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當歸

第52章 當歸

一去三月,冬雪霏霏。

期間,許攸曾過來埋怨了一次,但被三人以受了盧植師命,不得不回此地苦讀給打發了;

期間,劉備再度與公孫瓚合流,將緱氏縣城攪得雞犬不寧;

期間,公孫大娘曾從家中送來一次信,特別表揚了自己兒子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上所做的貢獻,比如造紙術的推廣;

期間,呂範回鄉完了婚,衆人難免又去叨擾了一番;

期間,公孫珣以抄錄爲名,讓公孫越上門黑走了蔡邕全部的儒家七經以及四十二章經的手稿,準備當做傳家寶;

期間,那窩不方便讓人捎回家去的狸貓竟然又生了一窩小的,搞得緱氏院中到處都是貓祖宗,公孫珣甚至還不得不送給了蔡邕兩隻,說是公孫越養的貓把所有手稿都給吃了,因此把犯人交給事主親手處置,要殺要剮隨對方便……

不過,三個月的等待也讓公孫兄弟三人放下了少許的警惕心,甚至公孫珣隱約覺得自己是不是有點反應過激……所謂外寬內忌也不過是一種泛泛而談吧?

再說了,這一次袁紹真要忌,恐怕也要對準那天高任鳥飛的韓遂吧?

於是,到了年節之後,公孫兄弟終於還是決定入洛陽城一趟……探探風是一回事,劉寬還有盧植都在城裡,總是要拜年的吧?

劉寬那邊自然是熱鬧非凡,老頭對誰都是寬縱到沒譜的程度,而且地位高、年紀大、經歷廣,所以來訪的人囊括了三教九流、五湖四海,不要說他光祿勳所屬的屬官屬吏一大堆,門生子弟一大羣,公孫兄弟甚至看到了自稱從弘農而來,趕着牛負着兩捆柴前來拜年的農民……劉寬府上完全一視同仁,倒也着實讓人佩服。

不過,從劉寬那裡出來,再去盧植處時,就顯得淒涼了不少。

要知道盧植東觀修史,而東觀位於南宮之中,礙於宮禁嚴謹,一進去就宛如隔絕於世。而他的住處又位於南宮東門處的公房內,這地方雖然不算是宮內了,但也盤查的夠嗆,所以這半年盧植很少有什麼交遊,就算是緱氏的弟子想見他一面都難,再加上他這人性格清冷嚴肅……實際上,若非此番公孫兄弟受緱氏衆人所託有代爲拜見的職責,那公孫瓚都不一定樂意來的。

到了盧植住處,此地雖然稱不上冷冷清清,但也不是什麼氣氛熱烈的地方,三人大禮參拜一番,幹坐了一會後就無話可說了。於是盧植乾脆建議讓其餘二人再去拜見蔡邕等洛中長者,自己只留下了公孫珣在這裡隨侍。

一日無話,公孫珣大部分時間都在領着幾個僕人招待前來拜年的東觀下屬刀筆吏,直到下午見到了楊彪,雙方通了姓名,握手言歡一番,纔算是不虛此行。

公孫珣不明所以,但也只好依言而行。不過,當他打開箱子以後卻是恍然大悟——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進賢冠。

“哪有這麼多說法?”盧植不以爲然道。“他自幼失怙,從出生就未見過親生父親,母親也是個不講禮儀的,真要說起尊長,回去以後找的那些人未必有我和劉公更合適。”

幸虧不是公雞!不過,名珣字公琪,倒和名瑜字公瑾頗爲相仿,也不知道那位母親口中的絕世逸才美周郎今年到底多大……當然了,公孫珣心中暗暗吐槽之餘也只能趕緊下拜道謝。

而又隔了一日,就在劉寬府上早早送來了諸如當歸等溫潤補血的藥物,而金大姨也派遣專人將人蔘送到以後,這番舉動卻又引來了連鎖反應——向來不講規矩的劉寬聽說盧植病了以後,竟然親自趕着牛車前來探病。

“你也是我這麼多年難得一見的俊逸子弟。”劉寬也笑了。“怎麼就老想着自己老家那個偏僻地方呢?”

換言之,自今日起,他便是公孫珣,字文琪,遼西令支人也,如是而已了。

“要做到兩千石嗎?”盧植笑問道。“倒也志向不凡。”

反正輪不到自己做主,所以公孫珣全程面無表情,此時聽到對方如此安排,更是直接跪坐在了三人的方几前,算是做好了準備。

所以,公孫珣哪裡還能不明白,盧植竟然是要趁此機會在這裡給自己加冠!

“這是不是有點倉促?”公孫珣捧着進賢冠出來以後,劉寬倒沒說什麼,反而是蔡邕有些尷尬了起來。“我剛纔的意思是不妨趁這個機會給他取個字,冠禮這種事情,不該等他回去由他族中尊長來實行嗎?而且應該廣宴賓客,作爲見證……”

“至於說蔡伯喈所言,更是不用多想。”擊退了最大的敵人後,盧植復又乘勝追擊的否決了蔡邕。“此乃冠禮,哪裡能棄老師的賜字而用他人的呢?”

三互法者,指的是做官做到一定級別後要避讓一些行政區域的規則,大略而言就是如甲郡人任乙郡守,則乙郡人不得任甲郡守之類的。當然了,實際情況會更復雜、更嚴密,牽扯到官階對等、婚姻關係等等……

“弟子在。”公孫珣回過神來趕緊答應。“盧師有何吩咐?”

“喏……”

不過,到了晚上公孫珣也沒有回去,因爲等楊彪告辭離開時他才發現,大概是長時間盤坐的緣故,盧植腳上明顯有些腫脹,於是趕緊派僕人往劉寬這邊過來,索要了一些消炎溫補的藥材,又派人回緱氏去尋存在那裡的人蔘……總之,很是折騰了一番。

“說字呢,講這個作甚?”盧植搖頭笑道。

公孫珣聞言愕然,一時間也不曉得這話是不是又有什麼多重含義……但既然說到這裡,又有劉寬、蔡邕在旁,他也不好多問,只好再度下拜告辭,只說過些時日再來侍奉老師云云。

不過無論如何,從六百石朝廷命官算起,你就不能擔任本郡官員是一個鐵律。

“不妨事……”盧植搖頭道。“我心中已經有了計較,你去外面側房中,將最上面那個柳木箱子打開,把裡面的物件取來與我。”

公孫珣也是爲之一怔,他自己仰頭想了一下,好像還真是這樣……自己生於永壽二年,而今是熹平五年,雖然未過生日,但也確實勉強算是二十歲了。想想當日初聞族兄公孫瓚要來找盧植拜師,自己迫不及待的想搭順風船,以至於被困在盧龍塞中,那時不過十八歲,而這雖然只是一年多過去,中間卻連過了兩個年節,也是不免感慨。

然而,就在公孫珣俯身之時,盧老師卻忽然來了記絕殺:“不對!‘公’這個字與他的姓相沖了,不能用!”

“我倒是覺得,不如‘文琪’來的好。”盧植也看着公孫珣笑道。“劉公以爲呢?”

“看怎麼說了。”劉寬捋着鬍子笑道。“各地風俗不同,真要是強說倒也不是不行,不過一般還是要等過了生日再講……”

前方上首的三人爭論不休,而下邊跪坐着的公孫珣一邊聽着一邊面上變幻不定,但終究無可奈何……真沒辦法,這年頭就這樣,自己名字的事情,自己反而是最沒有發言權的,哪怕自己過了今日就是成年人了。

“如此說來……”盧植也似乎是明白了什麼。“公孫珣。”

劉寬聞言愕然,但也只能無奈搖頭……複姓公孫,還字公琪,確實欠考慮了。

“既然二十有整了,那我問你,可有什麼志向嗎?”盧植按着桌子認真問道。

“你上前來。”

所以,蔡邕纔會開口嘲笑……你一個遼西人如何能當遼西太守?

“且住。”蔡伯喈還是再度喊了停。“終究是名家士子,還是要先取字的。”

“讓老師和尊長見笑了。”一念至此,公孫珣只是如此敷衍道。

“然後……不如‘子琪’?”蔡邕輕瞥了公孫珣一眼後說道。“表字常用‘子’,以示謙退。”

蔡邕連連搖頭:“明明是盧公先問我的……也罷,盧公個頭最高,就依你所言好了!”

“這倒也是。”劉寬也是搖頭。“什麼禮儀都是虛的,想當日西涼羌亂,朝廷於三輔徵兵,我坐牛車回弘農,路上看到有十五歲剛剛束髮的童子被點了兵役,他家長就直接取來一塊布爲他包裹了髮髻,也算是讓他加冠了……今日,有我端坐在這裡,有子幹爲他扶冠,有伯喈爲他唱禮……也足夠了!”

“這倒也是。”盧植點了點頭。“兩位都是大家,可有所得?”

“不管如何,這都是極難的一件事。”蔡邕也忍不住開口嘲笑道。“你不曉得三互法嗎?”

不過他倒是來對地方了,尤其是午間蔡邕也過來以後……後者作爲東觀修史的副手,本來就該來拜會一番的。

於是,三人在裡屋圍着一個小方几烤火取暖,喝酒聊天,公孫珣則在外面看護着煎藥……本來倒也相安無事,甚至公孫珣已經想着要是盧植並無大礙那今日下午就告辭離開了呢。但是忽然間,蔡伯喈似乎是想起了什麼,卻將端藥進去的他給叫住了。

公孫珣聞言也笑,他當然懶得跟對方解釋自家老孃的真正意思——先取高位、結交英雄,然後亂世一起,立即回鄉,據遼西自守,這纔是所謂‘努力聞達於諸侯,以求苟全性命於亂世’的真正前置條件。只有握住遼西這個要害邊郡,壓制住烏桓、鮮卑,保住河北重地平安,這纔有資格不停的換大腿抱!

而據自家老孃說,後來徐州廣陵就有這麼一家姓陳的是如此做的,果然逍遙到了亂世最後。

當然了,劉寬倒不是什麼真的探病,他這是隨意慣了,然後家中又太過紛擾,所以來這邊躲清淨了——不說別的,哪有大過年探病什麼都不帶反而帶着一罈酒來的?

“非也。”蔡伯喈認真反駁道。“盧公需曉得,字多與名通,這遼西小子的名既然是個‘珣’,那字中就應當有‘玗’或‘琪’,不然,豈不是廢了這個好名?我意,應當取一個‘琪’字。”

坐在上首喝酒的三人齊齊失笑。

這下子,公孫珣正好被問中了心事,只見他俯身行禮道:“不瞞盧師,我這人自幼失怙,全靠母親撫養長大,對她也是言聽計從……她常對我說,若是有一日我能做到遼西太守,保一方平安,那就足以告慰她了。”

所謂進賢冠是儒家很常見的一種冠,從普通士子到三公級別的超品大員都可以佩戴,甚至面君時也能用。儀制也非常簡單……冠上有可以拆卸的樑,三根樑是公侯所用;兩根樑是中兩千石(九卿級別)到博士通用;而一根樑則是從博士以下所有儒生,包括私學弟子都能用的。

“那便是‘琪’了。”劉寬頗爲不耐的點了下桌子,算是拍了個板。“然後呢?”

“也好!”待公孫珣起身,盧植後退兩步笑道。“文琪既然已經成年,本來該讓你上前來與我們同桌一起喝一杯的,但年節期間,你也在我這裡盤桓了兩三日,又爲我親自煎藥……聽說是什麼當歸補血湯?當歸湯既然已經好了,你也當歸吧,我就不留你了!”

公孫珣再度下拜感謝,而這一次終於沒再出什麼幺蛾子……劉寬以長者身份端坐中間,蔡邕站起身來唱禮,盧植則將抽的只有一根樑的進賢冠戴到了自己這個弟子的頭上。

“說起來,既然過了年,盧公這個喚做公孫珣的學生勉強已經算是二十了吧?”蔡邕扶着酒壺問道。

“珣者……語出《淮南子》,所謂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蔡伯喈捋須嘆道。“這醫無閭山就在遼西,乃是上古賢帝顓頊所葬之處,給他取名的人也算是有學問的了。”

“‘公琪’如何?”劉寬竟然又有了第三個方案。

“都不用爭了。”不知道過了多久,坐在主位的劉寬忽然擡起他那黑乎乎不知道多少天沒洗的手往方几上一拍,然後昂然說道。“我年紀最長,名位最高,這種事情當然要以我的意思爲主……就‘公琪’了!”

然而,等到他迴轉到緱氏時,卻發現賈超已經從遼西又一次返還,而且還在此等候了足足兩日。

公孫珣愈發驚疑,不過,這份驚疑在他打開自家老孃送來的錦囊後終於還是消失了——無他,除了一封白紙所寫的書信以外,錦囊中竟然還有一味中藥。

“又把我當小孩子耍!”公孫珣看着手中的當歸,氣得連連搖頭,差點沒把剛剛戴上還不足一日的進賢冠給甩下來。

“太祖行冠禮,有劉寬、盧植、蔡邕諸尊長在側,論其字,一曰公琪、一曰文琪、一曰子琪,爭辯良久方用文琪。後數年,有左近贊曰:‘此三字皆美也,公年少必英武過人,方得此厚愛。’太祖笑曰:‘汝不知也,吾年少在洛,行爲狡獪自私、膽大妄爲。蔡公曰子,乃諷我無行勸我謙恭也;劉師曰公,實嫌我狹固期我不私也;盧師曰文,則厭我蠢悖望我能守德也……雖爲厚愛,何談英武乎?’太祖言行,坦誠至此。”——《新燕書》.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紀

PS:有舊就有新,有虛就有實,你們要的《新燕書》來了……順便,新書期求推薦求收藏求評分啊!

(本章完)

第463章 渭水一竿霜月白第398章 莫將生死較疏親第151章 不甘第347章 初冬登塞山第345章 單于在山西(上)第229章 進退而定第61章 中軍第340章 關東起羣雄(上)第178章 定論第452章 白雪紛紛落庭中(下)第524章 劍閣崢嶸而崔嵬第294章 人事常相參(二合一)第481章 紫氣黃旗豈偶然?(上)第494章 故人北走臨沂水第459章 舊恩如言亦難收(續)感謝白銀盟阿蕾格格巫,順便說幾句話第191章 天意憐孤草第493章 變化紛紛入靜觀第364章第374章 被驅無異犬與雞(二合一)第447章 幾人虛費一生心第257章 盡道亡人在無極附錄8:女頻寫手日記(上)——sduyiyi第78章 撤屯(終)第238章 思南忽思北第463章 渭水一竿霜月白第57章 歸家第324章 忽進忽退忽渡河第400章 河北風清人自知(7k勉強2合1)第90章 出塞第518章 屈指南行冬更好(終)第316章 翩翩河邊走(上)第92章 進退第25章 勤奮苦讀第494章 故人北走臨沂水第208章 喜怒形於色(下)第195章 不聞新人來(上)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第345章 單于在山西(上)第358章 大河封凍亂武興(下)第494章 故人北走臨沂水第309章 莫嫌舊日雲中守第469章 及年歲之未晏兮第373章 禾生隴畝無東西第431章 漳河連清河第222章 擲首而還(7.7k)第252章 辨聲知人心第158章 定策(上)第224章 呼喝而死一週年總結兼百盟感謝第349章 西北功名奮發冬第459章 舊恩如言亦難收(續)第407章 空期戎馬收河北第358章 大河封凍亂武興(下)第391章 時事難從無過立(續)第376章 夜夜酣歌感知己第200章 一意起高樓(上)第379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7k勉強二合一)第112章 洶洶第307章第305章 節使三河募年少(還賬成功)第296章 脫粟在傍書在前第322章 循循州牧道服人第315章 白馬獵長原第145章 盛意(中)第192章 人間多真情第385章 受壽永多夫何長?(二合一還賬)第249章 堂舍內鍾繇狼狽薦英雄第304章 聊持寶劍動星文第113章 探問第185章 淡淡夕陽景(還債)第418章 毫端千黜是春秋第455章 白雲出處從無例(感謝白銀大盟江南第392章 達官非自有生來第6章 夜襲第478章 鄴下書味亦何偏第159章 定策(下)第397章 一歲終須有一春第412章 關塞蕭條行路難第58章 驚變第219章 天下大吉第156章 謀斷關於完本與完本活動第494章 故人北走臨沂水第271章 豐年好大雪第486章 新策聞故地第504章 金樽應啼別離後第80章 贈刀(8k)第229章 進退而定第69章 大饗(上)第279章 舊俗疲庸主第110章 宮前第51章 當走必須要單章感謝瀟瀟和諸位新盟主第254章 洶洶人寰猶不定第195章 不聞新人來(上)第134章 何去第102章 大事(下)第249章 堂舍內鍾繇狼狽薦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