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心狠手辣的角色

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杜興華只能猜測。

直到戰爭結束後,杜興華才知道,“刺豚”號規避魚雷攻擊的時候,伴隨行動的“虎紋豚”號沒有離開,一直在附近活動。當時除了攻擊“刺豚”號的反潛巡邏機之外,還有艘反潛驅逐艦趕了過來。爲了掩護“刺豚”號,“虎紋豚”號冒險攻擊了日本海軍反潛驅逐艦,用4條魚雷擊沉了艘日本戰艦。只是“虎紋豚”號的運氣沒有“刺豚”號那麼好,攻擊日本戰艦時,第二批日軍反潛巡邏機趕到,發現、並且用3條航空反潛魚雷擊沉了“虎紋豚”號。

因爲“虎紋豚”號一直沒有返回基地,所以共和國海軍只能將“虎紋豚”號列入“失蹤潛艇”名單,無法得知“虎紋豚”號在失蹤前發生的事情。戰後根據獲得的日本海軍作戰記錄,才搞清楚了當時發生的事情。爲此,杜興華在戰後收養了“虎紋豚”號官兵的3名遺孤,每年爲其他官兵的子女提供生活費。因爲共和國海軍在戰後採用了新的撫卹制度,所以不需要杜興華爲犧牲戰友的子女提供學費。

戰爭肯定有傷亡。

“虎紋豚”號冒死保護友艇的事蹟被列入了海軍教科書,成爲每一代共和國海軍軍人的學習榜樣。因爲是第一艘在戰爭中被敵人擊沉的電動潛艇,所以“虎紋豚”號也被寫入了共和國海軍史。

不管怎麼樣,“虎紋豚”號的官兵用行動證明了共和國軍人視死如歸的戰鬥意志。

“刺豚”號離開交戰海域的時候,遠在上千千米外的伊豆諸島南部海域,劉海峰指揮的“江豚”號卻正在悄悄逼近目標。

與杜興華一樣,劉海峰也在.凌晨3點3分左右收到了“甲字”號作戰命令。

取出作戰文書前,劉海峰就命令“.江豚”號將速度提高到6節,緩慢逼近前方的“飛龍”號戰略核潛艇。

誰都知道,“甲字”號作戰命令是.最高級別的戰略命令。

對攻擊潛艇來說,此命令意味着需要冒險擊沉敵.人的戰略核潛艇。

作爲日本海軍最新式的戰略核潛艇,在年底服役.的“飛龍”號不但是日本海軍最先進的潛艇,還擁有出色的靜音性能。與“蒼龍”號相比,“飛龍”號在安靜航行時發出的聲響不到1分貝,最低時之有96分貝。這意味着,“江豚”號使用拖拽式被動聲納,也只能在千米外追蹤“飛龍”號。如果讓球形聲納以被動方式工作,跟蹤距離將縮短到千米。

9月底,海軍下達作戰任務的時候,劉海峰與杜興.華都爭着要對付“飛龍”號。

按照潛艇部隊.不成文的規矩,兩名艇長以抓鬮的方式決定誰去對付“飛龍”號。劉海峰的運氣比杜興華好,抓到了“上上籤”。

1月1日,“江豚”號就在伊豆諸島海域發現了“飛龍”號。

潛艇作戰有不成文的“潛規則”。任何時候,戰略核潛艇都會得到最嚴密的保護,水下有攻擊潛艇、水面有反潛戰艦、空中有反潛巡邏機。美國海軍如此,日本海軍也如此。不同的是,日本沒有建造攻擊核潛艇。不是日本沒有建造攻擊核潛艇的能力,而是日本暫時造不出性能足以與共和國的電動潛艇、以及美國的攻擊核潛艇媲美的攻擊核潛艇。在性能決定生死的情況下,如果無法造出性能先進的攻擊核潛艇,還不如用同樣的經費建造更多的AIP常規潛艇。

在水下掩護“飛龍”號的正是4艘AIP常規潛艇。

因爲常規潛艇的最大潛航速度跟不上核潛艇,所以日本海軍爲戰略核潛艇劃出了固定巡邏區域。在沖繩島東部海域巡邏的“蒼龍”號負責威脅共和國東部沿海地區,其攜帶的潛射巡航導彈能夠攻擊上海、杭州、蘇州、南京、溫州等地。在伊豆諸島南部海域巡邏的“飛龍”號則瞄準了共和國東北地區的大城市,能夠用攜帶的巡航導彈攻擊大連、瀋陽、長春等地。

日本海軍沒有派遣常規潛艇掩護“蒼龍”號,卻派遣常規潛艇掩護“飛龍”號,足見日本海軍對“飛龍”號的重視程度。用日本軍部總長佐藤信齋的話來說,只要“飛龍”號還在海上航行,就能摧毀中國1座人口在萬以上的大城市,讓中國不敢貿然對日本發動戰爭!

日本軍部總長放出狠話,共和國海軍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大概日本海軍也知道,共和國將“飛龍”號列爲首要打擊目標,所以在“飛龍”號出海執行戰備巡邏任務的時候,除了在海面下部署至少4艘AIP常規潛艇之外,還在附近海域部署了6艘反潛戰艦,並且在本土基地部署了多架反潛巡邏機,輪番到“飛龍”號的巡邏海域執行反潛巡邏任務。

魔高一遲,道高一丈。

日本海軍的防禦部署再嚴密,也不可能確保萬無一失。

早在6年初,共和國海軍就掌握了“飛龍”號的特徵噪音。6年底,日本海軍舉行以保護戰略核潛艇爲主要目的的聯合反潛演習時,劉海峰指揮的“江豚”號與杜興華指揮的“刺豚”號就神不知鬼不覺的突破了日本海軍的防潛網,發現了得到重重保護的“飛龍”號,並且在千米內進行了模擬攻擊。

根據這次行動,海軍調整了潛艇的部署方式,將跟蹤監視日本戰略核潛艇的攻擊潛艇數量減少到艘,而在半島戰爭期間,這個數量是3艘。

戰爭爆發前,執行“戰略反潛”任務的攻擊潛艇均完成了戰備巡邏任務。

在劉海峰看來,用艘攻擊潛艇對付1艘戰略核潛艇,除了給共和國高層一個心理安慰之外,簡直就是在浪費共和國海軍潛艇部隊的寶貴兵力。

日本戰略核潛艇的性能只算得上普通。因爲其採用的“自循環壓水堆”屬於第一代產品,所以在不啓動二級循環泵的情況下,最大航速不會超過6節。“飛龍”號執行戰備巡邏任務時,往往將航行速度控制在4節以下。只有這樣,其噪音才能降低到96分貝左右。即便如此,“江豚”號仍然能夠輕而易舉的發現並且跟蹤“飛龍”號。劉海峰執行的3次追蹤“飛龍”號的任務中,從沒讓“飛龍”號離開過“江豚”號的攻擊範圍。

收到作戰命令後,劉海峰選擇了與杜興華完全相反的戰術。

“江豚”號沒有朝千米外的“飛龍”號發射魚雷,而是以“飛龍”號一點五倍的速度縮短距離。作戰任務中提到,“江豚”號務必在收到命令之後的1小時內擊沉“飛龍”號。在劉海峰看來,1小時非常充足,完全沒有必要爭分奪秒。

利用節的速度差,尾隨“飛龍”的“江豚”號花了大約4個小時把距離縮短到3海里以內。在這個距離上,別說用用重型電動反潛魚雷,哪怕是用最老式的反潛魚雷,都能十拿九穩的擊沉“飛龍”號。

也就是說,直到7點3分,劉海峰才讓“江豚”號進入攻擊陣位。

選擇攻擊方式的時候,劉海峰不得不留一手。“江豚”號首先發射的3條反潛魚雷都以雙速自導方式進行攻擊,其中條魚雷射向“飛龍”號,1條魚雷射向距離“飛龍”號大約1千米、距離“江豚”號大約14千米的日本AIP常規潛艇。即便只用條魚雷攻擊“飛龍”號,劉海峰也有足夠的把握。發射魚雷之前,劉海峰還讓搭檔張雪峰控制火控系統,爲另外3條魚雷輸入其他3艘日本AIP常規潛艇的參數。雖然距離稍微遠了一點,劉海峰也不想在日本反潛巡邏機與反潛戰艦雲集的海域爲了幾艘日本常規潛艇葬送掉“江豚”號,但是日本潛艇只要輕舉妄動,“江豚”號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發動攻擊。

毫無疑問,劉海峰是個心狠手辣的角色。

實際情況比劉海峰預料得好得多。“飛龍”號發現逼近的魚雷時,根本來不及進行機動規避,更不可能上浮到潛望鏡深度、將儲存在垂直髮射管內的1枚重達1噸的大型高超音速潛射巡航導彈發射出去。連續拋出數個反魚雷誘餌之後,“飛龍”號在毫無反抗能力的情況下被條重型魚雷連續擊中。沉到深達米的海底之前,水下排水量高達1餘噸的“飛龍”號就斷裂成了3截,17名官兵隨同象徵着大和民族最高戰略打擊能力的1枚高超音速巡航導彈一同踏上了黃泉路。

隨後,掩護“飛龍”號的日本常規潛艇也被重型魚雷擊沉。

當日本反潛巡邏機趕到的時候,首先搜尋的不是“江豚”號所在的海域,而是“飛龍”號與常規潛艇之間的海域。大概是日本反潛巡邏機的機長認爲伏擊“飛龍”號的共和國潛艇埋伏在“飛龍”號與常規潛艇之間吧。

趁此機會,“江豚”號迅速轉向離開。

駛出日本反潛巡邏機的搜索範圍之後,“江豚”號將航行速度提高到了37節,以便儘快離開危險海域,避免遭到攻擊。

大約8點4分,劉海峰才讓“江豚”號發射了通信浮標。

第123章 暗中角力第60章 皇家空軍第38章 戰爭跡象第35章 主動迎戰第31章 合縱連橫第134章 無條件投降第3章 血淚史第61章 硬仗第12章 門檻第28章 準備計劃第90章 天羅地網第106章 舉足輕重的朋友第34章 事發突然第66章 十年磨一劍第39章 殺雞儆猴第85章 靈活戰術第99章 否極泰來第6章 飛赴紐約第87章 最後的反制第30章 感恩戴德第18章 風起浪涌第165章 擴大化第3章 羣英會集第34章 亂局第21章 因勢利導第38章 頭號威脅第65章 沒有硝煙的戰鬥序十五運籌帷幄第9章 熱點時局第130章 鋌而走險第58章 高端之爭第83章 造勢第69章 轉移重點第38章 透甲長矛第46章 首相眼裡的戰爭第103章 歷史性時刻第57章 坦克大戰第28章 促談第24章 撲朔迷離第88章 甕中捉鱉第121章 見風使舵第37章 登陸第43章 藍天之主第82章 大好機會第44章 緊鑼密鼓第5章 盟友第78章 燒烤元首第137章 矛與盾第18章 責任第167章 壓力就是動力第3章 羣英會集第86章 戰前動員第27章 不爛之舌第42章 未發生的叛亂第35章 軍售交易第48章 中東攻略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28章 新思維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16章 實地考察第8章 聯合經營第31章 時過境遷第90章 自掘墳墓第13章 救場第148章 創造歷史第14章 與時間賽跑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137章 新世界第18章 獨醒第61章 未來軍事力量序十一秘密轉運第61章 圍城戰第87章 艦隊北上第9章 共和國模式第85章 全面部署第73章 從政治家到政客第133章 高地第160章 半島戰爭分水嶺第11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145章 較勁第40章 天降奇兵第37章 時過境遷第1章 導火索第126章 一線希望第37章 時過境遷第22章 風向轉變第148章 人心惶惶第110章 決戰部署第59章 新興名人第60章 關鍵點第79章 利益同盟第108章 鬥爭第96章 遲到的覺醒第12章 憤怒的總統第36章 捨身第59章 星戰計劃第100章 左鉤拳第27章 統一步調第48章 說服工作第125章 電磁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