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朱樹人那麼高的智商,怎麼可能滿足於“攤丁入畝”

面對張煌言的無計可施,朱樹人卻是一臉地胸有成竹,他前世就是出自知名智庫,對歷史上的財稅改革可行性有很深的見解。

他不會簡單的抄後人的答桉,也不會盲目覺得越晚的手段就是越好的——這裡面也得兼顧可行性和技術基礎設施,有些後世的計稅方式,如果需要的硬件要求太高,那也絕對不能往大明生搬硬套。

所以他在環視了一圈全場其他閣臣後,才穩重地宣佈了自己的具體執行措施:

“孤豈不知要從生產環節徵收工商稅,絕對比從交易運輸環節徵收厘金,更困難得多?所以,原本我大明按織機數量界定生產規模、從而徵收絲絹稅的做法,當然要沿用。

但這還遠遠不夠,更要以此爲基礎,推陳出新,舉一反三,才能儘量涵蓋新生的產業,兼顧公平。”

朱樹人幾句定調子的話,立刻就把張煌言史可法的興趣都激發了起來,他們真心很好奇,朱樹人能怎麼幹。

朱樹人繼續說道:“孤以爲,可以把如今的丁稅,或者說人頭稅取消,然後重新制定。未來農民就不用繳納人頭稅了,種地的百姓已經繳納過田賦糧米,或者是賦糧的折色,再讓他們按人頭納稅,對於赤貧不太公平。

只繳田賦的話,田多者多繳,田少者少繳,無田者不繳,也不至於逼得百姓再出闖賊張逆之流。”

朱樹人這番話,如果是後世之人開了天眼來看,肯定會誤以爲他是要搞“攤丁入畝”,但史可法和張煌言都不是穿越者,所以倒是沒有先入爲主的成見,

但他們也立刻意識到,這個辦法對於社會的公平是有好處的,可以防止田少無田之人還被嚴重盤剝。

只是憑白廢除了一項稅基非常廣大的稅種,對大明的財政肯定是有嚴重影響的。他們卻沒看出來這樣做的增收點在哪兒,能撬動其他什麼東西。

而事實上,朱樹人這種做法,當然跟很多穿越小說抄的“攤丁入畝”還是有重大不同的——他前世也看過不少小說,知道寫攤丁入畝是讓讀者理解成本最低的做法,不用多解釋就能讓人產生“這麼改了之後國家就牛逼了”的印象,至於具體怎麼牛逼的,已經不重要了。

可惜朱樹人不是寫小說,他要的是治國,所以他只是“廢丁”而不“攤丁”,而且廢的丁也不是全廢,而是隻廢農業領域的“丁”。

時代已經變了!如今的大明,已經開始了初步的工業化努力,搞了將近二十年了,手工業的發展,遠非歷史上清朝可比。

可以說,如今的大明手工業產值,雖然還達不到工業歌命的程度,但超越歷史上清朝雍正年間,以及乾隆年間卻是已經完全可以做到的了。

大明的鍊鋼冶金,普遍接近了後世西方1750年代以後的水平,比歷史同期領先了至少一百多年。化工水平更是逼近了西方十九世紀。

而紡織業方面,雖然沒有蒸汽機動力,可小宛紡紗機(珍妮機)、飛梭織布機都已經推廣了整整二十四年。

如今全大明所有的老式單輪紡車幾乎都淘汰光了,除非是極個別邊遠貧窮山區或者蠻夷土司聚居之地,消息實在閉塞,無法與時俱進。

紡織業的棉紗繅絲棉布綢緞產量,更是增長到了崇禎年間的三倍都不止,基本上是二十多年裡,全國相關產量整個直接翻了兩番。

紡織品的成本和售價明顯降低了一檔,百姓穿衣也更加易得,對外海貿出口也開始變得強勁——歷史上,清朝一直到鴉戰之前幾十年,對外出口的第一大宗還是茶葉,而非絲綢,這主要就是傳統華夏紡織業生產方式效率過於低下,產能太少,所以產業規模上不去。

當時西方都弄出飛梭織布機八十年了,華夏還在用窄幅手工織機織綢緞。相比之下茶葉的產能擴張只需要土地,不需要工業實力,以至於歷史上清朝從雍乾嘉三朝,對外貿易增長始終集中在茶葉上。

如今隨着朱樹人給大明百姓提前一百五十年紡織業變革,大明未來的絲綢之類出口,金額絕對可以超過茶葉。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證明一個問題——如今的大明,已經有了相當的工業化人口,估計全國上下,就算沒有一千萬,但幾百萬肯定是有的。

非農業的生產人口,已經多到值得作爲一個單獨的稅基人口門類,專門爲之制定一套法則了。

……

“所以,我的具體辦法,就是將來要給人口定籍——不過不是太祖皇帝那種民戶軍戶匠戶的定級,太祖當年的定級是要求世世代代原則上儘量不改行的。

而大明將來的定籍,是可以允許子孫改行的,甚至本人生前也可以給一次改行機會。改行也不會涉及是否能科舉仕官、其他待遇,只是影響個人的繳稅方式。

如果是農籍,那就要登記造冊有田,有了田就按田地面積繳納賦糧,但不用繳丁稅了。如果是工商籍,那就繳納工商人頭稅,但是不必納糧。

以後糧全部從農籍人口那兒弄,錢全部從工商籍人口那兒弄,錢糧兩條線從此分開,各盡其力。”

朱樹人洋洋灑灑,非常嚴謹的把他那個取消農業丁稅、但並不算“攤丁入畝”的操作方法,描述了一遍。

張煌言和史可法聽後,都是頗感震驚,乍一聽似乎非常簡潔,如果能實施下去,絕對既能保障百姓的公平,不至於盤剝過重,還能保證朝廷用度——但總覺得還有很多漏洞,容易被人鑽空子。

王安石、張居正當年鬧出來的弊端,他們也都是熟讀史書的。尤其史可法上了年紀,晚年更加註重讀史,對於歷朝歷代的經濟教訓,他研究了好多年。

至於其他段位更低的聽衆,倒是還沒資格反應那麼快,他們還處在懵逼狀態。

史可法眉頭緊鎖思索了許久,咳嗽着說:

“殿下的想法很好,足見惠民利國之心。老夫也知道,天下人人都可能有貪瀆利己之心,唯獨殿下搞賦稅新政,絕不會有這方面的想法,不會是爲了自己人斂財。

可是自古,好心辦壞事的人也不少。剛纔片刻之間,老夫已經想到了幾個問題:首先,若是給百姓定籍以納稅,是按照太祖時那樣實際考覈其營生,然後再定,還是任由其自行報籍?

按殿下的說法,爲了防止牢籠百姓,這籍還不是定死的,允許下一代子女自行擇業,甚至本人也允許去官府擇業換籍一次,那麼多半就是自行上報的了?

如此一來,新法初行之時,百姓或許還不明就裡,不知農籍工籍究竟哪個實際稅負更重,會按照自己的本業報籍。

但假以時日,多年之後,隨着工價糧價穩定,百姓心中也都有一杆秤,他們難道不會覈算出,到底是工籍直接繳納的稅錢多,還是農籍每年上繳的糧食更值錢?

而一旦百姓比價出貴賤,必然會出現‘所承擔的稅負實際值錢更多’的那種籍,人口大量流失,改爲‘所承擔的稅負,實際值錢更少’的籍貫。

比如若是糧食貴,所納糧比所繳丁稅高,則農籍紛紛轉爲工籍,哪怕事實上他們還是在種地,也會秋收後賣糧換錢、以錢繳納工籍丁稅。

若是糧賤,則情況又會反之,工籍紛紛轉爲農籍,哪怕事實上還在務工之人,也會拿工錢買糧、冒充農人納糧。

何況朝廷所需錢、糧各有定數,無論錢多糧貴,還是缺錢糧賤,都會導致朝廷週轉不開、軍糧軍需俸祿都有可能影響。難道最後,還要鬧到太祖朝以實物發餉,或是張居正時強行折色麼?”

不要以爲古人就不知道“價格雙軌制”的套利空間,會帶來多大的趨之若鶩和混亂。

明朝人是經歷過明朝初年的錢荒、不得不以實物發餉的。也見識過張居正一條鞭法時,因爲必須繳納白銀,導致百姓賣糧換銀,糧價因踩踏性出貨而變賤。

史可法非常清楚,只要允許人民套利,最後肯定是奸商和人民中相對奸猾腦子活的人得利,而反應遲鈍的笨拙良民受害,久而久之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作爲傳統道德規制下的純儒,史可法痛恨一切的金融炒作套利空間,覺得只要新法引入了這樣的因素,哪怕可以化繁爲簡,也會引入新的弊端。

不過,朱樹人聽了他的擔憂,卻沒有不快,他反而覺得,大明還是有實幹之才的。

他欣慰地點點頭:“史閣老所言,切中其弊,可謂一心爲公,孤自會無則加勉,爾等以後若是具體施行,也要時時警惕。

不錯,只要有工農負擔輕重之別、有套利的空間,百姓便不免會生出換籍減負之心。所以,孤此法已經定下了兩個保險:

第一,便是剛纔就說過的,雖然允許換籍,但也不是想換就換,每個人一輩子最多隻能換一次。若是朝三暮四之徒,自然會被國法懲治。”

朱樹人率先點出,他要搞的新法,雖然看起來跟後世的“自由擇業”有點類似,但實際上還是有門檻的。後世勞動力市場你一輩子跳幾次槽都行,而大明這邊,只能改一次行(工人在不同僱主手下跳槽還是不受限制的,但身份切換轉行只能有一次)。

當然,別用後世的要求來要求他,他肯讓百姓一輩子能跳一次槽,在橫向看來已經是了不得的仁政了。要是放朱元章手裡,別說本人一輩子不能跳槽,子子孫孫改行都要受限。

而且朱樹人限制改籍,並不涉及對方具體從事的工作,如果改成農籍,以後不想種地了,覺得打工划算,也還是能打工的。

只要打工賺了錢,回來買糧把農業糧賦交了就行,具體幹什麼國家是不管的,國家關心的只是賦稅。

史可法聽了這一點,才意識到自己剛纔確實有點沒抓住重點,有這個後手,倒是可以一定程度上確保穩定,抑制投機流動性。

朱樹人見史可法和大家都領會了其中妙處,又接着說:“而第二個保險,就是孤決定,在實行新法時,要嚴密覈定丁稅和田賦的數額,確保田賦的實際負擔,是比丁稅高的——

諸公不要以爲孤這是在盤剝農人、鼓勵工人,這是有嚴密設計的。因爲在新法之下,能被認定爲農戶的,必須名下有田。

如果一戶人家在官府黃冊上沒有登記擁有田土,便如此前的佃戶、投獻奴僕,那麼即使他堅持要種地,在新法之下,他也無法登記爲農籍。

以後凡是僱農,都認定爲工人,認定爲幫地主打工種地之人,有永佃權的,也折算認定爲‘擁有永久被地主僱傭種植特定土地的權力’。

如此一來,農籍事實上相當於如今的地主、富農,至少也是有一定自有田地的中下自耕農,絕不可能是赤貧毫無立錐之地的貧僱佃農。

而工籍,既包括了真正在城市內務工的工商業匠人,也包括了赤貧失地農民,這個人羣比有地之人更弱,朝廷給他們減輕負擔也是應該的。

只要確保有地者稅負更高、而有地者在賣地之前無法轉爲工籍套利,想套利換取稅收優惠,就必須把自家多餘的土地賣掉,那麼就能讓那些喜歡兼併土地之人,因爲捨不得賣地而無法冒籍。”

朱樹人的新法,肯定是把農業稅定得比工業稅或者說丁稅高的,但並不存在“欺壓農民”,因爲他這兒的農民,事實上是地主和自耕農。而“失地農民”,是算作工人的。

這樣把改行條件跟是否擁有土地掛鉤,就大大限制了投機炒作,有些人倒是想去稅負窪地,但他們捨不得賣地啊。

這裡面事實上有了相當的“攤丁入畝”性質,把田賦都壓到有地的頭上,但卻看不到“攤丁”的動作,做得更爲巧妙。

史可法和張煌言思之再三,不由歎服,至少目前看來,別的弊端還不好說,但防止“百姓頻繁換籍去套利稅負窪地”這個口子,確實是堵住了。

只是,此法想要施行,反抗肯定也是很明顯的。以後有大量私有土地的人家,想要投資工商業,肯定會多出很多限制,

按照朱樹人這個分籍,你繳的是農業稅,再去經營工商業,卻不能如實繳納工商稅,那肯定是違法的,算偷稅,會被朝廷徹查。

所以,未來想當大地主,可能會當不了資本家,只能選一個。或者至少也要搞“分家代持”,比如那些鉅富之家,分出一個分支專門爲家族持有土地,另外一個分支專門經營工商。

對於那些吃相難看,“既要又要還要”,什麼都想投資什麼機會都不想落下的全賽道穩健型選手,估計會怨恨朝廷。不過現在朝廷非常強力,揍趴了那麼多外地,還有對刀把子的絕對掌控,估計他們也翻不起浪來。

第253章 炮退劉良佐第388章 朱樹人那麼高的智商,怎麼可能滿足於“攤丁入畝”第143章 欲升官爵,必承其重第83章 纔給我兩年,就還了你一個新的蘇州第40章 李自成歸左良玉,張獻忠歸沈樹人第351章 好好學學大明在幹什麼,而你又幹了什麼第336章 朱樹人:提兵十萬援合肥第135章 決戰張獻忠-上第104章 瘋狂備戰第107章 原來不是天朝上國所有地方都有那麼好待遇第307章 身中百彈豫親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63章 不找個隊友上去賣一下,敵人怎麼肯接團第25章 曹振德:寄了!我徹底開擺了!第125章 光復長沙第27章 終離苦海陳圓圓第44章 你們有點追求好不好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392章 有人阻撓變法就放酷吏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55章 悄悄驚豔沈道臺第197章 有始有終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裝不是由你性子來的,要看對面出不出肉第378章 這種小兒科就是拿來秒殺的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60章 果斷就會白給第368章 三年之期已到,又該收割了第226章 白撿一個漢中也不錯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110章 轉戰湖南張獻忠第222章 先剮張獻忠,後斬陳新甲,又喪孫傳庭第12章 沈樹人在大氣層第275章 南陽圍城第312章 人不爲己第130章 咱流賊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255章 新監國的三把火第319章 朱樹人和多爾袞都在做的事第156章 讓人輸得心癢癢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42章 同知黃州兼團練副使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17章 入國子監第97章 挖新坑填舊坑第179章 乘勝追擊第376章 大明版闖關東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158章 闖賊也是倒了八輩子血黴第104章 瘋狂備戰第240章 太子豈會與殺父仇人合作第83章 纔給我兩年,就還了你一個新的蘇州第248章 正朔無小事第288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5章 雙線操作第288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61章 初戰告捷第169章 救藩之功第285章 見招拆招第392章 有人阻撓變法就放酷吏第63章 不找個隊友上去賣一下,敵人怎麼肯接團第371章 鄂王爺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時候的事兒第353章 以秒殺速度光復山西第115章 互相欺騙第201章 親射虎,看孫郎第44章 初到黃州第311章 賞罰分明第323章 部分美洲農作物有害健康第371章 鄂王爺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時候的事兒第10章 私闖民宅,當場擊斃第379章 扶桑人肯定不懂怎麼防官渡之戰第115章 互相欺騙第285章 見招拆招第285章 見招拆招第365章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第41章 拔出蘿蔔帶出泥第317章 多爾袞的應對之策第271章 堅壁清野,東攻西守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63章 打贏不難,難的是不給機會跑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352章 生死賽跑第27章 困獸之鬥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陽城難第4章 你想丟女人還是丟臉第59章 戚少保能幹的咱也能幹第316章 光復二府(六千字大章)第60章 果斷就會白給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286章 錢謙益:你說我要是再咬咬牙,不就挺過來了麼!第49章 封疆大吏個個都開始撈錢養兵第217章 親征收尾(五千五百字)第68章 一槍一個小盆友第374章 活捉豪格,覆滅僞清第368章 三年之期已到,又該收割了第13章 每一步計策至少同時騙到兩家對手第230章 再破袁宗第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239章 走到歷史岔路口的吳三桂第325章 得國本第10章 私闖民宅,當場擊斃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