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速度競賽

,月日夜間。美國空軍的戰略航空兵執行了第一輪轟炸任刀。

按照杜奇威的要求。美國空軍出動了大約田架型戰略轟炸機。因爲坨是用來取代早已老舊不堪的口與打手系列的“廉價轟炸機。”雖然性能比共和國空軍好一些,也新得多,但是同樣不具備戰略突防能力,所以與共和國空軍的做法一樣,美國轟炸機使用的也是射程接近四千米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攻擊來得很突蔡,也很猛烈。

總共紐架投射了接近舊枚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攻擊了敘利亞北部地區的上百個目標,平均每口枚導彈攻擊打手個目標。在現代化的防空體系面前,這樣的攻擊效率已經非常出色了。

面對高價值戰略目標。高超音速巡航導彈不但需要突破敵方的戰略防禦系統,還要躲過戰區防空反導系統,在擊中目標之前,還得突破末段攔截系統的封鎖。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的突防過程一點也不爲不過。因爲巡航導彈可以採用靈活多變的彈道來避開敵人的防空系統,或者從防空系統的縫隙中穿過去,較快的速度能夠縮短導彈暴露在防空系統內的時間,提高了突防率。所以在整斤,突防過程中,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的主要敵人不是那些遠程防空系統,而是守在目標近旁的末段攔截系統。

隨着高能激光、粒子束武器等等能量武器問世,末段攔截系統幾乎成了所有打擊彈藥的剋星。別說塊頭碩大的巡航導彈,就連小得多的炮彈都能被攔截下來。

如何突破最後一道防線,成了提高巡航導彈作戰效率的關鍵。

從某種意義上將。巡航導彈的飛行速度從亞音速提高到超音速,再提高到高超音速6馬赫以上,就是爲了提高導彈的突防概率。如果面對的是速射機關炮、滾轉導彈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與德國聯合研製的“拉姆”防空導彈等力世紀末與引世紀初的末端攔截系統,別說高超音速,只要速度超過3馬赫,導彈的突防概率就將高得驚人。事實上,共和國與美國花巨資研製能量攔截系統,就是因爲傳統的末段攔截系統已經落後,無法對付速度越來越快的導彈。

由此可見,高超音速巡航導彈與能量攔截系統幾乎是同時誕生的。

研製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的時候,工程師首先就得考慮如何對付能量攔截系統。因爲在引世紀力年代,真正具備實戰部署能力的只有高能激光器,其他的能量武器。包括速射電磁炮都在理論研究階段或者工程測試階段,所以導彈工程師首先要應付的就是高能激光器的威脅

與戰略防禦系統中的高能激光器不同,末段攔截系統的高能激光器有自己的特色。

不管怎麼說,攔截即將殺到跟前的巡航與彈與攔截幾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外的彈道導彈肯定有很大的區別。別的不說,巡航導彈往往會“集羣攻擊”即數枚、甚至數十枚導彈同時攻擊同一個目標這樣的情況在海戰中最常見,所以末段攔截系統所使用的高能激光器必須具備在極短的時間內攔截多個目標的能力。除了需要更加先進的火餐系統外,對高能激光器的工作方式也有要求,即攻擊任何一個目標的時間必須以毫秒計算,不可能持續照射一個目標。

由此可見,末段攔截系統裡的高能激光器,都應該是脈衝激光武器。

說簡單點,就是在瞬間輸出足以摧毀目標的能量。

與之相比小因爲作戰距離太遠,激光束會在傳遞過程中衰減,所以戰略防禦系統所用的激光器都是連續波,或者連續脈衝,需要持續照射目標數秒、甚至舊多秒,才能燒穿目標的外殼,摧毀目標。本站折地址已更改爲:除咕,洲敬請登陸閱讀!

針對這一情況。導彈工程師想了很多辦法。

首先是提高導彈彈道高度,讓導彈在大氣層頂端或者電離層內飛行,以“過頂”方式發起攻擊,避免過早進入末段攔截系統的作戰範圍。其次是採用末段助推火箭發動機,將導彈的俯衝攻擊速度由巡航時的6到舊馬赫提高到20馬赫以上,達到彈道導彈的水平,最大限度的縮短暴露在末段攔截系統作戰範圍內的時間。三是採用預塑爆炸單體,在彈頭攻擊目標的時候引爆彈體制造假目標,干擾攔截系統的觀瞄設備,加大攔截系統的反映時間,提高彈頭的突防率。最後就是採用彈道導的熱護罩,即在彈頭外表面塗敷一層受熱後會蒸發汽化的塗料,帶着受到能量武器攻擊後產生的巨大熱量,避免彈頭因爲過熱變形而導致偏離原先彈道。

實際使用中,這些辦法往往會同時採用。 wWW●ttκa n●¢ ○

也許有人會說。爲什麼不讓彈頭旋轉,增加能量武器的照射面積,從而分散照射時產生的熱量。因爲激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刃冰脈衝激米器的一個照射脈衝在數毫秒到數十毫秒引山。”以用脈衝激光器照射導彈,如同用手槍射擊普蕾舞演員,在乎彈面前,演員轉得再快也沒有絲毫意義。

事實上,早在力年代末。共和國研製出了第一臺輸出功率達到打手巫毫米榴彈,結果證明,炮彈的自旋運動並沒對脈衝激光產生太大的影響,只要激光器的輸出能量夠大,肯定能夠燒燬彈殼。讓炮彈的氣動外形發生變化,使炮彈偏離目標。按照理論計算,對付四凶兆瓦以上,並且在墜毫秒內輸出至少力斤。脈衝。

丑年代中葉,共和國與美國就製造出輸出功率超過刀吉瓦的激光器,丑年代末,輸出功率爲田吉瓦的激光器也已投入實用。

按照共和國物理實驗中心的激光實驗室制訂的研製計劃,肯定能在冶年底之前拿出輸出功率爲四吉瓦的激光器,在力石年底之前研製出輸出功率爲勁吉瓦的激光器,並且讓四吉瓦激光器具備實戰部署能力。

根據物理實驗中心做的秘密測試,只要激光器的輸出功率達到打手型可控聚變反應堆。以及一套能夠儲存大約舊吉焦相當於刀乃千瓦時電能的蓄電池。

事實上,就算在已經大規模部署的力吉瓦級激光器的面前,很多導彈都成了擺設。

在前面提到的槽導彈突防技術中,最重要的是後兩者。

攻擊的時候讓彈頭與彈體分離,一是可以通過引爆彈體來製造假目標,其次就是縮小彈頭的體積。避免因爲彈體被激光擊中而燃燒變形,從而影響彈頭的飛行軌跡。問題是,爲了加快突防速度,彈頭上往往會安裝末級助推火箭發動機。而且隨着對突防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這臺原本只用來調整彈道的火箭發動機也就越做越大。比如在力刃年研製成功羽型巡航導彈上,助推發動機的質量只佔彈頭質量的糊。而在田年研製成功的肥石型巡航導彈上,這個比例已經達到姚,預計下一代導彈上,還會提高到6饋。爲了確保導彈的攻擊威力,彈頭的有效載荷是不能低到哪裡去的。如此一來,只能提高彈頭的總體質量,從而使巡航導彈的質量越來越大。增加點成本還是次要問題,隨着彈頭增大,突防效率自然會急劇降低!

很明顯,繼續提高導彈的飛行速度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

要想突破由高能激光器組成的最後防線,只能在被動防護上做文章。說直接點,就是在彈頭上塗抹一層足夠好的塗料。事實上,這種塗料並不神秘,就是用在返回式衛星、宇航飛船與航天飛機上的隔熱塗料。準確的說,這種塗料是通過受熱汽化來帶走熱量,而不是隔絕熱量。羽開始,幾乎所有采用了高拋彈道。以垂直俯衝的方式發起末段攻擊的巡航導彈上都使用了這樣的塗料。

當然,再好的塗料,也有個極限性能。

說簡單一點,隨着激光器的輸出能量趟幕越高,而且在攻擊的時候發出多個脈衝,所以要想徹底抵消掉激光帶來的能量,就得塗上足夠厚的塗料。事實上。導彈的彈頭是非常有限的,塗料的厚度也是非常有限的。激光器的能量以每年獼以上的速度遞增,而導彈的塗料厚度是不可能以這個速度遞增的。

不得已,導彈工程師不的不尋覓更好的解決辦法。本站祈地址已更改爲:慨除心,刪敬請登法閱讀!

從理論上講,“電離散射干擾”最有發展前途。該干擾方法也不復雜,就像“電磁干擾系統”一樣,通過釋放一些電離物資來改變周圍空氣的折射率與散射率,讓激光束在擊中目標前發生折射或者散射,從而分散激光束的能量。當然,這麼做的難度也不小,畢竟電離物質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小小的彈頭裡根本塞不進多少東西。

當然,也有比較簡單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採用“銳利外形”

說直接一點,就是把導彈的彈頭設計得由長又尖,就如同放大了的鋼針一樣。雖然這麼做會大大降低彈頭的有效載荷,並且增加了導彈的設計難度,但是在對抗高能激光器的時候卻有得天獨厚的好處,那就是激光束很難直接攻擊某一點。打個比方,激光束裡面照射彈頭的時候,除了彈頭尖端之外,照射在彈頭側表面上的激光柬如同冬天的陽光,根本談不上“毒辣”這種設計有一個更加明顯的好處,那就是非常適合過頂攻擊,即導彈從目標的天頂方向上發

事實上,嘔巫就採用了這種彈頭。

開戰的時候,兒枝機羣使用的遠程巡航導彈中,除了扛部分是嘔出之外,絕大部分都甄

美國方面也不甘落後。在毖年就開始大批量採購型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這是一種與”巫非常相似的巡航導彈。由於採用了大長徑比的彈頭,所以彈頭貫穿整個彈提,3臺採用保型設計的火箭,衝壓一體式發動機“捆綁”在彈頭外面。發射後,導彈首先在尾部的火箭助推發動機的推動下,加速到2馬赫。然後衝壓發動機開始工作,將導彈的飛行速度提高到打手碼赫左右,並且將飛行高度提高到幻千米。如果攻擊距離超過刀四千米。導彈將採用“乘波彈道”即利用大氣層的張力,像打水飄一樣,在大氣層頂部以波浪形的彈道飛行。如果攻擊距離在四千米以內,導彈則一直在電離層內飛行,以免過早被敵人的探測系統發現。導彈目標上空前,導彈的發動機轉爲火箭工作模式,即利用攜帶的氧化劑提高燃燒效率。將導彈的飛行速度由0馬赫提高到力馬赫,並且通過姿態控制火箭發動機改變導彈彈道,使導彈進入俯衝攻擊階段。重新進入平流層之後,導彈的3具發動機與彈頭分離。因爲在這斤時候,發動機與彈頭的速度相當,所以3具發動機起到了誘餌彈的作用。進入對流層之後,3具發動機上的自毀裝置纔會啓動,將其炸成碎片,爲已經衝到前面的彈頭提供掩護。因爲彈頭採用了大長徑比的外形,所以在衝刺末段,最大飛行速度將接近刃馬赫,飛完舊千米。僅僅需要套地面攔截系統一般只有4到6組高能激光器,所以最多隻能同時攔截4到6枚巡航導彈匕也就是說,用口枚導彈攻擊個目標的話,至少能保證3枚導彈擊中

標。

事實上,高能激光器在對巫與幽一舊這類導彈時。幾乎沒有效果。

共和國與美國的能量武器專家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纔在高能激光器剛剛進入鼎盛時期的時候,加大了粒子束武器與電碰炮的研究力度。不管怎麼說。激光武器的作戰介質是沒有質量的光子,只能通過傳遞能量的方式。摧毀目標的內部結構,而不能對目標造成直接毀傷,攔截效果自然好不到哪裡去。要想提高攔截效果,就得使用有質量的介質。粒子束武器的介質就是有質量的粒子包括電磁、中子、質子、原子核、分子等等。而電磁炮的戒指更是宏觀物質。

早在刃年代初,共和國與美國就先後開始研製粒子束武器。

當然,從現實情況來看,速射電磁炮的應用前景更加樂觀。按照共和國物理實驗中心的理論,只要能夠在螺旋電碰炮方面取得足夠的進展,就有可能研製出炮口速度超過每秒力千米的電磁炮軌道電碰炮的極限炮口速度爲每秒舊千米,實際最多隻能達到每秒8千米。因爲儲能設備、脈牢放電器等關鍵設備已經在研製高能激光器的時候得到解決,而且螺旋電磁炮的炮彈不與炮管接觸,不會摩擦生熱,也就不用考慮射速過高產生的熱量。所以速射電磁炮的射速能夠超過每分鐘烈四發。如果摧毀打手個目標至少需要用舊發炮彈形成一道彈幕的話,那麼只需要五毫秒的開火時間”四吉瓦級激光器一個開火週期在出毫秒左右。按照計算機模擬分析得出的結論,如果電磁炮的炮比速度能夠提高到每秒的千米以上,射速提高到每分鐘聯四發以上,速射電碰炮的攔截效率就將超過高能激光器與粒子束武器,成爲首選末段攔截系統。

不管怎麼說,導彈與攔截系統之間的鬥爭就是速度的競爭。

誰更快,誰就更有希望取勝。

當然,在實戰應用中,沒有哪個指揮官去考慮這些技術上的問題。

對任何一名指揮官來說,只用考慮需要花費多少導彈才能擊毀目標,而要達到戰役目的需要摧毀多少目標,以及哪些目標。

因爲杜奇威早就有所準備,所以美國空軍沒有浪費昂貴的巡航導

在這波突然而至的攻擊中,處於防禦的一方根本沒有還手的機會,畢竟還沒有任何一種的面防空系統能夠有效對付大約四千米外的戰略轟炸機。因爲打擊來的太突然,所以防禦一方甚至來不及做出反應。

對裴承毅來說。這也許算得上是開戰以後,最大的一斤。“意外”吧。

第94章 變色龍的國家第42章 兩難處境第34章 偷襲得手第83章 無法指望第93章 全面調整第157章 東家出面第88章 閃電般的戰鬥第87章 強力佯攻第1章 財神爺第120章 戰爭不相信眼淚第42章 順大流第67章 黑色十五分鐘第128章 知錯就改第29章 野外求生第36章 風雲突變第5章 實力與信心第109章 決戰戰場第46章 惡戰的徵兆第183章 分蛋糕第84章 戰略截擊部隊第105章 佔領區第73章 從政治家到政客第35章 主動迎戰第161章 狼煙四起第40章 關鍵裝備第27章 統一步調第68章 必爭之地第59章 積極應對第11章 統一進程第138章 極速狂飈第15章 統一陰霾第98章 東衝西突第125章 追趕者序十三雄鷹展翅第5章 實力與信心第6章 一路走好第38章 戰爭跡象第17章 苦口婆心第35章 軍士長第166章 以攻代守第48章 中東攻略第26章 坦然面對第23章 戰略屏障第36章 戰爭惡魔第45章 驚天陰謀第69章 命不該絕第86章 戰前動員第6章 會錯意第35章 發展方向第62章 溝通第38章 透甲長矛第31章 時過境遷第36章 無聲的決戰第93章 全面調整第123章 全面考慮第149章 現實與理想第8章 唯一的辦法第120章 槍決生死第99章 否極泰來第49章 退縮第3章 通往戰爭的大門第171章 趕盡殺絕第62章 十萬火急第39章 九天之上第77章 三方角逐第153章 機會第127章 關鍵問題第18章 女豪傑第97章 一物降一物第110章 決戰部署第130章 登陸美國第86章 最後的孤島第39章 鬥法第103章 歷史性時刻第26章 坦然面對第11章 相互試探第12章 門檻第74章 開盤第14章 真實身份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13章 積極謀劃第62章 十萬火急第63章 外交鬥爭第79章 硝煙再起第56章 連唬帶嚇第79章 利益同盟序十九民族之魂第47章 兔死狗烹第82章 靠山與替罪羊第54章 第一人第49章 勝利與問題並存第19章 高層會晤第58章 大國心態第127章 討價還價第75章 一擁而上第23章 創造機會第97章 石激起千層浪第50章 瘋狂反撲第51章 第一張戰略牌第155章 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