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

一番討論,伏泉最終也沒有決定派兵剿滅山林裡躲避的蠻人,因爲在議事期間,龔蘇自告奮勇提出隻身入山林,勸降投降蠻族的想法。伏泉思索了一番,在手下衆人苦苦相勸下,還是同意了他的行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龔蘇真要騙自己,難道不擔心那些隨他投降的蠻兵的性命嗎?

在得到伏泉“誅大惡者,不涉及無辜”的承諾後,龔蘇就此出了閬中縣城,向着閬中的崇山峻嶺中走去,山林之間略顯深幽,不知裡面藏着多少逃離的蠻人,在觀望着閬中縣城。只是龔蘇去山林畢竟需要時間,也不知多久,或許一日便可勸降,或許兩日,或許十日,或許半月,但閬中縣城外蜂擁而至的蠻族大軍卻不會等他。

三日後,一隻約兩萬人的蠻軍便駐紮在城外二十里,大概是伏泉數次擊敗蠻軍,令他們不敢大意。他們不再散漫,輕視漢人,反而規規矩矩,認真建造了一座防禦不俗的營寨,讓本來有意派兵偷襲的伏泉,打消了自己的打算。自古偷營成功,多數都是以有心算無心,蠻人再如何,在聽到他們數次被伏泉擊敗的消息,也不會再粗心大意了。

隨着陸陸續續的蠻軍到來,蠻人軍營規模越來越大,斥候粗略估計已有四萬餘人,想來這是蠻軍的大致數量。此時整個閬中城內外都陷入了一股短暫的寧靜,誰也不敢輕易打破這種和諧。

城內的漢軍一方面在等龔蘇出山,另一方面卻是不敢進攻蠻軍,經過數番戰鬥,沒人敢小覷那些蠻軍,更何況此時漢軍人數也不比蠻人多了,誰敢妄動?當然,漢軍陷入兩難之地,此時城外的蠻軍也是進退兩難,畢竟漢人龜縮在城內,依仗堅城固守,蠻軍要想攻克十分困難。

閬中城本身就是一座堅城,當初在蠻軍反叛時候,如果不是縣裡守衛兵馬少,不然蠻人強攻未必能攻得下。如今閬中城一看就被漢軍經過了加固,而且城內漢軍也有數萬人,蠻人真要破城,不付出一定的代價,根本是不可能的。對於族人稀少的蠻人來說,因爲他們這次叛亂是全民皆兵,巴郡蠻族十餘萬人基本都在此地,一旦損失兵員過多,對他們而言無疑是一種災難,不得不慎重,前兩番被伏泉滅了一萬餘蠻軍,都讓蠻人對伏泉這個“屠夫”咬牙切齒,深恨不已。

不過,這一切註定總有結束的一天,因爲大山裡的蠻族婦孺陸陸續續的走了出來,一部分入了閬中城裡,一部分則入了蠻軍軍營。而那勸降的龔蘇也並沒有立即回城裡,而是直接去了蠻軍大營,只是託了自己的家眷會城中報信,言道他要勸服城外駐紮的蠻軍投降。

伏泉知道這消息時也不知是該信還是不信,信的話畢竟對方主動將家眷親人交給自己,不信的話,則是他入了蠻軍大營,誰知道會不會是耍詐,藉此矇混自己,但細細思索,伏泉還是選擇相信。還是那句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若是自己連最基礎的信任都沒有又何必想着對方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

不過,事情的結果發展的出乎伏泉的預料,城外的蠻人兩日後主動請降。龔蘇自幼便是板楯七姓貴族的一員,年少便有勇力,名聲漸顯,後來在山林間救了一位差點葬身野獸口中的山野儒士。

那儒士爲了答謝,便收他做弟子,自此,他也習得一些經學,在蠻人中才名更甚。蠻人和漢朝官府打交道也都少不了龔蘇的幫助,直到板楯蠻反叛,他義無反顧的挺身而出,爲了蠻族未來而反抗,漢朝對不起他們,苛政太多,不能怪他們反叛了。

本來,這些事情龔蘇一直藏於心中,他投降也只是想觀察伏泉是否真的會改變益州吏治,同時也在查看他是不是嗜殺之人。隨着這兩日與漢軍兵卒交談,以及自己一種奇妙感覺,龔蘇決定爲伏泉奔波,以他家族在蠻人中的地位,以及他的名聲,他完全可以勸降蠻軍。

對於龔蘇來說,蠻人爲了生存,選擇搏命一拼反叛漢朝,只是一時權宜之計,除非天下不是漢朝的,不然他們一直如此,整個蠻族一定有滅頂之危。就像他們的先祖,爲何明明軍隊威震天下,卻甘願聽從漢朝開國皇帝的驅使,還不是漢人實在太強大了。人口、經濟、軍事、國力,哪一個都不是他們板楯蠻族能比的,因此他爲了蠻族的延續,在選擇相信伏泉後,前往勸降,這纔有蠻人主動請降的一幕。

秋九月,蠻族名士龔蘇隻身入蠻軍大營,詳說利弊,蠻族仰龔蘇名氣者甚重,在他的言語規勸下,得到漢軍統帥伏泉的承諾後,無數板楯蠻人,出營請降。而仍有不馴服王化者,則帶兵遠遁,伏泉命關羽、黃忠分別率五千精兵四面出擊,圍而殺之,一個不留。

這些不願投降的,除了少數一心爲己私利,想讓蠻人稱王稱霸者,其餘都是在反叛漢朝時,對漢家百姓做了無數傷天害理事情的蠻人。在知道伏泉“只誅大惡者”的條件後,深知自己投降絕無活路,立馬帶兵逃離,這些人伏泉也無意留他們活路,畢竟他也需要再次立威以震懾新降蠻人。

隨着王謀起草的檄文四處送達,巴郡其餘諸縣少量蠻兵傳檄皆定,漢軍自此威鎮益州。伏泉與板楯蠻七姓首領歃血爲盟,重申當年大漢與蠻人的盟誓牢固不可侵犯,寫下帛書不再對蠻族徵召苛捐雜稅,便和平亂捷報一起,送往雒陽,由皇帝裁決。

之後,雙方首領將帥大開宴席,相互談論漢蠻兩族情誼,一副和睦的氣息,絲毫不見先前的兵戈之氣,人世之奇妙,不外如此。

光和二年,九月底,羽林中郎將伏泉平定蠻亂的捷報,隨着大漢和蠻人的盟誓帛書,由加急傳捷報的騎士送入了雒陽城皇宮裡……

第三百一十一章 暴漢所欲何爲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四百二十二章 校獵伊始聞白鹿第四百八十五章 蒿里路上同往第四百二十九章 宋後所思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一百六十四章 只有累壞的牛沒有耕壞的地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六百十六章 盧水胡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二百零五章 孤身說降心意絕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二百二十六章 局勢應對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九十五章 中宦官之計第五百九十五章 叛軍並非鐵板一塊第一百三十六章 捷報傳京第四百一十四章 舊友再聚知北伐第四百四十九章 夜襲鮮卑狼豕突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能再低調了第十四章 考校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義建威爲誰有第五百四十六章 潁陰荀氏才俊多第三百五十五章 類似官渡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六百五十三章 天子威儀可真威風第五百二十五章 漢騎應從天上來第三章 鄭颯六百二十三章 張玄被劫 黃忠再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死戰不退第三百一十八章 莫名針對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十七章 捐錢百萬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五百四十六章 潁陰荀氏才俊多第六百零五章 洪流喪膽皆慼慼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穩事第三百七十三章 圍魏救趙救危城第三百六十八章 終是屠城顯本心第三百九十一章 北軍中侯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一百八十章 朝會初爭第五百四十九章 被王允惦記上了第五百九十八章 終至漢陽第五百九十章 左昌頭顱有妙用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四百七十九章 前後夾擊可破漢第四百四十四章 僕從兵比職業兵好使第八十五章 外放幽州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二百八十七章 主動勾搭第八十七章 武聖第五十八章 永樂太后第八十四章 對峙第四百八十二章 進則事成 走必盡死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二百七十一章 西北家族靠軍功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四十四章 宋酆與蔡邕第三百六十六章 募丹陽兵第九十五章 中宦官之計第五百七十二章 閻忠誡勸清君側第二百五十章 楊季休強問得選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三百二十八章 摘桃子沒門兒第二百零二章 施計誘蠻伏殺之第六十七章 孫文臺成名戰鮮卑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八十章 夭兒多嬌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第三百二十一章 道聽而途說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五百三十五章 陽翟俊傑已不少第六百五十三章 天子威儀可真威風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灰獨不復燃乎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四百三十章 冠禮伊始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二百五十四章 郡署無意當殺督郵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四百二十五章 淳于瓊第四百八十章 槍頭無有唯投杆第三十章 外戚士人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一百一十一章 攻柳城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