼,所以這就是僕似主嗎?乾脆的擺擺手,不再勸她,心中打算沿途照料些:“罷了,隨你吧。不過,如果有什麼事情,可以多多吩咐長儉和隨行的護衛,不要讓自己太辛苦,畢竟,你是殿下的人,把你好好地帶出來,我還想好好地還回去呢。”

“謝駙馬。”

初雪這才歡喜起來。

一夜無話,第二日,薛朗起來用了早飯後,去少尹府拜訪。到的時候,李襲譽在門口親迎:“下官李襲譽拜見薛御史,薛御史一路辛苦,請!”

薛朗拱手:“有勞李少尹,請。”

進了少尹府,分賓主坐下,李襲譽道:“下官已然接到朝廷詔令,命下官配合薛御史全力做好抗災、治災之事,此事當以御史爲主,下官定然全力配合。”

李襲譽這人的風評還是不錯的,爲人正直誠實,不然也不會被選撥來代越王泰行事軍政大權了。

薛朗道:“如此,便有勞李少尹。”

需要揚州這邊做的事情就是後勤和組織管理等一切雜務。李襲譽也是老手,自接到朝廷通知後,便有意識的命人囤積了不少,如今與薛朗一起,不過是彙總一下數據,好讓薛朗這個抗災總指揮心中有數,好做調配。

薛朗一連在揚州盤桓了三天,與李襲譽商議好之後,方纔啓程,直接從揚州出發,開始巡視全境的水利設施和工程。

緊趕慢趕,整整走了兩個月多,總算把江南道大半並淮南道部分水利都巡查了一遍。吸取後世的經驗,但凡工程,皆使人刻碑,立於工程所在地,負責之人是誰,在何人任上等等,全都刻於碑上。

在給朝廷的上疏中,薛朗寫道,於碑上有名者,做得好的自然是名傳千古,青史留名;做的不好的,也可按照碑文所刻,追究其責,不使遺漏。水利工程設施,擔系重大,事關黎庶,事關安危,人命至重,貴若千金。以獎鼓勵之,以懲警戒之,以加強責任心。

此策一出,大獲朝廷諸公並小李聖人的讚賞,特別是受到工部尚書的熱烈支持。這年頭,但凡負責營造工程的,多是家傳的手藝和本事,匠戶世代相傳。

若能於朝廷的大工程上留下名聲,於家族是有大好處的。說長遠些,歷朝歷代都要有負責營造的工匠,只要手藝傳承不斷絕,名望卓著的工匠們,即便換了新朝,也不缺出頭之日。

於是,在朝廷諸公和小李聖人的支持下,薛朗這策不止在水利工程設施上,即便在宮室營造上,也照章辦理。

於是,有唐一代以來,無論何種工程,大到河堤河防的建設,再到宮室、佛塔的營造,在建築物旁皆有碑文立於一旁,後世諸朝皆效仿之,爲後世近現代研究古代建築歷史等提供了大量的史實佐證。首倡者薛朗,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薛朗還不知,如今,他正奮力奔波在治水抗災的大路上。

關中的旱災,因爲朝廷應對得當,並未釀成大災難。裴雲昭被奪情起復,調任洪州刺史,主理占城稻在洪州附近的推廣及人口南遷一事。

而留在蘇州的薛朗,炎炎夏日即將過去的時候,迎來一場連綿的大雨,秋天要來了,大水也要來了,在所有人都以爲今年的洪峰已經過去的時候!

連綿的大雨,似乎無窮無盡一般,已經連續下了好幾日,莫說城郊,即便是蘇州城中,地勢低窪的地方,房屋老舊些的,已有好幾家垮塌。

李襲譽一對粗眉緊皺。

薛朗問道:“秋糧收得如何?存放的地點安全嗎?”

李襲譽沉聲道:“糧倉安全無虞,就是收穫有區別。”

薛朗瞭然問道:“因爲播種稻種不同的緣故?”

“正是。今年雨水較之往年爲多,地勢高的地方還好,地勢低的水田,蘇州、徐州這兩處被淹沒的不少,其餘各州,種占城稻的收穫影響不大,繼續播種舊稻種的,減產至少四成。”

薛朗凝起眉頭:“就是說,今年的產糧較之往年有減產?”

李襲譽沉聲道:“正是!”

(本章完)

第四卷_第363章 以人換人第六卷_第534章 帝心難測第一卷_第7章 面見準備第五卷_第 457章 爲難第一卷_第45章 人生一世吃喝二字第四卷_請假條第三卷_第185章 蘇氏一門第六卷_第512章 來意第一卷_第40章 人生難懂是人心第四卷_第298章 蠢蠢欲動第五卷_第474章 聖人探監第二卷_第61章 論收錢的重要性第七卷_第584章 倒春寒第二卷_第108章 護佑安危第四卷_第369章 櫻桃熟了第三卷_第159章 萬民請命第二卷_第149章 “經驗教訓”第一卷_第27章 踏入正軌第三卷_第238章 冬月到第四卷_第391章 送禮需謹慎第二卷_第140章 何人平事第五卷_第477章 不足第四卷_第352章 地理知識普及第五卷_第434章 試探第四卷_第410章 定策第五卷_第412章 未雨綢繆第六卷_第521章 憂心第四卷_第304章 認真的蘇寒第五卷_第424章 補救措施第三卷_第177章 頡利入關第六卷_第489章 眼見風波起第六卷_第493章 補第一更第一卷_第3章 葦澤關第三卷_第247章 繼任人選第七卷_第547章 黯然神傷第五卷_第450章 新婚愉快第四卷_第287章 決心第一卷_第29章 初論政第六卷_第484章 契機第三卷_第219章 豆漿生崽第四卷_第327章 與秦王論政第一卷_第8章 醫者仁心第二卷_第79章 移栽第五卷_第467章 呆女婿第三卷_第273章 如初第四卷_第366章 薛公懲奸第七卷_第570章 “農神”的傳說第四卷_第285章 梅花開矣第六卷_第479章 到越州第二卷_第88章 未起波瀾的手工皁第七卷_第552章 尷尬的巧遇第三卷_第178章 朝議出兵第二卷_第109章 農莊漸成第六卷_第525章 遠慮第四卷_第294章 過年福利第五卷_第444章 黃道吉日宜嫁娶第三卷_第273章 如初第五卷_第416章 登徒子未遂第六卷_第494章 生亂第六卷_第516章 一家團聚第三卷_第226章 惟願平安第五卷_第432章 萬萬沒想到第七卷_第569章 “糧公”第三卷_第242章 太子的贄禮第三卷_第231章 秦王的致謝第二卷_第120章 因緣際會第三卷_第254章 奚落第六卷_第530章 方興未艾第三卷_第152章 途中第二卷_第78章 爲了一致的目標努力第三卷_第232章 主僕敘話第三卷_第226章 惟願平安第四卷_第396章 臣幹吏薛幼陽第五卷_第458章 鐵面第四卷_第282章 錢啊錢第一卷_第30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第一卷_第6章 康復如初第四卷_第312章 被人坑了第四卷_請假條第二卷_第80章 人心換人心第二卷_第114章 好買賣第六卷_第491章 醒悟第六卷_第491章 醒悟第六卷_第497章 驚變第三卷_第199章 長安行報告會第六卷_請假第七卷_第561章 事成第七卷_第553章第二卷_第96章 心意第二卷_第147章 公主殿下的公文課第五卷_第461章 謀算將來第四卷_第282章 錢啊錢第七卷_第546章 父女終相聚第二卷_第69章 箇中曲折不由人第二卷_第82章 論軍第四卷_第375章 殷殷囑咐第四卷_第387章 豁然開朗第三卷_第176章 暴富第一卷_第41章 聞香而來第一卷_第29章 初論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