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四章 漢殤(中)權爭哪顧國

楊結的這一番話,讓陳永聽得眼睛一亮。

秒啊!

他心裡暗道,這番提議,聽着也是老成持重之言,似乎也不會有損什麼,而歸根到底,衆人都很清楚,王浚是絕對不會停手的,只要這個事定下來了,最後要給王浚定個罪名,就幾乎沒有懸念了。

哪怕朝廷當下奈何他不得,可一個罪名落下去,又會增加朝廷和王浚交涉時候的籌碼,相信這樣的選擇,衆臣都是樂見其成的。

果然,此言一出,其他重臣多數點頭,出聲附和。

兩位郡王亦安定下來,不再言語,似乎也是默認了。

見此情景,皇帝劉岱這心裡的天秤也有了傾斜,覺得這個方法,似乎是可以試探出北地兩臣,到底哪個是禍根,而且他在經過蜀地叛亂、坐鎮關中之後,在思想上也有了些許變化,並非愚鈍,雖然對政務並不怎麼熱衷,卻也明白,這幽州的戰爭,怎麼看都是王強而陳弱,繼續下去,對陳止並無好處,這也不是劉岱想看到的。

於是這位皇帝輕輕點頭,就要再說,肯定楊結的提議。

結果,張應此時卻再次出聲道:“皇上,按說楊司農的提議,可謂萬全,只不過須得考慮到朝廷的局面,如今冀州賊大,而因西南和南邊的賊患,朝廷中軍大部分,可都是被派出去了,餘下的還要護衛京城,就是爲了防止那幷州、冀州的胡人有所動作,這時幽州可不能得罪。”

“哦?”劉岱眉頭一皺,看了過去,眼睛裡閃過疑問之色,“莫非京城還能有危險不成?”

“不錯,京城其實並不安穩,”張應倒是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當下那石賊仗着有匈奴庇護,在冀州越發做大,只是此賊頗爲明智,沒有向南擴張,而是向北向動,不斷侵蝕冀州,如今靠着江都王的軍勢,尚可抵擋,但若無幽州牽制,則此人更加不受鉗制,早晚南下,那就直逼司內京畿了!這種時候,豈可動搖支柱,這是從大勢範圍來講的,我相信大司馬的心裡,定然也有數的。”

這下子,不少人都紛紛側目,看向張應,有些人顯得以後,有些則露出不解之色,更多的則是一副看熱鬧的樣子。

因爲這番話,毫無疑問是在和楊結、陳永在打擂臺呢,明着要把這兩家的紐帶和核心人物陳止按下去。

於是,其他人就也不插話,等着看張應繼續發揮,知道這人還有後話。

果然,張應隨即就順勢說着:“王大司馬鎮守幽州、平州,護衛大漢北疆,更是震懾冀州宵小,固然有一些武人習性,不爲人所喜,但大節從來沒有虧欠,縱觀此人行事,每次出兵,其實都是攻伐對朝廷有威脅之人,這次恐怕也不例外!”

此言一出,楊結、陳永是直接色變,其他人更是愕然。

因爲這話,實在是誅心之語了,就差指着陳止的鼻子,說他圖謀不軌了,玩去和剛纔幾位大臣暗自打太極、下套的路數不同,等於是撕開臉了。

但衆人卻也奇怪,這張應雖說之前與陳家不和,和陳止有些小矛盾,甚至於太僕陳永有利益之爭,但都是小問題,不至於在這個關頭,冒着得罪兩位九卿、違逆兩名郡王的意思,把陳止往死里弄啊,其中到底有什麼緣故?

“照張卿的說法,這事朕還不能插手了?”劉岱也聽出了話中之意,表情有些不悅,他一方面是偏向陳止,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張應的話裡,其實解開了朝廷的傷疤——對幽州的掌控,已經衰落到了一定程度。

張應也知犯了忌諱,於是低頭道:“臣此番話,都是發自真心!”意思就是,我不說漂亮話,直說真話。

這對皇帝和上位者而言,着實是個不錯的品質,還有幾分孤臣的味道,因此劉岱神色稍霽,卻是越發難以抉擇了。

這時,那甘陵王忽然道:“張尚書的爲國之心,本王亦有所感,這話也說的在理,不弱便先了解一番,暫不行動,後續必然還有消息傳來,更需要進一步的盯準戰況。”

這話再次讓衆人側目。

因爲這表現出甘陵王,有心要改變最初的立場,朝張應傾斜!

但原因倒也明晰,無非是要拉攏張應這個尚書令,畢竟比起九卿,還是尚書更值得拉攏,同時更是對廣漢王的打擊。

更不要說,這兩邊最近本就眉來眼去的,明顯是有過什麼默契,先前的超會上,其實就有一點端倪。

果然,廣漢王一聽這話,臉色就不好了,馬上出言道:“此言差矣,王浚什麼心思,諸位莫非不知,那徵北將軍乃是皇上親近之人,被派往北地,本就是要盯住邊疆,如今纔多長時間,幽州刺史一不給朝廷上書,而不以上下之統問責,直接興兵攻伐,豈是正道?”

就算裡面摻和了江都王的私心,而江都王算是自己的潛在盟友,但政敵支持的,那就一定要反對,廣漢王在這一刻的覺悟,可以說是非常到位了,一同大義凜然的話下來,馬上就和甘陵王有了明顯的區分。

馬上,這屋子裡的衆臣,就開始眼觀鼻鼻觀口了,都知道這好好的一次軍情會議,又要演變成小規模站隊儀式了。

實際上,兩位郡王的爭鋒,就是靠着這樣一次又一次小規模的站隊,慢慢變得勢均力敵的,而類似的局面更是時常發生,每一次雖不能帶來明顯的強弱改變,卻還是讓其他大臣不由頭疼,同時影響着兩方勢力。

果然,此言落下,廣漢王就朝着九卿看去,等待着迴應。

而很快,楊結與陳永對視一眼,便上前說道:“臣等覺得廣漢王之言在理!”

見此情景,廣漢王馬上鬆了一口氣,知道這次事,算是有了收穫。

而甘陵王則看了張應一眼,意思很明顯,自己爲其搖旗吶喊,此時還不表態。

張應無奈,也只能道:“還望皇上能以大局爲重,多想想大司馬過去的功績。”

甘陵王也在旁出聲:“王大司馬手下雄兵衆多,乃是國之柱石,定北天之根,若是動搖,怕是冀州先要傾覆,皇上,此事涉及江山社稷,不可因私廢公啊!”

頓時,這御書房裡多了凝重的火藥味,兩邊等於是擺開車馬,針鋒相對了,不出意外的話,又是一次此消彼長的權力爭奪站位,只是這次有了尚書令張應的應援,甘陵王似乎收穫更大!

但正當兩邊都是氣勢正濃,已然是劍拔弩張之際,又有一道軍情從來了。

這一次,那軍情書信上,標註了最爲緊急的標誌,據說是接連跑死了幾匹駿馬,第一時間送來的軍情!

十萬火急,萬分重要!

第四十七章 打起來了第三百六十一章 誰人不知陳君,闖關且看石勒第二章 心有百家第一百八十五章 請問,你這邊有沒有……第二百二十七章 待之,終有變!第五百零五章 通典多解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在拓跋,而在我等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幽州風氣第一百五十五章 想當然耳!第五十一章 我優勢很大!第一百三十三章 以農固名第四百六十五章 慕容皝第一章 季漢末年,天下不寧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正人道,順天時第三百零九章 太尉之位動人心第九百五十二章 懼而亂言,耳鳴至今第四百五十四章 北望草原等風起第七百七十二章 國以民爲本,民以谷爲命第八百八十章 人散心離力難轉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談笑間,敵首已擒第六十章 先勝而後求戰第四百一十一章 陳止,你又算計我!第二百零四章 憶陳施主之言,明白牆上之語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世家皆囚,二臣慟哭第七百三十八章 道疑,名再聚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封師而吞氣,劫來走一遭第六百一十一章 滅陳以警他人!第九百六十八章 事在人謀,城中來使第三百六十五章 拿下匈奴使!第八百六十七章 再搗幽州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佔地稱雄爲傳道?第八百八十二章 柳暗花明有人等第三百九十二章 世家一動,家丁成千第四百七十六章 佛評日第五百八十五章 時機將至!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正人道,順天時第八百九十七章 衣錦還鄉,亦是名士所求第三百二十章 終於還是來了!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科舉之患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落寞結局第七百九十一章 各方算計第八百一十九章 授印予氣,耳聰目明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叛者恐心猿,求者騁意馬第二百七十二章 是給氣死的!第五百二十四章 說動則得其兵第六百四十四章 招降也打!第七百八十八章 再伐代郡,可有勝算?第七章 心中搖第八百四十九章 臨機決斷,身陷囹圄第八百三十六章 軍中卒,林中將第一百四十章 廣陵紙貴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尊令,匈奴將第五十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二十三章 不漲不足以平人心啊!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阿瞞之志?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皆死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幕啓第三百零八章 兩陳合流之始第八十四章 悔不當初第五百九十七章 勢來急請士第一百七十九章 我懂,他不懂第三百八十六章 藏書館的陳秘書第一百五十八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二十九章 演戲第二百五十六章 攔路驅車隊,賊人爲何人第二百五十五章 三十年未有之大敗!第一百一十七章 視人低者,也有窘迫時第七十三章 樓沒了,字還在第一百二十六章 速速退去,莫污赤子!第七百三十七章 白銀有價,節節攀升第二百五十二章 此乃避戰第七百四十七章 代窯有白釉第三百二十六章 問問他,想不想進宮第一千零五章 洛陽隱,家信疑第七百二十二章 別動手!第三百零九章 太尉之位動人心第七百一十章 開門就言運第四百九十一章 爲老不尊只爲書第四百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一百八十七章 此乃朕之知己第六百零二章 運來英雄多金液第八百六十五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九百二十八章 可延壽否?第一百九十三章 問君可曾注典籍第四百二十四章 且看你如何施政!第二十章 陳四之腦無恙否第一千零三章 一事未料,萬般皆空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知而無法,防而無用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只能先委屈張家了第七百六十章 以佛化東第三百五十四章 遇陳皆避忙送禮第四百九十六章 齊民之術變人心第一千零一章 求求你,我投降第七百二十章 民心在其,則運在身第九百二十六章 爭一方氣運主角第五百七十五章 獻策鮮卑者,其罪當誅第四百四十二章 無此助力,陳止如何成事第三百三十五章 揭曉第三十八章 悔不當初,竹筒復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