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緩緩圖之

老賊!張平暗罵一聲,這是連皮帶骨全吞下去,這要是順了老傢伙的意,怕是黃巾軍連個渣都不剩了。!

張平皺着眉頭,搖了搖頭,“單憑我黃巾軍,沒法殺入皇宮,一成勝算也無,若是老大人能讓禁軍爲先鋒,攻破宮門,再由我黃巾軍殺入宮去,清君側,除奸吝,還政於朝,治也天下太平,大人也可因此表我黃巾軍勤王之功,爲我正名。真乃一箭雙鵰,兩全其美的妙事也。”

王允聽了鬍子都差點氣歪,如果按張平所說的行事,黨人算掌權,也逃不脫一個犯作亂的名聲,楊賜也逃不了一個權臣的稱呼,必被後世唾棄,在史書與王莽、霍光同流,完全是得不償失。最最客氣的是,黨人把罵名背了,好處卻全讓黃巾軍賺了,不僅能夠站住大義的名分,從反賊搖身一變成爲義軍,還能因此籠絡不少民心。

楊賜反應到不像王允這般激烈,只是心明白,眼前這個年輕人已經看穿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才說出這麼一個自己絕不會同意的方案,這更加深了對這個狡猾的小狐狸絕對不可小視的想法。

一陣沉吟後,楊賜方纔開口,“那我們便緩緩圖之吧,我會給皇甫嵩取信,讓他圍而不攻,做足姿態,形成僵持之勢,作爲條件,你要約束黃巾軍,固守原地,不可再行攻伐之事,不可越界。”

聽到已經被自己定性爲老賊的楊賜這麼說,張平皺起的眉頭沒鬆開過,老頭的條件看似公平合理,可是一來黃巾軍本是一羣災民組成,若是固守原地,不去搶奪,這些本來缺糧少食的弟兄,怕是要不了多久得統統餓死。二是,這黃巾軍目前能受他控制的也不過是鉅鹿一系,其他如荊州軍、青州軍、幽州軍、益州軍、汝南軍怕是根本不受自己鉗制,對於自己的號令怕是難以遵從,算遵從,一旦到了忍飢挨餓的時候,怕也不會再聽命於自己。

老賊真是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啊。答應吧,自己控制不了,合作必然難以維繫,到時不但目的沒達到,反而還平白得罪了黨人。不答應吧,方案是自己提的,用什麼理由否定呢?說自己對黃巾軍約束不了?那豈不是將自己的實力暴露出來,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平衡局勢立刻會打破,自己只能成爲人家砧板的肉被隨意宰割,再無討價還價的餘地。

張平腦急速飛轉,想着應對的策略,然而這確實是個兩難的問題,選哪個對他來說都是不利,他只有跳將出來,不陷入楊賜佈下的陷阱,才能火取慄,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可以,只是還請大人負擔我黃巾軍數十萬衆的一應糧草,否則難保我黃巾軍做出什麼逾矩之事。”張平一口答應楊賜的要求,但同時也拋出自己的要求反將了楊賜一軍,讓我固守原地可以,但你得提供糧草,如果不給糧草還讓我固守原地,只怕是我黃巾軍恕難從命。張平簡單的一句將難題重新拋回給了楊賜。

“給你糧草你”楊賜發現張平是個順杆爬的猴,給點顏色開染坊,想這麼多年,只有自己跟人提要求的份,何時還能輪到人家給自己提要求,可這張平居然如此過分,各種要求還層出不窮。讓他攻城,他要先鋒,讓他守城,他要糧草。當然楊賜心裡也清楚,張平這個要求不算過分,自己既然想用人家,那提供些許糧草也是無妨,總不能既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吧。但是,現如今整個大漢朝災荒年年,收成大減,賑災的糧食尚且不足,又如何能擠得出來給黃巾軍提供,畢竟地主家也沒有餘量啊。

這種談判的當口,誰先讓步誰輸了,楊賜很清楚,張平也很清楚,張平想要爲黃巾軍爭取最大的利益;而楊賜想要不僅僅是剷除當權的宦官,還想的是產出宦官後將黃巾一打盡,獨享勝利果實,因此楊賜只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將黃巾軍拉入自己挖好的坑。只是沒想到張平看起來不過十八九歲,可心思卻是狡猾如狐。

“想要我負擔你黃巾軍的糧草,絕無可能,小子,你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不剿滅你已經是對你法外開恩了,休要再與我胡攪蠻纏。”楊賜也對張平這無賴的樣子頗爲惱火,不由怒喝道。

張平見楊賜翻臉,也不着惱,哭喪着臉,哀聲說道:“那大人叫我數十萬黃巾軍喝西北風嗎?”

“也沒見你黃巾軍餓死。”王允不忿的插話道。

張平見有人搭話,立馬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哭訴:“大人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啊,哪知我黃巾軍的苦,我黃巾軍本多是災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這眼瞅着隆冬將至,怕是熬...怕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熬不過這個冬天啊。大人算沒有糧食,許我黃巾軍一些衣物阻擋寒風,扛過這個冬天也是好的啊。”張平見糧食要不來,不如改要些衣服。

楊賜也不幹不許張平一點好處,左右不過是一些衣物,倒也不算什麼大事,大不了將禁軍今年淘汰下來的破舊衣服送給黃巾軍,不過是便宜之事,撈個人情,還能廢物利用,沉吟了一下,楊賜說道:“我命人準備十萬套衣物與你黃巾軍禦寒。”

張平頓時衣服感激流涕狀,但他可不滿足於此,又裝作一副可憐的說道:“黃巾軍缺兵少甲,這來日行大事怕是難有作爲,不若老大人再賜我些兵家如何。”

王允聽了不由爲張平這種恬不知恥,不知見好收的行爲青筋暴起。連楊賜都聽不下去,這要是允了,那這不是合作,而是資敵了,再也忍受不了,怒喝一聲:“滾。”

張平訕訕的笑笑,自己目的達到了,多要的都是利息,要不到倒也無所謂,看到楊賜發怒,也不着惱,再確認了合作的前提後,喏喏的退了出來。

第一百四十三章 鉅鹿見聞(二)第九十九章 張一援冀第九十七章 辭賦大會(上)第二十一章 周倉顯威(上)第二百零七章 蔡瑁蒯良第一百零三章 操練兵馬第四十章 祭天開始第七十五章 達成協議第一百四十章 何去何從第五十四章 目標雒陽第一百二十五章 舉賢避親第六十七章 孫堅大敗第一百六十五章 滔天巨浪第二十五章 校場演武第七章 箇中原委第八十六章 聯盟瓦解第四十二章 新年伊始(六)第七十五章 西涼戰事第三十一章 大戰將起第二章 百廢待興第四十章 祭天開始第一百九十一章 劉辯歸來第七十七章 初臨雒陽第六十一章 馳援上黨第九十一章 府中敘話第四十九章 神力無懼第二十一章 發兵彭城第六十九章 黃巾鄧茂第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十九章 皇甫義真第一百六十六章 城頭反思第二百二十四章 歌舞昇平第九十六章 管亥vs眭固第八章 楊賜解惑(上)第三十五章 陶謙託孤第八十二章 隆冬將至第三十一章 大戰將起第三十一章 浴佛法會(上)第23章 收兵罷戰第三十章 突發狀況第四十八章 幽州之危(五)第九十六章 王府催債第二百二十二章 終返雒陽第三章 小兒楊修第六十七章 再試孩童第三十八章 勸退袁軍第五十一章 少帝繼位第二十章 朝會之議(三)第二十九章 遠志就義第二百零三章 幡然醒悟第十一章 衝突升級第四十九章 祭天大典(四)第十八章 百強出爐第一百六十一章 賜字奉孝第一百八十七章 三英入徐第八十五章 益州風雲第九十九章 兵臨襄陽第二十四章 西園講武第四十九章 破敵之策第一百二十五章 張一被撤第二百四十章 閻忠之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暗夜追兇第十八章 風流韻事第十七章 道明緣由第三十八章 新年伊始(二)第二十八章 雷薄之死第一百零三章 操練兵馬第二十二章 挑戰繼續第一百九十六章 被困谷城第六十七章 孫堅大敗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紹到來第三十章 幽州告落第十一章 習武煉體第三十六章 張寶秘籍第四十四章 以德報怨第一百四十七章 秋後算賬(上)第二十八章 呂布vs典韋第七章 袁紹敗逃第二十七章 危機解除第二十三章 朝會之議(六)第一百二十一章 較藝趙雲第三十二章 班師鉅鹿第八十五章 張溫來襲第一百七十四章 襄水之上第二十六章 罪不容誅第六十四章 虎牢關前第一百四十八章 笑談渴飲第三十九章 揚州之亂(二)第五章 喜得二將第二十章 朝會之議(三)第三十八章 揚州之亂(一)第四十一章 入土飛昇第一百章 荊州事了第三十三章 大鬧何府第一百六十六章 城頭反思第一百七十二章 管亥vs淳于瓊第五章 城前對峙第四十一章 新年伊始(五)第八十七章 衝突暴起第一百五十章 四小入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