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隆慶新政(下)

在財政改革方面,與歷代執政者羞於言利截然不同,高拱的‘義利觀’中,首次不避諱的提出‘聚人曰財,理財曰義’的公利觀。要求各級官吏分清公利和私利,如果是爲國家創造財富,則‘利即是義’,如果僅僅爲了個人虛名而不爲國家創造財富,即是不義。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高拱認爲生財是聖賢有用之學。‘夫《洪範》八政,首諸食貨;《禹談》三事,終於厚生。’所以理財乃王政之要務也

這不僅僅是對宋明理學的非功利主義的大力批判,其真正目的也是要號召各級官府,注意經濟生活方面的實際學問,爲隆慶朝的經濟復甦和財政緩解做實際的工作。

那具體又是如何去做呢?

與歷代統治者一想到生財,便是‘多取於民’不同。高拱認爲若想生財,不能只靠壓榨姓以聚斂錢財,而是應當‘開財之源’和‘節財之流’。

先說節流,高拱認爲有‘節用’和‘儲蓄’組成。所謂‘節用’,就是朝廷將每年所入算計了,纔去支用。凡無益的興作,無名的賞賜,不經的用度,都減省了。這樣不僅可以減輕百姓負擔,還能將這些節省下來的費用,及時用於救災和軍費。

至於‘儲蓄’,更是被高拱提高到‘國之大事’的高度,那麼用何種方法進行儲蓄,國家每年的收入應該怎樣分配纔算合理呢?高拱提出‘三而有一’之法,即將每年收入均分爲四,消費支出佔四分之三,節餘的四分之一用於儲蓄。這樣累計儲蓄三年,就可以達到年收入的四分之三,恰好多供一年之食。順此類推,九年便可得到供三年支出的結餘,這樣即使‘年不順成’,或遭遇荒年,也能做到有備無患,可恃不恐。

那又該怎樣‘開財之源’呢?高拱除了傳統的興修水利,限制兼併,還耕於民之外,還給予工商業和金融業以前所未有的定位。之前,‘重本抑末’一直是各朝各代所奉行的基本經濟政策,歷來爲統治者所推崇。雖然自成化以來,便有不少重視商業的呼聲,然而真正能站在執政地位上,將重商恤商見解,轉變爲全國性的實踐經濟政策的,是高拱。他認爲,農業關乎國計民生,給予其重視是應該的,但在另一方面,卻不能忽視工商業的發展。

當然,在高拱看來,農業纔是立國之本,只要人人有土地,人人勤勞作,國家纔能有源源不斷的財富。而其重商思想是在其重農思想之上產生的,他看到了農商之間的根本關係,也就是:商業自古以來就是互通有無的一個行業,如果農業取得了大豐收,但是卻沒有商人這個中介將農產品投放到市場中,那麼農民就不會獲得利益,豐年便與災年無異;如果適逢災年,也可以通過商人,將別處的糧食販運過來,農民用豐年時的獲利購買。這樣看來農業和商業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發展工商業的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帶動農業的發展。

至於如何發展工商業,高拱提出首先要提高商人的地位。上疏請求皇帝革除宿弊,不再巧立名目、濫加盤剝,任意壓榨商人,亦不得再暗索商人打點之費,不得刁難欺壓商人。對於和商人進行買賣,朝廷應當按物估價,以市場價格收購,且不得拖欠貨款,即使一時庫中乏銀,也應當從他處挪移,以保護商人的利益。並下詔各衙門,備查先朝官民如何兩便,其法安在,提請而行。

當然,高拱所指的商人,其實是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對於東南那些大商人,大工場主,他並沒有給出評價,也沒有什麼針對性的政策出臺。

具體的財政改革,由張居正操刀,其實嘉靖末年執掌戶部起,他就一直在着力推行中,只是因爲其法被徐階、葛守禮、趙貞吉這些當權老臣視爲冒進,處處加以阻撓,所以舉步維艱。但是數年下來,也在各方面有了不小的進展,此刻在高拱全面改革的大旗下,自然得以和盤托出了。

張居正的改革方案,由三大部分組成,削減開支、稅賦改革,以及幣制改革。

先說第一個削減開支,除了高拱所言的那些‘無益的興作,無名的賞賜,不經的用度’一概進行削減外,他的着手點在‘宗藩世祿’和‘冗官冗員’上。

宗藩世祿乃大明財政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已經是朝野共識了。在河南、湖廣、四川等許多宗藩密集之地,每年所收入的錢糧,甚至都不足以支付給宗室的世祿。宗室這個吸血鬼、寄生蟲,終於要把宿主的血吸乾了。

從嘉靖初年開始,禮部就提議將皇子封爲郡王,親王子封爲鎮國將軍,這種降封的辦法來減少開支。但是多因爲宗室的強烈反對而作罷。直至嘉靖末年,頒發了《宗藩條例》,才以法規的形式,對王室特權作了限制,一是削減宗祿,二是規定如果親王無後,那麼同宗不能繼承爵位,但是皇親貴族仍然享有許多的特權。

到了隆慶年間,大臣多次上疏要求修改《宗藩條例》,要求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來抑制王室的特權,但最終都無疾而終。現在高拱復出,時機成熟,張居正便果斷出手,授意禮部儀制司郎中戚元佐疏曰:

‘國初親王、郡王、將軍才四十九位,現在玉牒見存者二萬九千四百九十二位,與國初相比不啻千倍,以今年全部收入供給尚不足所需之半。故請:

一、限封爵人數。親王嫡長子襲親王,嫡庶次子許封其三,郡王嫡長子例襲郡王,嫡庶次子許封其二;鎮國將軍嫡許封其一,無嫡止許庶子一人請封;其鎮輔奉國中尉不論嫡庶只許封一子。凡不得封者,量給資、賜章服。

二、嚴繼嗣資格。宗室無嗣,不得援兄終弟及之例,亦不得以弟子嗣。親王、郡王有絕嗣者,止推一人管理府事,不得冒請復繼王爵。

三、別疏屬。國制郡王七世孫以下封奉國中尉。今後奉國中尉再傳不必賜封,止將所生第一子給銀五百兩,餘聽自便。

四、議主君。親王之女只封其三,郡王之女只封其二,將軍中尉之女只封其一,郡縣主及郡縣鄉君給祿外,其選配代,免給俸。各女婿不必另給冠服婚,一體聽其自便。

五、議冒費。冒妄子女、革爵子女、擅婚子女,自今以後所生之子女聽其自便。其擅婚子女,今後只賜名,俱不再給口糧。

其實按照張居正的想法,最好是親王嫡子封郡王,其餘子封鎮國將軍,以這種降等封爵之法,來減少日益膨脹的宗室世祿,然而隆慶不忍心,內閣也擔心會遭致宗室震動,被利用爲反對新政的藉口,所以只好分步去做。但就算是這樣,也足以讓大明窘迫的財政緩一口氣了……通過禮部和戶部的重新清點核查,查出宗室冒妄、虛報人口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一人,雖然大都是低級爵祿,但也可爲各省節省銀二百萬兩,糧五百萬石,大大減輕了多藩省份的負擔。

對於冗官冗員,張居正就沒有那麼客氣了。此時大明主要的冗員,不是來自官府,而是來自中官、錦衣和世襲勳貴武將上,他在《議裁革冗員疏》中,制定了一個計劃表,準備用五年的時間,分三批裁汰完畢,使其人數減少到國初水準。

至於財稅改革,主要就是推行一條鞭法,實行租稅折銀,但在之前,必須進行全國範圍的清丈畝,查清實際畝數與魚鱗冊之間的出入,明確每畝田地之所屬,才能談得上租稅折銀。

丈田的目的是清查隱田,張居正很清楚,這必然會觸動勳貴、官宦、豪紳的利益,引起他們羣起抵制,但他下定決心,矢志不移,堅定地將清丈運動開展下去。他寫信給各地巡撫,鼓勵他們放手去幹,‘清丈事實百年曠舉,宜及新鄭與僕在位,務爲一了百當。若但草草了事,可惜此時徒爲虛文耳。已囑該部科,有違限者,俱不查考,使諸公得便宜從事。’同時下令嚴懲阻礙清丈的勳貴豪強和清丈不力的官員。這也是張居正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除此之外,他還力主推動幣制改革,即將昔日與沈默商定,由寶鈔提舉司授權,匯聯號和日昇隆分別在江南江北發行新版寶鈔,並負責承兌。

其實張居正並不想把發鈔之權交給兩大票號,然而朝廷信用早就破產、財政極度窘迫,使他不得不將此權力下放。而且不管他承不承認,兩大錢莊發行的銀票,早就已經通行全國,現在官方承認,其實是將其納入監管範疇,所以這樣一想,也沒什麼不可接受的了。

至於軍事改革方面,則由沈默全權負責。與張居正類似,自他掌兵部以來,便已經按部就班的推進各方面的改革,其他諸如‘一尚四侍制度’、‘軍事文官專業化’、‘優待邊防官員’、‘兵部地方軍事文官對調’、‘武將子弟入學受教’之類,也都是之前已經與高拱商議完備的,徐徐推行而已。比起身處漩渦的高、張二人,他的處境顯得從容的多。

唯一引起不小爭議的是,他提出本年罷內監校閱京營,由皇帝親自舉行‘大閱’的建議。大閱,就是大閱兵,上次大閱還是在武宗朝,至今已經近五十年沒有舉行過了。一經提出,便有不少大臣反對,說此乃勞民傷財之舉,是沈默爲討好皇帝纔出的餿主意,天下能有被你大閱兵嚇住的敵人嗎?有錢還不如接濟一下邊防軍家屬云云。

然而很快,那些只知道議論的傢伙,就陷入了高拱整頓吏治的苦海中,都得靠沈默幫着搭救呢,哪個還敢惹他?所以再沒了反對聲。而隆慶皇帝,雖然對各種改革方略漠不關心,卻獨獨對‘大閱’十分感興趣……一方面,京城連年警訊,讓皇帝不得不重視邊防,另一方面,能有次披戰袍、跨駿馬,裝一回大將軍的機會,對於形同被圈養在深宮的皇帝來說,實在是太刺激了……

於是下詔,要在秋季舉行大閱。詔令傳開,各路將帥無不振奮,紛紛加緊操練,力求到時在皇帝面前,壓倒羣僚,大大的露一把臉。

而沈默這邊,也開始加緊籌備軍資,他提請高拱同意,在兵部武庫清吏司,增設一名郎中、兩名員外郎,以及主事四名,作爲吳兌的副手,專管兵工總廠之生產。並下了死命令,必須保質保量的完成兵部下發的生產任務。

在生產動員會上,他對與會的官員和兵工廠負責人明言,這些甲具軍械都是要上戰場的,到時候哪家的出了問題,必定嚴懲不貸。爲了保證質量,他還下令武庫清吏司的另一名郎中,必須對所有入庫軍械進行嚴格檢驗,不許一件不合格軍械入庫,否則定斬不饒。

聽了沈閣老殺氣騰騰的訓話,衆人都知道他是要動真格的了,誰也不敢再糊弄了。作爲生產方代表出席會議的成國公之弟朱希孝,不得不提出,兵工廠上下很願意爲驅逐韃虜貢獻力量,只是若按照最高標準生產的話,所需的費用就會激增,原先下撥的生產款遠遠不夠。

“差額我已經算過了,”沈默看着朱希孝道:“是八十萬兩,這筆錢,兵部會分三次,在半年之內支付的。”

徐文璧本想獅子大開口,卻沒想到沈默早就把他們的生產成本,利潤空間全都摸清楚了,只是這樣一來,工廠賺得太少,實在沒搞頭。

“只要能按期按質完成,”沈默淡淡一笑道:“兵部會額外再獎勵衆位二十萬兩。”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可能的。

聽了這話,一衆工廠主都無異議了,朱希孝訕訕笑道:“雖然不太夠,但爲國分憂,責無旁貸,這個差事,我們接了。”

分割

保證,從現在到結束,再沒有這些枯燥的東西了。另外,還有一章哈。

第367章 抄家第504章 瓦全(下)第143章 過河拆橋第721章 五路財神殿(上)第880章 逆天(中)第786章 爭執(上)第182章 阿蠻第743章 制勝之道下第548章 氣氛不算融洽第181章 王翠翹第278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第753章 玉芝壇(上)第807章 審訊(中)第8 九六章 丁憂(中)第746章 覆滅中第427章 狀師與縣令第836章 最後的亂鬥(中)第485章 喪心病狂第851章 對決(中)第292章 報仇鳥……第806章 驚變(下)第一二八節第350章 修史第309章 現世報……第181章 王翠翹第785章 內閣(下)第916章 朕的江山朕做主!(中)第757章 除夕——月窮歲盡之日(下)第623章 師生第781章 西風破(上)第781章 西風破(中)第856章 閣老的心(中)第766章 宮車晏駕(下)第842章 千騎卷平岡(下)第262章 聘禮第121節 至一二二節 奪魁(上)第269章 天下奇聞第916章 朕的江山朕做主!(中)第797章 東風吹 戰鼓擂(中)第326章 嘉靖的御膳第795章 不如歸去(上)第753章 玉芝壇(上)第427章 狀師與縣令第308章 夢醒時分第865章 返京(下)第808章 意外(中)第163章 鐵柱隊長第817章 坑爹(中)第一二八節第902章 南風(下)第529章 又逢秋闈時第811章 審(中)第736章 潤物無聲(上)第827章 路在何方(中)第8 九三章 夜宴(上)第8 九六章 丁憂(上)第827章 路在何方(下)第917章 暴起(下)第914章 日升隆(上)第53節 李縣令(中)第767章 《登極詔》(中)第736章 潤物無聲(下)第790章 京察大計(中)第27節 會稽縣衙(下)第640章 抱一第881章 火中取栗(下)第725章 亢龍有悔(中)第455章 扶乩第117節 新任知府(下)第320章 面聖第78節 賣與立(下)第250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第586章 真兇第517章 遍地高手第56節 小還鄉(中)第114節 府試(下)第303章 天下震動!第728章 成敗轉頭(下)第141章 書生有用!第230章 那一吻的風情第42節 巧匠(下)第190章 兩戰兩勝!第634章 菜鳥初養成第123章 奪魁(中)第454章 大雪小雪又一年第919章 殺(下)第589章 異曲同工第274章 倔強的鬥士第524章 煉丹第8 九一章 桃花依舊笑春風(上)第914章 日升隆(下)第900章 大時代之風起青萍之末(下)第222章 二桿子救駕第812章 逼宮(中)第299章 此心安處是吾鄉第793章 唯一的大佬(下)第827章 路在何方(下)第808章 意外(上)第827章 路在何方(上)第778章 射天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