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快意

對皇帝的奇思妙想,宮中人均已處於見怪不怪的態度了,也沒什麼好阻止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下,皇帝是否御駕親征,那不是後宮中人可以插嘴的,阻止他的事情應該交給文臣們來做。後宮人若是隨意開口,指不定還要被文官們詬病呢。

當然,道理是這個道理,可很多時候道理敵不過感情,仁孝、誠孝兩位皇后,都離後宮不得干政很遠,也是賢名遠揚,誰讓她們那個時代不一樣,和丈夫、兒子的感情也不一樣呢?現在太后和皇帝的關係都冷淡到這份上了,還怎麼出聲?至於太妃,說過一次就被打臉教訓了一番,自然也是偃旗息鼓,不會有什麼多餘而且無用的勸說。

唯獨比較擔心的,便是皇后和宸妃了,兩位女眷應該私下都勸說過皇帝,也都因此遭到冷遇,可能還被斥責過一番,無奈之下,只好聯袂來請太后出面,打消皇帝荒唐的念頭。

雖然太后、皇帝關係冷淡,皇后對此心知肚明,但該來的時候都有來,該表示的時候也從不曾怠慢,禮數上從無虧欠,因此,婆媳的關係還是比較緩和的,也不是那等無法打開心扉說話的僵冷關係。皇后這會兒心事重重,也是有些病急亂投醫的意思,坐下來沒一會,便抹起了眼淚。“怎麼都勸不回來,好像是早就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出去親征。”

萬宸妃也在旁幫腔,“只說是歷代皇帝都曾在沙場上經歷過血火,他也不能例外……不論妾怎麼拿澶淵之盟的事例來勸說,大哥都不肯聽從。反而以爲妾作不祥之語,反過來責罵了妾身。”

這個比喻的確不恰當,皇后聽了,也沉下臉來,有些不高興地瞥了萬宸妃一眼,不過,她性格柔和,卻也不曾出口責罵什麼——這已經是很不快的表現了。

萬宸妃望了皇后一眼,似乎便已經把她的想法給看了出來,便又進一步解釋,“宋時遼發大兵攻宋,真宗皇帝臨前線督戰,士氣激揚,故能保住北疆不墜,不必遷都。真宗後以此爲得意事,大大褒獎了力主此事,挽回大宋半壁江山的寇準。可即使如此,數年後,王欽若相公不過是寥寥數語,說寇準這是: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此後寇準終身再未得重用,可見真宗對此語也是深以爲然。試想以真宗力保北疆的功績,事後再思及當時親臨澶州一事,亦是以孤注一擲視之。若是當時城破,又待如何?”

“本朝幾位先皇,雖然都是戰績彪炳,但當時北虜力已弱,我朝勢強,此出猶如是痛打落水狗。如今的瓦剌如同剛長成的狼崽子,這番含恨叩關,也可說是也先本人多年所欲。大哥自少長在宮中,從未上過戰場,先帝昔年領軍出兵以前,不知隨着文皇帝南征北戰去過了多少地方,饒是如此,天子親自領兵,也沒少吃勸諫。”萬宸妃侃侃而談,“凡出兵,須先預不勝,可御駕親征,卻是許勝不許敗。古來未見有仗是隻能勝不能敗的,便是經年老將也未敢如此放言,又何況大哥即使英明神武,也從未真正上過戰場呢?”

她引經據典,觀點實際、道理清楚,一番話完全體現了她的見識水平——一樣的話,錢皇后是絕對說不出來的。徐循不禁和太后對視了一眼,都是看出對方心裡想法:當時兩人都許萬氏堪爲皇后,其實這看法並沒有錯……錢氏都做了幾年皇后了,和萬氏比,水平依然有差距。

不過,皇帝卻也是絕對不會聽從萬氏勸諫的,徐循問道,“皇帝聽了你的說話以後,是否反而動怒,將你狠狠訓斥了一番?”

錢皇后進宮不久,便是忍不住眼淚般哭了起來,萬宸妃雖然也有委屈之色,但還保持了冷靜的態度,訴說完此事,她試探般關注着太后和徐循的表情,聽了徐循問話,彷彿是若有所悟,突然也有幾分沮喪地吐了一口氣,低聲回道,“是,大哥很是生氣,奴賠罪許久,方纔讓大哥息怒。”

錢皇后卻未對萬宸妃的受挫露出喜色,她也有一樣的遭遇,“媳婦這兒也是一樣,只是提了幾句擔心大哥的話語,便被大哥斥爲婦道人家,沒有見識。宮裡周妹妹、劉妹妹,也都是如此。”

畢竟都是皇帝嬪妃,在這件事上的利益是一致的,全都不希望他出去冒險。只是由錢皇后、萬宸妃作爲代表過來說話而已,徐循看了太后一眼,見她猶未有說話的意思,便道,“看來,大郎已經是下定決心了。聽說朝中也是反對聲連連,但他都不加理會……即使我等說些什麼,怕也難以動搖他的念頭。”

萬宸妃蹙眉道,“雖說如此,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這等險卻是不可以冒的。大哥只說我等精銳數十萬,瓦剌能戰之士不過五萬,數倍於敵,必無不勝之理。可戰事若是這麼簡單就好了,妾身家中也是有人上過陣的,從沒聽說能以人數判斷勝負。若是如此,宋代國力數倍於遼,人口也是一樣,又怎麼會連國土都無法保住?此事無論如何也該阻止大哥,否則,勝固然還好說,若是大哥敗了,只怕連國本都將動搖,今後對上瓦剌,我朝天兵將再無勇氣。”

她雖然沒有明說,但態度已經是很明顯了——非常不看好皇帝的領軍能力,覺得他出去後的勝算很低,泰半是要敗的。更有甚者,已經是爲皇帝落敗以後國朝的命運擔憂了。

畢竟是官宦女兒,從小飽讀詩書,才二十歲上下,就已經能看得這麼深遠了。同樣年紀的錢皇后便只能是哭着附和,徐循心裡也是有些感慨:可惜了,皇帝長子,卻偏偏是爲人憨直的周妃所生……

周妃和皇后關係如何,只看她雖然生育了皇長子,今日都不帶她來求太后,便是可見一斑了。說起來,宸妃也生的是皇次子,皇后都肯帶她來,這就是個風頭被蓋過了都不計較的軟和人,周妃能和她把關係處成這樣,可見爲人了。

她微微搖了搖頭,也不說什麼了——爲太后說幾句話,算是盡過情分,接下來該怎麼應對,那是太后自己的事。

太后也不知是怎麼想的,一直都是沉默不語,錢皇后和萬宸妃都快沒話說了,才道,“國朝祖訓,后妃不得干預政事,你們怕是還不知道這話的份量。當年皇帝年幼,太皇太后與我也都沒有臨朝稱制,自然是有原因的。領兵出陣這是大事,皇帝智慧,深如淵海,必定是早有盤算,即使一開始偶有小敗,那麼多名將扈從着呢,也有深悉軍事的宦官跟隨在側,難道這些人個個都是廢物不成?一旦不順,皇帝自然會向他們諮詢。雖說不算勝先算敗,但也沒有杞人憂天的道理。此一戰,可能不能贏得多漂亮,但終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若是毫無勝算,就是殺了內閣也不會同意出兵的……爾等真以爲這是王振的胡鬧麼?即使看似胡鬧,背後也都是有道理在的,朝堂上的事,還是別管得太多了。”

前面的廢話基本可以不必聽了,重點是後頭的信息:太后也不看好皇帝,認爲開始必敗,但看好戰局終究不會太糜爛。畢竟瓦剌竄起不久,國朝這裡卻是精兵強將,而且還有很多專家參贊,皇帝失敗一次後,銳氣一挫,腦子也會清醒下來,到時候讓專家出手,收拾瓦剌還是很簡單的。

這一層意思說得比較明白,正常宮廷中的成年人都能聽懂,比較隱晦的是第二層意思:此次御駕親征,皇帝非常固執,並非是爲王振撐腰,反而是王振爲他張目。包括點起數十萬大軍去對付瓦剌,都不是認爲瓦剌值得這麼多人。

無非就是親政幾年,威信未立,聲望不高,駕馭羣臣也感到吃力,所以要借瓦剌的鮮血,來爲自己立威罷了。當他大勝回朝時,聲望必然上漲,到那時候,還愁壓不倒內閣,壓不倒羣臣?

任何政治行動,都是有目的、有意義的。皇帝如果只是心血來潮想出去玩玩,那麼也不會這麼固執。正是因爲有了全盤計劃,才容不得旁人說嘴,不論是愛妻愛妾,還是養母庶母,除非給他一個更簡單的刷聲望辦法,不然這一仗肯定得御駕親征,根本就沒得商量。

皇后似懂非懂,還是央求了幾句,才失望地住了嘴。倒是萬宸妃似乎是懂得了許多,美目流轉,隱隱有深思之色,卻是不再懇求了。

第二天,她私下來求見徐循。

“太妃娘娘素來是以敢言耿直聞名宮中。”在開場的寒暄後,萬宸妃也是開門見山。“妾如今也是舉棋不定,因此特來請教……娘娘以爲,大哥的盤算,有幾分把握?”

畢竟是心思穎慧、皎然不羣,宸妃的嘉號,她當得起。

望着萬宸妃如同晨星般明亮的雙眸,徐循禁不住微微地嘆了口氣,忽然間,她明白了二十年前,章皇帝欲改立皇后時許多人的心態。——看透了太后計劃卑鄙處的,又何止她一人?只是也許多數人都同她如今一樣,失去了將一切說破的青春銳氣,也早就沒有了堅持己見的底氣。

現在的情況,甚至比當年還糟幾倍,可她還有什麼不平則鳴的心情?現在的那個人,也不會把她的看法當回事……肯聽她說話,爲了她的言語而喜怒的那個人,早也已經不在了。

鴛鴦失偶、鴻雁折翼,本就是人間至慘的事,不是當時痛過就算——在當時那天崩地裂的疼痛過後,留下來的傷口永遠也不會真正癒合,看似是忘了,甚而連自己都以爲忘了,那個人的音容笑貌,也早已被時間模糊,唯有對景時偶然一痛,才讓人明白,原來這鮮血,從未停止流淌。

“一成也沒有。”她壓下了感觸,坦白地說,“和你一樣,我也覺得他絲毫沒有當統帥的才具和經驗。如果此戰由他統領,那肯定必敗。”

“既然如此——”萬宸妃挑起眉毛,作出了詢問之色。

“這個道理,其實不止我明白,”徐循道,“太后也明白,甚至羣臣都明白。但是不讓他去,第一個辦不到,第二個,他也不會安心。”

只有讓皇帝去了,在現實的操作中明白地知道自己的缺憾之處,他才能知道自己的計劃有多天真。才能情願把事情交給專家來做——武事上是宿將,文事上自然就是閣臣。可能也就是抱着這樣的念頭,內閣纔沒有反對到底,最終讓步同意親征。

萬宸妃沒有驚異之色,顯然是早想到了這一層可能,只道,“難道……難道就不能和大哥說實話嗎……好好地說,大哥也未必會不諒解……”

“我知道你想問什麼。”徐循說,“不錯,我從前是說過實話,和章皇帝……想必,你也是聽說了往事,才誇我有個耿直敢言的名聲。”

她不禁自失地一笑,“不過,人和人是不一樣的。章皇帝聽得進去,我才說,如今的大郎嘛……只能說,若你想學我當日行事,可不要以爲,一定會是當日一般的結果。”

她說穿了萬宸妃的想法,萬宸妃卻也不顯得訝異,只道,“啊,娘娘看出來了。”

又是沉吟了片刻,方問,“那,難道娘娘當日行事時,已經是算定了先皇必定會反而因此看重娘娘的品德麼?”

很多事,後世傳來是美談傳奇,彷彿徐循爲胡皇后仗義直言,必定會令章皇帝不怒反喜,‘從此越爲看重’。只有在宮廷中生活的人,纔會對當年的故事不斷多想,提出自己的疑問。

徐循搖頭道,“當年說話時,我抱定必死決心……也沒想過最終能安然無恙。”

“那娘娘又是爲何——”萬宸妃有絲不解。

“無它,就圖個快意而已。”徐循說,“當時覺得非那麼做不行——就這麼簡單。”

“我明白了。”萬宸妃露出釋然之色,“如文成公所言: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她也露出了笑容,又給徐循行了一禮,便起身告辭。

一直侍奉在側的韓女史也有幾分好奇,“也不知宸妃會做到哪一步,纔算是無愧於心。”

“你覺得呢?”徐循反問。

韓女史尋思片刻,“會過來求問您,在奴婢看,已算是無愧於心了。”

“是啊,不過她自己覺得怎麼才能算,那就不知道了。”徐循也嘆了口氣,“各人有各人的心思,就這個無愧於心,心之如何,也是千奇百怪,誰能說得清楚呢。便是我自己,到我這個年紀,覺得現在已算是無愧於心了,可若是年輕時,只怕即使知道於事無補,那話也非得說出來纔是甘心吧。”

“也沒準真就給說成了。”韓女史半開玩笑——多少還是帶了點希冀,“畢竟,宸妃如後宮,便如當年孫貴妃如後宮……”

一樣都是處處特出,寵冠後宮,真要計較的話,也都是曾有被立爲皇后的大希望。若是後宮女子能夠干預朝政的話,也必定是要這樣的妃嬪,纔夠資格了。

徐循卻是搖了搖頭,“說不成的。先皇和大郎有極大的不同,這一點你不明白。”

“卻又不同在何處?”韓女史也有幾分好奇。

“先皇的心裡有很多人,當年後宮風雲,不是因爲他愛得太少,恰恰是因爲他愛得太多了。”徐循輕輕地嘆了口氣。“皇帝心裡,卻只有自己,後宮熙和,不是因爲他愛得夠多,而是因爲他誰都不愛……在他心裡,最重要的人,始終都只有他自己。他永遠都只能看得到自己,這樣的人,又如何會聽得進別人對他的評價?萬氏多半也是心知肚明,她若去勸,只怕要折損不少情分……該做到哪一步纔算是無愧於心,就看她自己了。”

不數日,宮中果然傳出消息——萬宸妃因觸怒皇帝,被罰閉門思過三月。當然,較之徐循當時直接被打發去南內的做法,此等處置,已算是輕縱了。

連萬宸妃都是這麼個待遇,宮中再無人敢於相勸,朝臣更是早死心了,三軍郊祀,太廟誓師……皇帝就這樣順暢地踏上了前往成功的旅程,帶走了京城附近的絕大多數精銳,去實現他心中揚威於國門之外的夢想。

事後算來,他的美夢連二十天都沒有做滿。

作者有話要說:歷史上土木堡事變的動機肯定不是我解讀的這樣,我這還算是給英宗美化了點,事實真相可能要更爲愚蠢,更沒邏輯更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