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兩千年來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

崇禎吩咐的事兒,戶部侍郎蔣德璟當然很上心。

回去之後又好生嚴密複覈、讓人做實驗、精細測算。最後確認沈樹人那套糧船裝卸的技術優化、管理優化,確實能比目前的舊辦法,至少省掉一大半成本。

不過做實驗也要花些時間,所以蔣德璟最後來回報時,已經是年後了。大年初六朝會之後,蔣德璟才排到時間私下求見皇帝,陳述情況。

這些日子裡,他也額外做了不少功課,主要是蒐集那個沈樹人的更多官場履歷信息、看看吏部那邊京察的結果、後續的安排。

蔣德璟很瞭解崇禎,知道這次再面君時,陛下說不定會多問一些問題,準備全面一點總沒有錯的。

果不其然,聽完這次彙報後,朱由檢心情頗爲不錯,也順便問起了沈樹人的情況。

蔣德璟連忙回奏:“陛下,臣也覺得那沈林是個實幹之才,特地去吏部瞭解了一下。這沈林之前只有秀才功名在身。

是去年七月剛剛被南京國子監司業吳偉業拔擢,納捐了一個舉監生,隨後捐官入仕,爲正八品蘇鬆河道典吏。

剛剛過去的考績,酌定其去年表現爲上等,擬破格提拔爲正七品河道庫使。陛下若是覺得沒什麼不妥,吏部便會照此辦理。”

正八品只幹了四個月,就提拔到正七品,中間跳過了從七品,確實是非常破格的快速升遷了。

不過朱由檢顯然不是很滿意,他想到的,是這種小官都能爲朝廷省下那麼巨量的錢,爲什麼不能更不拘一格用人才呢?

“如今國難之秋,當有非常之法用人,怎能一味拘泥於成例?”

蔣德璟心中一凜,連忙中規中矩地說:

“陛下銳意進取,自是正理。不過臣以爲,吏部的舉措,也是老成持重之法。此事畢竟事涉數十萬漕民、百萬兩國帑。對涉事官員循序漸進地獎勵,也是應該的。

我大明幅員遼闊,各地民風、地理都有不同。戶部小範圍試點能復現,不代表推行全國也能如此。一項政策在江左是善政,到了民風彪悍之地,說不定就打了折扣。

陛下如果只是想拔擢幽隱、勉勵才智擅算之士爲國盡忠。何不讓各地先行嘗試,待實效反饋之後,若是果然高效,再給相關人等後續加賞。”

朱由檢一聽,倒確實是這個道理。

這個事兒功勞可以很大,但還沒全面驗證。那完全可以把賞賜和升遷拆分開來。

目前只是蘇鬆兩府相關工作卓異,就已經給沈林升了正七品。將來推廣到整個江南,如果都受益,那就再升一級好了。

一件大功勞升兩級,也算皇恩浩蕩了。

而且這番話也提醒了他:這種革新,牽扯太多,目前第一階段可能只是報喜不報憂,後續說不定會有弊端暴露出來。

想明白之後,朱由檢便拍板:“既如此,蔣卿你立刻安排各地推廣試用,有情況及時上奏。”

蔣德璟連忙謝恩退下,也鬆了口氣。

他作爲戶部侍郎,是知道戶部和漕運總督之間的矛盾的。沈樹人這些試探,顯然是沈家漕運改革的一步投石問路。

如今這策略還沒推廣全國,朱大典的反擊也還不明顯。但一旦強推,反彈必然出現。

自己夾在中間,可不能因爲皇帝臨時腦子一熱,就聽風是雨。得等朱家反擊完、皇帝給出最終蓋棺定論,他纔好往上衝。

這是在崇禎身邊爲官多年、才總結出來的“防背鍋鐵律”。

……

京城吏部、戶部在處理沈樹人升遷安排的時候,身在茫茫大海上的他,並不知道這一切。

自從元宵節次日登船出海以來,十二天的時間裡,沈樹人一直處在“離線模式”,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當然,離線模式也有離線模式適合乾的事情,比如可以每天窩在船艙裡,跟大學霸方以智切磋切磋文章、談論一下學問。

順便打打“八股文”這個不需要用到聯網功能的單機遊戲。

還別說,關在海船上專心做學問,那效率還真是高。

簡直可以和後世寫手被鎖了手機、電腦開啓小黑屋軟件碼字的效率媲美,日更兩萬不是夢。

十幾天的高專注度磨鍊下來,身邊還是方以智這種解元級名師,沈樹人別的不說,對於八股答題應試技巧、高分套路,基本上掌握了個七七八八。

只是文筆修辭水平還略頗有欠缺,這也是沒辦法的。那些玩意兒需要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可成。

方以智並不知道今年考試的風向變化,也不知道歷史書上的時政策論真題。他本着對沈樹人文章真實實力的評估,頗有幾分泄氣。

這一日,已經臨近山海關快靠岸了,大家也無心再寫文章,方以智就感慨地勸說他:

“賢弟,你不會真覺得自己今科能行吧?我看你也就走走過場,長長見識差不多了。反正你已捐官,還立了功,說不定很快升遷。再考下去,也不能拿到更好的官職了。

不是愚兄打擊你,這些日子看下來,你這文章就算經我臨陣磨槍調教,最多也就勉強到舉人的水平,離進士真是差遠了。”

“能有實打實的舉人實力,我也很滿意了,不試試怎麼知道。我這監生都是買來的,說白了原先也就一箇中等偏上的秀才水平,能到舉人很好了。”

沈樹人也不以爲意,嬉皮笑臉地打着馬虎眼,掩飾自己早已根據《明史.魏藻德傳》知道真題這一事實。

在海上這些日子,他一邊學文章,一邊也靜下心來,忽然想明白了一個大問題,進一步堅定了他去考一次科舉的決心。

實話實說,沈樹人不是爲了做更大的官,也不是爲了將來“在科班出身的同僚之間,更能融入團隊、不遭人冷眼排擠”。

如果只是要升官,買官加立功絕對也夠快,考個進士只是錦上添花。

腐儒文人的認同,也不過就剩三四年有效期了,未來是刀把子硬說話就硬氣的時代。

他堅持考試的真正原因,是他想到了王莽和趙匡胤的歷史教訓——爲什麼歷史上漢唐武德充沛?宋朝卻慫得一逼?

這裡面固然有很多很複雜的原因,但一個重要原因,是怎麼也繞不過去的。

漢朝中斷,是因爲王莽這個“儒家道德楷模”玩了一把禪讓、是沒有掌握軍權的高層貴族政客的和平政變。

所以王莽被推翻之後,漢朝覺得最大的威脅依然不是來自武將,而是來自貴族政治,沒必要太提防着武將。

宋朝代周,卻是靠的“陳橋兵變”,趙匡胤之前的身份是節度使、禁軍將領。再加上宋朝是第一個真正從上到下全面貫徹科舉制的朝代,文人士大夫地位空前提高,

士大夫想要打壓某個功勳卓著的武臣時,每每都可以拿“太祖皇帝當年也是大周忠臣吶”來噁心人,屢試不爽。

明朝雖然沒有宋朝那麼嚴重,但以文制武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是存在的。

倒不是說防止武將叛亂不對,但關鍵是很多儒生文科階級把這個當成了排除異己、抱團結黨的工具,那就禍國了。

沈樹人是存了將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中原驅除韃虜的志向的,所以在船上這些天他想明白了:

那些腐儒不就是仗着“歷史上從沒有儒生竊取最高權力成功過”這種丟人的歷史戰績,對着皇帝搖尾乞憐、換取皇帝最放心重用他們麼?

但這個邏輯是不通的,如果在造反問題上越無能、皇帝就越要重用科舉官,那宦官在造反方面更無能,是不是皇帝就更該重用宦官?明朝的宦官干政底層邏輯就是這麼來的。

指望依靠讓最高統治者相信你威脅低而用你,而不是因爲你能力強能做好事而用你,這邏輯本身就很無恥。

那他沈樹人偏偏就要破掉儒生兩千年來這個性無能的處,讓後世歷史書明明白白寫下:

儒生也是能奪權成功的,皇帝沒必要因爲儒生特別無能、用着放心、翻不起浪來,而給他們額外優待。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未來世界或許科技進步、連武臣都不重要了,打仗靠科技。那時候,說不定沈樹人這一世的操作,能進一步壓低那些文科生官僚仗着“我無能”而換取最高統治者信任的操作空間,

防止文科生壓過理科生,弄到米國人那樣“法學生當總統”的垃圾政體。最終實現“工人階級領導”的理工科生治國善政。

儒生仗着自己性無能保持了兩千年的處,他沈樹人破定了,孔子也留不住。

……

帶着這份壯懷激烈,海船隊漸漸靠近了大陸,秦皇島也出現在了海平面上。

遠遠的,已經能看到山海關守軍的哨船,迎上來巡查盤問,確認是大明的軍糧運輸船隊後,守軍立刻恭敬地引導船隊到秦皇島靠岸。

明末的秦皇島,實際上已經是個半島,與陸地之間有淤積的沙洲連接,守軍還特地夯實鋪設了一條路,便於車馬通行。

如此一來,秦皇島南岸的深水區,就很適合作爲港口錨地,貨物裝卸上岸後,再用牛車拉到山海關的糧倉裡。

因爲船隊規模龐大,裝卸交割足足需要好幾天時間,碼頭上民夫不夠用,不少山海關守軍也被將領們抓來當苦力。

沈樹人原本還以爲能見到吳三桂,但最後稍微問了一下,得知吳三桂如今還是寧遠總兵,駐紮在關外的寧遠。山海關這邊只有一個監軍太監高起潛負責。

這也怪明末關外的各方勢力範圍變化太快,沈樹人讀史時稍微記錯也是有的。如今明軍在關外還有幾個據點,似乎要後年洪承疇徹底覆沒後,才全部丟掉。

高起潛表示,把糧食卸下來之後,他們還要另外想辦法運去寧遠。

沈樹人當然覺得這樣太麻煩,主動跟對方請示建議,讓其中一部分海船別卸貨、沿着海岸繼續往東北關外挺近,分別到寧遠錦州等地卸貨。

高起潛也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順水推舟就給沈樹人出了文書授權。

沈樹人拿着文書,又耽誤了數日,往返於寧遠等地,把所有軍糧分批運到。

反正春闈要二月下旬才考,自己還有二十多天趕回京城,絕對是來得及的。

第29章 簡在帝心第379章 扶桑人肯定不懂怎麼防官渡之戰第330章 爲何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第28章 慢性絞殺第28章 方離陳圓圓,又見吳三桂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218章 危如累卵第49章 黃州的天,是沈老爺的天第79章 大別山根據地第66章 輿金輦璧,竊盜鼎司第9章 入吾彀中(第二更,五千字大章)第224章 摳摳搜搜一點都不像皇帝第40章 管殺也管埋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個心眼子纔拿下重慶(六千字大章)第64章 將噴子進行到底第58章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第171章 勝負提前揭曉第363章 北方重建計劃第98章 虛實相濟第330章 爲何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第85章 阿濟格到底有什麼陰謀第80章 塔山血第306章 全部籌碼都堵完了第62章 一步幹到工業歌命前夜第111章 不破不立第34章 兒子立功爹先升官第50章 整軍備戰第284章 樓船夜雪瓜洲渡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樣需要科技人才第56章 風水寶地第193章 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矣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59章 劉希堯入侵第386章 給大明二十年,讓大明再次偉大第154章 但凡學過小學幾何,都不會中這種招第211章 對張逆的最後一戰第270章 韃子最擅長這種事情了第1章 大局爲重第122章 棋逢對手第11章 花香自有蜜蜂來,地肥肯定招蒼蠅第265章 李定國大戰李自成第68章 一槍一個小盆友第116章 不要在敵人選擇的戰場上跟敵人耗第93章 瘋狂升官第57章 哪兒看着都原始第142章 抽絲剝繭,真相大白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301章 一口氣全吃光第204章 忠奸難辨第136章 決戰張獻忠-下第206章 輕取萬縣第194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七千字不拆了)第21章 科學家方以智第335章 最後一次明清戰爭導火索:吳三桂易幟第356章 豪格的孤注一擲第301章 一口氣全吃光第25章 奮勇爭先第264章 李自成:生命中最後一次渡過漢水第368章 三年之期已到,又該收割了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173章 早打早痛快,晚打打折賣第106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371章 鄂王爺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時候的事兒第254章 監國手腕第359章 滅國之戰-下第73章 斬殺劉賊,光復黃岡第321章 千年大計(六千字)第203章 連自己人都看不透國姓爺第53章 心有猛虎第37章 不能給皇帝當炮灰第349章 豪格弒叔多爾袞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6章 論買房後立刻辦房產證過戶登記的重要性第345章 狙殺阿濟格(八千字大章)第291章 屍漫金山第322章 和平也不等於完全不打仗第30章 兩千年來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第108章 箭在弦上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總是不會錯的第289章 柳如是擊鼓抗金第55章 換彈不換槍第48章 實事求是第363章 北方重建計劃第81章 買紀錄片送遊戲的好處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130章 咱流賊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135章 決戰張獻忠-上第358章 滅國之戰-上第85章 各取所需,豈不美哉第105章 有了卡賓槍都不會用第3章 好學之心值得鼓勵第93章 瘋狂升官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141章 您不在的時候,中原早就亂成一鍋粥了第45章 我說這是無主之地這就是無主之地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290章 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