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

朝鮮,開城府。

一股濃密的黑煙從城中升騰而起,伴隨着熊熊燃燒的大火,卻是映紅了半邊天空,而城中此時卻到處都傳來婦孺的呼喊聲,以及清兵的獰笑聲,讓人聞之不由得毛骨悚然。

只見房屋倒塌的大街上,四處可見清軍士兵們持刀劫掠的情景,不時有朝鮮人從房屋裡跑出來,隨後被緊追其後的清軍士兵給一腳踹倒,便一刀子捅進去,鮮血瞬間嘩啦啦流出來,使得地上再添一具屍身。

除了滿目瘡痍的屠殺之外,還有許多朝鮮婦孺被人用繩子綁成了一串,跌跌撞撞地走着,身旁還不時有清軍士兵推搡一把,還有一輛輛裝滿金銀財寶的馬車緊隨其後,在清軍騎兵的呼喝下,朝着清軍大營的方向而去。

與此同時就在開城府衙內,一排排朝鮮官員跪在地上,他們的頭皮被剃得發青,腦後則是留着剛剛編好的辮子,臉上則帶着幾分羞愧與畏懼之色。

就在一天前,清軍八旗蒙古正黃旗都統申穆德,率領騎兵八百人,直接在城外擊潰了開城府的五千朝鮮官兵,繼而便跟在逃兵身後,直接一戰攻下了開城府,也將漢城的最後一道屏障給無情撕開。

在清軍攻下開城之後,後續的八旗步兵也進了城,隨後便在開城內四處展開劫掠,卻是將好好一座古都,變成了人間煉獄。

當然,這也不是清軍第一次下毒手,實際上自從清軍跨過鴨綠江以來,便一路攻掠一路屠殺,卻是將這一路上的朝鮮百姓禍害得夠慘,他們一路往漢城的方向逃離,而清軍也在後面一路緊追不捨。

這一切對於開城的朝鮮官員們而言,卻無異於一場噩夢,而自開城府伊金世根以下的所有官員,他們在城破之時就已經選擇了投降,並在清軍的嚴令下,選擇了剃髮。

實際上,早在丙子之役的時候,儘管皇太極率軍攻下了朝鮮,可並沒有讓朝鮮人剃髮,畢竟當時的遼東漢人也是可以不用剃髮的,然而隨着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之後,剃髮令一出,直隸漢人都要剃髮,隨後擴充到全天下,而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嚴令朝鮮人剃髮,因此朝鮮人反倒一直保持原有的髮式。

可是如今隨着清軍二次攻朝,可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不僅沿途所有朝鮮男子都要進行剃髮,而且還要被編入到苦營中,成爲清軍攻打朝鮮的先頭軍。

而對於那些跪在地上的朝鮮官員們而言,他們內心更有幾分忐忑不安,畢竟清軍這一路南下,可是要比丙子之役還要快一些,軍隊還要強大一些,卻是讓人無法相信,他們竟然只是一支被人從中原趕出來的軍隊。

片刻之後,只見數名清軍將佐從府衙外走進來,爲首一人皮膚黝黑,臉上的絡腮鬍子如同一把雜草一般,唯獨那雙眸子,卻如同鷹目一般,死死盯着在地上跪着的朝鮮軍官們。

“開城府,我們打下了。”將領說着一口地道的滿語,卻是讓身旁的朝鮮翻譯都聽得有些費勁,在努力辨認以及在感受到身旁將領散發的殺氣後,翻譯十分大聲地將這句話用朝鮮語說了出來。

跪在地上的開城府伊金世根連忙磕頭,大聲道:“將軍的意思,我們都明白,都明白。”

將軍嘴巴咧開來,露出白白的牙齒,道:“漢城,我們也會很快拿下來,到時候你們都會成爲大清的奴才!你們,願意當奴才嗎?”

一段話又急又快地從將軍嘴裡吐出來,卻是讓翻譯微微一怔,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聽不懂,還是被將軍話語中的‘奴才’給震驚住了,終於在將軍快要忍不住的時候,翻譯結結巴巴地將話翻譯了一遍,只是最後卻鬼使神差地加上了一句話。

“我們,真的要當奴才了嗎?”

聽到這句話,在場的朝鮮官員們人人臉上浮現出一絲尷尬之色,便望向了前面的金世根,卻發現對方卻沒有絲毫的不悅之意,而是連忙在地上不住地磕着頭。

“將軍,我等願意!我等願意做大清的奴才!”金世根一邊高聲叫道,一邊在地上磕着頭,臉上露出幾分諂媚的笑容。

將軍臉上露出笑意,扶着自己腰上的長刀,轉身往後走去,只是快到出府衙大門的時候,纔回過頭來道:“三天後,大軍封刀,你就去組織人埋屍體吧,還有,本將軍便是申穆德。”

“申穆德.......”

當金世根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不由得打了一個寒顫。

.........

當開城陷入混亂中時,清軍營帳中卻是一片歡天喜地,清軍將佐們在中原打了一場又一場的敗仗,心中早就積累了無數的怨氣,甚至都對自身感覺到絕望,然而來到朝鮮之後,他們終於能夠痛飲勝利的美酒了。

“早就應該這樣打了!看看咱八旗勇士,幾百人就能擊敗幾千朝鮮軍!”

“是啊,不是咱們無能,還是當年沒有打對!”

“聽說你昨日第一個衝進了朝鮮軍裡面?還手刃斬殺了數十人?”

“沒錯!咱八旗勇士真要打起來,怕得了誰?”

不光是清軍將佐們感覺到歡天喜地,實際上此時在帥帳中的乾隆皇帝,也感覺到一陣陣頭腦眩暈,不過並不是他身體不適,而是因爲實在是太激動了。

雍正皇帝自繼位以來,除了在西北打了一些勝仗,後面便一敗再敗,甚至都把江山都給敗光了,可是他弘曆卻剛剛繼位,就已經效仿太宗皇帝壯舉,飲馬鴨綠江,一路都快打到漢城了!

新上任的戶部尚書福敏甚至都前來稟告,聲稱掠奪的財富女子實在太多,以致於都拖慢了前鋒軍的前進速度,要求將財富子女都提前運回盛京去,好減輕大軍的負擔,從而好繼續去搶掠財富子民。

對於乾隆皇帝而言,這一仗幾乎徹底奠定了他的威望,雖然他是被八旗勳貴拖到戰場上的,可名義上也是親征,這最大的一份成果就是他的,以後誰敢說他只是一個黃口小兒?

當然,徵朝鮮的意義也不止於此,不光是鞏固了乾隆皇帝的地位,而且也穩住了即將崩盤的八旗軍心民心,實際上八旗兵從關內退出到關外,不少人都心裡滿含怨言,這怨言就針對高層將佐的,也有直指皇帝的,只是被強行壓下來了。

可是經過了這一仗,就好比八旗得到了一次輸血,大量的財貨、女子都深深的滋潤了八旗將士,也使得他們重新生出一份征服的渴望。

不過在歡喜之餘,八旗高層內也針對朝鮮問題展開了爭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到底要不要留在朝鮮經營,雙方分成了兩派爭吵不休,而對於年輕的乾隆皇帝而言,卻變得十分頭疼。

“皇上,如今我等只待攻下漢城之後,便可逼迫朝鮮國王重新簽訂條約,恢復舊日朝貢,年年爲我大清輸送財帛即可,而我八旗則乘機發展自身,將來坐等中原變亂,也好重新入關,奪下祖宗江山。”

盛京總督馬齊臉色凝重,他很顯然是不贊同留在朝鮮經營,而是想重新走當年皇太極的路子。

乾隆坐在上面,他感覺馬齊這番話說的頗有道理,畢竟跟着祖宗學,怎麼也是不會錯的.........只是還沒等他說完,大學士徐元夢卻是站出來開口了。

徐元夢道:“皇上,今時不同往日,楚逆已經出關經營,連奪寧錦之地,只怕不日便會征伐我盛京之地,若是繼續留在盛京,只怕要首當其鋒.......若是留在朝鮮,則顯然大有可爲之處。”

這話說的很含糊,可是衆人都聽明白了,徐元夢無非就是在提醒大家,想想大傢伙是怎麼來的盛京,怎麼來的朝鮮?還不是因爲被人從關中趕出來了,如今復漢軍擺明了要趕盡殺絕的態度,繼續留在盛京豈不是死路一條?

當然了,徐元夢心裡還有別的小九九,那就是馬齊作爲盛京總督,那地界基本上他說了算,可是隻要能夠勸動皇帝留在盛京,到時候馬齊也就變成了一個空頭總督,到時候看他拿什麼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

不得不說,徐元夢這番話還是觸動了不少人,特別是跟着軍隊一起出關的王公大臣們,更是深以爲然,莊親王允祿同樣點了點頭,幫腔道:“皇上,奴才以爲徐大人說的也有道理,要是咱能打贏自然好說,可是眼下這不是明擺着打不贏嘛.......”

“是啊,是啊,如今打朝鮮這個軟柿子多好,何必要去碰復漢軍這種瘋子........”

衆人同樣紛紛點頭,大傢伙都很實誠,雖然面子上都會跟着喊上兩嗓子重新入關的話,可是心底卻認爲大勢已去,後面還是好好過一過太平日子就好。

朝鮮雖然不是很大,可好歹也有諸道之地,再加上所謂號稱的一千多萬百姓,供養一些子八旗王公大臣,應該沒啥太大的問題.......

只要能當主子爺就行,至於當漢人的主子,還是當朝鮮人的主子,那也沒啥太大區別.......總比去當奴才要強。

聽到徐元夢和莊親王說的話,乾隆又覺得非常有道理,這重新入關是啥時候沒影的事情可說不好,還要跟復漢軍在盛京打生打死的,還不如就這麼留在朝鮮,聽說漢城也挺不錯的,物華豐茂,人也都長的還行.......就是名字取得不太好,就什麼漢城,應該叫滿城纔對!

就在乾隆胡思亂想的時候,盛京總管馬爾賽開口了,他手底下管着盛京五部,嚴格來說權勢也不算小了,因此他一開口,衆人也都朝着他那邊望去,認真的聽着。

“幾位大人說的也不是沒道理,可是皇上,奴才以爲當今天下,無論怎麼演變,終究離不了‘孝義’二字,那楚逆違背天理人倫,聽說那個叫寧渝的,居然把他爸爸關着,自個當了皇帝.......這種逆臣賊子,終究難逃天誅,可咱不能這樣啊!”

乾隆聽得眼暈,他見馬爾賽扯了那麼多,卻沒有聽明白對方到底想說什麼,可是其他的大臣們都聽懂了啊,前面那些話那都是真正的廢話,最主要的還是最後一句,意思也明明白白,當皇帝得講孝道,京城的那些祖宗墳也就算了,可是盛京埋着的老祖宗也算了?

馬齊連忙應聲道:“沒錯,皇上,眼下的盛京住着的也不光是咱們,還有老祖宗呢!”

聽到這裡,乾隆終於是懂了,當下猶豫道:“那既然這樣,朕還是得回盛京去才行......總不能教楚逆將祖宗的墳陵擾了,那可是大罪!”

一直在角落裡靜靜聽着的張廷玉,眼裡閃過一絲失望之色,實際上他心裡是很贊同遷都到朝鮮的,從而實際掌控這片土地.......可是萬萬沒想到,乾隆一點都不像他爸爸雍正,還真被儒家的那一套玩意給忽悠了,什麼是孝義?那不是拿話趕人的東西嘛。

誰要是真信這些個,將來被人賣了那也是純屬活該啊!

只不過,當乾隆這話說出來的時候,徐元夢這些贊成留在朝鮮統治的大臣們,終究沒有再說出反對的話,因爲對方已經佔據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難不成跟皇帝說,咱不要孝義了?從沒這個說法的。

當然,到了這一步,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至少對於那些底下的八旗將士們,他們多了許多肆意劫掠的機會,因爲當清廷一旦下決心要留在朝鮮統治,那麼勢必就會在後續中,善待投降的朝鮮君臣,不能在肆意殺戮劫掠了。

可是眼下不打算統治朝鮮,也就意味着一點,他們可以翻開手腳去殺人放火,肆意享受在朝鮮國土上的一切好處........特別是,朝鮮軍隊根本就是豆腐渣捏成的,還不如當年丙子之役的時候.......

革新四年四月,清軍前鋒直撲漢城,而朝鮮君臣上下則慌忙南逃,甚至在清軍的逼迫下,直接逃到了濟州島上去,從而坐視朝鮮全境淪陷,不過在這個階段中,朝鮮人倒也不是什麼都沒做,至少王世弟李昑不知道怎麼搞的,被丟在了後面,讓清軍直接給抓了俘虜。

在清廷抓住了李昑之後,卻是扶持他在漢城昌德宮仁政門登基,成爲了朝鮮國王,並且宣佈內附大清,成爲大清旗下的一處藩國,卻是與當年的情景又截然不同了。

第九十章 傷亡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八十章 勸降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十八章 收徒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隱患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七十一章 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