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奉一女子爲帝,豈能服天下人心?

膿瘡一旦成形,想要痊癒最快的方法就是將它擠破。

紹興府這小朝廷,積累了兩年的矛盾,就這麼被徹底引發了。

這是一場文武、新老,關於執政理念、利益瓜分的鬥爭。

與外敵沒有絲毫關係,也無須遮掩,它的本質,就是一場內訌。

這內訌的根源來自於前朝,從崇禎朝至弘光朝。

之前沒有爆發,只是因爲外敵強壓,多方人都只能聯合起來,一致抗敵。

儘管如此,也有方國安與王之仁二國公對於軍力之爭,這二人又有聯合起來與朝堂中文臣之爭。

如今,在吳爭的突然崛起之後,又增加了一股新的勢力。

譬如夏完淳等義軍、錢家叔侄和北伐一路,歸附吳爭、投降吳爭的散兵遊勇。

這些勢力雖然各有訴求,但在這個節骨點上,他們擰成了一股繩,成爲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強大勢力,是爲新勢力。

他們原本是之前兩個勢力的附庸,如錢家叔侄。

或者是一直遊離在外的抗清義軍,如夏完淳部。

亦或者是根本沒有資格介入權力之爭的閒散人馬,譬如降兵。

可此刻,他們有着共同的利益代表,那就是吳爭。

在吳爭這個名字之下,他們有了聯合到一起的理由,他們有了表明自己訴求的力量。

他們要爭、要搶,爭搶到他們認爲應該屬於他們應得的權利。

洪武門前,終於醞釀起一場大亂。

至少有四方人馬形成了對峙,雖然還沒有拔刀相向,但數萬大軍加上十萬百姓摻雜在一起,沒有傷亡,那是不可能的。

Www◆ Tтka n◆ C〇

這是一場悲劇,無法避免的悲劇。

當然,如果吳爭在,可能會烈度減弱一些,但不可能阻止。

吳爭對於新勢力,充其量只是一個利益的代表,具有約束力,並無徹底的控制力。

他可以統率各部與清軍作戰,但他無法去遏制各方對利益的訴求。

如果強行壓制,那必暴發兵變或者分崩離析。

這,也是吳爭抑鬱地在叔叔墓前飲酒失控,痛哭失聲的原因所在。

一個外來者,不到二十的年紀,這一年多的時間,全花了作戰上,可問題是,戰爭暫時停止,吳爭空閒下來發現,朝廷依舊是那個朝廷,百官依舊是那羣百官,沒有人慨然響應他的北伐戰略,有的只是異口同聲地北遷。

北遷,無可非議,無可指責。

既然光復了南京,朝廷自然應該歸返,以正視聽。

可吳爭心裡很清楚,這些居高位者想要北遷的目的,無非是汲取南京城中那份,比紹興府遠遠超過的利益,然後進行瓜分。

或許朱媺娖不是,錢肅樂不是,張煌言、熊汝霖、孫嘉績等不是,可他們無法形成對整個朝堂的影響。

那些人,資格老、閱歷高,凡有訴求,必引經據典,站在道義的至高點,讓你無法反駁。

正象吳爭在平崗山寨被刺之事,雖說這起於鄭叔護主心切,但這代表了很大一羣人的集體訴求。

吳爭不會傻到,沒有察覺這事背後的陰暗。

行刺,確實是鄭叔所指使,可吳爭遇刺,卻在朝廷控制區域內,管轄那裡的不是朱媺娖親衛,而是從豐惠撤入平崗山的一萬明軍。

它們的控制權在兵部,而非廖仲平。

事情顯而易見,結果不言自明。

也就是說,從鄭叔指使親衛軍官開始,到軍官再委派士兵動手,再到現場明軍沒有任何反應,這說明有人,有很多人幫助了這樁行刺案的發生,至少是默認或者視若未見。

這如何不讓吳爭心寒?

如何不讓吳爭心累?

叔叔墓前只是一場發泄,發泄心中的怨和恨,還有對時局無法掌控的無奈。

而洪武門前的這場對峙,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天清晨。

越來越多百姓漸漸冷靜下來,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這種亂軍從中,不過是隻隨時可能被踩死的螞蟻。

他們不再自恃自己是天子腳下的子民,他們開始捨棄那種原本就不被他們擁有過的優越感,他們開始自舔傷口,主動撤離。

百姓的撤離,洪武門前空出了一大片。

而這個時候,四方人馬終於想到了商議來解決這場鬧劇。

洪武門前,草草搭起的小平臺上,陳子龍等一應鴻儒,還有王之仁、錢家叔侄、夏完淳等十幾個實權人物坐成一圈。

當然,以王之仁興國公的身份和掌握着應天府最大的軍力,王之仁當之無愧地坐在了主位。

從開始相互指責對方擅自調動軍隊,到相互爭執究竟擁立何人爲帝。

王之仁一直閉目聽着,連嘴角都沒有動過。

當所有人都爭得口乾舌燥,紛紛請王之仁做出結案陳詞的時候。

王之仁終於睜開眼睛,他冷冷地掃過全場,“擁立新君?你們有這個資格嗎?”

此話一出全場譁然。

特別是以陳子龍爲首的鴻儒直接跳將起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況我等皆是大明官身……。”

王之仁輕嗤一聲,略帶着譏諷道:“大明兩年前便已亡了。如果真要說,眼下朝廷也不過是殘明朝廷。這一點,天下人皆知,爾等竟裝作不知,不過自取其辱罷了。”

這些就象是捅了馬蜂窩一般,十幾個鴻儒一個個跳着腳,指着王之仁破口大罵。

雖然沒有涉及到王之仁父母,但象“狂妄”、“囂張”、“奸倿”、“蠹蟲”等等字眼充塞於耳。

王之仁反而再次閉上眼睛,就這麼聽着他們罵。

而此時,夏完淳突然起身道:“先生暫且息怒,以學生之見,此等擁立大事,還須等靖海候迎監國殿下進城,共同商議方可。否則,就算我等在此議成,恐怕也是閉門造車,徒增笑談罷了。”

陳子龍勃然大怒,指着夏完淳道:“荒唐!人倫綱常,是爲大義。紹興府原本魯王監國,雖說倫序有差,但魯王總算是皇室,也能說得過去。可如今,竟奉長平公主監國,實爲可笑。我華夏泱泱五千年,除了武周之外,尚未聽說女子爲帝。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今朝廷復歸南京,正是震懾天下,號令萬民、齊心抗清復興之時,奉一女子爲帝,豈能服天下人心?”

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再次整編第九百十二章 道不同,不相爲謀第一千四百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十六字第一千二百十五章 最親密之人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覆盤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茶山海戰(四)第五百四十一章 那就……走吧。第一千六百章 置死地第五百二十四章 躺着都中槍第九百五十三章 一支雜牌軍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收復海州(六)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究竟想做什麼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飛雲橋之戰(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六萬敵軍逼近嘉興第五百四十六章 兩隻小狐狸第七百五十八章 練兵賭約第四十九章 真是他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錯覺、美夢第十三章 你才頗有童稚呢。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其實都不想打了第一千五百章 中興之君?第七百零二章 沈致遠說,這是個陽謀第二百零七章 莫老,老莫第二百八十章 欲加害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第一個變數第九百八十章 禁軍搜山第五百三十八章 馬瑤草,你得表態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戰術僵持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初露端倪第四百零三章 待君子以誠,於小人以謀第三百五十六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錢謙益居然沒死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沒有辦法的辦法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處處破綻,反而不是破綻第四百七十七章 肯定是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那個第二百五十章 戰場瞬息萬變第六百零四章 需要打破僵局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猶豫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邁密的痛苦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因爲勝利第五百二十章 令出二門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誰纔是真正心中恐懼之人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強攻第一千零八十章 吳爭其實是個制服控第二百六十三章 停戰談判開啓第七百十三章 吳爭想換回沈致遠、錢翹恭二人第五百六十七章 救三次那就是非份第三百四十二章 真是雞肋嗎?第五百十章 反擊!第六百零五章 江淮一片混亂第十一章 就算你長得再美第二百九十九章 忠奴第二百十五章 吳勝兆在猶豫第一百三十二章 滅掉韃子前鋒第七百三十九章 血染奉天殿外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老與少的不同之處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祖遺詔第四百六十一章 丹陽之戰(一)第一千五百十六章 法不容情,人容情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殺雞儆猴的戲碼第九百三十七章 迷途知返,更爲決絕第五百三十二章 你打算怎麼讓錢肅典背這鍋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親不親故鄉人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既然趕上,就沒退路可言第二百七十七章 事出意外第四百零二章 首輔之位第一百九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性格決定命運第三百八十四章 針鋒相對(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六萬敵軍逼近嘉興第二百六十章 唐庶人朱聿鍵第四百七十一章 繼續和談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硝煙散去第二百八十四章 真是誤會第一千五百十四章 適逢其會第三百六十二章 應天府之變(五)第三百三十二章 錢多也發愁第五百二十二章 老實人的瘋狂第二百八十一章 風滿樓第四百二十九章 似曾相識之感第五百九十八章 山風欲來風滿樓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處處破綻,反而不是破綻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心裡長草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心中有恨,所以無情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都不是好人(一)第五十九章 將本宮身份詔告天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莫家有奇女第一千四百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六百七十三章 你的腔調倒越來越象他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信用放貸第五百四十二章 莫負老夫!第二百二十六章 回師北上,增援江陰第八百二十五章 別讓父老鄉親瞧不起咱們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劉放的功業(一)第三百零一章 沒完沒了第四百五十九章 戰略改變第八百零八章 如此說來,本王還得感謝你?第四百三十九章 戰局發生轉變第五百十一章 火槍陣難敵騎兵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