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北地陳學兩支

陳止這般說着,隨後果然沒對那南邊的勢力變遷投入多大精力,只是派人紀錄局勢,而自己卻投入到了對科舉和制度的完善上。

隨後整整兩年時間,陳止便盡心於此,一方面是完善科舉之制,制定了諸多科目,其中雖有玄學儒經,卻還包含了其他各家的學識,其基礎便是幾冊《大典》,甚至連陰陽家的一些道理,也被他化用其中。

就這樣,兩年的時間下來,這民間與士林很多人爲了科舉,不得不研讀這出自陳止之手的諸多書冊,爲此耗費精力,鑽研其中。

不僅如此,兩年的安穩,周遭內外的勢力盡數都被打壓下去,再無掣肘,也讓陳止可以從容調度各種資源,於是一座座鍊鐵廠拔地而起,高爐技術日新月異,又有許多水鍛工坊輔之,沒有多久,就有諸多新式鐵製品誕生。

伴隨而來的還有許多附屬產業,其中一些能夠惠及普通民生的,更是被陳止寫入幾本書中,編著入那科舉書冊參考目錄,使得不少士人爲了提升科舉時的一旦評價,不得不親自去嘗試、試驗,格物致知。

這般倡導,在第二屆科舉舉行之後,越發盛行起來,並且在得知第三次科舉將會如期舉行後,越發被人重視。

慢慢的,這些參考目錄中的書冊,隨着科舉士人的重視,逐步流傳出去,被很多科舉之外的人知曉,馬上就激起了諸多聲浪。

究其根本,還是其中有許多和過去士林的倡導牴觸、違背,自是不得推崇,而且還有許多批判。

這批判的背後,實際上還有許多各方勢力在背後推動。

那幽州玄甲軍的戰力冠絕天下愛,沒有人敢捋虎鬚,只是卻並不會因此就放棄警惕,更不會甘心,現在有了一個靶子,自然是想要藉此將陳氏的名聲搞臭,畢竟按照他們過去的經驗而言,這人的名聲,可是十分重要的。

可惜,他們卻不明白,那名望重要的時代,乃是天下一統之時,靠着九品官人法爲刻度,自是能通過品評來排列人的高低,但如今情況卻已不同。

科舉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實際上就是在逐步侵蝕九品官人法的生存空間,而由於朝廷的分裂和弱勢,這九品之法的影響力日漸衰退,已然不是唯一選擇。

是以儘管在一定範圍內,北地陳氏的名望有所衰退,但卻絲毫也影響不了天下士人對科舉的嚮往,甚至隨着時間的推移,衆人更是趨之若鶩。

不僅如此,隨着那些參考目錄的書冊影響力逐步外溢,很多人爲了批判陳止,而加以研讀,居然慢慢的積累了一批專心研究陳氏著作的人,並且慢慢形成了規模,相互之間爲了加深理解,居然開始相互探討起來。

若是放在一統的太平的時日,便會有那杏壇論道的時候,拿出陳氏著作一統研讀、批判、審評的事情,但現在因爲各處大亂,南北東西割據,便沒有了這樣的機會,這也使得對陳氏著作的研究,呈現出了地域化、區域化、碎片化、差異化的分別。

後世史書多數都稱此時爲“陳學的誕生和漸分”時期。

在後世的研究者看來,此時的陳學主要有六大分支,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共有兩支,都是在幽州境內。

其中一支被稱爲“科舉陳學”,也是當時人數最多的一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陳氏陳梓、陳停,以及士人高慶、劉祥等人。

其中前兩者乃是陳氏族人,一個是陳止最爲親近的親信與族人,先後當過三次主考官,對陳學的研究非常深入,另一個乃是陳止的親兄弟,也是致力於研究陳學,而且還曾經參加過一次科舉,只是未曾上榜。

至於高慶、劉祥這二人乃是前幾批上榜之人,資格最早的進士,尤其是後者後來還成了陳氏姻親,他們熟讀陳學,本身就是立足的一大優勢,當然不會輕易放過,漸漸發展成了研究和解釋陳學的權威。

只是這一支陳學,主要還是偏向於科舉,使用價值較低,多數涉及理論,雖然路線上是正確的,卻偏向於務虛,並不深入,後世的大儒多有批判,甚至在那陳學新解的運動中,被韓愈等人大肆批判。

與之相對的,就是幽州的另外一支陳學,其中的代表人物,乃是高並、孫秀,以及後來的王構之侄王猛。

這些人多數都不是科舉出身,而且各有擅長,那高並和王猛多爲兵家事,高並看重的乃是陳學中的兵家思想,並且將之付諸於實踐,最後總結出一套《高氏兵法》,多數被認爲是陳氏兵家思想的主要傳人之一。

與之相比,王猛著作不多,不過其半師張賓卻有十五篇評言被收錄爲《陳氏兵法之要》,而其人的一些言行,也被總結起來,被看做是陳氏兵家法的另外一個主要傳人。

而孫秀乃是道教出身,改善了煉丹之法,並且編著了道藏,更是請了葛洪北來,爲道教從上層傳入民間做出了諸多貢獻,他所編撰的道經,很多都借鑑了陳學,有些甚至是原封不動的照搬上去。

是以也被看做是陳學的主要傳人。

和兩個兵家傳人不同,孫秀的著作多數涉及到許多煉丹與望氣法門,其中紀錄了諸多化學現象和物理實驗,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他們這這一支的陳學傳承比較駁雜,但因初生的時候,與科舉陳學相對,被歸爲一類,稱之爲“雜項陳學”。

這兩套陳學,發源於北地三州,後來逐步傳播,成爲北地陳學的根基之一,並且慢慢構成了幾個主要的流派,按照地域,主要可以劃分爲燕趙派、魯地派,以及中原陳學。

那中原陳學主要是繼承自科舉陳學,便成了後來幾個朝代的指導思想。

除去這兩支陳學,餘下影響最大的,還是江左陳學。

但不同於北地陳學的發展,江左陳學誕生伊始,主要是爲了批判和反駁,是諸多江南大儒、名士、經學大家,乃至世家子弟,爲了打擊陳氏名望而興起,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陳學都是以曲解爲主。

但隨着玄甲出征,這個局面便慢慢有了變化,江南陳學開始朝着正面轉變,並且慢慢發展處了一套體系。

第九百六十三章 一物之後還有一物第三百零九章 太尉之位動人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步入院庭迷人眼第九十無章 品第五百三十一章 兩楊論兵第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鮮卑雙動,漢室兩分第八百七十七章 前奏第七百一十九章 佛論下部在燈籠上?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南下一日城盡失第八百六十九章 郡王懼與怒第一百四十二章 名起高樓親受益第四百七十二章 佛染諸評第二十二章 豈能只值五十錢!第三百五十二章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五百一十三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九百章 止戈雖好,不如殺而立威第九百九十九章 甚好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即得十城,亦非冠軍敵第三百零一章 這不是個好差事第五十三章 家中豈能寒其心第五百一十章 求附庸而不可得第九百六十章 可怖之念,蘊於平凡第一千二百零九 明災與隱患第七百七十六章 一勞永逸,懶政之託第三百五十章 風範氣韻,極參神妙第八百八十三章 生擒王浚!第七百二十二章 別動手!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玄甲隔江注視,江左走馬觀花第六百五十二章 陳家勢漲諸家退第二百五十三章 對弈軍爭!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杯弓蛇影疑幽動第六百一十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四百一十七章 我很被動啊!第四百零五章 代縣之迎第四百七十二章 佛染諸評第二十八章 先生千萬不要嫌少第三百四十二章 當日請而不來,今日送貼相召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邊不亮找東邊第二百五十章 只對弈,不破局第一百四十六章 你可能學了假學問了第二百三十章 黑白子,胡壓漢第八百二十四章 有將求起勢,有士意莫測第五百九十一章 我還就不信邪了!第七百三十七章 白銀有價,節節攀升第九百七十二章 陳氏鎮幽,吾族危矣第四百九十五章 聞書竊聽我只怕他不偷!第一百八十五章 請問,你這邊有沒有……第七百五十七章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七百八十七章 匈奴與代郡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一手人才,一手刺殺第四十九章 觀望間今是昨非第六百一十四章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第七百二十三章 名望將滿時已到第九百五十一章 被嚇破膽了第六百四十六章 替我給陳止帶句話第一百二十一章 華夏絕嗣,七年又三天第五十四章 謀定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汝不主殺,便被彼伐第二百九十三章 姜義訪陳第六百六十七章 作假的功夫不行啊!第一千零七章 天下將亂第八百六十三章 惜哉雄才,侍於小兒第三十一章 禍心露端倪,一宴欲揚名第六百六十六章 庾亮有計,陳止見囚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請單于往薊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北上之路第七百九十一章 各方算計第一章 季漢末年,天下不寧第六十八章 此樓如何第四百五十七章 若得其成,則惠其民第八百四十七章 敵亂第一百一十四章 青州請帖,將軍幕僚第七百二十七章 社稷第九百二十五章 鮮卑策第六百六十九章 爵有三分,怒急而查第五十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二百二十八章 請帖第五章 江山如畫在側,日月拱衛其身第九百一十一章 兩王爭,勢如火第二百二十三章 江東已傳其名第四百五十五章 開工!第三百九十二章 世家一動,家丁成千第二百七十二章 是給氣死的!第三百三十九章 流言,我所欲也第五百四十五章 小族亦有其志第六百六十七章 作假的功夫不行啊!第九百九十一章 後路何在?第一百一十一章 接踵而來!第一百二十四章 傳道授業解惑第六百三十八章 錢不在我,以利誘之第五百四十二章 慕容議,戰已起第三百二十一章 吾之計,成矣!第七百四十三章 留與傳第四百六十六章 這不符合兵法!第八十五章 彭城震動第三百一十四章 鴻臚請陳止爲橋第九百九十八章 胡爭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送真龍,鎮冠軍第三十一章 禍心露端倪,一宴欲揚名第二百五十三章 對弈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