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既往不咎

男兒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丈樓。

……

林廣宇最後所說的卻是北洋新軍各級官兵設立袁世凱長生牌位之事。論常理,此事非常忌諱,通常有如此舉動的下場不會太好——例如明代魏忠賢。因爲這是赤裸裸地宣揚個人,架空朝廷和皇帝的舉動。當然在明面上袁世凱也有可辯解的餘地——不是我袁某人讓手底下士兵供奉的,是他們自願云云。

但林廣宇既然要假託神蹟,話自然就不會這麼說,反而將計就計順着這層表面意思說道:“冥冥中自有天意。神人云,朕之劫數至大至深,非強有力且符萬民望之人物不可替。朕急追問,卻道天機不可泄漏。後來宮禁大火,袁慰亭罹難,乃醒悟神人之說——原來供奉袁卿長生牌位甚多,香菸嫋嫋,祈福不斷,其受人景仰之程度可見一斑,實爲神人共睹,卻是應在袁卿身上……”

“皇上……”四人擡起頭來,熱淚滿面,長生牌位一事他們當然知根知底。

“朕在瀛臺10年,諸事早已看開,諸多心結亦了,原本想不清楚的難題也豁然開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十年前朕亦有大錯。”——譚嗣同運動袁世凱包圍頤和園殺慈禧一事中,按正統封建倫理,主使人光緒完全配得上弒母大罪,袁世凱的反戈一擊反倒有功無罪。

“朕與袁卿的這段恩怨,被外界不恰當的誇大了。即便大行太后與朕之間,亦無不可化解之矛盾。太后彌留之際,已對朕表示諒解,不住地囑咐朕做個好皇帝,希望這10年的磨鍊能讓朕成熟起來……”反正最後皇帝與慈禧說什麼他人都無從知曉,由得林廣宇胡說,但偏又順理成章——要不然皇帝怎能安然無恙地親政?

“十年往事,箇中恩怨早已不消人說。何況劫難應在袁卿身上,他替朕而死,以往種種難道不能一筆勾銷?推而及之,即便你等,朕難道便不能原諒麼?無關緊要之事可以看開一點,看淡一些……朕如此,爾等亦如此。”一番話卻是將皇帝寬容的心態勾勒出來,階下衆人無不動容。

“朕此番詔衆多統兵大員進京,一方面確實爲了給太后弔唁,另一面也實有要事相商。倘若按某些人的惡意揣測,朕要杯酒釋兵權,要摔杯爲號,用得着這麼囉嗦麼?用得着如此推心置腹與卿等交代麼?”

“皇上天恩,臣等銘感五內。”

“先說第一樣,蔭昌。”

“奴才在。”

“轉過身來讓朕瞧瞧。”聽着皇帝這話,蔭昌臉上露出了極度尷尬的神情,但還是依言轉過身去。蔭昌因爲在德國多年,思想理念早已開化不少,很早就剪去了髮辮。但因他常常爲慈禧所召見,爲防止守舊官僚的羣起攻之,不得不將假髮辮釘在所戴官帽上以充數。一旦結束覲見,他就回歸到原來的本色,腦後再無那根豬尾巴。幾年前巡警部剛剛成立之時,有關巡警髮辮去留問題仍鬧得沸沸揚揚,時任巡警部尚書的徐世昌據理力爭,終於使清廷同意將髮辮截短,但後面仍留了個長逾半尺的尾巴,散落開來形成一段馬尾鬃模樣。雖並不徹底,足已讓人耳目一新,唯新軍髮辮並未如此仿效,只讓人塞進大檐帽而已。

“朕在瀛臺時,有外國醫生前來檢查,謂朕其他衛生、飲食習慣均屬優良,唯髮辮過長,常藏污納垢,易引起疾病,妨礙健康,朕深以爲然。推而廣之,髮辮既對巡警不便,對士兵應當更屬不便。作戰時,髮辮倘若摔落妨礙動作;敵我雙方肉搏時,我方將士之髮辮易爲敵所乘而落於下風,反影響戰力。洋醫生又云,外國軍隊普遍髮際短小,幾乎長不逾寸,爲何?萬一交戰中頭部受傷,短髮方便治療。想着種種便利,新軍雖未經戰事,但亦要未雨綢繆,朕便準減去髮辮——髮辮雖是祖宗風俗,但祖宗風俗未嘗就不能變化,否則可能今日仍着獸皮。按朕以前的性子,說不定即刻下一道旨意要求臣民一體剪除髮辮。但瀛臺十年讓朕磨鍊不少,想法愈發求穩,考慮到終究有人難以接受,不如先在新軍中推廣。”

“皇上所慮,萬民之福。”

“希望諸位回去後進行商議,探求士兵髮式,以衛生、方便、大方爲主旨規定之。鐵良,此事便責成陸軍部有司負責,務必在百日內試驗完畢,然後專折報朕,待朝廷公議後便成文下發。”

“奴才遵旨。”

“第二件事便是陸軍貴胄學堂。”爲招攬人才、培養滿人軍事骨幹,清廷專門設立陸軍貴胄學堂,專收王公世爵、四品以上宗室及現任二品以上滿族文武大員的子弟,並附設王公講習所。學校待遇優厚,地位崇高,聽課者都是世爵宗親,就連攝政王載灃、恭親王溥偉都曾就學,頗爲世人所側目。但由於不接納漢人子弟,也引起不小的爭議。

“朕以爲陸軍貴胄學堂旨在培養國家軍事人才,不可太過拘泥,凡父兄現任四品以上文武大員、年18~25歲之間者,休問滿漢,準一律經考試後入學堂唸書。”

“馮國璋,聽載灃說你課講的不錯,兵練的更好?”

“奴才惶恐,那是攝政王謬讚了。”原來馮國璋在貴胄學堂中不僅任總辦,還兼任教習,親自講課,一方面大顯身手,另一方面也同各親貴建立了較爲親切的關係。聽到這話,他口頭謙虛,心裡卻頗爲高興。

“休得過謙,朕的話務必牢記——好好幹,不會虧待你的……”

“臣一定銘記在心。”

“那便好。王商,宣諭。”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查西陵樑各莊值班大臣馮國璋兵學精深,見識卓著,練軍、授教頗有心得,特任命爲禁衛軍編練會辦大臣,仍兼陸軍貴胄學堂總辦,以資訓練,拱衛京畿……”

禁衛軍?會辦大臣?這兩頂大帽子砸下來,把馮國璋給樂暈了,這可是核心中的核心,重用中的重用了。終於要編練禁衛軍了,望着衆人驚訝的臉色,林廣宇笑道:“朕查歐洲皇室各軍,禁衛軍無不爲精銳中的精銳,希望禁衛軍也能如此。蔭昌,委任你爲禁衛軍編練總辦大臣,節制禁衛軍大小諸員;良弼,命你爲禁衛軍編練會辦大臣兼禁衛軍統領;禁衛軍編成、軍制、操練、經費等具體事宜由爾等三人商議後專摺奏事,所需何人亦可隨時奏調,勿誤朕望!”

“第三件事便是陸軍部。鐵良,朕查各國的軍隊,沒有隻有陸軍而無海軍的,陸軍部雖說兼管海軍事宜,但終究名不正言不順……”鐵良心想,要設海軍部了?

“朕斟酌着,擬將陸軍部、海軍處等一干練兵統軍機構全部囊括進來,合成一部曰國防部,統御除禁衛軍以外全部軍事力量,你可敢當否?”

原來如此?鐵良大喜過望:“臣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兩天林廣宇苦思冥想,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對德國經驗的參考,一方面決定設禁衛軍,由皇帝直接掌握軍權,震懾宵小;另一方面則設立國防部,統攬全國軍事力量,防止類似袁世凱這類統兵大員的尾大不掉。

“朕閉門造車,紙上談兵設計了一套軍事體制,決心仿效德國軍制。在朝廷設立帝國國防力量大本營,以朕爲最高統帥,統御全軍,包括禁衛軍及國防軍所轄部隊。另仿效德軍設參謀總部爲軍令機構,統轄國防軍所轄部隊之訓練、操演、作戰、調動計劃,全權指揮軍隊,受國防大臣直接指揮與委派……王士珍,你現爲軍諮使,朕期望甚殷,任命你爲參謀總長,望能切實負責,不僅要管陸軍,也要管海軍。朕希望在3個月內看到有關軍事總體制革演條陳。”

“臣遵旨!”王士珍感激涕零。

“王英楷,國防部成立,你即是代表陸軍的侍郎,另外再從海軍中選一侍郎,望你切實對陸軍負責。”

“段祺瑞,加你侍郎銜,委爲江北提督,節制大小諸軍。”

隨着一樁樁任命和任務的下達,老大帝國的軍事機器開始後袁時代的運轉……;

第92章 善後處理第91章 強力彈壓第5章 建章立制第95章 制度改良第25章 煽風點火第100章 新的起點第6章 寧缺毋濫第30章 聖意難懂第100章 新的起點第22章 勢在必然第22章 別出心裁第4章 智困梟雄第35章 額外插曲第94章 趁勢改革第39章 生死一線第81章 密謀方案第12章 千鈞一髮第84章 睚眥必報第83章 煞費苦心第96章 各有招法第83章 煞費苦心第44章 顛撲不破第61章 明察暗訪第27章 相互妥協第1章 秘密佈置第5章 果斷決策第19章 火從天降第43章 風雲際會第7章 大浪涌來第25章 煽風點火第67章 國防經費第79章 逃之夭夭第47章 過於輕敵第28章 體察聖意第22章 怒不可遏第47章 華美篇章第18章 精兵強將第68章 彌留之際第18章 精兵強將第43章 鹽政改革第45章 不虛此行第49章 本位之辯第23章 深明大義第31章 果有天書第93章 步步緊逼第23章 人才薈萃第18章 職官考試第7章 大浪涌來第48章 始於海關第17章 戰術轉型第39章 生死一線第2章 試點湖北第88章 控制局面第44章 顛撲不破第17章 鞠躬盡瘁第69章 蓋棺論定第38章 刺客來臨第60章 投機倒把第83章 箭在弦上第1章 全面推進第88章 控制局面第11章 憲政精髓第40章 雷霆震怒第19章 推心置腹第10章 驚天鉅變第34章 心有靈犀第29章 左右爲難第3章 決不退讓第18章 精兵強將第68章 規劃編成第26章 應對之策第9章 以暴制暴第24章 怒不可遏第30章 既往不咎第24章 怒不可遏第28章 深謀遠慮第95章 循序漸進第54章 驚弓之鳥第1章 秘密佈置第79章 逃之夭夭第70章 飯館說書第33章 各顯神通第93章 真相大白第36章 大義凜然第32章 海闊天空第25章 山窮水盡第74章 創新思路第14章 各懷鬼胎第57章 御案九件第50章 衆矢之的第20章 出人意料第50章 衆矢之的第56章 弄巧成拙第1章 秘密佈置第67章 國防經費第23章 深明大義第26章 應對之策第95章 制度改良第17章 戰術轉型第79章 面授機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