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一章 兩王爭,勢如火

洛陽朝堂,肅穆堂皇。

朝堂之上,正有一人侃侃而談——

“琅琊王請北上之事,決不可開,當下冀州局面本就複雜,但有江都王坐鎮,終究不會太亂,有個底線在,但若是在多一位郡王,到時候政出兩門,纔是真正混亂的開始。”

這人說完,便低下頭去,長鬚垂胸,頗有一點出塵、淡然的氣度。

這人正是張應,如今已經坐穩了,尚書令的位置,大權在握,又有大族撐腰,當然是意氣風發,即便如今朝堂之上,幾王爭雄,這宗室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卻也讓那些身居要職的大員越發重要。

張應這位張家話事人,本來就是藉着廣漢王之手,掌了尚書事,鞏固了權力之後,正好迎來了幾位親王、郡王入京爭權的事,使得他一下就脫離了廣漢王的掌控,地位越發重要,自是神色不同了。

此時,是因爲朝廷接到了青州方面的奏疏,說是琅琊王知道冀州局面,有心想要過去相助,於是那位皇帝便拿出這件事討論。

琅琊王是什麼樣的人,其實朝廷上的衆臣多多少少知道,這位先帝最小的兒子,如今說是少年都頗爲勉強,正是愛玩鬧的時候,這兩年弄出了好幾次白龍魚服的事來,因此受了宗正斥責。

若說這位有心跑到戰亂的冀州玩耍一番,然後被時候發現,衆臣不會覺得意外,但說他主動想要去承擔責任,還要領兵相助江都王,那恐怕就沒有幾個人相信了。

所以只要一想,就知道這其實是青州方面,幾位宗室王族的態度,琅琊王只不過是一個幌子。

但青州的魯王等,並非沒有敵人,是以就有人出來反對,而張應對此也不支持,因爲他和江都王可是有聯繫的,如今江都王在冀州幹得本就不好,再來一夥宗室搶飯吃,那冀州真沒江都王什麼事了。

於是就有了眼前的這一幕。

等張應的一番話說完,在文武百官最前頭的廣漢王衝着他微微點頭,算是表示感謝。

兩人如今的關係可不算融洽了,對於算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尚書令,廣漢王本來是打算讓此人做個傳聲筒,來貫徹自己的意志,也算是個遮羞布,省的被人說是乾綱獨斷。

沒想到,卻被張應左右逢源、借力打力,一番操作下來,脫離了掌控,從原本的從屬關係,變成了合作關係,關係自然也冷淡了。

若不是張應還有心交善,而廣漢王也深知不能輕易樹敵,也難以將張應擼下去,怕是連這個冷淡的聯繫,都維持不住。

這時點頭致意,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畢竟,江都王和他廣漢王之間,雖然有一點小矛盾,但大體上是利益攸關的,畢竟江都王前往冀州,也是廣漢王首肯的,過去之後也在聯繫,還給出了幾次利處。

若非如此,只看江都王之前的那番表現,早就該灰溜溜的滾回來了,哪怕是宗室,也不例外。

自然不希望有人過去搗亂。

只是這邊張應的話剛剛落下來,便又有一人出列,居然是田曹尚書展期,這人依着一番禮儀,見過了皇帝之後,就道:“如今冀州的局面,可以說相當兇險了,若不是有幽州的大司馬震懾,恐怕這亂局都要波及司州和京城了,江都王固然用心用命,但那羯人賊匪着實狡猾,背後又有匈奴暗中支持,有越發做大的跡象,不可不防,若是能有人前往支援,也不失爲一個好主意。”

這話沒有明說,但顯然是在和張應唱反調,當即就讓張應的臉色有些難看了。

田曹尚書乃是尚書檯下的官職,爲他從屬,結果這個下屬卻敢出來,正大光明的和自己擡槓,這換到李朝歷代都絕不正常,只是就像他借外力,平衡了與廣漢王的關係一樣,隨着尚書檯的權柄大增,他個人威望的增長,慢慢成爲實權人物,必然會讓各方忌諱,於是就有手伸進來了。

展期也只是這個表象罷了,無非是急於表現忠心,這樣一來,就算再尚書檯爭權失利,但明確站隊之後,還是會有其他好處的,更何況,此舉說不定還能贏來名望——

已經有人開始造勢,說他張應乃是權臣了,那作爲屬下,直言犯上的反駁,豈不是還能有個不畏強權的名號?這就是資歷啊!

不過,張應同樣很清楚,現階段自己還真動不了展期,因爲他背後站着的,乃是一位親王……

這樣想着,張應目光微微移動,落到了廣漢王劉出身邊的那道身影上——

甘陵王劉袤。

甘陵王,乃是玄武帝劉敏所冊封的郡王,當朝的這位郡王,乃是先王兄長,宣武皇帝的二子,更是當今皇帝劉岱的皇叔,同樣也是廣漢王的叔父。

隨着廣漢王專權,朝中暗潮涌動,更隱隱有慫恿皇帝打壓太師廣漢王的跡象,在這種背景下,先後幾位宗室被引入京城,先後擔任了官職、軍職,以此來平衡廣漢王的影響力,防止他有更進一步的企圖。

實際上,這大半年以來,整個京城迎來了不止一位的宗親王者,卻好像走馬燈一樣的沉浮,經過一番波折之後,如今還留下來的,卻是不超過無人,其中權勢最大的,就是這兩位了——

廣漢王劉出與甘陵王劉袤。

但不同於坐太師之位,位於權利頂點,還處處插手的廣漢王,這位甘陵王乃爲少府,爲九卿之一,司掌頗雜,涉及衆多,是以與各方交好,無形之中也有大權,加上他的資歷、輩分,又懂得拉攏人,將城中其他幾位郡王隱隱籠絡,背後更代表着一個巨大的世家利益網絡,是以能與廣漢王分庭抗衡。

展期的話,無疑就是在這甘陵王的屬意下發出來的,此時朝他看過去的,可不止張應一人,幾乎滿朝文武的心思,都匯聚了過來。

都在想着,今日的這件事,要如何了結。

但就在此時,宮門之外,忽然有鼓聲響起,一連七下,聲音甚急!

而此聲落下,殿中羣臣面色皆變,知道這是宣武在朝時立下的規矩,指的是邊疆有戰事,軍情甚急,要趕着朝會稟報!

這聲音,讓始終沉默的皇帝劉岱都不由精神一振,立刻就宣人過來。

第四百八十七章 佛論何在第一百三十八章 豎子,爾敢!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見來容易,福禍難料第四百一十三章 劉氏勸夫,鮮卑獻禮第六百六十二章 匈奴也要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豎子,爾敢!第七百四十四章 一人之志可以拓天下!第五百八十八章 嗜殺之虎初長成第一千零三章 一事未料,萬般皆空第八百零八章 災禍何所來?第七十章 筆走龍蛇言莫賭第六百九十八章 了結一樁第七百三十五章 觀氣成柱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屯軍、養兵、砸錢,一氣呵成第七百九十九章 臣屬與有榮第二百三十七章 虛張聲勢第八百九十九章 爭睹而生敬畏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公倡知導,移風易俗第七百一十八章 窺機出頭未如願,僧言燈火道笑駁第五百零六章 太守請你們全家第七百一十二章 前聳後危,論法與教異第五十五章 機關算盡,遠望不知身邊事第九百四十九章 驚於幽州陳,進退乃失措第二百四十五章 王家文會開不了了第三百三十二章 高低迷人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第九百一十九章 又有王坐廷,太僕亦有底第七十五章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第四百二十章 太守死,各家人心動第五百五十五章 陳氏有上中下三策第七百三十二章 亂而後雅,傳世之根第八百二十一章 羣屬成第五百九十五章 胡馬圍使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勢而爲,化虛爲實第四百四十四章 墨隨人來第三百六十六章 諸多,多慮了第三百五十六章 遺世獨立,非我可言第四百六十三章 捉摸不透,擇一家而言商賈事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往薊縣,升龍壇第七百六十九章 將軍要淡定第七百零五章 一步臭棋?第八百一十章 書就錦繡,揣摩上意第九百九十四章 官途勁敵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味鑄《師說》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被逼得報團第九章 來去間,處變不驚第四百一十八章 塢堡不藏民第六百零一章 推波助瀾者誰人?第四十二章 陳家,我與陳止最親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邊論勢,太守留話驚拓跋第三十四章 冤!第七百一十二章 前聳後危,論法與教異第二百八十八章 爲拯救陳止而來第六百一十八章 即刻進軍!第八十七章 莫名敵意,見真變臉第六百四十五章 活捉!第五百五十五章 名望金液異動第三百四十五章 可否一比第一千零九章 世家子落魄而行第九百零七章 投降端正,膝蓋滑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華夏絕嗣,七年又三天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以地縛,以賈誘,溫水煮之第五百八十五章 時機將至!第七百五十四章 人未出縣陳已知第九百九十七章 中原官話考覈四六等第七百五十八章 正名之議,幽州之本第九百二十四章 定內隱而思外患第五百七十六章 以陳代王,爲幽州之首?第八百二十一章 羣屬成第九百四十五章 七日局變第七百零五章 一步臭棋?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陷皇第六十一章 世兄之才,今日方知第八百六十七章 再搗幽州第三百二十三章 大漢太樂令,不與書院和稀泥第三十一章 禍心露端倪,一宴欲揚名第四百二十一章 我……就是鄭實第八百二十五章 陳氏六文書第二百零八章 快快從實招來!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皆輸,還敢言勇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江左琅琊第八百四十一章 不是生路,便是絕路!第二百九十五章 郡王拜師,冠絕青州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觀一事而略一事,乃有隱第五百四十八章 我有一陣說與衆,前中後尾各不同第二百一十二章 來襲!第三百三十章 請人者非陳止,乃太樂令爾第六百七十二章 羯人兩進,祖逖居中第二百五十九章 你若有膽,不妨一聽第三百四十二章 當日請而不來,今日送貼相召第九百二十八章 可延壽否?第三十六章 豈不美哉第三百五十三章 一陳歸鄉,一陳假虎第五百零四章 洛陽來客第二百一十七章 外賊好擒,但稟性難移第二百七十八章 好一頓毒打!第二百九十四章 皇帝不可爲,而郡王可爲第六百三十三章 刑罰與軍爭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計連環第九百章 止戈雖好,不如殺而立威第九百零四章 人生的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