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下定決心

圍圈中的神尾師團處境在國防軍的四面壓迫下,處境惡劣,甚至可以用每況愈下來形容。先是各類中口徑火炮打光了彈藥,成爲了一堆堆價值不菲的垃圾,神尾本着“不可資敵”的精神,命令部隊予以銷燬;緊接着是各類小口徑火炮開始告罄,平均每門山炮的炮彈數下降到只有可憐的幾發,但即便如此,炮擊還要時不時予以繼續,因爲部隊還在做突圍的嘗試,在突破國防軍防線時需要動用火力壓制,因此也就少不得炮兵掩護,包圍圈中的參謀長咬咬牙,將有限的彈藥集中到進攻部隊的直屬火力上,至於那些保養情況不是很好,年份稍嫌久遠的山炮,同樣只能予以就地炸燬,保證狀態最好、效果最好的山炮有炮彈可以利用。

相應的,那些精簡下來的炮兵被參謀長大人動用火線變更的本事,紛紛補充到人數受到嚴重削弱的聯隊中去充作步兵。沒有了火炮的炮兵此時悲慘地連普通步兵都不如,因爲後者好歹手中還有三八大蓋可以證明自己的步兵身份,那些前炮兵卻是連步槍都做不到人手一杆,勉強通過重新分配戰死者的武器而得以維持;再次是輕武器彈藥的短缺,日軍一貫信奉“準確度第一”的原則,片面強調“一杆百發百中的步槍好過百杆百發一中的步槍”,因此在彈藥攜帶量上不夠充足,士兵們經常被教育要發揚武士道精神,用勇猛和白刃戰而不是火力來壓倒對手。

無奈的是。這一願望在包圍圈中很難實現,國防軍防禦線地火力密度和強度是壓倒性的,根本不給日軍部隊白刃戰的機會,日軍在嘗試突圍的過程中爲了要取得火力上的大致平衡,不得不同樣消耗彈藥用於維持,雖然步槍的開火頻率小於國防軍,但機槍的消耗量卻超過了規定用度的3,,:::.填。因此,平素最爲普通的子彈到了此時也開始緊缺起來;再後來則是給養和物資的匱乏,登陸作戰爲了儘量減輕士兵們的負擔,往往只讓部隊攜帶2地口糧。分通過後勤供應或就地籌措而得到滿足,但神尾師團既然已經是包圍圈中的困獸,根本談不上後勤供應,包圍圈中雖然有不少民居,但老百姓早在戰端開啓前就逃得一乾二淨,堅壁清野的現實使得鬼子吃了上頓沒下頓,若不是考慮到今後民衆生活的需要,國防軍原本是要在水源中下毒的。不過也算是將鬼子折騰的夠嗆。

神尾師團人均口糧先是被削減到了三分之二,第二天又被削減到了二分之一,第三天卻只剩下三分之一了……一個百來斤重。需要揹負近20斤裝備和進行大運動量作戰的戰鬥兵,給養下降到了可憐一個個餓得腳步發飄,兩眼發直。就是這樣地給養,還是通過搶回部分戰死者屍體。搜刮他們身上的糧食才得以實現的。這些從戰死者身上扒拉下來地飯糰往往帶着泥土和污血,餓昏頭的士兵也顧不得了,一口咬下就是。

騎兵部隊的馬匹也被大量槍殺。先是輪到受傷或者年老的馬,後來就顧不得那麼多了,哪一匹肥就吃哪一匹,因爲馬料不繼,軍馬如果光吃青草不餵馬料的話(馬料早就用沒了)掉膘很快,不抓緊吃只能是浪費。騎兵在日軍中地地位頗高,待遇也較步兵高出不少,平日裡雙方就互相看不順眼,很難說此時槍殺馬匹的行爲沒有爲往日遭遇出氣的情緒。反正步兵開始殺馬地時候騎兵是拼命阻止的,但當真餓昏頭的士兵不僅殺了馬匹、吃了馬肉還安然無恙後,這種阻止就開始力不從心了。不時有騎兵和大隊的步兵起爭執,結果往往是人多勢衆的步兵一擁而上,將騎兵打個頭破血流後開始殺馬,也有武裝械鬥的,但沒了馬的騎兵如何搞得過步兵,只能是甘拜下風。

消息一層層地彙報到了參謀長處,後者臉色鐵青卻一言不發,突出的兩眼一動不動地盯着前來訴說委屈的騎兵聯隊長。不識相的聯隊長本來還想再申訴兩句,猛然發現參謀長面前赫然擺着的是一條已經烤成9分熟的馬腿肉,上面還留有參謀長大人滴落下來的口水,他就識趣地再也不說一句話,漠然地退出指揮所。隨即,有組織、有紀律的殺馬行爲就開始了,不過目標已經換成了肥的先吃。很自然的,失去了馬匹的騎兵,不再爲騎兵提供配套服務的輜重兵也被當作步兵開始編入步兵聯隊。當然,騎兵的榮耀還是要維護的,大隊旗和原先標識爲騎兵的各種符號一股腦兒帶入步兵聯隊。步兵聯隊的官兵們也很識趣——既然已經吃了人家的馬,讓人家當步兵總該熱烈歡迎罷!

通過各種手段,想盡各種辦法,富有“機智”的參謀長將幾個聯隊在戰鬥中的損失力量充實了不少,使得某些個原先不成模樣的部隊看上去還有那麼一點人氣和戰鬥力,至於能不能在實戰中發揮出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神尾師團在回覆大本營和神尾的電報中,“不無吹噓”地表示:本師團結構編制依舊完好,戰鬥兵員和部隊人員較爲充足,依然具有70%的力量,所慮者……天知道這七成的戰鬥力是怎麼算出來的,反正在神尾師團長和參謀長眼中,只要補充完畢步兵聯隊,其他支援和配屬力量就可以忽略不計了。這份自大和傲慢讓他們吃足了苦頭,大本營方面據此就認爲:“……神尾師團還有相當的戰鬥力,應該堅守防線,等待增援部隊一起完成山東攻略……”

實際上此時的日軍深陷險地、苦苦掙扎,無論是物

彈藥都陷入前所未有地窘迫中。每個人都翹首以待不管戰鬥力量是否還真的有八成,士氣起碼沒有八成。甚至於每隔2小時就要呼叫一次“我部請求戰術指導”。好不容易盼來了東京方面的增援消息,卻被告知由於動員緩慢,起碼還要再堅守9天。一干將佐牙齒咬得嘎嘣嘎嘣,在指揮部裡破口大罵軍部的飯桶卻也只能悻悻然地等待那遙遠的1個師團。

客觀地說,包圍圈中的神尾師團並非沒有突圍的可能,但這種可能在兩個限制面前變成了不可能。第一,被分割包圍的後衛部隊需要營救。鬼子是斷然不肯放棄一部一人地。何況後衛有近1萬的[.顧友鄰,這是一個優點,可以最大限度激發本方的士氣,但現在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缺點。這部分被重重包圍地後衛部隊就成了神尾師團的拖累,不僅傷病員比例最高,境遇也是最慘;第二,東京方面的瞎指揮。大本營以爲派出援兵這一事實足以給被包圍部隊支援,因此沒有命令神尾師團斷然突圍,那幫只會紙上談兵的大本營參謀甚至還在做着內外夾擊,反攻國防軍的美夢。當然,板子也不能光打在東京身上。軍艦上的神尾、包圍圈中的參謀長等人的“7成論”也要爲此負責。

套在神尾師團脖子上地絞索越勒越緊,與糧彈兩缺的日軍相比,國防軍的情況可要好了多了。山東前指除了在戰前通過軍事演習地幌子囤積了大量物資、彈藥外。此時又通過鐵路線運來源源不斷的補給和彈藥。水,套在敵人脖子上的鋼鐵鏈條就是用這樣的人力物力打造而成,成爲敵人愈發絕望、愈發困苦地絞索。

……

“困敵9天,我軍從容調動。有序應對,敵軍狼狽不堪,場面悽慘;在力量對比上。我軍完全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但是……”說話者口風一變,神情愈加嚴肅,“形勢變化很快,日本國內已經在爭吵的基礎上達成了初步地一致,決心陸續加派三個師團到中國參戰以挽回局面。根據情報,目前正在集結兵力,徵集彈藥、補給,估計最快明天傍晚便可準備完畢,最快後天下午3,最遲後天午夜出發……大本營以爲,需要儘快解決山東問題。”

說話者不是別人,正是帝國國防大臣鐵良。在前方戰事取得階段性勝利後,“保住勝利果實、體面結束戰爭,給國家保留元氣”成爲內閣較爲主流的意見,在大本營內部,大家也有不同的考慮。

“從態勢上,基本可以說誘敵、困敵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即便日本方面沒有采取相應的舉措(當然,步的動作;單純從軍事角度考慮,自然是把敵人完全拖死、拖垮最爲合算,但方纔鐵公也說了,形勢有變,繼續再拖下去恐怕不適合。目前,我國防軍主力均雲集山東,物資、彈藥補給亦以山東戰場爲主,倘若日軍在東北發難,極難應付……我以爲山東方向的總攻,應儘快發起,哪怕提前24小時也在所不惜,雖然提前發起總攻有可能會增添度,加大損失,但現狀迫使我們不得不如此。否則一旦等鬼子增援部隊登陸,解決問題的難度將成倍增長,反而得不償失。”

“根據軍情處的分析和了解,這一次的增援行動,是軍部方面以犧牲造艦費用和新設師團擴充費爲代價進行的,沒有進一步動員,說明日本方面還沒有到幾欲癲狂的地步,山本內閣也是相當無奈和騎虎難下,將其逼急了只能是一個不死不休的局面,這對帝國並沒有好處。仗打到現在,我們是佔了上風,甚至是佔了大便宜,見好就收並不丟人反而是明智之舉。”

面對重臣之間不完全一致的態度,皇帝本人陷入了沉思。

乾淨、漂亮地解決神尾師團是皇帝的期望,也是這場戰事應有的一個體面。單純從軍事角度上講,將敵軍圍困的愈久就越容易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自身的犧牲和代價也會最小。但從目前整體戰略上來衡量,久困不決的圍困戰不大加大了消耗,而且還會培養敵方困獸猶鬥的心態,特別是在得知有確切的增援部隊後,不盡速解決只會帶來被包圍敵軍士氣的反彈。

從大局觀來衡量,如果不能在增援日軍抵達山東前解決包圍圈中的獵物,勢必將增加下一階段作戰的難度,要麼是在解決被困之敵時不得不面對包圍圈外敵軍的夾攻,要麼是剛剛解決獵物還沒來得及喘息就迎來下一波生力軍。無論哪種情況都意味着戰事的延長與擴大,這是相當不利的。

當然,如果包圍圈之敵解決的太早,增援日軍失去增援之意後大膽突進,拋開一切顧慮和束縛,直接在渤海灣登陸,國防軍有什麼方法可以應對?討論了一陣,似乎也沒有更爲妥當的辦法。

會議氣氛很熱烈,但壓在每人心頭的疑問卻是沉甸甸地。怎麼樣趨利避害、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是一個非常難以取捨和判斷的話題。

會議整整持續了6個鐘頭,各方反覆推演、激烈爭論、深入權衡利弊,最後皇帝親自拍板,下定了決心——“對神尾師團總攻開始不得遲於明日午夜,解決時間不得超過72小時……”。

殘陽如血,在猛烈的徐進彈幕和昂揚的衝鋒號中,對神尾師團的總攻開始了……

第29章 音若沉雷第74章 創新思路第18章 敲山震虎第86章 特殊使命第41章 章程既定第三十三章第36章 當頭一棒第27章 相互妥協第59章 錦囊妙計第72章 惡有惡報第2章 浴雷重生第17章 戰術轉型第96章 各有招法第54章 驚弓之鳥第37章 爭吵不休第58章 帝國憲法第56章 中外同理第42章 五體投地第21章 出動新銳第14章 否極泰來第36章 大義凜然第99章 最終清算第3章 慈禧歸西第30章 原來如此第12章 脣槍舌劍第58章 回心轉意第31章 中日博弈第37章 爭吵不休第40章 最後時刻第71章 國造機槍第82章 劍指廣州第49章 同仇敵愾第33章 各顯神通第34章 心有靈犀第96章 皇位繼承第50章 廢兩改元過渡內閣時期帝國主要中央機構及人員第40章 殊途同歸第72章 校場展示第16章 夜襲得手第34章 牽動心絃第92章 鬥爭哲學第26 將計就計第68章 彌留之際第90章 鐵的手腕第23章 人才薈萃第71章 利益交換第92章 善後處理第41章 章程既定第29章 深不可測第2章 試點湖北第18章 職官考試第49章 同仇敵愾第76章 黑虎掏心第22章 勢在必然第78章 借力打力第65章 財政預算第40章 殊途同歸第20章 咬牙堅持第15章 惴惴不安第72章 惡有惡報第91章 禍水旁引第40章 雷霆震怒第22章 怒不可遏第90章 鐵的手腕第56章 弄巧成拙第59章 錦囊妙計第34章 心有靈犀第13章 僞託神蹟第9章 以暴制暴第4章 東亞角逐第96章 皇位繼承第43章 風雲際會第41章 革命前途第83章 箭在弦上第32章 不速之客第55章 左右爲難第8章 海雷神威第7章 多事之秋第48章 始於海關第28章 深謀遠慮第67章 紛至沓來第4章 智困梟雄第37章 爭吵不休第13章 暗藏殺機第45章 不虛此行第6章 驚心動魄第95章 制度改良第59章 錦囊妙計第61章 明察暗訪第90章 危在旦夕第52章 維新重寶第40章 最後時刻第86章 猝然發動第73章 革新兵器第10章 縱橫捭闔第54章 國會大廈第60章 五權制衡第86章 猝然發動第66章 羣策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