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格物之論

垣水畔,一行數騎,馬蹄得得,捲起一路煙塵。當先一騎,錦袍玉冠,雄姿英發,正是那公孫瓚。胯下一匹白馬,毫無雜色,頗爲神駿。公孫瓚大笑道:“五郎,子達,諸位賢弟!楓華谷到也。”說話間,卻是一騎當先,衝進前方的山谷之中。

劉備,劉恪兄弟還有幾人緊隨其後,勒馬加鞭一齊衝入。楓華谷兩側山峰延綿,縱深數十里。谷中及兩側山巒上長滿了楓樹,到得秋時,一片火紅,又有清泉數股環繞,最後流出谷中注入垣水。

衆人駐馬停了下來,公孫瓚撥轉馬頭,笑道:“諸位賢弟,此處如何?”

徐子平見得滿山青翠,泉水淙淙,鳥雀歡鳴,不由拊掌笑道:“果真是避暑遊玩之好去處,子達功不可沒。”

盧敏聽了,莞爾一笑,道:“昔年家父攜友出遊,我曾伴侍身側,當時乃是秋季,放眼望去,漫山紅透,美不勝收。因此記得此處。”

劉備翻身下馬,道:“慚愧,我與十一弟生長於斯,到得今日,方纔知曉身邊還有此等景色。”

張玄子笑道:“幸虧賢兄弟今日才得知,否則這滿谷飛禽走獸,只怕早已死絕。如此,今日我等也不用來了。”

衆人大笑,這數人,皆是盧植門下出類拔萃者。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月餘來,衆人朝夕相處,對彼此已經頗爲熟悉。劉備劉恪一身好箭術,從小便上山狩獵之事,他們也已知曉。

今天盧植休課,公孫瓚卻是個閒不住的,便提議出來遊玩,衆人皆是少年,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紀,便紛紛附和。盧敏聞得,也是大爲心動,便引衆人到了此處。

衆人牽了馬,到了一塊高地,上面不知何人築了個小亭子,這小亭子建得極妙,下面是一股清泉在此洄漩了個彎,又正當風口,山風一吹,水氣漫漫,撲面而來,衆人一進亭子,便覺得一身熾熱消散不見,不由大喜。紛紛稱讚真是個歇腳的好地方。

衆人取出酒食,圍坐一團,開始說笑,好不熱鬧。劉備卻看着亭外的流水陷入了深思。盧植不是個好相與的,從第一次見到盧植他心中便清楚了。劉備本欲想表現表現,給老師留下個深刻印象好抱大腿,可面對盧植那雙深邃的眼眸,他卻毫無自信,他怕弄巧成拙。有時候他就想,是不是先賢書讀多了便真的能有大智慧,可以堪破人心?

師生相處月餘,劉備很老實的默默觀察着。現在他可以確定,盧植壓根就沒想當一個好老師,他該教的都教,但你們愛學不學,他完全不管。可能盧植覺得學生多半都是來打醬油的,那就隨意好了。怪不得史上盧植的弟子除了公孫瓚和自己,沒有一個聞名的。而公孫伯珪和自己偏偏還是兩個未來的大軍閥,這才得以在史書上記下一筆。史書上公孫瓚帶着劉備擎蒼引黃吃喝玩樂的,只怕與盧植的教學態度也不無關係。

劉備又想到史書上說盧植常懷濟世志,布衣時便上書大將軍,然後州郡屢闢不就,到朝廷徵爲博士時纔出仕。然後好像一直在搞學術研究,編寫《尚書章句》和《三禮解詁》,當時朝廷正《五經》文字時,盧植上書也想參加,皇帝沒同意,結果廬江蠻反了,因爲盧植之前在九江平過一次叛,於是又任他爲廬江太守,讓他平叛去了。

叛亂結束後,盧植回朝廷當議郎,後來又幫蔡邕等人在東觀編修《漢記》,沒幹多久,皇帝說這事不太急,以非急務轉盧植爲侍中,尚書。然後在金商門奏對時上疏言政事,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再然後就是黃巾之亂,被選爲三大主帥之一平叛……經過綜合分析,劉備認爲自己的便宜老師盧植,他可能志在中樞,想走清流而後社稷重臣的路,這樣又能搞學術又能實現自己的匡扶天下的大志。從他積極的注書編書,然後在上疏中針對當時的政治衰弱而提出的具體解決方案中便可證明。可是朝廷偏偏往另外一個方向培養他,想讓他成爲地方能吏或名將。兩任太守,三次平叛便是佐證。

怪不得盧植在廬江即使幹得不錯,史書也只是說他弘大體。原來是盧植不太願意幹這差事,可是恩師啊,您一個經學博士,大漢學霸,四府是怎麼發現您有武略的啊?難道長得高的人便很能打?(盧植身高八尺二,換算成現代則是一米八八點六公分)

老師的大腿,不太好抱啊。劉備悠悠嘆息。正思考間,身後卻傳來一個清亮的聲音:“五郎,不來飲酒,所思何事?”回頭一看,卻是盧敏。

劉備目光微微一亮,自己肚子裡的那點東西直接和盧植說,只怕不妥,盧植給人壓力太大,三兩下一辨難,自己搞不好便要原形畢露。那便走走迂迴路線,忽悠下同學,這樣也有個緩衝。嗯,這樣應該還是可行的。當下笑吟吟的回道:“子達兄,小弟在想着格物。”盧敏延熹三年出生,比劉備剛好大一歲。

“格物?”此話一出,不但是盧敏,其他人也被吸引了。劉備轉過身來,笑道:“正是,《禮記-大學》有言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說到後面,竟然是幾人同時背誦起來。

誦完之後,衆人疑惑道:“五郎欲治《禮記》乎?”盧植五經成就最高的就是三禮和尚書,是以衆人有此問。

劉備笑着搖頭道:“非也,只是先賢雲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須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愚意以爲,格物致知乃大道之基,是以心嚮往之。”

這個時候,還沒有後來的《四書》,《大學》和《中庸》還沒有從《禮記》中分列出來,《孟子》和《論語》只是諸子傳記,遠遠沒有達到後世的高度。衆人一聽,不禁愕然。盧敏蹙眉道:“五郎,此言過了罷?《五經》所言,字字珠璣,何獨尊此四字?”

劉備避而不答,反問道:“子達兄,何謂格物致知?”

盧敏未開口,旁邊公孫瓚便高聲道:“何爲格物致知?師伯鄭康成曰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爲至。”格,即是來的意思。從漢到唐,從鄭玄到孔穎達,基本上都這麼解釋。這樣解釋挺唯心的,大概意思就是人要行善事,然後善物就來了。

公孫瓚說罷便和衆人一起看向劉備。劉備一臉嚴肅,沉聲道:“不然,吾意以爲格猶窮也,物猶理也。天下萬物皆有其理,故名之爲道。窮其理而後足以致知,不窮不以致也。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如日月之盈昃,如四時之變幻,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窮其理,而後致知。格物致知後,以人心體大道,繼而知行合一,方爲先賢之本意。諸位以爲然否?”

一時間,亭子裡面鴉雀無聲。大家讀《禮記》,多是學習裡面的禮制禮儀,關於《大學》這種關於性命天道哲學方面的,只是泛泛一觀,哪裡有劉備想得這麼透徹深入。亭中諸人皆爲一時之翹楚,鄭玄與劉備之言論,孰優孰劣一聽便知。

其實道理很簡單,猶如一層窗戶紙般一捅就破,關鍵是之前沒有人這麼去認真想。因爲格物致知,只有在《禮記-大學》中提及過幾句。然後所有的儒家經典中都沒有再出現。後世《大學》單列出來後,格物致知才讓儒者們爭論個不休,成爲熱點話題。但在此時,則只有鄭玄爲此作注。史載第一個爲格物致知作注的人便是鄭康成。一般的儒者,都在治《春秋》,《易》,《詩》,《書》等經,《禮記》分爲三部分,而《大學》只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關注度實在是不高。劉備這幾句飽含了後世大儒智慧的言論一出,對盧敏等人的衝擊力可想而知。

此時衆人心裡那個震驚哪,對劉備的感覺簡直就是高山仰止。套用一句無厘頭的話就是“我對你的敬仰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尼瑪,我們還混混沌沌,這傢伙便居然想着要研究天下萬物之理,想着要以人心體大道。這等雄心壯志,他們自認是望塵莫及。

盧敏更是激動,他家學淵源,比其他人更加清楚劉備這寥寥幾句,將在儒學上產生何等的影響。兩漢的經學家們爲諸經作注,章句繁瑣不知其數,然在學術上幾乎是未能脫前人之窠臼。甚少有如劉備今日之語一般能讓人耳目一新者。十步之澤,必有芳草啊。想不到劉家子還有此等慧根,回家後定要和大人好好分說。

公孫瓚也是一臉欽佩,他素來與劉備親近,除了性格融洽外,與身世處境相類同也有關。劉備是幼年喪父,而他是家中庶子,素來不得父親憐愛,是以才與劉備惺惺相惜。今日聽了劉備所言,不由暗想:自己得多努力了,五郎年幼喪父卻依然敏慧好學,我又有甚資格自怨自艾?正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丈夫生於世,當建不世功業纔是,糾結於過往,沒的讓人小瞧了去。自此,公孫瓚心中積累多年之戾氣竟漸漸消散。

張玄子和徐子平對視一眼,心道真乃妖孽啊。劉備見衆人沉默不語,心中忐忑,不由笑道:“小弟胡亂琢磨,一家之言。諸位兄長可別當真。”臥槽,難道我記錯了,這個時候已經有人提出過這個觀點了?別玩脫了啊!

盧敏回過神來,出聲笑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尼宣公此言誠不欺我。五郎大才,我等不如也。”衆人紛紛撫掌稱是,劉備苦笑不已的同時,一顆心也終於落了下來。

只有劉恪,懵懵懂懂,見得衆人稱許自家五哥,不由得在一旁咧嘴憨笑。其實劉備也是捏着一把汗,生怕他們跳起腳來大罵他亂解先賢之語,幸好,效果不錯。

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五百三十七章 袁紹稱帝第八百一十章 戰爭爆發(十一)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孫之敗(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亂象(四)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戰開始第八百二十九章 定風波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八百零一章 戰爭爆發(二)第五百六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九)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三)第六百九十三章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八百二十章 吳母教子第二十一章 東萊故事(2)第七百四十三章 長沙城下第七百九十一章 水淹之計第二百二十七章 再議起兵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二百五十一章第八十六章 風雨前夜(三)第四百二十四章 輿論宣傳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二百章 公孫瓚跨界擊冀州第五百六十五章 關中攻略(十七)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戰平城第七百二十二章 夏侯淵疾奔安陸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五百一十三章 再戰江夏第二百九十章 攻取會稽第三百三十九章 袁紹攻幽第二百六十八章 孫策周瑜第七十七章 試行改革(二)第四百一十八章 袁紹動作第二百三十五章 跨海東征(七)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東征(五)第二百三十五章 跨海東征(七)第七百十七章 半途之擊第四百四十三章 馬邑城破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戰平城第九十八章 南陽局勢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七百五十九章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二百六十八章 孫策周瑜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四)第一百九十七章青州屯田忙(三)第五百七十五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七十五章第六百十八章 河西四郡(二)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六百六十四章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敗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四百九十六章 冀州攻略(三十八)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六百五十四章 兗州決戰(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達第四百九十九章 治理幷州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八十二章 最後寧靜第一百章 襄陽城破(25號第一更)第六十章 鮮卑之事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逃出生天第一百九十七章青州屯田忙(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袁術野望第四百零七章 淳于身死第八百十七章第三百八十七章 袁劉大戰(十七)第四百零八章 再敗呂翔第五百七十三章 關中攻略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屯田忙第五十四章 新的去向第五十一章 小試身手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二百九十三章 賈詡出奔第一百章 襄陽城破(25號第一更)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六百十八章 河西四郡(二)第八百零三章 戰爭爆發(四)第四百六十九章 冀州攻略(十一)第四百九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十三)第四百零七章 淳于身死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二百二十六章 呂布窮途(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賈詡出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