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全面推進

廢待興、百事待舉!

一年多來,林廣宇動用一切辦法維持局面,扭轉國運急劇下降的曲線。但刷新吏治也好,預備立憲也罷,維新元年的時空只是暫時性穩住局面,真正要實現國家的大發展,實現大轉機,沒有建設手段不行。

只有身處這個位置,才能明白上位者的痛苦與艱鉅,也才能痛切己身。

說痛苦是因爲面臨的局面實在太過棘手,誠如李鴻章所言,就是一處破屋,不論怎麼粉飾,都改變不了逐漸腐朽的內在,更糟的是,偏如李鴻章這麼得力的補鍋匠都難以覓得,維新元年的際遇和局面,比起 年前維新變法時期還要不堪和墮落。

說艱鉅是因爲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過繁雜,林廣宇上臺伊始,以一片血氣方剛之勇連定三大決策(廣行新政、加速立憲、刷新吏治),以一串翻雲覆雨之謀連破三大貪污集團,其震動之大,影響之深實已勝過光緒34年來的所作所爲。但即便如此,他依舊感到老虎吃天無從下手,富國強兵的夢想依然還在遠處飄揚,中華強盛的機遇依然只是理論而不是現實上的。

皇帝的情緒很明顯傳染給了下面的心腹大臣。

軍機處裡,擺放着老大一張橢圓形的桌子,幾乎所有第一眼看到它的人,都要嘖嘖稱讚一番。雖只是一張桌子,但其所孕育的深厚涵義卻分外與衆不同。很多大臣還是第一次有機會走進軍機處,這個以往他們日思夜想、敬畏異常的地方一旦真展現在他們面前時,誰都覺得充滿了名不副實的遺憾。

說來可憐。軍機處一百多年來權力大得驚人。但其辦事大臣,無不仰上位者地鼻息而行事,何嘗敢有自己地見解?軍機處說起來是頂頂重要之處。但其辦公場所僅在皇宮一隅,不要說與外務、財政這樣的大部衙門比起來相形見絀,便是如國子監這樣的三流衙門都要大上一圈,怎一個陋字了得?

看着衆人這邊看看、那邊摸摸地新鮮勁,原軍機大臣、新任內閣總理徐世昌十分豁達,也不急着開會。而是笑眯眯和衆人寒暄。

自責任內閣成立、上諭明令授予他內閣總理大臣頭銜的那一天起,情況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但是聖意的忠實執行者,而且還要領導這羣人物擔負起朝廷的行政大權。切實履行責任內閣的話題對他而言同樣是全新地。

“請各位大人就座,會議馬上開始。”秘書郎一聲招呼,衆人趕緊在這張充滿新奇色彩的桌子前就座,好在座位上已貼好了衆人名字,大家纔不會弄錯。

徐世昌坐在橢圓形桌子的一端,他的左、右手邊分別內閣協理大臣善 和戴鴻慈。各部大臣如雁行一般在兩邊就座……

“諸位大人,咱們現在開會。首先介紹一下這桌子,這是從西洋引進的式樣,稱爲圓桌會議。意思各與會人士之間地位一律平等。世昌雖然和各位在品秩、職位上有一些區別,但照例是內閣的一員。用這張圓桌開會是最合適不過。”

“徐大人客氣。”

徐世昌笑笑:“前幾天上諭下發,咱們首屆責任內閣算是成立了,皇上安排內閣在軍機處開會,用意也是明確的內閣要切實擔起責任來,替代軍機處的職權,爲皇上分憂。”

衆人一片附和,“替代”二字用得很好,衆人現在無軍機之名而有軍機之實。

“皇上已吩咐內務府在此處興建內閣辦公場所,比起現有規模要擴大十倍不止,不過時間倉促,眼下還只能委屈一二,萬望海涵。”

這話說得客氣之極,衆人無不連連表示謙遜。

“兄弟我蒙皇上賞識,沗居內閣總理大臣,實在慚愧地緊,比我適合出任這個職位的其實大有人在。比如肅王爺,資歷比我深,地位比我高,能力也比我強,由他出任更爲合適。但皇上說了,既然是責任內 閣、預備立憲,要對天下負責,便不能不取信於民。所以今後一般承平時期有兩個不宜,第一,皇族不宜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第二,軍人不宜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兄弟這才因緣際會,以後還要多多仰仗諸位。”

“哪裡,哪裡。徐大人但有吩咐,在下必定……”

“這幾天,皇上召開了好幾次御前會議,定下一系列大政方針。今後內閣行事,首先以此大政方針爲指南。”

所謂御前會議,指由內閣總理、協理大臣,監察院院長,御前顧問大臣等最核心大臣參加的會議。

“皇上一共定了九項方針,第一曰大興教育,褒揚新學;第二曰倡辦實業,振興工商;第三曰選賢任能,刷新吏治;第四曰清理財政,開源節流;第五曰興建鐵路、改善交通;第六曰改革幣制、廢兩改元;第七曰大行新法,革故除弊;第八曰試點地方,建設模範;第九曰鞏固國防,汰劣存優。”徐世昌說一樣,衆人便記一樣。

“若按祖宗體制,這些事情朝廷說了便算數。但同治以來,國家多事,朝廷舉步維艱,凡事都要地方配合,不是光憑一紙詔書就能成事。各位想必也清楚,庚子以來,各省和朝廷之間隔着不少誤會,行事也有乖離之處,尤其需要統籌規劃。今天一是聽聽各位的聲音,二也是爲今後如何辦事擬定一個方略。”

衆人議論紛紛,這是實話,可實話有時候並不好講,徐世昌開場便是此言,可見用心良苦。

“今日

議,稱內閣樞密會議,照例由內閣總理、協理和諸位 由秘書丞做會議記錄並請皇上過目,另一種稱內閣全體會議。除各位大臣還要擴大至各部侍郎參加。會議記錄照例也要請皇上過目。所以,會議之上還請諸位暢所欲言、羣策羣力。”

中國人一貫是要有表率地,既然要暢所欲言。徐世昌本人便不能不先起頭,他說道:

“咱們這叫過渡內閣,是爲了在議院召開之前代行正式內閣會議而存在的,期限從今天開始大約只十個月。這裡兩層意思不得不告訴大 家:第一,咱們終究是過渡地,在位置上幹得好不好。十個月以後就要接受幾百號議員地質詢,如果期間有什麼奇聞怪事傳出去,皇上便是有心做保,議院恐怕也通不過,所以各位切不可存了地位穩如泰山的錯 覺;第二,咱們終究是責任內閣,預備立憲怎麼搞法兄弟沒有弄過,這百多號議員同樣也沒有見識過。皇上便是存了這個心思,讓咱們先擔當起來,做得好了自然便像,等將來議會召開。內閣成績一羅列,留任也該是順理成章。”

“徐大人說得在理!咱們這幫大臣。全都是責任內閣這條船上的水手,都是休慼與共、榮辱一體地,徐總理便是船老大,這船要航行茫茫大海,非得齊心協力、同舟共濟才行,切不可意氣用事,相互傾軋……公事上有不同意見正常,但請有一說一,不要藏着掖着,更不要當面不說,背後亂說。”善 爲徐世昌的話進行註腳。

“徐大人、肅王爺說得有理,我等必然馬首是瞻……”

“先宣佈一下御前會議確定的內閣分工,兄弟統管各部,直管財 政、外務兩部;肅王爺分管內政、職官、郵電、交通、工商五部;戴大人分管司法、農林、教育、民政、理藩五部;國防部涉及軍事統帥權,照例是皇上直管,和參謀總部、禁衛軍一起由大本營節制……”衆人這才恍然大悟,仔細看今天的位置座位,不正是按照這個要求貫徹的麼?

鐵良微微一笑,雖然一年前皇帝曾許諾軍機大臣之位,但現在軍機處已然裁撤,拜相夢自然就只能作罷。皇帝雖然明諭軍人不能爲總理,但也給了國防部較大的自由權,國防部地事務,內閣總理是第一責任 人,再往上便是皇帝,和其餘各部不同,他的身份自然也不能同日而 語。

“有一事要和各位說明,高等文官考試,原本作爲科舉廢除之後選官用人的補充,皇上十分重視,御筆批示‘今後用人,逢進必考’,這次清理慶黨,各部空了不少職位,先請各部大臣登記造冊,究竟缺多少人一併造冊好方便增補。”

“最後再和諸位透露一個好消息,也是與咱們身家相關聯的。皇上說了,貪官固是可惡,可給朝廷當差,也不能太寒磣了,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行的。辛苦辦事當差是當大臣的本分,有個體面回報也是應當,不能讓老實人吃虧。皇上打算等過完年後提高各級官員的俸祿,少說要翻上幾番,官員貪贓枉法受國法嚴懲固是咎由自取,可如果都像海瑞一般,死後連個喪葬費都拿不出卻是皇上的難堪。大家往後地腰包恐怕會合情合理地鼓起來……”

衆人會心大笑,齊聲道:“皇上聖明!”

“下面就大政事,請諸位暢所欲言。”

周學熙是這次官制改革中竄起最快的大臣,其發跡程度簡直可以用火箭般的速度來形容先以收回開平有功從道員銜直接升任侍郎,跳了好幾級。責任內閣成立後,由於徐世昌出任總理,這工商大臣自然也不便再兼,周學熙便順勢再跳一級,以左侍郎晉升工商大臣。輿論都評價其“炙手可熱”。

他要發言,衆人自然洗耳恭聽

“那兄弟首先就講幾句,皇上講倡辦實業,振興工商,學熙心裡是十分贊同的。英國、德國、美國這些強國之所以強盛,就是實業興旺之故,一來器物繁多,二是稅賦豐富。兄弟對財政不太精通,但有親身體會。開灤煤礦那麼大一塊地方,以前都用來種莊稼,一年稅賦如有一萬銀子便已是膏腴得不得了地肥地;用來採煤,一年稅賦十萬兩不敢說,7 8萬兩絕對是有保證的;但這不算多,如果那一帶全都是 ;

營得法,兄弟敢打賭,一年當有30 40 兩銀子地稅賦。

,因爲產業的不同而生利不一,工商遠比農業要來錢多。祖宗有永不加賦之言,現在天下財力窮盡,一味在小民頭上張羅,一來弄不到多少銀 子,二來如果逼急了,民怨沸騰,天下造反,反而是朝廷心腹大患,發展工商,既增強了國力又增加了稅收,如此利國利民之事,豈能不 爲?”

衆人點頭稱是。

“當然辦工商也有講究,輕重緩急不同,手法自然也不同。工商部成立後的首要差事就是整頓好各省所經營之官辦產業,除國防外不主張純粹官辦,也不提倡官督商辦,而是希望官有商辦。凡官辦產業,一律以投資多少評估公允價,然後折價入股,招募一批商股後由商人經營,官股每年坐享稅收、紅利,又無管理之苦,豈不美哉?”

“輯之兄言之有理!”

“方纔徐大人已經說了,現在情形不是靠一紙詔書或者上諭就能了結的,還得腳踏實地去做,兄弟準備去地方試點,先從湖北下手……”

試點湖北?好主意!

第3章 勾心鬥角第22章 勢在必然第16章 離鄉情怯第32章 不速之客第3章 決不退讓第29章 左右爲難第96章 各有招法第54章 國會大廈第37章 狗急跳牆第59章 憲法草案第19章 火從天降第22章 別出心裁第98章 最後關頭第75章 人心惶惶第25章 煽風點火第29章 左右爲難第51章 積極穩妥第68章 彌留之際第23章 人才薈萃第36章 自求多福第50章 廢兩改元第79章 面授機宜第62章 悲情訴說第37章 頭頭是道第6章 寧缺毋濫第56章 弄巧成拙第37章 狗急跳牆第42章 五體投地第31章 果有天書第41章 革命前途第55章 首日議程第95章 制度改良第46章 置身事外第30章 語重心長第69章 蓋棺論定第24章 下定決心第86章 特殊使命第49章 同仇敵愾第63章 釜底抽薪第81章 密謀方案第37章 頭頭是道第4章 東亞角逐第14章 各懷鬼胎第15章 步步進逼第92章 善後處理第43章 日新月異第26章 徹底解決第77章 羣情洶洶第44章 強行貸款第95章 制度改良第20章 恩威並施第46章 晉封爵位第7章 大浪涌來第55章 左右爲難第55章 首日議程第71章 國造機槍第60章 五權制衡第10章 進攻方向第89章 最後攤牌第41章 廣而告之第53章 帝國國會第4章 智困梟雄第53章 不可收拾第59章 憲法草案第2章 試點湖北第32章 不速之客第28章 直言不諱第91章 禍水旁引第14章 各懷鬼胎第38章 動之以情第80章 深度介入第98章 最後關頭第32章 新的方案第31章 暴起發難第47章 華美篇章第17章 弦外之音第6章 折戟炮戰第47章 針鋒相對第45章 不虛此行第89章 殺氣逼人第81章 漸次推行第11章 血戰武昌第33章 各顯神通第6章 驚心動魄第38章 刺客來臨第98章 最後關頭第99章 最終清算第21章 另闢蹊徑第20章 出人意料第27章 暗度陳倉第99章 最終清算第10章 變亂紛呈第35章 額外插曲第38章 不歡而散第33章 各顯神通第88章 各有所謀第2章 火上澆油第95章 循序漸進第88章 控制局面第31章 暴起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