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從政治家到政客

日衝突引發的國際緊張局勢愈演愈烈,大有“從頭再77勢。

23日,一直站在幕後看“熱鬧”的美國總統羅迪克沉不住氣了。上午,會見美國工會代表時,羅迪克表示,中日東海衝突嚴重威脅到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美國不但有支援盟國的責任,也有維護全球利益的義務。中午,國務卿林奇在出席美國金融企業聯誼會的時候,按照總統的授意,向記者表示,美國將採取切實可行的方法調解中日衝突,努力促成中日兩國以談判方式解決爭端。

美國政府模棱兩可的態度引起輿論界一片譁然。

以CNN爲首、高舉“和平旗幟”的西方媒體一致宣稱,美國總統與國務卿沒有明確支持具有同盟關係的日本,而是以中立者的身份出面調解中日衝突,既表明美國真誠希望衝突雙方以談判方式解決爭端,又表明美國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明確立場。

在二十一世紀前十年內發動了三場戰爭的美國,一時間就變成了“和平天使”。

西方輿論界的矛頭直指中國,彷彿破壞和平、製造動盪的罪魁禍首就是中國。

直到半島電視臺發佈了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美國在中日衝突期間將部署在沖繩地區的24架F-15E戰鬥機轉交給日本,其中17架被中國空軍擊落,3嚴重損毀——西方輿論界才閉上嘴,不再提“美國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情。

誰在維護和平,誰在製造戰爭,一目瞭然!

看完相關報道,羅迪克關掉電視機,將目光轉向了CIA局長納伊德。

“半島電視臺與巴基斯坦關係密切,”納伊德聳了下肩膀,“自從中日危機爆發,一直在爲中國說話。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通過巴基斯坦,中國故意向半島電視臺透露了這些消息。”

“有證據嗎?”

“蒐集證據並不難。只是。”納伊德遲疑了一下。說道。“我認爲沒有這個必要。”

羅迪克微微皺了下眉頭。朝坐在納伊德旁邊地林奇看去。

“納伊德說得沒錯。我們沒有必要對付一家不入流地電視臺。”林奇顯得很冷靜。“如果我們出手對付半島電視臺。中國地情報部門肯定會報復CNN等新聞媒體。事情只會越鬧越大。對平息衝突沒有任何幫助。再說了。半島電視臺正愁沒有出名地機會。如果被他們咬上。我們不好收場。我們要做地。是儘快平息衝突。阻止事態擴大。”

聽到林奇地話。羅迪克不由自主地點頭表示認同。

對大發戰爭橫財地利益集團來說。事態鬧得越大越好。對美國總統來說。卻不是這麼回事。

大選已經開始。羅迪克必須爲繼續在白宮居住四年努力奮鬥。

作爲“半路上船”的總統,從入住白宮的那一天開始,羅迪克就在爲下一界任期奮鬥。

藉助“戴維營爆炸案”,將矛頭指向伊朗,再次舉起“反恐大旗”,羅迪克達到了一舉三得的目的,既拉攏了軍火、石油、金融、製造業等利益集團,又在美國選民心目中塑立了一個高大、勇敢、負責任的領袖形象,最後還改變了賈培爾執政時期、政府過於軟弱對民主黨在右翼選民中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年來,羅迪克被媒體稱爲“二十一世紀的肯尼迪”。

高漲的聲望讓羅迪克堅定了贏得大選的決心,只是擊敗蓄勢待發的共和黨競選人並不容易。

長期低彌的美國經濟使一向以治理經濟見長的民主黨飽受非議。

擺在羅迪克面前的問題多不勝數,比如高達89%的失業率,越改越畸形的醫療保障體系,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萎靡不振的國內消費,混亂不堪的金融投資市場,日益增大的貧富差距。任何一個問題,都能耗費一界、甚至數界政府的全部力量。羅迪克卻要在一年多之內解決這些問題,給選民把選票投給他的理由。

論治國能力,羅迪克確實比賈培爾出色,可他不是超人。

年初,成立競選團隊的時候,羅迪克就把“降低失業率,刺激國內消費與縮小貧富差距”當作競選口號,與國會兩院軟磨硬泡,陸續推出多項與之相關的政策。6月底的一次民意調查表明,民主黨的支持率從羅迪克上任時的不到30%提高到了43%,接近賈培爾第二界任期時的最高點。

中日關係緊張,使美國國內情況出現了微妙,且非常關鍵的變化。

在共和黨的暗中支持下,美國右翼勢力代表人物紛紛出面指責總統在對外戰略上犯了嚴重錯誤,嚴重低估中國的野心與實力,將至關重要的力量放到意義不大的海灣地區,忽略了中國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影響,使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受到威脅

導致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徹底喪失話語權。

擅長利用國際局勢的共和黨給羅迪克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真正的政治家都清楚,作爲“世界十字路口”的中東地區,纔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要點。誰控制了中東,誰就控制了世界。

羅迪克上任後大打“伊朗牌”,意圖同時牽制住中國與俄羅斯,爲美國完成戰略調整創造機會,最大限度的保護美國國家利益。共和黨的政客不可能不清楚羅迪克的意圖,可是在成爲白宮的主人之前,他們纔不會關心美國的國家利益。

選民不是政治家,沒有政治家的戰略眼光,他們只相信輿論宣傳。

瞭解這些情況後,就不難理解美國的態度爲什麼會變化無常。

爲了讓選民相信民主黨政府有能力維護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利益,有能力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羅迪克不得不暗中支持日本以強硬態度應對中國的挑戰,全力說服國會修改立法、允許向日本出售包括F-22在內的先進武器裝備,默許CIA與日本聯合策劃“釣魚島危機”,意圖通過中日衝突讓中國放棄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擴張行動。

邁出了第一步,後面的局勢發展就不再由羅迪克做主了。

中日衝突爆發後,羅迪克看到了一點希望,只是日本的拙劣表現很快就讓他感到絕望。

金融風暴使日本成爲全球金融“大鱷”的天堂。隨着以各大財團爲首的美國金融資本殺入日本,成爲金融風暴的主要推手,羅迪克徹底淪落爲“旁觀者”。

WB與日本的貸款談判,羅迪克沒有任何發言權,做主的是美國財團代表的利益集團。

簽署貸款協議、以平常難以想像的速度放款,都是美國金融利益集團在做主,羅迪克甚至連過問的資格都沒有。

羅迪克知道,美國金融利益集團纔是中日衝突的最大獲益者。

WB貸給日本的8500億美元,只是美國各大財團在日本金融市場上掠奪的戰果的零頭。實際上,就是將掠奪到手的利潤以貸款的形式返還給日本。更絕的是,WB向日本提供的8500美元不足以平息金融危機。如果日本將這筆貸款投入金融市場,意圖平息金融風波,不但這筆錢將再次流回美國財團的口袋,大批用做抵押擔保的日本企業還將按照貸款協議落入美國財團手中。通過變賣日本企業,美國財團將獲得第三份回報。

最終倒下的不僅僅是日本經濟,還有整個日本!

日本倒下,美國的國家利益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嗎?

顯然不可能,不管是一個淪落爲三流國家的日本,還是一個走上歧途的日本,最後都將對美國國家利益造成嚴重危害。

面對最糟糕的結局,羅迪克卻無能爲力。

勢力龐大,與軍火、石油、製造業等利益集團有着密切關係的金融利益集團在乎的不是國家利益,而是獲取的利潤。如果羅迪克成爲他們獲取利潤道路上的絆腳石,他們會毫不遲疑的除掉羅迪克。

戴維營的爆炸聲剛剛散去,在利益集團扶持下上臺的羅迪克不會忘記賈培爾的結局。

從這一刻開始,羅迪克從一個擁有理想的政治家變成了爲利益集團服務的政客。

將美軍的戰鬥機轉交給日本,爲日本提供情報,全是羅迪克爲了討好利益集團做出的決策。

隨着日本在軍事上遭受慘敗,羅迪克來到了三岔路口。

全力支持日本,美軍必須調整戰略部署,冒着與中國爆發全面衝突的危險頂替日本,成爲“冤大頭”。顯然,這是下下策。

向日本施加壓力,迫使日本承認戰敗,繼續進行攻打伊朗的戰略行動,美國國家利益能夠得到保證,羅迪克的政治生涯卻將就此結束。對羅迪克本人來說,這也是下下策。

爲日本提供有限支持,以不參戰的方式支持日本擴大軍事衝突,使中國陷入與日本的長期對抗之中,不管是美國國家利益,還是羅迪克的個人利益,都能得到保證。只是,長期持續與不斷擴大的戰爭必然導致世界動亂,引發更加嚴重的後果。顯然,這只是沒有可持續性的中等策略。

思前想後,羅迪克都沒有想到上上之策。

面對兩個才華出衆的幕僚,騎虎難下的美國總統驀然覺得,白宮,並不是常人想像的那麼舒適。

如同六年前的賈培爾一樣。

茫然無措間,羅迪克覺得上帝拋棄了美國,拋棄了美國人民。

美國進退維谷,陷入兩難境地,正是衝上去的機會,兄弟們,把月票砸給《國策》吧!

第146章 攻堅戰第101章 爛攤子第106章 張網捕魚第22章 西方不亮東方亮第92章 東線戰爭轉折點第108章 速戰速決第34章 超低空利爪第42章 人盡其能第20章 關鍵所在第12章 軍事聯盟第55章 後知後覺第111章 最後的槍聲序十東方醒獅第6章 試驗部隊第46章 說客第5章 時事造英雄第25章 邁向戰爭第60章 造勢第60章 軍備競賽第48章 痛殲美軍第68章 設法脫身第124章 和平契機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10章 巨大成果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13章 同志加兄弟第27章 戰爭決心第103章 歷史性時刻第63章 一錘定音第27章 機會第115章 面對誘惑第107章 潛在危險第3章 血淚史第51章 放話第9章 最高威脅第111章 影響力第155章 無法衡量的價值第69章 人質第74章 軍控協議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123章 暗中角力第21章 戰爭到來第26章 殲滅戰第44章 閉門決策第10章 理想海軍怨第78章 招決勝負第40章 空天戰機第7章 借勢第16章 救人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第131章 戰爭加速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第45章 國家安全戰略第1章 時過境遷第65章 開創性戰役第22章 風向轉變第60章 戰役穿插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9章 以退爲進第45章 部署第2章 情報安全事件第24章 衆矢之的第124章 火速增兵第56章 遲到的命令第99章 繳械投降第91章 來勢洶洶第16章 謀略第116章 事發突然第47章 多方因素第16章 關鍵決策第52章 死灰復燃第1章 導火索第80章 死亡之路第73章 大權在握第117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36章 是好是壞第155章 無法衡量的價值第81章 全面撤退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76章 輪盤賭第146章 剛猛打法第58章 爭分奪秒第14章 撥開雲霧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140章 戰術創新第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67章 秘密武器第35章 主動迎戰第110章 殺機第60章 軍備競賽第127章 新生力量第110章 添油加醋第96章 風暴高潮第22章 風向轉變第60章 軍事變革第58章 高端之爭第155章 先決條件第46章 惡戰的徵兆第25章 國家戰略計劃第7章 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