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鋒芒畢露

一石激起千層浪

……

原來鐵良說的居然是:“臣不才,願毛遂自薦爲國防部尚書,並保薦王英楷、薩鎮冰爲國防部侍郎,分擔陸海兩軍,另外臣懇請皇上仿效德國參謀本部形式,改軍諮府爲總參謀部,統攬天下兵馬指揮調動……”

此言一出天下驚!什麼?在場的幾個總督無不開始義憤填膺,你鐵良拿了國防部尚書不算,居然要收去我們的兵權?你好大的膽子!誰給你撐腰來着?大殿間的氣氛一下子變得凝重起來。

“王士珍,你方纔說有本要奏,是否便爲此事?”

“回皇上,方纔臣要奏的乃它事,不過這參謀總部一事,臣也是奏的。”

“且說來聽聽。”

“鐵帥前些日子找微臣商議……”鐵良是陸軍部尚書,他照例稱鐵帥,“言德國軍事體制如何完善,作戰何等神出鬼沒,軍隊如何調動自如,無他,蓋因參謀本部之功。囑我潛心研究,仿效學習。臣查明後得知,德國軍隊事務有所謂六個統一。一曰指揮統一,德皇爲全德軍隊統帥,參謀本部爲德皇直接統御之最高指揮機關,擁節制陸海軍各方面之權力;二曰編制統一,全德軍隊統一編列成一種軍隊,不像我國有新建陸軍、八旗、綠營、巡防營等各色軍隊;三曰兵器統一,全德各項軍隊所使用之兵器全系德國自造,整齊劃一,械、彈補充極易,壓力亦小,不似我國軍械有德國造、國造、日本造、英國造、法國造之區別,步槍口徑且不一致,補充尤難;四曰待遇統一,德軍上至元帥,下至普通一兵,均參照同一軍餉體系,只因步、炮、騎、工、輜等兵種不同而待遇不同,不似我國明明均爲步兵,但新軍與舊軍,近畿陸軍與南洋陸軍之間待遇仍千差萬別;五曰服制統一,凡德軍將士均身着統一之德軍制服,着一般鞋襪,只因兵種不同而區分,絕不像我國軍隊新軍軍服、綠營號衣之不倫不類;六曰兵制統一,德軍中除部分軍官以軍隊爲家,以軍旅爲畢生職業外,其餘士兵均由平民自義務兵役制徵召而來,三年期滿即可退伍爲預備、後備軍人,士兵年齡亦整齊劃一,不似我國軍隊有募兵法、有軍戶世襲,還有綠林收編等多種來源,甚至尚有滿頭白髮仍爲一普通士兵之窘況……”

王士珍說了一大通,那些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文官早就聽得雲裡霧裡,但幾個新軍將領加上皇帝卻是面露讚賞之色。

“六大統一當中尤以指揮統一最爲要緊。兩國交戰,軍隊貴精而不貴多,貴指揮如意而貶各自爲戰。查我國舊政,各地督撫、提督、總兵對麾下軍隊都有節制之權,每每不相統屬,發生紊亂。如指揮如意,整齊劃一,則5萬人可發揮10萬人之功效,如處處分權,散亂各地,則10萬人只能發揮出5萬人之功效,甚至有被敵各個擊破之危險。又查昔年戰例,中法馬尾海戰時,北洋水師雖未完全成軍,卻已初具規模,但南洋水師遭法艦攻擊時,我北洋水師竟袖手旁觀,蓋因北洋、南洋大臣互不統屬爾;又越年,黃海大東溝一戰,我北洋水師勉力支撐,而已恢復元氣的南洋水師偏又置身事外,置有傾覆之局……現在想來,着實可哀、可嘆、可悲!如當日有一得力機構能全面統帥南北水師抗敵,則兩戰之結果便可能大不相同。”

“好!說得好!”一貫對這兩場戰爭耿耿於懷的林廣宇高興地一拍桌子,這纔是見識,給個題目便可以說出這麼多道道,着實了得,名人可畏啊!

“爲此,鐵帥與臣商議之時曾有盡革天下督撫兵權而收歸軍諮府之倡議。臣想了想,稍失於急躁,決定徐徐圖之。”王士珍說到這裡,擡頭看了看皇帝。

“講,講下去,朕聽着呢……”

“臣有四個主張:第一,天下多事,亂民蜂起,各省督撫負有彈壓地方之責,兵權不可盡廢,但需加以限定,謂其指揮權只限於巡防營、練兵、綠營,並加緊改編爲巡警,負責警備地方,新編陸軍則一律由國防部統管,受總參謀部指揮,若地方不靖,可在總參謀部指揮下戡亂;第二,原有編練全國新軍36鎮之計劃繼續執行,唯請各省將軍費解至京城,由國防部統一在京畿練兵,編練成軍即開赴原處駐紮,如此則各省新軍無論軍械、服裝、編制、待遇均可統一;第三,新軍各部接受總參謀部統一指揮,按令訓練、操演、行軍,其兵員、軍械、糧餉補充均由國防部控制,不取自當地,其將佐亦在全軍調動,輪流擔當,防止久鎮地方,尾大不掉;第四,每年由總參謀部組織會操,互相對抗、實戰演練、獎優罰劣、推動進步,亦可演練相互配合之法,不惟陸軍各部間相互配合,陸海軍之間亦要配合,此項任務全仰仗總參謀部之籌劃……”

階下的總督全都變了臉色——鐵良簡直該殺!居然打起杯酒釋兵權的主意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王士珍所謂徐徐圖之的主張也不是什麼好貨色,誰不知道新軍是訓練最好、裝備最佳、戰力最強的軍隊,各省督撫爲了編練新軍都咬緊牙關從地方財政中抽出經費訓練,現在你嘴巴一張一合居然就要將部隊收走,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本省練的兵本省控制不了,每年還要給國防部大筆的款子練兵,當我們都是冤大頭啊?不成,這主意絕對不成!

慢着!看皇帝的眼神似乎是頗爲讚賞的神情,難道說皇上已然首肯?幾大總督的腦子飛速運轉,他們不無揣測:如果沒有皇帝的首肯,鐵良和王士珍的膽子絕不會大到如此,此事可疑,那就不要先做出頭鳥,等等再看……

大殿內的氣氛突然間變得有些冷場,湖廣總督陳夔龍本來正待發言,突然間便看到張之洞原本微微閉着的眼睛一下就睜開,然後又搖了搖頭,動作雖然輕微,卻被旁邊衆人盡收眼底。陳夔龍是張之洞一手提拔上來的,看見恩公這般模樣,雖然滿腹狐疑,卻不敢造次,閉緊了嘴巴。兩江總督端方心裡也在琢磨,原來的江南自強軍、現在的陸軍第八鎮是香帥的心肝寶貝,他都不提意見,說明皇帝早已經吹過風了,何必趕着上前碰釘子?陝甘總督升允也在猶豫,論理這條政策他是受衝擊最小的一個,但他卻懷疑這只是第一步,將開今後國防部盡奪地方督撫之兵權的先河。

每人都有心事,偏又憋着話不說,場面倒是有些難堪。

王士珍又開口道:“按着臣的四個主張,可以收到四個好處:一曰指揮如意,各省督撫大多爲進士出身,文則文矣,武略卻有不足,軍事大勢日新月異,已非熟讀《孫子兵法》、《武經七書》所能制,地圖如何用法,行軍如何方法、火炮如何放法非得由專業人士指揮不可;二曰全國聯防,國防部收新軍之權後即可在全國範圍內任意調動,此處有事,則彼處軍隊馳援而來,彼處有事,則此處軍隊呼嘯而去,若限在各地則不免應對失措;三曰經費節儉,若各省相率練兵,則每省均需設督練公所,需準備場地,籌劃章程,又或增添冗員,靡費公帑;四曰培養人才,現各省練兵,所依賴者唯各省公派赴日之留學生,然需多供少,各處都喊人才不濟,倘若集中一部聯合練兵,則原本不甚豐裕之人才儲備便可得當,況所部聘請之外軍教官亦可集中一地,不必分赴各省。”

“經費一年可節省多少?”

“雖然未得其詳,但遍查直隸練兵情形,臣以爲非但經費可節約兩成,且士兵待遇完全可與北洋最臻者媲美……”

兩成?可相媲美?階下又開始交頭接耳,王士珍吹牛乎?

“國防部一事,既無異議,朕便準了;總參謀部一事,朕深以爲然,亦準了……”林廣宇掃視了階下一番,發現不少人皆有不忿之色,心裡暗笑,“只是盡收各省新軍統屬國防部一事,朕以爲仍可從長計議……”

此言一出,臺下衆人忽地鬆了口氣——你王士珍想當什麼總參謀長就當吧,別把手伸到咱們家裡來便行!但這未免高興地太早了,皇帝的話還有下半句……

第73章 明修棧道第56章 弄巧成拙第93章 步步緊逼第43章 風雲際會第15章 惴惴不安第15章 惴惴不安第8章 海雷神威過渡內閣時期帝國主要中央機構及人員第12章 千鈞一髮第9章 先易後難第17章 蓋棺論定第16章 夜襲得手第20章 咬牙堅持第58章 帝國憲法第49章 同仇敵愾第34章 生離死別第96章 皇位繼承第81章 密謀方案第42章 五體投地第82章 如履薄冰第51章 積極穩妥第20章 恩威並施第32章 不速之客第21章 另闢蹊徑第10章 進攻方向第96章 各有招法第85章 事有反覆第89章 最後攤牌第63章 親王鬧事第96章 各有招法第2章 試點湖北第7章 大浪涌來第38章 動之以情第28章 深謀遠慮第7章 身陷雷區第40章 革故鼎新第62章 另有用意第19章 考題買賣第47章 針鋒相對第82章 劍指廣州第32章 官制改革第3章 決不退讓第49章 本位之辯第19章 火從天降第56章 中外同理第27章 外交折衝第47章 針鋒相對第63章 親王鬧事第21章 另闢蹊徑第58章 帝國憲法第13章 暗藏殺機第39章 分道揚鑣第30章 聖意難懂第96章 皇位繼承第65章 財政預算第26 將計就計第25章 山窮水盡第78章 步步爲營第56章 弄巧成拙第58章 帝國憲法第17章 蓋棺論定第74章 創新思路第87章 表面功夫第80章 亡命天涯第42章 五體投地第62章 另有用意第11章 綿綿不絕第36章 當頭一棒第4章 東亞角逐第34章 排除干擾第19章 推心置腹第22章 方寸大亂第92章 善後處理第21章 出動新銳第5章 果斷決策第62章 另有用意第13章 僞託神蹟第23章 人才薈萃第30章 語重心長第71章 國造機槍第53章 不可收拾第34章 心有靈犀第68章 規劃編成第10章 變亂紛呈第15章 步步進逼第25章 橫生枝節第89章 殺氣逼人第64章 大驚失色第34章 牽動心絃第3章 鐵廠之辯第28章 體察聖意第23章 深明大義第92章 善後處理第33章 各顯神通第30章 原來如此第7章 身陷雷區第70章 飯館說書第18章 防禦殲敵第57章 推心置腹第50章 廢兩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