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玄甲隔江注視,江左走馬觀花

江左朝廷這三年以來,亦是混亂不已,最近靠着北地的威脅,令江左各方勢力不得不抱團,這纔算是稍微換了一口氣來。

而這一切的根源,其實就是王敦入荊,以及關中小皇帝東來。

王敦入荊州,在事實上分裂了江左的政治和軍事勢力,而且他還不滿於現狀,想要靠着荊州根基,東進健康,掌握事實上的朝政。

不過,在這一點上,王敦和琅琊王氏的本支似乎有了矛盾,至少在朝廷上,王導是着力維護琅琊王權威的領軍人物,甚至在明裡暗裡還主導了對王敦的削弱。

如此一來,卻也令朝廷和王敦之間的矛盾越發激化,雙方雖然明面上還是整體,但朝廷內部的很多人,都很清楚,這王敦反叛,兵臨國都不過是時間問題。

這裡面的一個重要的參考根據,居然還是當年陳止的那篇文章。

而且隨着趙國與關中破滅,北地近乎一統,陳止當初的那篇文章,在南方江左之地,再次流行起來,摻雜着諸多陳學家的看法和主張,在南方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學習和批評運動,這對於陳學在南方的發展和鞏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甚至連荊州王敦,都不得不思量此事,找來了荊州的幾位有名的陳學家,讓他們分析局勢,判斷情況,以及此時北地大亂的情況下,是否是和動兵。

要知道,自從王敦在荊州站穩之後,他並非只盯着東邊的江左,北方趙國佔領的司州地界,以及西邊的蜀地,同樣也被他覬覦,並且先後出兵西征北伐。

只不過,入蜀之路着實不易,這西征多有不順,而北伐路途卻較爲順暢,那北地的百姓淪入趙國之手後,生活困頓,多受壓迫,實際上是期盼漢家正統能打回來,讓他們重回舊日時光的。

因此在王敦的兵馬北上的時候,這沿途的塢堡也好、村鎮也罷,都是竭盡全力的相助,自是進境順利。

只不過,王敦北伐的目的,可不是爲了收復舊地,而是爲了鞏固權勢,獲取政治資本以及北伐的光環加成,因此稍有起色之後,卻又擔心因此引起石氏的注意,集中全力反攻,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同時失去這收復失地的名頭,於是便停下兵馬,不再北進。

同時,爲了增強實力,也爲了杜絕後患,他有下令,在被他征伐的北地土地上,將百姓全家遷徙過來,尤其是男丁、壯丁,更有很多人被強制入伍,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很多原來心存幻想的百姓徹底失望、絕望,很多塢堡之主,也看穿了王敦的真面目,開始反抗。

因此,王敦的北伐,只是明面上好看,背地裡反而在消耗他的實力,牽扯了兵力,讓王敦一時之間,反而抽不出時間東進健康,威逼朝廷。

另一方面,隨着關中朝廷的敗亡,原本在關中登基的太子,在張氏的幫助下,從關中一路逃亡,最後居然抵達了江左,由此鬧出了諸多風波。

如果說王敦是江左朝廷內部的軍事威脅的話,那麼這位小皇帝對於江左朝廷而言,就是在政治上的一次重大挑戰。

因爲按照正統的觀點,雖然這位太子年紀還小,但他畢竟先皇的嫡長子,乃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就算繼承的過程存在瑕疵,但在法理上是不容置疑的。

他的到來,一下子就讓原本被衆人推上前臺的琅琊王地位尷尬起來,因爲一直到現在,琅琊王都依舊保持着王爵,並沒有更進一步,只是不承認關中所立之皇帝,還遵從先皇年號。

過去關中小皇帝離得遠,代表的也是北地勳貴的利益,被兩王掌握在手中,因而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格局,下達的政令、政策,都是損四方而肥關中,切實威脅和損害了江左士族的利益,他們馬上就推出了琅琊王,組建了江左朝廷用以對抗。

但現在三王勢力崩潰,他們的人都淪爲階下囚,被送去了幽州,那小皇帝卻千里迢迢的送上門來,這明擺着就是一個好傀儡胚子,江南世家哪裡還會放過——

要知道,琅琊王雖然代表了江左利益,但真正親近的,還是北地士族,是那些隨同他一起南下的士人代表,這對於南方世家而言,其實居於劣勢。

兩邊的矛盾,早就已經顯露出來,只是因爲南方士族沒有更好的選擇,纔會選擇隱忍,慢慢配合琅琊王府的改制。

現在既然來了個關中小皇帝,那情況當然就不同了,馬上就有一羣人拿出正統說辭,要侍奉這位皇帝。

這種情況下,琅琊王的勢力集團怎麼可能讓他們得逞?

雙方難免展開一場政治鬥爭。

一方面是本土勢力,一方面是實權派系。

作爲本土的南方士族,有諸多優勢,而南下的琅琊王派系,卻也有着北地幽州的名頭,一時之間雙方僵持起來,鬥爭一直持續了三年,直到最近終於慢慢有了分明的局勢——

王敦居然擺明車馬,說是支持琅琊王,並且發出了勸進之言。

如此一來,江左士族便不得不退讓,畢竟幽州玄甲是厲害,名頭可以嚇人,但那王敦兵馬身處江左腹地,好像是一個人時時刻刻拿着一把刀,對着江左士族的腹部,一個不好,直接捅穿了,誰個敢挑戰?

於是,在這種詭異的氣氛中,琅琊王的登基大典,居然就這麼堂而皇之的被計劃出來了,預備要在十月份登基,次年改元,如今算來,已經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了。

但是當前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沒有解決——

“便是冠軍侯如何看待此事!”

王導趁着最近有關北地的消息足夠多,很乾脆的將這個問題擺了上來。

“當下這江左暗流不絕,還有許多人並未死心,想着在大典之時再有動作,但若是冠軍侯承認了您的地位,那麼便是真正萬無一失了!如今無敵玄甲陳兵大江對岸,那些江左的世家,也該知道厲害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 三十年未有之大敗!第九百六十一章 談笑間炸裂第一百五十五章 想當然耳!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部族知陳名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猛將與宦官第五百八十七章 權癮難戒第七百九十六章 革新之始,禍亂之根第六百七十八章 北望代郡,暗夜過溝渠第二百四十章 鞠躬盡瘁司馬懿第九百四十三章 言勢定策不提幽第三百七十八章 作繭自縛爲哪般第四百三十六章 世卿世祿爲士代,原來楊氏望弘農第三百零三章 蕭規曹隨編成冊第三百零九章 胡臨代縣第五百二十九章 見此見彼第二百七十三章 要不就封個爵第五百五十九章 信中虛實亂人心第九十七章 有才之士難請,當動之以情第六百三十章 劍指兵屯!第七百六十九章 將軍要淡定第七百四十五章 江都使姓桓,七品一萬二第五百二十八章 有人拜第五百三十八章 有族南下風將起第一百五十六章 對談,兇至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朝押入薪柴堆,他日親請方可歸第六百一十八章 即刻進軍!第三百九十六章 各人的選擇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以左道而折堂皇第二十三章 不漲不足以平人心啊!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幽州敗名,或出於君第一百九十九章 一僧笑論陳,兩左急登門第八百八十八章 猶不知戰情,只是趕路忙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止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兩州立,東兵歸第八百七十三章 王浚起意,審則危第八百四十一章 不是生路,便是絕路!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以陳代王,何人可以代陳?第六十七章 執劍赴會第八百九十三章 慌而忙改道,悔不早聯陳第六百九十二章 火灰築城,拓跋人至第二百五十四章 大敗!第九百零四章 人生的大起大落...第一千二百零九 明災與隱患第七百七十九章 虎符三衛,開府建牙!第九百二十七章 化人爲書第五百九十一章 我還就不信邪了!第四百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皆等其亂?第二百零一章 啓程之時,攔路之人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是他們先動的手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邊論勢,太守留話驚拓跋第二百六十七章 將對將,王見王第一百一十三章 過年同往豐陽街第五百九十三章 馬散草原亂第九百七十八章 平州事,宇文之厄第九百零五章 晴天霹靂!第二百六十五章 餘波漸進波瀾起第四百四十九章 世家富足,官府缺糧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世事變幻皆從權第四百三十六章 世卿世祿爲士代,原來楊氏望弘農第六百一十七章 軍糧生氣魄,密林走大軍第一章 新漢第五十六章 爲民除害,只爭朝夕第六百九十八章 了結一樁第九百七十四章 服軟了第一百五十章 賊蹤傳官府,諸葛問守一第二百一十五章 我還來個什麼勁啊!第六百九十三章 湊一起了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皆死第一章 季漢末年,天下不寧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在拓跋,而在我等第二百四十八章 名望有盡時,豈能自縛之第八百六十四章 殺而逼其行!第一百五十九章 我會上當第八百七十一章 殘兵敗將求援人第六百九十六章 名望因何而動第七百八十九章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第七百四十七章 代窯有白釉第七百五十章 聚流民,立冶鐵,築新城第五百八十五章 時機將至!第三百六十八章 苗頭不對第三十九章 禮尚往來第一千零六十章 邊城絕一首,都城龍氣動第五百四十一章 厭則整編不顧閥,心腹歸來又兩人第六百五十四章 看相與毒計第六百八十章 蜀地天師道第二百零七章 賜予是福林邊攔路!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吞兩朝之氣,天下望科舉第五百七十二章 將軍幕僚急阻客第七百九十二章 漢制於其不過工具第五百七十一章 探子一封信第二百六十章 五子五丈誰家善,黑白散盡兇匕見!第五百七十九章 將計就計,順勢而爲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追悔莫及難爲事第一百八十章 當除禍根第一百七十五章 異族初顯跡,朝廷使已至!第四百六十六章 這不符合兵法!第五百六十章 何方援軍?第五百三十六章 種猜忌心,待風聲起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休言權術,我自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