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李顒舌戰雙儒(二)

(上接)“……先生方纔所言正值天下大亂之際須有一明主統一發號施令,學生不以爲然,先生之言前提是須有明主,可當今聖上當得起明主二字嗎?”

“大膽!”

“放肆!”

黃宗羲終於怒了,和顧炎武同時喝斥道。

可這次李顒已經不再回頭看吳爭,他平靜地道:“當今聖上擁二十一府之地,千萬百姓,外不能震懾敵寇、號令北伐,內不能於民生計,先有錢莊、銀號弊案,後有羣臣叛逃……如今,天子坐擁二十餘萬大軍囤兵南岸,卻坐視北伐軍被敵合圍而不救,蒼天在上,公道自在人心!如此君王,豈可稱明主?”

黃宗羲面目激憤,可一時難以反駁。

顧炎武怒極反笑,帶着一絲譏諷道:“小子可知,當今聖上乃吳王擁立?”

這話令李顒臉色大變,回頭看向吳爭,他終於意識到自己的語病了,這不是指着和尚罵禿驢嗎?

果然,吳爭的臉色變了,他已經慢慢轉身,正面對着衆人。

吳爭看着李顒,好一會道:“之前你問本王可是神仙、聖賢,本王回答,不是!既然本王不是神仙、聖賢,那豈能無過?犯錯不要緊,重要的是知錯能改……對嗎?”

這話令李顒臉色一喜,他知道吳爭沒有因此怪他。

可這話聽出黃宗羲、顧炎武的耳朵裡,如同雷霆,二人冷汗淋漓。

什麼叫知錯能改?

這是改的事嗎?

是不是發現擁立錯了皇帝,就廢了皇帝重立?亦或是自立?如同早年將朱以海從龍椅上一把拽下?

別人這麼說,聽聽也就是了,沒人當真,可這話出自吳爭之口,那就沒人敢不當真!

吳爭兵力不多,二十萬,相較清廷根本不在一個等量級,相較西南、西北大順、大西軍,更是不及五成之數,哪怕相較義興朝明軍,也是少了三成以上,可舉世無人敢輕視北伐軍,因爲這是打出來的威風!

能梟首多鐸、槍殺多爾袞,至今還圈着博洛的人,誰敢輕視,那就是自己找死了。

黃宗羲、顧炎武陷入了驚恐,他們不是驚恐於自身,而是驚恐於,這要是吳爭真因此起意,廢黜皇帝,那自己二人,就成了青史罪人了。

世人絕不會去理會此時發生了什麼,只會記得,是黃宗羲、顧炎武在徐州城逼反了吳王。

然而,吳爭卻並不自知,或者說,這就非他本意。

“二位副使難道就不能容本王幾天?”

聽聽,聽聽,這語氣多謙遜?

這可是吳王殿下。

黃宗羲、顧炎武相視一眼,迅速明白了吳爭的用意——威脅!

不着痕跡地威脅!

先展露出霸氣,再予以和善,無往而不利!

簡單、粗暴,但,有效。

黃宗羲、顧炎武不由得心裡嘆了口氣,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再犀利的嘴皮子,那也沒處使啊。

顧炎武問道:“陛下已經明旨撤兵,臣等奉旨和談,若吳王執意重啓戰端,臣等只能返回京城,向陛下稟明原委,由陛下定奪。”

吳爭隨手一揮,道:“時間不夠,本王等不了這麼久。這樣,二位先生與秦王合擬一道摺子,傳於夏完淳、廖仲平二人,不用多,只須六天光景,接下來的事,由本王擔責,絕不讓二位先生爲難……如何?”

顧炎武遲疑道:“吳王高擡臣等了,臣等有何權力去更改陛下的撤兵旨意。”

吳爭見顧炎武推託,慢慢皺起眉頭,“本王禮敬二位先生,那是認爲二位一意爲公,心懷社稷百姓……可二位千萬別當本王傻。”

這話說得是有來由的,這支使團是用來和談的,且有親王帶隊,這不僅代表着朝廷,更代表着皇家,權力非同小可。

也就是說,除了持節之外,更有臨時調度北岸大軍的權力。

否則,誰能保證在和談失敗、大戰再起時,明軍如何組織抵抗?

吳爭久掌軍權,自然清楚其中細節,哪能信顧炎武推托之詞。

氣氛一凝,黃宗羲不得不開口了,“吳王真有把握,六天之內攻下沛縣,且不引發兩國重啓戰端?”

這語氣,一聽就知道是服軟了,至少,是有條件的服軟。

吳爭緩緩舒展了剛剛皺起的眉頭,剛要說話,不想被李顒搶了先。

“二位先生不用懷疑,學生用頸上人頭擔保,快則三天,慢則四天,便有捷報傳來。”

這話不僅讓黃宗羲、顧炎武驚愕,連吳爭都震驚了。

吳爭甚至懷疑,這廝是不是想出風頭想瘋了,這事連自己都不敢有些把握,他怎麼敢?

“有何依據?”黃宗羲沉聲問道。

吳爭默不作聲,倒不是不想維護李顒,只是吳爭感覺到李顒太過狂妄,想借此給他個教訓。

不想李顒從容道:“敵人內部已顯分裂。”

這話很突兀,但在場之人都是局中人,都能聽明白此中意思。

尤其是吳爭,他更驚訝,吳爭是在多爾袞臨死前交談過的,也與蘇克薩哈、索尼私晤過,自然明白敵人內部已顯分裂,可李顒一個落魄書生,連裹腹都夠嗆,從何得出此結論?

吳爭也忍不住了,開口道,“李顒,不可信口雌黃。你有何憑據,說敵人內亂?”

李顒朝吳爭躬身一禮,然後面朝黃宗羲、顧炎武,道:“以多爾袞手掌兵力,吳王北伐軍再善戰,怕也無法在短短几日內,攻破敵人呂梁山防線。就算攻破知呂梁山防線,也不可能輕易攻入徐州。”

“多爾袞選擇將徐州主力撤向兗州,就說明他已經無意與北伐軍爭奪徐州,學生之前也不明白,因爲這很荒唐,能守不守,自尋絕路,可學生得知多爾袞世子也在兗州,再結合坊間傳聞多爾袞重病多年,此番又是抱病南下,便想通了。”

“多爾袞應該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故發動此戰原意是想盡可能地削弱吳王麾下北伐軍實力,從而使得在他死後,北伐軍無力北上,爲清廷贏得更多應對北伐軍的時間……其實這策略是正確的,行之有效。事實也證明,我朝坐擁二十多萬大軍,囤於南岸,卻遲遲不發兵增援,欲坐視吳王與北伐軍飲恨江北。”

第一百零二章 你太沒良心了第八百六十八章 孝莊與多爾袞第八百九十章 情理之中,不足爲怪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初露端倪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義結金蘭?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如何放手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錢肅樂被追殺第八百零八章 如此說來,本王還得感謝你?第一千零十章 想罵就罵吧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十六字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利誘第一千六百十章 籌銀第一百七十九章 拔營向紹興府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遊戲規則第八百五十六章 買櫝求珠!第四百七十章 你就是個劊子手!第八百七十八章 情勢急轉第四百零三章 待君子以誠,於小人以謀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八十五章 老夫沒聽見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突破口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是策反嗎?第六百八十章 不能讓將士流了血再流淚!第四百九十三章 與虎謀皮第七百九十五章 意見不統一第三百八十二章 國之將亡,必生妖孽第五十六章 道理是講給人聽的,畜生不配!第七百九十二章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完勝第四百六十六章 血戰鎮江城(二)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錢肅樂要請辭第一百八十二章 國事還是家事?第五百零五章 物以類聚第九百六十五章 天道輪迴,躲不過的!第七百六十六章 吳爭練兵(五)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趁它病要它命第八百五十六章 買櫝求珠!第三百二十四章 馬士英的選擇第八百三十七章 說得上話,便是自家人!第九百三十六章 尼堪的如意算盤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東藩海戰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舉世伐清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荒唐第一百六十四章 受封伯爵第四百十八章 帝王無情義第一千一百十一章 小叔寡嫂,瓜田李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誤打誤撞,各有錯着第六百三十五章 吳爭就是他們的信仰第五百十九章 梟首!第七百零九章 王一林離去第一千零三章 能和我說說心裡話嗎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祖遺詔第二百五十三章 撤往平崗山第九百三十四章 覆滅之路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放下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崖鎮大捷(一)第二百九十七章 命中該有自然有,命中無時莫強求!第五十一章 老夫聊發少年狂第七百七十章 方國安未比試就認輸第九十八章 以正合,以奇勝第三百二十章 不降,當然是忠臣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刮目相看第一百八十二章 國事還是家事?第一千五百十四章 適逢其會第九百五十六章 快刀斬亂麻第五百十七章 以攻代守,打清軍一個反擊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是策反嗎?第一千二百十五章 最親密之人第五十章 有難同當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外力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老兵不死第十一章 就算你長得再美第二百六十二章 平崗山攻防戰第七十三章 咱幹不出這種不要臉的事第一千五百章 中興之君?第五百九十六章 他們在北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韃子將帥之間的齷齪第六百十五章 不要也罷第一百五十一章 神來之筆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要動織造司第七百章 沈致遠破釜沉舟?第三章 二憨,殺了他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戰爭的帷幕被撕開第九百四十六章 活捉喀爾楚渾第八百五十三章 敲竹槓第一千零九十章 愣頭青陳其材第三百十七章 救厲如海的老僧竟是馬士英第一千五百十八章 意外第六百四十八章 死戰!死戰!第八百零三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四十五章 訣別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進五,退十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錢肅樂被追殺第一百四十章 方國安不聲不響撤退第五十一章 老夫聊發少年狂第五百九十一章 往哪突圍第七百七十九章 兄弟不是用來墊腳的第四十二章 你變了,真變了第一百八十一章 孤不做這監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