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運氣之道,玄之又玄;老爹不愧是你

八戒當然是貴客。

雖然西天取經已經過去了十幾年的時間,而且取經團的各位也都在三界十分低調,但他們顯然還是三界之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因爲氣候的關係,在長白山附近生存的人族,其實對於大唐中原來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也屬於是偏遠地區。

既然人跡並不發達,那麼相對而言,這一帶的人族氣運,自然就要相對薄弱一些。

不過八戒先是跟着師父一路西行至靈山,而後又獨自一人在三界之中走南闖北,其見識與修爲,都早也不是初化形時可比。

這原本就出自崑崙龍脈之上的長白山,似有潛龍之象。

只是龍氣薄弱,其勢還在積攢之中,至於什麼時候潛龍出淵.這就不是八戒能夠推斷的了。

中原大地上的龍脈有很多,但素有天下龍脈出崑崙之說,這一條龍脈也被稱之爲祖龍龍脈,西起崑崙山,向北延伸經祁連山,轉向大興安嶺山脈與長白山脈,最終延伸至高句麗的白頭山從而入海。

此前高句麗一帶不曾真正臣服於中華天朝,成爲天朝麾下之郡,而是一直以藩屬國的身份存在,與此龍脈也或許也有些關聯。

不過如今就不同了,李世民派薛仁貴攻下高句麗,從此崑崙山祖龍龍脈盡在大唐疆域之中,大唐的人道氣運,也因此空前興旺。

除卻這一條祖龍龍脈之外,另外還有南龍與震龍發脈這兩大龍脈,其起源之處,依舊是在崑崙,一進吐蕃之地,走向南到滇黔之地,最後從閩地下海,於流求玉山擡頭;另一條則是向東延伸經秦嶺,大別山,轉到江浙一帶入海.

這是三條大陽龍。

有陽便有陰。

山是龍的勢,水是龍的血,龍脈離不開山與水。

以山爲主,水從山勢而走的龍脈爲陽;那麼以水爲主,形成山環水抱之勢的龍脈便是陰。

兩大陰龍,自然就是黃河與長江。

而這在五大龍脈之下,自然也有着許多小龍脈的,只是八戒對這方面畢竟不太精通,他也只是略知一二.只能是粗淺的看個大概。

而這些,八戒其實也都是跟沙師弟學來的皮毛。

其實袁天罡纔是此道高手,不過現在的大唐,南洲是萬龍臣服之象,這些龍脈會主動的將氣運往長安彙集最起碼在李世民駕崩之前,是不需要在意這些龍王未來是否會對大唐造成什麼隱患的。

如果可以的話,袁天罡甚至想要助這些龍脈一臂之力,尤其是讓那些潛龍提早昇天,如此一來.大唐貞觀帝,就能夠一一將他們徹底收服於麾下。

而大唐人族,也會因此而受益無窮。

氣運這種東西玄之又玄,但其實是連聖人,都不能輕視,甚至還需要親自下場爭奪的存在。

一個人,一個帝國,亦或是一個種族,當他們被氣運所鐘的時候,那行事基本都是無往而不利,即便是遇上了些危險,那也往往都能夠化險爲夷。

反之喝涼水都塞牙,走路都要平地摔。

只是如今佔據了長白山的“五大仙家”,似乎並不懂得利用龍脈氣運來修行,入山的時候黃秀兒是給八戒分別指點了他們五家各自的族地的,就以八戒粗淺的眼光看來,雖然確實適合一個族羣大規模的安家落戶.但也僅限於此,確實算不上什麼寶地。

當然,也有可能是袁天罡只給他們劃分到了這裡,他們還不敢反對,只能捏着鼻子認下。否則,連這一塊兒族地都不一定能留得下。

畢竟對於如今的大唐來說,他們這些山野精怪們就分爲兩種,一種是聽話的,其餘的自然就是不聽話的。

至於那些不聽話的,究竟是什麼下場.柳族那一具被袁天罡當成是戰利品帶走的屍體,豈非正是教訓?

況且,他們黃家一族,也沒在袁天罡的手裡討了好,那些個年輕些的黃鼠狼,現在已經不敢隨意外出討封了.其實不僅僅是黃家一族,即便是同大唐有實際聯繫的白家與灰家,如今也是過的小心謹慎,也並沒有依仗大唐的力量,想要趁機反壓另外三族。

不過柳家經過此番災劫,是從五家之中實力最強的一族,瞬間跌落至谷地.更是夾着尾巴做事。

甚至它們在長白山的族地,就只是一個洞穴,是五族裡地盤最小的。留守族地的基本都不露面了,比灰家與胡家的精怪都難尋。

而那些加入不良人的,絕大多數還是處於一個受訓階段,只有少部分完成了特訓,成爲了一名光榮的“大唐不良人”,開始執行一些除了袁天罡之外,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的秘密任務。

五大仙家的同盟,雖然有些鬆動,但大體上還是維持有一個和平互助的局面.對於大唐來說,或者是袁天罡來說,也並不擔憂他們聯合起來就能成什麼氣候.甚至還在此事上做了一個推動的積極作用,以外界壓力的身份,促使他們五家抱團取暖。

其實大唐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長白山,只要五大仙家能夠護持長白山的穩定,約束山中的精怪不去攪擾大唐百姓,那麼不論是袁天罡還是大唐朝廷,都非常樂於給予對方一些便捷,甚至是權力。

而且在他們五家互相牽制之下,也不至於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至於會不會有除了大唐之外的外部力量入侵,現階段應該還不必爲此擔憂。

畢竟長白山遠離中原,如此花費心機謀取長白山,除了惹怒大唐之外,也並不會有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

而且五大仙家還是保持着各自的相對獨立的,即便是“淪陷”亦或是被“滲透”,五家牽制也比一家獨大的容錯率要高一些,總是能夠做出反應的,向大唐發出警示的。

如果真有什麼勢力,能夠同時將五大仙家一起控制,那麼對方的體量.已經不是一家或是五家的區別,能夠預防抗衡的了。

黃秀兒生性比較大膽一些,因此他纔敢在這個風頭上往外跑。

其實當黃家族長聽到黃秀兒跑出去討封的時候,是生了好大一陣怒氣的,甚至還當着全族人的面,說要狠狠給黃老三一個教訓,讓他好好的長長記性。

黃秀兒是他的小兒子,因爲修行的天賦最高,且性子活絡,一向是最受寵的。

以往的長白山,就是他們“五大仙家”說了算,故而能由着他的性子,讓他在外面野.即便是惹到了什麼人,闖了什麼禍,想來就憑他這黃家族長的一張老臉,還是能夠擺平的。

但今時不同往日了。

當日若非是他當機立斷,向袁天罡跪地求饒.再加上袁天罡也還稍微講些道理,接受了自己誠懇的致歉,放了他們黃家一馬,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恐怕少不了跟柳家一個下場。

而之所以它們討封的行爲,引得了袁天罡生怒,其實也正是因爲“討封”化形,是要藉助人道氣運的.但對於一個尋常的凡人來說,他們身上的人道氣運,其實是十分有限的。

雖然花費一些時間,也能養回來,但對於當下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消耗.而尋常的凡人往往在喪失了人道氣運的庇佑之後,輕則黴運連連,重則橫死暴斃。

這並非是誇大其詞。

否則,也不必有“黃大仙報恩”這一節了黃大仙們討封,藉助了凡人的人道氣運化形,兩者之間自然就形成了因果關聯,而如果凡人因失去人道氣運的庇護,而出現意外.那麼相應的來說,“黃大仙”也會遭受人道氣運的反噬。

故而,通常在黃大仙借取了凡人們的人道氣運化形之後,是會在暗中保護着他們一段時間的,一直到他們自身的人道氣運恢復。

所以,在黃仙大們選擇被討封人的時候,也是要觀察清楚,對方的人道氣運是否充沛.氣運薄弱的,黃大仙們也不敢輕易出手,否則這邊才討封結束,那邊兒人已經死了,或是殘了.那麼他們受到的反噬,也絕對不輕。

故而,當袁天罡入山的時候,那一身的人道氣運,險些沒亮瞎黃大仙們的眼這才一股腦的圍上去討封,想要沾沾這位氣運。

就是沒想到.險些成爲了自己的催命符。

黃秀兒攔住八戒,其實也是因爲八戒身上的人道氣運十足充沛,以他們的眼光來看,自然是最最上等的被討封人。

但誰能想到,八戒身上的人道氣運,已經把他的“妖氣”都能完全遮蓋了呢?

以黃秀兒的鼻子,都沒能嗅出來。

或許也是黃秀兒自己的疏忽大意,畢竟他也從來沒見過,一個妖怪身上的人道氣運,能比人身上還多的。

也是陰差陽錯,纔有了這一番際遇。

“貴客?”

我倒要看看是什麼貴客。

黃家族長在屋內就聽到了這小兒子的吆喝,原本是杵着的柺杖,這會兒已經是提在了手中,跨步走到了屋外,其目光似電,十分犀利。

黃秀兒見自家老爹這般模樣,下意識就往八戒的耳朵後面一藏,小聲道一句:“賢弟,這老登看來是生怒了,你且護一護愚兄!”

八戒這會兒大概也明白這個才認下的兄弟,爲什麼非要邀請自己來他家中做客,原來是讓自己做一個擋箭牌啊。

黃家族長見自己的小兔崽子果真帶來了一位客人.雖然不知道對方究竟是什麼來歷,但當着客人面,他還是稍微收斂了一些自己的氣性。

以防這又是一個自己惹不起的。

“阿彌陀佛。”

八戒雙手合十,唸了一聲佛號,也是怕生出什麼誤會來,八戒就主動報出了自己的法號,“貧僧法號豬悟能,自長安大慈恩寺而來,見過老施主。”

眼前這位黃家族長,是做一副老態龍鍾的外象的,不過八戒看他適才健步如飛身形雖不雄健,但十分的精巧,想來這外貌,也都是僞裝。

原本這黃家族長還沒把眼前這個豬妖當回事兒可當對方報出自身的來歷的時候,黃家族長先是一愣,而後便換上了一副極具熱情的面孔,“竟然是神僧到此,老朽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言語誠懇,情真意切。

然後就見他雙手合十,做禮佛之狀,向着八戒深深的拜了下去。

還在八戒後面躲着的黃秀兒纔是目瞪口呆,心說:老爹不愧是你。

孩兒都沒想到稱呼人家做神僧。

正在黃秀兒內心腹誹之際,就聽一聲怒喝在他耳邊炸響:“你這個孽畜,誰給你的膽子立於神僧之肩?竟然如此怠慢貴客,還不快給我滾下來。”

若非是他們這一族天生身形矮小,再加上八戒體魄又實在是魁梧.即便是他“跳”起來,也不見得能夠摸到八戒的肩膀,黃家族長都想要親自伸手將這小王八蛋提溜下來。

倒也不是他跳不了那麼高.實在是他也沒有這個膽子,去冒犯這位三藏聖佛的二弟子。

人的名,樹的影。

三藏聖佛的名號,自然無需再多贅述即便是來人是三藏聖佛門下最沒有名聲的二弟子豬八戒,他也絕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況且沒有名聲與沒有能耐,那是兩回事。

如果說沒有能耐的人,基本上傳不出什麼名聲去;但反過來說,那可就不一定了,悶聲發大財,扮豬吃老虎這種事情,自古以來都不少見。

就好比他們五大仙家之中,雖然外界都說是柳家最厲害,但爲什麼反而是最低調神秘的胡家,是五族之首呢?

難道柳家就沒想到做真正的五大仙家之首?

其實也只有他們內部人才知道,柳家人不僅想過,甚至還付諸於行動了.但結果,五大仙家之首的位置,並沒有因此而易主,便足夠解釋一切了。

黃秀兒也不是真的沒有分寸,只是八戒過於隨和親善,再加上向來也是個不拘小節,大大咧咧的秉性,故而就沒有太在意.

這會兒見老爹發火,他也回過味來,連忙從八戒的肩膀上跳下來。

“小子山野精怪,失了禮數。”黃家族長又向八戒一禮,“還請神僧恕罪。”

第337章 白龍菩薩,跳入魚框中的魚第713章 《萬妖圖錄》;周公誅管蔡第425章 小僧不才,不成佛更不入魔;第61章 大王吃獨食了【求追讀】第592章 天庭這不是故意爲難人麼?這一回就第114章 若朕以此法試羣臣...第336章 快...把門堵住,千萬別讓他進來!第282章 蛟魔王請酒,李長庚招安第609章 有一個重返金鰲島的機會;我就算是第542章 且聽你如何狡辯;準提聖人也很茫然第170章 表弟,你往哪裡去?第89章 師父,您先別生氣...第391章 盡看的是這些腌臢之事;試試斤兩第490章 知朕者,金星也;這位師妹,似在什第549章 諸聖:你小子,沒安好心啊;悟空,第409章 手下留情;感情走丟的不是您老的化第712章 天罡地煞;兜兜轉轉第736章 這種不良風氣是三藏帶起來的;臉都第431章 出家人不打誑語;成唯識論第631章 他是真不想去招惹三藏聖佛;弟子有第381章 修行之路,何止於靈山;此事說來話第383章 這可是你自己攬下的買賣;他太謹慎第543章 四猴齊聚會發生什麼事情?多寶究竟第25章 宰了他!第226章 今借爾神兵,劈碎劫雲第288章 牛魔斗六耳,楊戩激鵬王第530章 法海並不是個正經人;等她玩夠了就第701章 這些肉麻的話不如跟嫂子多說幾句;第551章 太清聖人:沒錯,都是我的算計;嗯第621章 問世間情爲何物第453章 且先住嘴,用心修養;世間事哪有處第113章 佛焰焚心第783章 此寶與吾有緣;出家人早斷了紅塵因第688章 不公平!總有刁民想害朕第685章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你剛纔聽第544章 一身反骨唐三藏;他們李家,倒是人第9章 你若因此錯傷了好人,又當如何?第649章 三界之偉大變革;八戒是否有冷酷無第360章 血肉人心;持劍斬昏君第620章 事情變得越來越有趣了;那就別怪朕第224章 孤去也第261章 等佛祖退位的時候...第117章 這靈牙象佛,可還有顯靈之時?第341章 哪吒兄弟哪裡去?賽太歲上獅駝嶺第289章 法海力敵牛魔王,悟空欲擒九頭蟲第63章 原是上趕着來送死的...第672章 俺也一樣;只有敢想,才能敢做第532章 幸虧大聖身懷“秘法”;今天的事情第153章 確實是大材小用了第259章 與其執着於做取經人...倒不如做個傳第18章 五哥:只有我受傷的世界...第154章 他們若是不敢下界,八十一難也難湊第236章 唐三藏,你竟敢還俗娶妻,違朕旨意第444章 俺老孫何懼;這一劫是躲不了了第333章 娘娘倒像是個即將御駕親征的國君第680章 還說你不是小心眼;可三界衆生有人第105章 師父,不對勁!第450章 貧僧欲立唯識宗;就當是給猴哥熱場第511章 不同房,你們成什麼親啊?聖佛得給第520章 佛門,只能有一個聲音;天竺國皇帝第789章 或許是時機未到;北海之變第551章 太清聖人:沒錯,都是我的算計;嗯第52章 悟空:師父,弟子想在靈山諸佛面前念第80章 正該是你斬了那些貧僧渡不盡的罪孽第124章 可他也想要顯靈啊!第542章 且聽你如何狡辯;準提聖人也很茫然第730章 還在搞事的也就兩個人;師兄怎麼也第396章 錯了當罰,且要改正;別是到了靈山第143章 兩位仙童,貧僧有禮了第431章 出家人不打誑語;成唯識論第49章 大聖:無非再鬧一次天宮罷了第774章 他們在大呼不公平;究竟誰纔是黑衣第640章 但沒有證據;還趕超人族?第4章 吃了貧僧的肉,可以...第20章 敢問長老高壽秘訣?第427章 這便是人心;大聖:我師父天生的慈第391章 盡看的是這些腌臢之事;試試斤兩第130章 大聖歸山第295章 舍利難得,三界皆知第759章 又何必多此一舉呢?明知大敵來臨,第291章 禹王開山勢第592章 天庭這不是故意爲難人麼?這一回就第625章 爲嫂嫂調理身體;向來都是女子揣摩第109章 我欲殺他第253章 那兇手曾言,要殺盡城中貪官第244章 可此刻卻爲何...這般心痛?第323章 終於說道正題上了!第650章 能用武力解決的那都不是問題;吾命第683章 擺明了是要分一杯羹;他們的規矩才第528章 老君“不善爭鬥”;他與我截教有緣第533章 若是可以,大家都喜歡打富裕仗;大第738章 不過如此;小僧有禮了第450章 貧僧欲立唯識宗;就當是給猴哥熱場第380章 誰說死後一了百了?第309章 讓你巡山,你在這兒睡大覺啊?第226章 今借爾神兵,劈碎劫雲第11章 師父爲何不渡化了他們?第4章 吃了貧僧的肉,可以...第477章 炎黃血脈;就沒有這樣欺負人的!第431章 出家人不打誑語;成唯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