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

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

俘虜的騷動第二日很乾脆的平息掉了,所以公孫珣繼續留在淇水畔數日,以監督焚屍,等到六月中旬快要結束的時候才移營去了陽翟,然後才見到了婁圭爲他尋來的棗祗與戲忠。

雙方見禮完畢,公孫珣自然是好言寬慰, 而戲忠和棗祗倒也沒有玩什麼戲碼……因爲正如戲志才之前自己說的那般,當這位聞名天下的白馬將軍引着數萬大軍浩浩蕩蕩,在麾下無數名將、勇士簇擁着來到跟前的時候,他們根本不可能忽視掉自己這位新主公身上的層層光環。

再說了,戲忠早已經被婁圭整治了一番,而棗祗根本不是那種會使幺蛾子的人。

“棗文恭盡忠職守,勤勤懇懇,但卻失於固執,不如王叔治許多。”等到二人暫時退下以後,婁子伯是如此對公孫珣言道的。“但其人終究在郡府中辛苦多年,算是個可以信任與直接使用的人才。唯獨戲忠,此人雖然有些才智,卻是典型的眼高手低,所謂只有嘴上功夫而已,想要直接託付正事,未免太急。”

公孫珣對此深以爲然,因爲這跟他想象中的二人形象基本對路,而且他也確實做出了讓棗祗直接去軍營中幫助王修奉公,卻把戲志才當做婁圭副手,然後並未給予職司的分派。

這裡必須得說一下。

要知道,在公孫大娘的故事裡,那些謀士個個才智過人,好像一出山一言能決天下大事一般。但在官場歷練多年的公孫珣卻早就知道, 打仗和政務都是需要身體力行的,而真正有本事的人也都是有職司和經驗的,像那種純粹出主意的職業謀士不是沒有, 但並不是主流。

譬如皇甫嵩賬下的閻忠, 他最大的身份是涼州名士和前信都令……是因爲丟了官纔去入幕做了個單純的謀士;而公孫珣身邊的呂範、婁圭,實際上是心腹私臣,或者說是家臣。

而且坦誠的講,公孫珣是能看出來的,婁子伯這個從小覺得大漢藥丸的人倒也罷了,對官職並沒有什麼想法,可總領幕府的呂子衡心裡對正經官職卻是很期待的,只是礙於自家主公的事業,將這心思藏起來了而已。

而且,這正是公孫珣之前不得不迅速趕到陽翟的一個重要緣故,他必須要趕在王允到來前將陽翟城的浮財給賞賜下去……潁川文太守是個政治生命已經事實完結的待罪之臣,可王刺史卻不是!

那麼,分了人家州中財貨的公孫珣,又怎麼可能不心虛到引衆來迎呢?

“子師兄,數年不見,你真是風采日盛啊!”來到陽翟城西門外的長亭處,眼見着豫州刺史的儀仗停在了幾十步遠外,然後王子師領着自己的從屬下得車來,公孫珣也趕緊直接引衆向前。

倒不是說他故意要扯出話題套近乎,而是說剛剛那一瞬間他真的很好奇……當日在遼東,張儉明顯是後悔了自己牽累了如此多人的,所以,公孫珣真的很想知道孔文舉心裡有沒有後悔?

當然,這話永遠問不出一個答案來,甚至很可能孔融自己都不知道。

唯一特殊的似乎是荀攸,荀公達這輩子基本上就是在爲曹操出主意,而且軍事謀劃極多,算是個標準的謀士,可即便如此,他也一度出任尚書令!

也是奇怪!

當然了,隨着王子師接下來一開口,公孫珣也好,身後的曹操、程普也好,還是說在更後面冷眼觀察的婁圭、戲忠也罷,居然全都恍然大悟。

“我忍耐不住,奪回了名剌,直接回去了!”孔融當即昂然言道。

然而,這還不算,被公孫珣扶起後,這荀爽復又轉身,向前兩步,居然又朝着公孫珣身後的一大堆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的軍官們躬身一禮。

張儉逃到魯國來到孔氏家中,本想是去尋孔融兄長孔褒的。但孔褒當時不在家,而在家的孔融卻只有十幾歲。於是乎,張儉猶猶豫豫,覺得對方是個小孩子,不大好藏在對方家裡,便想離開。結果孔融看出對方的意思,毫不猶豫的將對方留了下來,孔褒回到家後自然也無話可說。

然而,公孫珣能察覺自己下屬的心思,卻沒注意到自己的做派……恐怕連他自己都沒察覺到是,他如此安排戲志才,也就是動輒將才智之士‘謀士職業化’的行爲,本身就是一種受自家母親影響的嚴重非正常行爲。

至於說公孫珣見識過得其他人,諸如程昱、董昭、沮授、審配等人用謀士二字來論,那就更是可笑了!

總之,所謂謀士,其實並不存在這個專有職業,最起碼並不廣泛存在。更多的,乃是會給君主提意見的宰相、尚書、牧守、將軍。而由於他們的日常工作不能被詳細記載,史書上又只會記錄他們的智謀高光時刻,所以後世總結性的將他們統稱爲謀士,如此而已。

但是,孔褒畢竟已經身亡,事到如今,不管是真心爭義也好,還是爲了延續和維護死去哥哥的名聲,孔融都必須要堅持某種立場和姿態。

“若非是因爲大將軍,你何至於此啊?”王允當即蹙眉問道。“而若非是因爲大將軍,你以爲文舉爲何在我幕中啊?”

你覺得對方在羞辱你?可你這個舉動難道不是在羞辱人家?

更不要說,這件事情裡面楊賜與何進都很無辜好不好?你身爲楊賜的屬吏,無端替自家上官惹出這樣的事情……爲啥還理直氣壯呢?

然而,衆人又想了想此人的家世和名望,卻俱都無言。

陳羣前期在曹操幕中做西曹屬,後來參贊軍事,但很快魏國建立,他做的是吏部尚書、御史中丞,然後也是尚書令,成爲了實際上的宰相;

鍾繇呢,是相國、廷尉、中尉、太尉,從舉關中而助曹操開始,就是標準的公卿重臣;

郭嘉呢,他死得早,可依然是‘掌戎律’,是負責軍法的;

“我曉得了。”公孫珣當即醒悟,復又對孔融言道。“文舉兄且隨子師兄奉公,我回去便寫信給遂高兄……河南尹那些人固然無禮,但遂高兄卻不是個慢賢之人,我一定會盡力奉勸他一番的。”

“今日黨錮既然已經解開,我也不瞞諸位了。”公孫珣搖頭道。“當日元傑先生出塞避禍,凡十餘年一直是住在我家塞外別業的……四月黨錮既開,我人在洛陽,便第一時間寫信回去告知他並勸他歸鄉。只是,戰事連綿不斷,路途又遙遠,也不知道他有沒有收到信,又有沒有動身歸鄉,故此感慨而已。”

審配則和荀彧類似,他是袁紹的總幕府、託孤大臣,也是實際上的丞相職務……

當年孔融讓梨,幼年便名揚天下,然而誰又知道,後來他的兄長卻拿一條命來償還這個梨子呢?

“好了。”王允見狀不禁笑着解圍。“天氣暑熱,亭舍這裡本就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趕緊見禮完畢,然後入城再聊。”話到此處,這王子師復又指向了一位年紀並不是很大的“文琪、孟德,還有這位程校尉,你們來看,這裡還有一位你們一定要認識的,他正是魯國孔融孔文舉,乃是至聖先師二十世孫!”

出乎意料,號稱碩儒的荀爽居然是個開朗乾脆的人,舉止言語中沒有任何架子,當即便反過來拱手問候:“久聞白馬將軍大名,此番鄉梓得保,正該謝過將軍與諸位朝廷棟樑纔是。”

王允和荀爽一時沉默,而公孫珣和曹操卻是同時心中一動,復又同時看了對方一眼。

“文琪,此乃潁川名士,海內碩儒,荀氏八龍中的六龍荀爽荀慈明!”王允指着身後爲首一個年紀頗大頭髮花白之人得意笑道。“荀氏八龍,慈明無雙,朝中諸位都想徵辟咱們的六龍先生,卻不料被我搶了先。”

不過,他現在願意屈居一個從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爲就眼前而言畢竟是他家鄉遭了兵禍,無論是爲了家族還是爲了鄉梓,他都沒理由拒絕這個從事的職務……大不了此番亂平以後再辭官歸家就是了。

“哪位故人?”這次輪到王允疑惑了,便是身邊曹操和荀爽也好奇了起來,唯獨孔融依舊冷臉側身相對。

言罷,他居然後退數步,對着公孫珣與他身後的曹操、程普躬身大禮一拜,慌得這三人趕緊去扶。

沮授更乾脆,在韓馥手下就是騎都尉,而袁紹一來也許給了他軍隊,後來更是奮威將軍,一直都是獨立領兵的將軍;

不過有意思的是,王允卻似乎對此早有所料:“文琪,你如此舉止,莫非是已經得了大將軍的信函嗎?”

那些軍官素質參差不齊,有人自然知道對方底細,有人卻根本不知道此人是誰,但看着公孫珣、曹操、程普還有這豫州刺史都對此人如此客氣,又哪裡敢拿大?

於是乎,亭舍前一時慌亂如麻,許多人都趕緊躬身回禮,而公孫珣三人又自然趕緊去攙扶。

要知道,荀爽是荀氏八龍中的第六龍,是荀彧的親叔叔,而正如荀彧在荀氏這一代中最爲出類拔萃一般,荀爽也是他們那一輩中最出色的一位。不過,因爲黨錮的緣故,他之前常年隱居在漢濱做學問,號稱碩儒,已經多年未回家了……而這種人,只要想做官,公卿之位手到擒來,根本沒法用官場規矩來對待人家。

歷史上,程昱出將入相,太守、將軍、尚書、公卿都幹過,可就是沒幹過什麼‘謀士’;

董昭呢?此人歷任魏郡太守、冀州牧、徐州牧、侍中、光祿大夫、太僕、衛尉、司徒,簡直是位極人臣;

公孫珣依舊莫名其妙,但還是勉力解釋道:“我並不知道文舉兄與遂高兄出了什麼岔子,但剛纔之所以嘆氣而忘禮,卻是因爲先見到六龍先生,又居然見到文舉兄,然後陡然想起一位故人來,因此感慨。”

沒錯,當日張儉因爲黨錮緣故,望門投止,不知道多少人因爲收留他而家破人亡……其中一家正是孔氏。

這裡面是有故事的。

孔融微微拱手,算是承情,但眉宇間卻依舊有些不服氣的樣子。

就拿這潁川最出名的幾個謀士而言:

實際上,此番黨錮開釋,朝中三公九卿都想徵辟他,但是荀爽都沒有接受罷了。

孔融行禮完畢擡起頭來,正好看到這一幕,登時就變了臉色,然後不顧周圍如此多的官吏,直接冷哼一聲,側過頭去……居然是因爲對方一時失禮,就半分不願意相讓。

“沒有。”王允搖頭道。“大將軍沒有追究此事,楊公也沒在意……但是事情傳開後,當時作爲大將軍屬吏的河南尹門下諸位卻都覺的受了辱,居然聯合起來,行刺殺之舉。數日前,文舉差點就要死在洛中了。故此,楊公將他託付到我這裡……”

“慚愧!”孔文舉抹去眼淚,果然是將傲氣藏了進去,並重新朝公孫珣行禮。“不想將軍居然是同志。”

在場之人俱皆無語。

“什麼信函?”公孫珣回過神來,莫名其妙。“我雖然與遂高兄書信往來頗多,但這些日子戰事遷延,卻沒有什麼書信往來。”

曹操和程普等人愈發無話可說,也是趕緊與對方互相執禮相問,尤其是曹孟德,聞言簡直是大喜過望,好像他和這孔融相性多好一般。

要知道,這事畢竟牽扯到楊賜與何進兩位當朝超級大佬,那門子固然有些不對,你這麼奪回去就對了?

荀彧是尚書令,實際上主持國家政務幾十年,那是宰相一般的工作;

“那便好了!”曹操也是鬆了一口氣,便趕緊嬉笑言道。“天氣太熱,王公、六龍先生、文舉兄,咱們速速入城吧!”

或者再舉個例子……王允王子師歷史形象算是謀士嗎?

當然是!

但此時人家卻是大漢豫州刺史,標準的漢室重臣,手下衆多才智之士,又像是個君主模板!

連公孫珣都要在到達陽翟三日後,便匆匆出城十里,還要帶上城中、軍中所有六百石以上級別官員,一起相迎……當然了,關羽是不好帶的,公孫珣長了個心眼,讓他和公孫越一起留守大營。

然而,就在這時,孔融卻握着佩劍梗着脖子突然大聲言道:“之前我有所疑慮,乃是因爲擔心五官中郎將的立場,如今知道他也是當年黨錮中的同志,如何還要拖延?方伯,要我說,不如就在此處與五官中郎將說個通透,請他助我等一臂之力!”

公孫珣拱手而笑,一副很自得的樣子,實際上卻是無言以對……感情在人家王刺史眼中,打死一個閹宦索賄家奴站穩立場這種事情,居然是和那兩場大戰差不多重要的事情,如此姿態,公孫珣實在是不知道是該吐槽他呢,還是該稱讚他?

至於說,公孫珣爲何會感慨?

“大將軍追究此事了?”一念至此,公孫珣也是無奈蹙眉問道。

“文舉原本在楊司徒(楊賜)門下做掾屬。”王允也是趕緊解釋道。“當日何遂高從河南尹任上被拜爲大將軍,楊公讓他持名剌去祝賀,結果當時拜會的人太多,故此不及及時通傳……”

沒錯,王允來了!

這位新上任的豫州刺史分外盡忠職守,此時汝南尚在黃巾賊手中,路上到處都是賊寇,可他聽說輪氏、陽城、陽翟這條路通暢以後幾乎是立即動身,直接開始巡視起了豫州……要知道,此時連朝廷給公孫珣的新旨意都還沒影呢!

但不管如何,人家來了就是來了。

“文琪!”已經足足四十八歲,眼瞅也有五旬的王允鬚髮已經全都有些泛白,但此時精神卻極佳,當即便步行向前,捻鬚大笑。“我一老朽,便再是有風采,又如何比得上你呢?旬日之間掃蕩東郡,復又聯手左右中郎將大破十萬潁川蛾賊,兩戰後洛陽當面之危已經盡去,真真是力挽狂瀾!還有當日鞭死趙忠索賄家奴一事,也是讓人聞之振奮不已。”

同志……公孫珣雖然對這個詞彙有些發懵,但還是迅速理解了對方的意思,並重新回禮,雙方再無芥蒂。

然而,等到後來事發,桓帝大怒,一定要嚴厲追究,事情來到孔家……官府卻根本無法評判到底算是孔融收留了張儉還是孔褒收容了張儉。於是兄弟二人搶着認罪,但最終由於孔褒是當家人,被朝廷直接下旨治罪殺頭!

所謂幼年讓梨,成年爭義,孔融名重天下……一方面是他的家世在這個經學爲主的世道里堪稱當世無雙,一方面卻是他哥哥用性命給頂起來的,他身上有雙份的頂級名望。

“那文舉兄是怎麼做的呢?”曹操忍不住探頭好奇問道。

然而,公孫珣聽得此言,卻猛地一怔,然後居然對着正在朝自己行禮問候的孔融一時嘆氣搖頭。

“哪裡是拜會的人太多?”孔融當即甩袖子憤然道。“名剌已經到了那門子手裡,他如何不知道是楊公的名剌,是我孔融來見?無外乎是彼輩自覺水漲船高,輕視於我……”

因爲真正歷史上的那些頂級謀士,純粹以謀劃爲生的人基本上是鳳毛麟角!

公孫珣和王允對視一眼,俱皆笑着點頭,而荀爽多年未回家鄉,陽翟自然也是多年未來了,所以他更是迫不及待。

“文琪過來,隨我來認識一下我的兩位從事。”雙方各自寒暄一聲,公孫珣剛要按照官場規矩引薦自己身後兩個兩千石,也就是曹操和程普二人了,卻不料王允居然一反常態,先要介紹他的兩個從事。

公孫珣等人不敢怠慢,趕緊上前拜見,口稱六龍先生,算是做足了禮儀。

此言一處,王允、曹操等人固然是目瞪口呆,而荀爽卻是一聲長嘆,至於之前還倨傲無行的孔融居然是當衆潸然淚下,失態難言。

等了半晌,在孔融的氣勢逼迫下,王允終於緩緩言道:“文琪,你可知道你的奏疏早早到了洛陽,如今連我這個豫州刺史都來上任,可中樞卻一直沒有回覆嗎?”

公孫珣笑了笑,然後也按住了自己腰中佩刀:“軍務繁雜,中樞的事情我確實不太清楚。但文舉兄剛剛因往事而稱我爲同志,我又怎麼可能不明白諸位的來意呢?”

—————我是四歲讓梨的分割線—————

“竊見遼西公孫珣,字文琪,淑質貞亮,英才卓礫。初涉藝文,升堂睹奧。既涉軍事,雄才勃發。行與道合,思若有神。其人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且平黃巾之功大,非衛霍難過也;清四海之卓爲,亦周韓之舉也。”——《請以平黃巾功封公孫珣書》.孔融

PS:多扯一句……孔融和荀爽出任王允從事一事,從王允那裡能看到記載,這樣後來荀爽、荀攸和王允的勾搭也就能解釋清楚了。但是從孔融和荀爽那邊就看不到記載。所以歷史真的很有趣……誰會想到王司徒跟孔融有過這個一段關係呢?

(本章完)

附錄7:《舊燕書》卷六十九.韓程高關張趙傳第31章 洛陽城外第210章 順逆藏於心(上)第492章 當頭退避也應難第292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423章 赴陣猶遮面第523章 又聞子規愁空山第310章 猶堪一戰取功勳第209章 喜怒形於色(續)第162章 冬狩第154章 張儉第428章 文武同舊患第159章 定策(下)第120章 崩壞(中)附錄6:舊燕書.太祖武皇帝本紀.卷一.卷二—第367章 堯舜桀紂皆腐骨第427章 上下是新月第100章 大事(上)第290章 故將直筆作春秋(下)第255章 時時鬥戰欲何須第322章 循循州牧道服人第528章 銅雀遊客恨來遲第499章 何如沂水舞雩人(繼續大章提前還債第171章 長驅第158章 定策(上)第480章 秦嬴謾作東遊記(續)第310章 猶堪一戰取功勳第418章 毫端千黜是春秋第55章 望氣第292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541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全書完)第86章 霜降第68章 大人(下)(5.6k2合1)第344章 平城逢候騎第21章 戲殺(5.5k)第190章 春去夏漸腥第425章 解衣方見血(4合一大章還債)第468章 長安城內聞更聲第299章 浮名尚值一杯水(二合一還債)第265章 志氣方自得第213章 我獨向南行(2合1,大家中秋快樂!第357章 大河封凍亂武興(上)第394章 寸心自許尚如丹第496章 三杯拔劍刺虎穴第148章 女人(10k還債)第90章 出塞第156章 謀斷第525章 使人聽此凋朱顏第13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第348章 降虜西擊胡第168章 天命第151章 不甘第403章 人生分合常相伴(7.9k勉強2合1)第158章 定策(上)一週年總結兼百盟感謝第470章 時亦猶其未央第476章 保國可保身第472章 豈餘心之可懲第372章 紛紛入歧途第81章 雞湯(上)第115章 夜訪第295章 讀書萬卷不謀食第452章 白雪紛紛落庭中(下)第18章 虎 羊 狼(6k大章)第178章 定論第439章 須知飲啄繇天命第351章 從今吹笛大軍起第274章 陌上顯大德第106章 郎署第17章 歸家第370章 忠勇如公更不多第16章 存問風俗第348章 降虜西擊胡第86章 霜降第2章 盧龍塞第406章 力障孤城勢轉窮第118章 大事第411章 未許公孫笑本初第269章 草木黃落兮雁北飛(中)第481章 紫氣黃旗豈偶然?(上)第169章 獻策第436章 師生貴禮輕(2合1小小還賬)第97章 處置(中)第198章 摒除萬般事(上)第479章 秦嬴謾作東遊計第509章 力盡關山未解圍(下)第303章 試拂鐵衣如雪色第106章 郎署第113章 探問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408章 又見猛虎起河東(上)第337章 白首漢廷刀筆吏(續)第348章 降虜西擊胡第10章 家暴第113章 探問第332章 豈欲萬全報天子第409章 又見猛虎起河東(下)第274章 陌上顯大德第100章 大事(上)第160章 秋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