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暗影

皇城,南海,瀛臺。

曾經的穎王妃,如今的謀逆罪人家眷張夫人正在喝一碗苦藥。喝完了之後,連侍女遞上來的蜜餞都不想用了,直接揮手把人打發了下去,自己軟軟靠向引枕,只覺得這病怏怏的身體真是累贅,害得她半輩子受苦。

前穎王世子高鉅恭敬地奉上一碗茶水:“母妃,您嗽嗽口吧?嗽了口會沒那麼苦。”

張夫人溫柔地笑看了兒子一眼,依言拿過茶水嗽了口,高鉅又連忙奉上了痰盂,等放下痰盂,他又接回了茶碗,起身走到母親身後,替她捏肩膀,力道不輕不重,恰到好處,已經是侍候得熟了。

他們母子在瀛臺已經待了一年多的時間,整日相處,母慈子孝,高鉅有無數盡孝的機會。橫豎他在這裡也沒別的事可幹,爲母親侍疾的活計,可不是幹熟了麼?

張夫人享受着兒子的孝道,只覺得心下平和安寧,卻還不忘提醒他:“你又忘了,怎麼還叫我母妃呢?應該叫母親纔是。”

高鉅手上的動作慢了一慢,默然不語。

張夫人自然明白兒子心裡在想什麼,嘆了口氣:“我都不在乎了,你替我委屈什麼?叫母親也沒什麼不好,反而顯得親熱些。”

高鉅低着頭:“這是您該有的體面。皇上也不曾下旨奪了您的王妃誥命,我憑什麼不能叫您母妃呢?”

張夫人苦笑:“我的王妃頭銜,還有你的世子名份,都是從你父親處來。他已然因罪被廢,不再是穎王,那世上又何來穎王妃與穎王世子呢?皇上仁厚。我們母子卻不該不知進退。”

高鉅含恨道:“從前他風光時,我們不曾沾過光,還要天天擔驚受怕,生怕什麼時候就被那賤人和她的兒子暗中害了!即使他真的坐上了那張椅子,於我們母子也無甚好處。可他壞了事,我們就要跟着受連累。這叫什麼道理?!”

張夫人嘆道:“你是他的兒子,承自他的血脈。他壞了事。自然就要跟着受牽連。這是理所當然的,我的兒,你不要再埋怨了。如今的日子也算不錯。雖然出不去,但不必再擔驚受怕,更不用擔心有什麼人會來暗算我們,我們母子相依爲命。日子也算過得安樂。我如今只盼着什麼時候你身子好些,我就上書皇上。求個恩典,讓他給你尋個媳婦。也不求什麼名門淑女,只要是清白人家出來的,相貌端正。身子康健,明白事理,能給你生兒育女。開枝散葉,我就心滿意足了。”

高鉅微微紅了眼。低下了頭。母親長年病弱,從前在王府也甚少出門,因此困在瀛臺的生活對她而言並不算難熬。可是他不一樣,他再體弱,也是男兒,是太祖皇帝的子孫!從前身體好的時候,他也曾策馬揚鞭於曠野,他也曾與同齡人肆意遊樂,他曾見識過外面的世界有多麼寬廣。瀛臺這麼小小的一座島,他要在此被困一生,這種日子他想一想都要發瘋了,只盼着什麼時候可以出去。

可是他知道,他出不去了。就因爲那個從來沒有愛護關心過他,對他只有冷淡和嫌棄的父親,他這輩子只能被困在瀛臺上。這叫他如何甘心?!

他好恨,卻不知該恨誰。恨謀逆的父親?他已經死了。恨認了命又叫他認命的母親?母親是世上僅有會關心他的親人。恨幽禁他的皇帝?可皇帝讓他活下來了,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驚喜。他不知道還有誰可以去恨。

瀛臺的生活是那麼的漫長孤寂,若沒有恨去支持着,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撐下去。他今年才十八歲,大好人生剛剛開始。可是他的人生已經結束了。

高鉅兩眼無神,如同遊魂一般,走到了臨水處。陽光明媚,照得島上的花草也格外青翠鮮豔,可他的眼裡卻沒有美景,他只是呆滯地往前看着,看着水的那一邊,代表着自由的陸地。

遠處響起一陣喧譁,他沒有動。他知道,如果是宮裡來了旨意,總有人會來找他的。但是遲遲沒有人找他,喧譁聲也很快平息下去了。

他在岸邊一直站到了雙腳冰冷,方纔再次遊魂一般,回到自己的院子裡。

侍女給他倒了熱茶,又送了熱粥來。他平日根本不能依時用一日三餐,只能隔上兩個時辰,就用一回粥食,還得是清淡平和的,一點油膩都受不住。哪日吃錯了東西,就要病上十天半月的。這樣破敗的身體,自從父親的側妃田氏所生的弟弟受到父親誇獎看重以來,就一直困擾着他,他早已習慣了。

侍女小聲跟他報告方纔發生的事:“好象有人想要潛入島上,被看守發現,就立刻逃走了。看守四處搜遍,都不見蹤影,也不知道是什麼人。”

高鉅原有些心不在焉,但聽完侍女的最後一句話,他的心微微動了一下。

有人企圖潛入瀛臺的消息很快就報進了宮中。但皇帝似乎並沒有放在心上,只是命人加強瀛臺一帶的巡視,既沒有添加護衛人手,也沒有對瀛臺中被囚的那對母子有何指示,甚至沒跟太后提一句,彷彿這是一件再微不足道的事一般。然而消息還是傳開了。朝臣們不知打哪裡聽說了這個消息,有些自認是今上死忠的臣子,便給皇帝上書,要求處死謀逆罪人,其實就是在暗示穎王妃與世子。他們覺得,不管那潛入的人有什麼目的,肯定跟島上住的人脫不了干係。這些逆黨還能幹什麼好事?與其留着穎王妃與世子爲禍,不如早早處死了乾淨。反正他們二人確實是罪王的原配正室與嫡長子,早就該死的。

皇帝對此不置可否,反而要求羣臣將心力都放在災區善後諸事上。有眼色的臣子自然知道皇帝不欲糾纏此事,也就不提了,只有一些愛較真的御史,還在堅持不停上書。要求剷除禍根。近日有些流言在市面上流傳着,朝中有點腦子的官員都清楚,廣平王絕不可能是背後的始作俑者,散播謠言的人很可能是打着讓皇帝兄弟自相殘殺的主意,自然不會跟着起鬨。但他們也明白,有這種謠言存在,定是有人在暗中圖謀不軌。爲了避免有人利用穎王之子再起謀逆之舉。剷除禍根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是皇帝不理會。他們也不好逼得太緊了。

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禍根”漸漸地不再侷限於穎王妃與世子兩人,連山陰侯都被提到了。還有一些曾經參與謀逆卻保住了性命的家族,一些家眷子孫不曾送命的人家……最後,還有人提到,會有人窺視瀛臺。就證明了還有逆賊餘黨殘存,而且他們還賊心不死。意圖危害當今皇帝的統治。爲了杜絕這種人再次爲禍,那名御史上書請求皇帝,重新清查兩次謀逆大案,將漏網之魚全部抓起來!

方奕山被這個消息嚇得已經好幾日不曾睡好了。

當初他所擔任的官職比較機要。因此身份並不曾泄露,只是在暗中聽候穎王的差遣。知道他是穎王一黨的人很少,但並不是沒有。在逆黨紛紛落網的時候。他每一天都膽戰心驚地探聽着消息,生怕有朝一日。官兵會敲響自家的門。可是等所有逆黨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該革職的革職之後,他發現沒有人找到自己。他就覺得,也許知道自己身份的人沒來得及招供,就先死了,又或者是僥倖地得以逃脫。死人自然不可能再說什麼,而逃走的活人爲了活命,也不會再回來。他是安全的,雖然只是暫時。只要皇帝沒有發現他的秘密,他就可以安安穩穩地活下去。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他就拼命想法子往上爬,還三番四次竄唆嫡支的堂兄再次聯姻皇室。只要方家出了一位娘娘,或是一位太子妃,即使皇帝懷疑起他的身份,那也有迴轉的餘地。可惜嫡支的女兒都沒有福氣,未能成爲貴人。他近日開始籌謀,要趁着嫡支堂兄被皇帝厭棄之機,奪過家主之位。到時候他的身份就不一樣了,他的嫡女,未必就沒有資格去攀附貴人。正妃之位拿不到手,一個側妃之位還不行麼?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皇城裡傳來了有人意圖潛入瀛臺的消息。

方奕山與旁人不一樣,一聽這個消息,就知道對方是誰了。穎王有一批在暗中的人手,也是死士,平日是養在京郊莊子裡的,只聽從穎王號令行事,專門做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方奕山因緣巧合之下,曾經將其中幾個人塞進了遼東邊城的軍隊裡。那些人在那裡做了什麼事,他沒有過問,卻也知道定不會是好事,興許就跟廣平王的傷有關聯。而穎王事敗後,這批死士並未落網。方奕山遍尋文書,也沒見到他們的蹤影。原以爲這些人是秘密逃走了,但他們視穎王爲主,自然對穎王的血脈看重幾分。如今穎王的同黨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能活下命來的都是關係淺薄的,即使心中有怨懟,也不會冒險去接觸穎王並不看重的嫡長子——他們從前也很少有機會見到他,見得較多的是田側妃所出的次子。那麼會去接觸穎王世子的人,很有可能就是這批死士。

他們知道方奕山,這就是他現在最害怕的一點。他害怕這些人會聯繫上他,要求他做些大逆不道的事,讓他曾經努力想要掩蓋的秘密暴露在人前。到時候,他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這個時候,嫡支卻偏偏傳出了好消息。皇帝雖然惱火太常寺少卿方崇山怠慢了先帝元后,但考慮到方崇山在救災行動中,表現得比較積極,多少出了點力,皇帝就不從重處罰了,輕飄飄地降了一級,成了從四品,貶去濟寧做知府。

雖然是降職,但只降一級,也不算嚴重了。最關鍵的是皇帝並沒有重罰的意思。方崇山終於能鬆一口氣。至於被貶爲濟寧知府,他並不難過。這些日子他早就想過要求一任外官,好避開京中族人的傾軋,如今不過是心想事成罷了。濟寧也是大城,離京城並不是很遠,距離老家只有不到二百里路,那就更稱他的意了。方家嫡支長房上下頓時忙碌起來,爲方崇山出京做準備。

方奕山看着嫡支長房忙碌的情形,心裡很不是滋味。方崇山只被降了半品,官職依然在他之上,這就意味着他圖謀家主之位的盤算多半要落空。他頂多就是在方崇山不在京中時,利用部分族人之力,爲自己多謀些好處,可是想要得到全族的支持,將他的其中一個女兒推到任何一位貴人身邊,就很難了。外頭的人隨時都可能威脅他的性命,他卻沒辦法爲自己謀得一點倚仗,他該怎麼辦?

沒兩日,他的處罰通知也下來了。同樣是被降了一級,方崇山是由正四品被降爲從四品,從太常寺少卿被貶爲濟寧知府;方奕山是由正五品被降爲從五品,從手握實權的兵部武選清吏司郎中被貶爲禮部員外郎,意義完全不一樣。方奕山連手中僅有的實權都失去了。京中六部的員外郎不知凡幾,但大部分人也就是頂個虛銜罷了。先帝朝時曾有買官之人,買來最高的官職,就是從五品的員外郎。頂着這樣的身份出去交際,沒幾個人會真正看得起。

方奕山發起了愁,方崇山卻反而意氣風發起來。表弟尚太傅過來向他道賀,卻將文定的玉佩歸還給他,表示退婚之意。這事兒方崇山夫妻早有心理準備,不但沒有收下,反而親自帶着妻子和小女兒前往尚家,正式交換了庚帖,進一步將婚事定下了。尚家直到這時,才能確認方崇山聯姻的誠意。雖然方仁珠年紀比尚瓊小太多了,但尚瓊經過方慧珠毀婚一事,短時間內不想再提婚事,打算要認真著書立說,好爲自己掙一個拿得出手的名頭,免得外人再因容貌而輕視他,因此婚事往後推了幾年,正好可以等方仁珠長大。

兩家婚事正式議定,就各自通知的親友。許多人都對方家與尚家聯姻的人選而吃驚,只是面上不露罷了,私下卻免不了議論紛紛。正好方崇山馬上就要出京了,親友們藉着踐行的名義,紛紛來找他打探消息,方家門前一時車水馬龍,竟比當日方仁珠得太后青眼時的境況更盛。

趙琇得了方仁珠的親筆書信,知道她婚事已定,而她父親又即將出任濟寧知府,還不知道家眷會不會隨行,便事先打了招呼,親自往方家來,向方仁珠道賀。(未完待續)

第501章 潮第158章 追捕第405章 要人第13章 救人自救第148章 兄妹團聚第493章 進展第463章 初提婚姻第123章 三家合作第127章 準備第291章 臘八會(五)第79章 抽絲剝繭第181章 尋親第325章 把柄第225章 落荒而逃第86章 歸來第620章 說客第31章 回到老宅第299章 謀算第544章 漣漪第159章 收贖第519章 悔悟第18章 審問第551章 顧慮第436章 阻攔第177章 突如其來的罪名第131章 不速之客第88章 不甘第464章 搭訕招術第227章 歸來第214章 求差事第418章 口風第124章 大雨再臨第235章 舊僕們第278章 消息第586章 庶妃第355章 警告第101章 利動人心第3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404章 議立第534章 新年第512章 嘉獎第461章 盛況第44章 出乎意料第315章 謝禮第506章 巡視第122章 太子南下第233章 邀請第120章 搬離第412章 丟臉第115章 張氏的憂慮第26章 生疑第135章 海上時光(中)第115章 張氏的憂慮第20章 小插曲第608章 太醫第452章 退親第540章 計劃第426章 避難第340章 求情第45章 破綻處處第444章 表侄第558章 勸孫第13章 救人自救第466章 冒火第299章 謀算第14章 幸運得救第335章 氣惱第108章 尋茶記第206章 族人進京第347章 婚約第385章 小聚第257章 生氣第167章 舊僕第261章 告密第124章 大雨再臨第624章 因果第389章 臉紅第418章 口風第314章 籌備第87章 質問第312章 圖書館第239章 誤會第602章 勸女第148章 兄妹團聚第399章 故事第581章 賞賜第22章 當衆揭穿第503章 善後第50章 新年第84章 傳信第104章 開源設想第251章 小病第327章 嫌棄第216章 戰果第231章 秋景第374章 遭遇第584章 側妃第318章 反覆第88章 不甘第262章 夜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