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洛陽來客

“這個事,按理說,咱家是不能透露這些的,但陳將軍您身肩安北之責,也不算是無關之人,便說說局面吧。”

小宦官唉聲嘆氣的說了起來。

其實這關中的局面,說起來倒還好,畢竟真正有戰亂的地方,是那蜀地。

蜀地之亂,源自李氏。

李氏也是外來,爲逃難而入蜀,因激憤而起兵,隨着勢大,便漸漸滋生了野心,一步一步,獲得了不小的實力,最終以此爲進身之階,得了朝廷的詔安。

“可惜那李氏不知上恩,忘恩負義,皇上不計較他過往的賊事,委之以成都之守職,結果那李雄卻不知好歹,再次復叛,如今佔了成都,更殺了廣漢王世子!”

小宦官草草介紹,說的卻都是陳止已經知道的消息了。

跟着,這宦官話鋒一轉:“不過,等廣漢王知道消息,勃然大怒,親率大軍征伐,直入蜀地,鏖戰成都,那李賊的氣焰,便被壓滅了許多,只可惜後來蜀地又有許多賊人,被那李賊矇蔽,乃興兵以從賊,斷了廣漢王的迴路,這才讓情況有了變化,關中的諸多大臣,如今關中的大臣、將軍,都在煩惱此事,幾位公侯親自出馬,領軍攻關,想要打通入蜀之路。”

他說話的時候,面露憂色,但並不深刻,最後更是補充道:“不過,諸位將軍都說了,只待時機成熟,打通道路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這小宦官卻不知道,陳止卻是聽得眉頭大皺。

“如今這蜀地,可沒有後世那般的交通網絡,所以入蜀之路有限,未來更有蜀道難的篇章,那盛唐還在幾百年後,尚且困難,何況如今?是以蜀地多有割據,平蜀難,出蜀也難,爲鎖龍之局,歷來中樞對蜀地的控制,都靠着幾條細道維繫,是以幾個關隘尤爲重要,那李雄在蜀地不短,不會不懂這個道理,他既然敢作亂,無論是蓄謀已久,還是臨時起意,只要是做了,那就不可能不動幾個關隘的腦筋,但聽此人之說,似乎並無這個環節……”

品味着那話中的幾句細節,陳止的心中泛起一個想法。

“這廣漢王帶領的兵馬一進入蜀地,就被截斷了後路,說明幾個關隘,已經被李氏掌握了,這分明是一個戰略陷阱,這說明所謂的李賊,已經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戰略思維,在格局上和過去的流寇不同了,這件事不可等閒待之。”

想到這裡,他又問那小宦官歸去之期。

“在下離了這裡之後,便要歸去關中了,連一天都停留不得啊。”說完便唉聲嘆氣。

陳止就安慰起來,又讓人去安排膳食,同時讓人把那幾輛馬車上的書冊搬下來。

同一時間,皇帝派人過來慰問陳止,而且送書留諭的消息,就不脛而走,這代縣內外的大家族盡數知曉,朱家、王家、唐家、鄭家、劉家都是驚訝異常,那鄭家更是驚疑不定,對陳止的態度再次混亂起來。

而其他幾家,一樣有着諸多考量,皆心神不定。

朱家和王家還好,本就是和陳止平衡以待,不近也不遠,算是拿捏得當,因此只是驚訝。

但唐家和劉家就不一樣了,唐家和陳止說好要合作,但卻因爲種種一直未能成行,其實也有拖延、靜觀其變的心思,現在難免有後悔和焦急的意思。

至於那劉家,本身家族內部就很分裂,劉寶父子傾向於靠攏陳止,而劉家的另外一個勢力卻主導着和陳止的不和。

當下一見皇帝之舉,這劉家內部的意見再次分裂,劉寶父子一系頓時勢力大振,家族上下掀起了新一輪的討論。

不顧,無論這幾家是什麼想法,都在第一時間就派出人過來見禮。

“幾位當家真是客氣了,咱家不過是沾着一點皇上的光,不該得這般禮遇啊。”看着幾家送來的孝敬禮品,小宦官喜笑顏開,他在皇帝身邊,根本顯不出來,地位相當者不知凡幾,哪裡有過這等待遇?何況,那中原腹地的世家,自重身份,也必會輕易結交宦官,也就是這北地的家族,纔會有這樣心思。

當然了,另一方面,也是這幾個家族想讓小宦官在皇帝面前爲自己美言,加上摸不清陳止的態度,各有猜度。

這倒是讓這小宦官對代郡世家的印象不錯,連連稱讚。

但他到底是個過客,當天下午,這宦官與陳止告別,就乘着馬車,踏上了歸途。

和來時的偌大車隊比起來,這回去的時候一樣陣勢不小,只是馬車都空了下來。

不過,卻沒有人注意到,在哪幾輛馬車的角落,潛伏着幾個細小的身影,隨着車隊一同而去。

“丑牛、寅虎、卯兔,這三個紙探,隨車隊去往關中,各有分工,一居關中,以知皇情,一往西域,開拓眼界,一潛蜀地,刺探軍情。”

潛藏在車隊上的,正是陳止派出去的三個十二生肖摺紙,一口氣派出去三個,並非是心血來潮,而是看到了恰到時機,可以藉助朝廷的車隊,抵達較遠的地方。

否則的話,單純靠着這摺紙自己,根本就無法行進多遠,碰到了水火污垢,又或者有了破損,那便要報廢。

“從子鼠的行藏來看,這摺紙的效用確實驚人,但雖然玄妙,本質卻依舊還是紙,其實並不耐用,外派出去,如果遇到了什麼意外,很容易損毀,所以再操縱的時候,要小心一些。”

這十二生肖摺紙,可以給陳止傳遞信息,有如目見,但這並不需要他隨時隨地的掌控,只需要事先設定幾個要點,那幾個摺紙就會按預先制定的方針行事,同樣可以自主行路和印泥蹤跡。

制定了大概的行事方針後,陳止收攏思緒,就等着三個摺紙未來把信息傳遞過來,他再分析也不遲。

“現在還是先知道農耕,順便研究一下送來的百箱之書,再過不久,洛陽來客就該抵達了。”

心有定計,但這一次陳止卻失算了,因爲三天之後,第一批洛陽來客,就進入了代郡的範疇。

而這羣人抵達的消息,也通過郵驛傳,很快傳到了幾方耳中。

第一百二十八章 名士如陳華,背信名不達!第九百七十九章 打什麼?不會投靠啊!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志不同者,分道揚鑣第五百八十六章 再收墨者,添火爲爐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部族知陳名第二百二十四章 第一人第九百七十九章 打什麼?不會投靠啊!第一百三十二章 此小事爾,無須掛礙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世家皆囚,二臣慟哭第一百六十七章 哪個陳止第三章 拳打異鄉客,耳聞燕祖陵第二百五十三章 對弈軍爭!第六十六章 武有手中劍,文有口中律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入籍事繁,學難成第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要科舉,先入籍第五百九十六章 名聲還不夠硬!第二百五十七章 盡皆在掌握,無出我意者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大破拓跋,挾民而歸第五百三十八章 有族南下風將起第九百六十五章 單于衰第九百八十章 列七品,分四姓第六百一十二章 大局爲重,勿使友藩驚詫第一百四十八章 齊民之術第一百七十一章 抽絲剝繭,朝使將至第六百六十章 漸有人來投第六百八十六章 追命第一百一十六章 當時我就料到了第二章 萬里河山,雙銘銅錢第九百九十一章 後路何在?第六百九十二章 火灰築城,拓跋人至第九百零四章 人生的大起大落...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衙門下鄉,義務學堂第三百四十四章 您父親喊你回家第二百七十三章 要不就封個爵第一百七十七章 酷吏通情理,御史言三錯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計連環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亂就一條線第四百六十九章 含章蘊藻幾家愁第九百八十一章 “七品單于”第一百七十九章 我懂,他不懂第八十五章 彭城震動第一千二百章 至聖言、管子語,斷龍之術第七十七章 升堂!第五百三十四章 背後挑撥抓起來!第五百九十三章 馬散草原亂第二百二十九章 演戲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人尚未動,南已呈亂第五百一十七章 有道來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皆等其亂?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飛揚跋扈,哪堪此時第四百二十八章 農家籤與墨家籤第八百三十九章 輕視與失落,聶氏欲轉念第五百二十四章 說動則得其兵第三百一十八章 太樂之位,可坐多久第三百九十一章 花落哪一郡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議玄甲事,羣臣莫敢言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飛揚跋扈,哪堪此時第七百一十五章 長街燈火書明字第六百四十章 先斷其爪!第八十章 此事還需一人犯第一千零九十章 國頹運衰人心亂第七百七十一章 《語錄紀要》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世之間心已定第五百五十九章 信中虛實亂人心第一千零二十章 流民逃難可來幽?第九百二十五章 三代有其名望,井田不見於世第一百七十四章 招丁演武,入牢探賊第八百零七章 詭異第三百二十九章 莫後悔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不讓人死,退避三丈!第五百九十三章 馬散草原亂第五百九十六章 名聲還不夠硬!第六百九十四章 籤筒異動第八百七十五章 殺進去!第五百四十九章 人心變第三百九十章 領民戶籍與屯田民籍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送真龍,鎮冠軍第八百一十章 書就錦繡,揣摩上意第四百九十一章 爲老不尊只爲書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德行以治,則民護其名第三百八十五章 慕容兄弟第二十二章 豈能只值五十錢!第一百八十七章 此乃朕之知己第三百九十二章 世家一動,家丁成千第八百二十三章 投奔?投靠?第七百三十七章 白銀有價,節節攀升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邊論勢,太守留話驚拓跋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庾氏之悔,過往之秘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志不同者,分道揚鑣第六百六十三章 陳止之秘聞?第一百一十九章 避而不見第二百七十一章 劉淵是好對付的第五百五十四章 十五萬大軍圍城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謀不見多而寡斷第七百九十章 局連環,一動皆動第六百三十九章 十年未有之大勝!第八十三章 貴門一言,懷中拓石第二百七十八章 好一頓毒打!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昔年河邊荒草,今日衆星拱月第三百零九章 胡臨代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