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南京之亂(上)

舉了一圈的例子,沈默爲何獨獨漏過了最有說服力的陳洪?這正說明他政治上的成熟,因爲朝廷從未承認過先帝南巡時遭遇叛亂,陳洪的罪名自然也不該擺上檯面。但此事所去不遠,隆慶在那段時間也是擔驚受怕到了極點,讓沈默這麼一說,怎能不想到陳公公的音容笑貌呢?

自古有訓,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然而實際經驗告訴我們,良藥不一定苦口,忠言亦未必逆耳。道理淺顯,人總是愛聞讚美之辭,褒揚之話,卻不願聽聞貶斥之語、逆耳之言。這是人生而俱有的特性,尤其是對心智不堅定,沒有大氣魄者,更是如此……比如隆慶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對於先天有些遲鈍的皇帝來說,太講究勸諫的藝術,甚至藝術到難以讓對方理解,講不清要害,卻又很難見成效。該說的話還是必須說明白,所以沈默藉着下棋,先讓隆慶開心,然後再接着一步昏招引申出去,告訴皇帝並不是身邊的人,就一定是可靠的。

聽了沈默的話,隆慶低頭尋思良久,方纔道:“沈師傅是在說朕,不該什麼都聽近侍者的嗎?”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皇上最近確實對外廷有些疏遠了。”沈默輕嘆道。

“可是你也看到,他們是怎樣欺負朕的”隆慶突然拿起一枚‘砲’,面色微微漲紅,有些激動道:“都說朕是口含天憲、乾綱獨斷可真是這樣嗎?未盡然朝堂上,他們一個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甚至公然對罵,完全不把朕放在眼裡朕一開口說話,不管好壞,一定會被他們引經據典的橫加指責。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說話了,看你們還能怎麼樣?”

“沒想到不說話也有不說話的罵法”隆慶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沒處撒,今天終於得以發泄道:“他們又嚴厲指責朕臨朝淵默、心不在焉,長此以往,必然大權旁落這真是讓人無路可投了——朕都不說話了,讓他們去罵街,竟然還是鬧到了我的頭上,說話也罵,不說話也罵,到底要朕怎麼樣?”說到這,隆慶都要痛苦的掉下淚來了,死死捏着那枚棋子道:“朕這個皇帝當得窩囊啊,想給妃子們買點首飾做禮物,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然而戶部尚書卻一口回絕,說你買可以,我不出錢”

“朕是一文錢沒撈着,還惹了一身臊,言官們不知從哪裡知道了這個消息,紛紛上書彈劾朕這是奢侈浪費的亡國之舉”隆慶眼圈通紅道:“他們貪污受賄,不亦樂乎,卻非要朕做個清心寡慾的古來賢君,這算什麼爲臣之道?”

“若不是有你從南洋找的銀子,朕怕到現在還沒錢給妃子們置購首飾呢……”隆慶委屈的要掉下淚來:“不給錢也就罷了,畢竟這也算是爲國節約。然而朕想回去裕邸懷舊、去京郊散心遊玩,他們卻以安全爲由,阻止朕出宮門一步,大有把我當豬崽圈養起來的勢頭甚至,連宮闈私事也要拿出來,堂而皇之地論上一論,正氣凜然地講些道理。想這班浩氣凜然、憂國憂民的言官,放着諸多政事的弊端不去關注,偏將目光聚焦於朕的家長裡短,說三道四,這般與村婦何異?”

沈默知道隆慶情緒正激動,所以什麼也不說,只是安靜的坐聽。

“但這些都是小事,朕以國家爲重,都能忍耐。”隆慶深深呼吸幾次,平復下心情道:“可他們真的也以國爲重嗎?朕對裕邸幾位師傅可是十分了解,尤其是高師傅,朕深知他的大才大德,對他是絕對的信任,然而他竟然在沒有什麼過錯,更沒有有犯國法,竟被那些人羣起攻訐,不死不休;郭閣老清正的大名,朕在裕邸時便深有耳聞,卻也被他們沒有底線的潑污,結果雙雙黯然下野……”說着他把手中的棋子往棋盤上一扔,沉聲道:“朕懷疑他們,已經成爲某些人排除異己的工具了”

沈默背後一陣冷風吹過,他感覺渾身毛孔倒豎,那顆處亂不驚的大心臟怦怦跳動起來……原來皇帝對言官和徐閣老,已經到了怨念深重的程度

面色瞬間數變,沈默很快恢復平靜道:“確實有些言官立身不正、譁衆取寵,但皇上也不能一棒子打翻一船人,太祖皇帝授重權予言官,命其上可規諫皇帝、糾察百官,下可巡視、按察地方吏治軍政,可以說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和言事範圍之內,他們甚至可以風聞奏事,而不受追究聖祖英明遠見,所思所想都是爲了大明的長治久安,爲了他的子孫後代能江山永固,皇上,您覺着自己比太祖若何?”

“米粒之珠安敢與皓月爭輝?”說到自己的老祖宗,隆慶坐直了身子,道:“太祖皇帝的設置,當然是爲兒孫好了。”

“皇上能如此理解,想必太祖在天之靈,也會無比欣慰的。”沈默正色道:“他老人家爲了使其勝任,規定朝廷選擇言官,一是必國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須正派剛直,介直敢言;三是學識突出,通曉政務。除此之外,還須具備一定的仕途經歷,歷練穩重,甚至對年齡、出身都有嚴格的要求,就是爲了選出忠耿幹練之臣,操此監察重柄,爲陛下看好家業啊”

隆慶終於動容了,他被厭惡迷住了心頭,一直以爲言官是羣一無是處的綠豆蠅,現在拋去成見一想,國家確實離不開他們。

見皇帝陷入沉思,沈默也不着急,輕啜着微涼的茶水,靜等他自己想明白。

良久,隆慶終於定下神,聲音有些沙啞道:“朕確實有些不對。”

“言官們錯的地方更多。”沈默趕緊爲皇帝挽回顏面道:“因爲歷史原因,科道也是良莠不齊,許多沽名釣譽、狗苟鑽營之輩,也混了近來。爲了出名,爲了討好,他們玷污了言官的莊嚴與神聖,必須要淨化一番才行。”

聽了這話,隆慶心裡舒服多了,望着沈默道:“朕要是有沈師傅一半,哪會搞成現在這滿地雞毛?”

“皇上要折殺微臣了。”沈默哪敢接受這份讚譽:“皇上簡穆克己,有文帝之德,臣能生逢明主,實乃最大幸事。”

“那今天這事情怎麼辦?”隆慶重又高興起來,道:“朕全聽沈師傅的。”

“皇上的威嚴重要,”沈默輕聲道:“那石星既然打了,他就是錯了……以藐視君上的罪名把他降職外放吧。”

“善。”隆慶覺着這個順耳啊,他還擔心沈師傅會偏袒那些言官呢。又問道:“那……監軍的事兒該如何處理?”頓一下,小聲道:“太祖爺編的《會典》裡,確實是有中官監軍的。”

“嗯……”沈默知道,只要是個皇帝,就可能對兵權放任自流,也許自己可以一時打消他這個念頭,但隨着隆慶御極的年月增長,他還會再次萌生這種想法,到那時誰也無法改變,且他還會因爲今日之事,對自己產生猜忌。

和兩代帝王打了十餘年交道,沈默如果還看不清皇帝是種什麼樣的生物,那他得得多重的左傾幼稚病呀?

其實宦官乃是皇權的派生物,他們並不像文官那樣,擁有獨立的人格,可完全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所謂的宦官弄權、濫權、專權、貪賄、搜刮、盤剝……等等原罪,不過是皇權的負面延伸,他們是皇帝原始慾望的實現者和替罪羊,儘管他們有時也會失控,甚至會反噬,但皇帝還是更願意相信這些自幼長久陪伴他們的太監。因爲比起那些滿腹孔孟子曰、滿口仁義道德的大臣來,他們更體貼、更能無原則的逢迎皇帝,讓皇帝感到快樂,這就足夠了。

只有像先帝那樣,真正見識過正德年間的閹禍的皇帝,纔會對太監一直保持警覺,而隆慶這種心軟面軟耳根更軟的主兒,從哪方面看,都是太監們的樂土。想把他們徹底擊敗,幾乎難比登天……至少在這個微妙的時期,沈默還需要依仗宮裡一二,所以更不會把他們往死裡得罪了。

心念電轉間,沈默便想通了其中的利害。

見沈默沉默不語,隆慶以爲他是反對的,便頗爲不安道:“其實這都是他們給朕出的主意,師傅要是不喜,朕就不派監軍了。”

“呵呵,皇上誤會了。”沈默趕緊搖頭道:“臣在想個兩全其美的法子,既能避免其害,又能讓皇上安心。”

“宦官監軍的害處很大嗎?”隆慶惴惴問道,畢竟他也只是憑本能,覺着還是用宦官更放心。

“宦官掌軍有五弊——佔役買閒、侵蝕軍實、避敵殃民、扼制大將、謊報軍功。”沈默淡淡道:“這都是敗壞軍紀,侵蝕軍力的惡疾。如果皇上想見到大明重振二祖雄風,不再每年都聽到戒嚴的警鐘的話,就必須避免這五條。”

“哦……”隆慶面色凝重起來,他自從當上皇帝以來,唯一一次出京,便是去祭陵。那是他與徐階的交鋒中,爲數不多的一次勝利,還是因爲百善孝爲先,徐階不好阻止。但徐階還是看穿了他的畫皮,知道皇帝其實想要拜陵,無非是做了一年的皇帝,沒能出過皇宮,實在悶的慌,於是以拜陵爲藉口出去巡遊玩玩而已。便說皇上拜陵可以,但是不可以藉此在途中巡遊,否則就是對列位祖宗的不敬。隆慶雖然心中叫苦,但是也沒理由反駁,畢竟那會顯得自己,對列位祖先不夠誠心,於是他也只能忍了,只去拜陵,不做任何其他的遊玩的事宜。

終於得以放風的皇帝,在沈默等一干大臣的陪同下,來到了天壽山。沈默倒是比較支持皇帝出來透透氣,但不會放過這個,進行現場教育的機會。於是就在成祖陵前,他引導隆慶實地觀察,使他終於直觀的瞭解到,原來戰爭的前線,離京城是如此之近。通過這次,隆慶終於明白了,當年成祖把都城遷到北京,以天子守國門的重要意義,回來以後,這個悠閒的懶皇帝,就對邊防事宜特別上心,沈默這次軍改能如此順利,跟皇帝的大力聲援是分不開的……雖然隆慶並不能提供什麼實際的幫助,但他態度一堅決,那些勳貴世家就沒有叫苦求情的機會,只能乖乖聽從安排了。

“那師傅的兩全之策安出?”隆慶想不明白,只好發問道。

“其實說白了,皇上讓太監監軍,是爲了監督武將不要亂來。”沈默從容對道:“但宦官本身也是一股政治勢力,如果不受約束和監督,也一樣會亂來。”

“是這個道理。”隆慶點頭道:“那如何監督呢?”

“一是嚴格限制監軍的數量,京營定額三人;二是嚴格限制他們的權力,嚴禁他們經手軍資、插手軍政,發現問題只許上報天聽,不許擅自處理;三是設立監軍御史,兩者職權完全相同、互爲監督,如果發現對方有貪瀆行爲,都可以向皇上提出彈劾……”沈默說着,看看隆慶道:“但雙方很可能各執一詞,所以如何判定孰是孰非,是個大問題。”

“對。”隆慶點頭道。

“最佳裁判,當然是皇帝無疑,微臣相信皇上肯定會以江山爲重,不會偏袒一方,但難保後世子孫,不會因爲親疏有別、偏聽偏信,讓這套制度變成兒戲。”

“有道理,”隆慶摸摸下巴道:“那朕就規定,在判定是非之前,給雙方各一次面陳內情的機會,任何人不得阻攔。在雙方陳情之前,不許先下結論。”

“英明無過於皇上。”沈默的馬屁馬上跟上:“此法若爲萬古不易之制,則皇上可高枕無憂,軍隊也可少受其害。”

“那快快去草詔吧,”隆慶開心道:“終於解決了一樁大心事。”這才感到腹中飢餓,掏出懷錶一看,已經十二點了,便下地穿鞋道:“先陪朕用膳再回去吧。”

“恐怕來不及了。”沈默苦笑道:“微臣下午還要去豐臺大營呢。”

“那不留你了,晚了今兒就回不來了。”隆慶把沈默一直送到外面,拉着他的手道:“快去快回,今兒中秋節,朕本打算設宴款待羣臣,可惜徐閣老說太浪費,只能改成家宴。你可得來陪朕過節……”說着興致頗高道:“把夫人和孩子也帶來吧,團圓節豈能把你們分開?”

“愚婦犬子不懂禮數,怕掃了皇上的雅興。”沈默輕聲道。

“唉,太見外了。”隆慶大搖其頭道:“今晚沒有外人,只有皇后、李妃、還有太子……他不和你那老三是小同學嗎?叫一起來,人多了熱鬧嘛。”

“那微臣只有斗膽從命了。”沈默這才應下。

待他走了,馮保才湊過來道:“主子,該用膳了,不敢打擾您和沈相,菜都重做兩遍的。”

“熱熱不就行了。”隆慶皺眉道:“這得浪費多少銀子?”

“瞧您說的,歷代的皇帝都是吃龍肝鳳髓,一餐上百兩銀子。到了您這兒,改成八菜一湯不說,還要熱着吃的話,”馮保泫然欲泣道:“知道說您節儉,可外人還不知怎麼說我們做奴婢的,如何苛待了主子爺呢。”

“算了,”隆慶心中感動,剛產生的對太監的幾分惡感,旋即便消融了一半……人心都是肉長的,要是有人這樣像對祖宗一樣伺候你,你也一樣:“下不爲例吧。”

伺候着皇帝用完了午膳,再將他送去某位嬪妃的宮中,馮保便得到了難得的空閒……從現在開始,由這裡的管事太監伺候,他便交代一聲,往司禮監走去。

‘估計那兩個貨都要望眼欲穿了吧。’想到這,馮保不由心中冷笑道:‘真是蠢貨,仗着皇上的寵愛,就肆意妄爲,還淨給皇上惹麻煩,我看惹得皇上厭煩的日子不遠了。’他彷彿看到閃閃發光的司禮監寶座,正在向自己招手,心情不由大好。

但當到了司禮監的院子前,他已經完全恢復了從容淡定,看都不看跪在院中的王本,便邁步進去正廳。

最後非但沒超越別人,反而被人超越了,嗚嗚嗚……不過是我活該,懶惰應該遭到懲罰的,但還是感謝大家的票票支持,俺八月份會好好幹的,真的。

第867章 寡人有疾(下)六二六章 預測帝第539章 攻勢第206章 願君得一有情人,白頭不相離第577章 餘澤第133章 中秀才難乎?第841章 西北望(上)第760章 較量(五)第163章 鐵柱隊長第732章 幕僚(上)第697章 連環鴛鴦陣!第344章 金殿傳臚第830章 名師高徒(下)第四五二章第354章 四隻狼第519章 廷推第331章 窮則思變第905章 中隱(下)第550章 寡人有疾第569章 殺人第813章 神劍出鞘(下)第138章 姚長子第820章 公祭(下)第625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下)第913章 金融之戰(中)第409章 空城計?第874章 賓天(上)第836章 三雞報曉(下)第557章 三諾!第785章 內閣(中)第875章 奇怪的沉默(下)第864章 會盟(上)第248章 正面的較量第44節 第二道題(中)第69節 極限(下)第62節 傳說中的沈氏族學(中)第497章 最後的陰謀第66節 較量(下)第829章 高老三又回來了(上)第538章 大風起兮!!第779章 卷平岡(中)第533章 老而不死第783章 廷推(下)第152章 浙江巡察第320章 面聖第582章 兇手(下)第864章 會盟(中)第521章 推銷第800章 多事之秋(下)第257章 朋友第644章 帝王心第593章 大耳賊第622章 搶戲第396章 霸王槍第191章 王江涇大捷第794章 最後的午餐(下)第824章 不如歸去(上)第914章 日升隆(下)第677章 父親第849章 峰與亭(中)第414章 債轉股與證交所第805章 希望(中)第352章 西出陽關無故人第221章 喝完油湯茶,弟兄們抄傢伙第664章 淮安知府第902章 南風(中)第383章 府尊大人的一天第747章 平定上第762章 審判(中)第731章 定風波(上)第471章 誰上誰的船第765章 大限(中)第834章 時不我待(上)第866章 氣象(中)第772章 言官們(下)第807章 審訊(下)第134章 簪花宴第824章 不如歸去(上)第79節 祝福(上)第595章 上法場!第742章 經略大人的心思(中)第881章 火中取栗(下)第739章 聚和堂(上)第548章 氣氛不算融洽第307章 夢裡不知身何處第487章 不如歸去第728章 成敗轉頭(上)第238章 有志向的男人第127節 喬遷之喜第31節 潮生,我們支持你!(上)第163章 鐵柱隊長第586章 真兇第872章 明爭(上)第886章 願在法場證菩提(上)第475章 活見鬼第918章 驚變(中)番外篇十年一第四五二章第394章 敬酒第847章 來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