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最後的傾訴

“夫人,那書裡面有些話語,若是被有心人揪出來,或許會被說成是誹謗之言啊,能讓外人看麼……”

對任弘希望能一觀《太史公書》的請求,膽小怕事的楊敞是有些不願的。

司馬英卻自有主意:“該刪的部分,諸如孝景及先帝本紀,早就被孝武皇帝看過後,怒而削之了,故此兩紀有錄無書。父親成書之後,恐遭當政者譭棄,便將正本藏之名山,又讓我抄了副本,留在京師。”

此書本就是司馬談、司馬遷兩代人蒐集資料,獨立完成,乃私家著史,不似後世很多正史都是官方設館修史,集衆人之力合成一書。

所以它的歸屬權,自是司馬遷自己做主,這便是世間唯一兩份《太史公書》。

“那宗正劉德素來喜好黃老,不也曾數次拜訪我家,求得韓非老子列傳等篇觀摩麼?西安侯既爲我家世交,那封父親給任安的信言辭之劇烈憤慨他都看了,入閣一觀又有何不可?”

書畢竟是司馬家的,楊敞反對無效,得了母親允許後,楊惲遂帶着任弘往後院走去。

楊惲有些疑惑:“西安侯爲何會想看祖父遺作?”

任弘的回答讓他挑不出毛病來。

“讀史使人明志,我聽聞太史公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數千年史事,一直心嚮往之。”

楊惲不置可否,帶着任弘來到一個外面隨時隨地擱着幾個水桶的屋舍,用隨身攜帶的唯一一枚鑰匙,打開了緊鎖的門。

裡面沒有落塵,沒有積灰,別看楊惲一副不着調的模樣,但從十歲起,他便每天都來親自清掃這間屋子,這個從小就過分聰明的醜孩兒,與外界總是格格不入,唯獨外祖父的文字,能讓他有種找到知己的感覺。

出現在任弘面前的,是架設在三面牆壁的書架,上面擱慢了一摞摞竹簡,擺滿了整個屋舍。

做過小吏的任弘最清楚不過了,一片簡大概能寫三十多字,所以當年東方朔待詔金馬門時,就曾用了三千片竹簡寫簡歷,寫了整整一百卷,大概十萬字,光扛過去給漢武帝就要兩個人。

而《太史公書》又寫了多少字?

楊惲早就將每一卷都翻過許多遍,頗爲自豪地介紹道:

“外祖父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孝武太初年間,爲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也就是五百多卷竹簡,什麼叫汗牛充棟,這就是啊!

擱信息量爆炸的後世,五十多萬是小兒科,但在漢朝,像東方朔那樣,從小到大讀過的《書》和《兵法》加起來四十萬言,就已經是“學富五車”了。

更何況,這五十萬言裡,幾乎每一卷都是能傳世進語文課本的經典。

任弘拿起靠右邊的第一卷來,卻是《五帝本紀》,就是這一卷,奠定了中國人“炎黃子孫”的說法啊。

於是他拿着竹簡,很自來熟地坐到屋舍中央的案几後,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西安侯你這是……”

任弘擡起頭:“楊夫人不是讓我將這當成自己家麼?子幼不必管我,你家庖廚飯熟時,我聞到香味自會出去。”

任弘全然忘了,韓敢當還在他家裡餓着呢!

楊惲先是一愣,然後哈哈大笑起來,非但不惱,反而十分高興,走上前來,親自爲任弘打開了窗,讓外面的光線照射進來。

“西安侯,你還真是個妙人啊!我喜歡!”

……

從九月初十到九月十四,任弘連續五天,每天一早都準時抱一頭小羊羔來楊家拜訪。見過司馬英後,就一頭扎進小書屋裡,大有管他春夏與秋冬之勢。

楊惲去看過任弘幾次,卻見他箕坐在席子上,捧着書卷,或嗟嘆,或顰眉,或惋惜,或開懷大笑。

真像極了年少時的自己啊。

第一次看到有人和自己一樣沉醉在外祖父的書卷中,楊惲竟有些感動,收起了外面高傲的狂生行徑,主動爲任弘倒熱湯,換燈燭。

遇到他休沐那天,楊惲也坐在屋子裡隨手拿起書重讀,當任弘讀完一卷後起身四處找書,楊惲便能將下一卷準確遞給他。

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哪一卷放在哪,楊惲都記得清清楚楚。

當然,就任弘本人來說,這種體驗完全稱不上好,本來是紅袖添香夜讀書的大好氣氛,一擡頭,卻看到一個醜男在對自己迷之微笑,誰受得了。

而楊惲出來說了看到的情景後,讓楊家十分驚異。

司馬英也詫異道:“本以爲西安侯只會淺嘗輒止,隨便翻翻,誰想他竟還將每一卷都按順序讀着來。”

就這樣,五天時間,在任弘廢寢忘食之下,便將司馬遷耗時整整十四年,寫出的五十餘萬字全部看完。

他前世雖然也讀史記,但那是流傳兩千年,經過許多次刪改流失後的版本,與原本還是有些差距的。

當時事不關己,只當是在看遙遠的故事,也沒有如今設身處地的感觸。

能以一人之力,寫出這樣一本傳世之作,將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寫到近世,上下三千年,當真做到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不過也是有毛病的,虧了秦始皇帝和項羽前後添的兩把火,三代和春秋戰國的許多史料蕩然無存。司馬遷只能靠零星的殘卷和戰國縱橫之言來補充,所以錯漏的地方挺多。

紀年弄錯甚至齊、魏王系顛倒是常見的事,這是沒法子的事,他沒機會看到晉朝纔出土的竹書紀年。

而因爲戰國七雄相互亂黑,我罵你秦戎,你罵我楚蠻,所以許多說法相互牴觸。

面對分歧較大的史料,司馬遷大概是覺得不同說法都有可能,只取一種覺得可惜,便讓它們存在於不同列傳中,交給後人做判斷。

於是任弘能在上面看到關於秦始皇的身世有兩種說法,其母有邯鄲大戶家女和呂不韋舞妓兩種記錄,秦始皇帝在《呂不韋列傳裡》被視爲呂氏私生子,《秦始皇本紀》裡又成了秦莊襄王親兒子。不同列傳矛盾相沖,而趙高和李斯的沙丘密談如何流出,也是個疑問。

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楚漢之爭,陳勝吳廣的敢爲天下唱,驚心動魄的鴻門宴,如同史詩尾聲的垓下圍,都是傳世名篇。功臣將相紛紛登場,司馬遷寥寥數筆,就能勾勒出他們鮮明的形象。

多虧了陸賈留下的《楚漢春秋》,以及司馬遷親自走訪各位開國功臣子弟,方能還原那段波瀾壯闊的篇章。

唯一遺憾的是,司馬遷畢竟是文人,對打仗真是一點不懂,每逢大戰就一筆略過,硬着頭皮寫出來的也毫無激情。

這點比起《左傳》就差遠了,且不論左傳究竟是不是春秋的傳,是不是僞書,其作者絕對是親自觀摩過戰爭的,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不過實事求是,司馬遷真沒有吹噓項羽,項羽本紀裡有項籍的勇猛,但也如實記了他屠城、自負等諸多毛病,其興亡皆有緣由。

若是隻看到一半而無視另一半,便說作者偏頗。

那不是司馬遷的問題。

而是讀史者的問題。

史學家的良知是存在於書中的,不虛美,不隱惡,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可謂之實錄。

在讀累了的時候,任弘起身在這狹小的屋舍裡活動,舒展身體。這裡是真的小啊,後世被奉爲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如今卻被束之高閣,難以傳播。

因爲全書最引人爭議的地方,是關於孝景、孝武朝的記載,正是這兩篇當年觸怒了漢武帝,引來刪書,也讓司馬遷對這本書的命運不抱希望,特地分正副本收藏。

來自後世的任弘能不明白麼?他最清楚不過了。

人是很難客觀看待百年之內歷史的,司馬遷本人也做不到。尤其是在書寫李將軍列傳時,帶入了很強的主觀情緒,爲李廣鳴不平。

但太史公自己也說了,這本來就是他一個人寫的“一家之言”啊。

更何況,他也如實記下了李廣小心眼、屢戰屢敗的一面。

司馬遷針對的絕非衛霍,而是那些無能無才,卻因爲裙帶關係而身居高位者。

李廣利說的就是你!

還有許多涉及景、武兩朝的事,是不能秉筆直書的,只能以隱約之意,這是司馬遷在經歷李陵之禍後的抉擇。這些“唯唯,否否”裡隱含的未竟之辭,只留待後世的“聖人君子”去探索了。

他的謹慎是有道理的,歷史上,史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被人理解,視之爲“謗書”。

後世的班彪如此批判司馬遷:“又其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埶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

這些是否定司馬遷的話,在任弘看來,其實是誇讚啊!

司馬遷是最後一個,沒有被六經洗腦的史官了,所以這書,實爲子學時代最後一作。

不止記了帝王將相的家譜,還寫了西南夷、匈奴、朝鮮兩越這些大一統國家內的民族史。司馬遷曾親自踏遍天下,實地考察,作爲隨行人員深入西南,對山川人文了然於心,也明白這一切的基礎是什麼。

是農,是虞,是工商,是芸芸衆生,爲此寫了《貨殖列傳》作爲列傳最後一篇。

任弘也忍不住讚道:“以炎黃五帝始,以農虞工商和天下貨殖終,有頭有尾。”

這立意,實在讓任弘歎爲觀止。

既大而全,又小而精。漢書很多篇章基本是直接取自史記,一字未改,因爲這廝文字太好,筆力驚人,到了一字千金難以修改的程度。

時間,也只有時間能滌盪一切敏感詞,讓不能說的事變得能說,讓人變得客觀而不帶先入爲主的情緒。

讓一本千夫所指的謗書,最終變成正史,得到它應有的歷史地位。

好東西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不論文字還是歷史觀,史遷從一開始,就已經站在了兩千年封建史書的最高點了。

往後反倒是一代不如一代,任弘敢說,剩下那二十三史裡的私貨,只會比司馬遷多,不比他少。哪怕班氏,也秉承六經,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了不少人呢。

縱觀兩千年,作爲紀傳體開山鼻祖的史記,是唯一一部出圈的史書,觀衆多了,註定會被無數人審視。

人們期待它完美。

所以纔會憤慨於它的不完美,極端者,恨不得斥之爲“小說”。

其實沒必要苛責一個兩千年前的史官,非得達到現代唯物史觀的高度。

真抽去那些文采飛揚的文字,豐滿入骨的人像,妙趣橫生的故事,寫到成一板一眼的紀實,你多半會說:

“太長不看!”

……

“唉,這就沒了?恨短啊。”

九月十四這天,當最後一卷《太史公自序》閱罷後,書架上再無他沒讀過的卷章了。

任弘不由得悵然若失。

以天漢二年爲界,司馬遷的人生分成兩段。之前的任性率真,之後的沉默寡言。

從受腐刑開始,他不再激昂熱血,不再一心期盼着見證一個盛世,而是默默低下頭,和光同塵,苟延殘喘,只爲寫完史記,寫完對這個時代最後的記錄。

當最後一篇寫完後,便如同耗盡了所有油脂的燈,黯然熄滅。

他死時一定對這個世界充滿失望吧,巫蠱之禍剛剛發生,朝野動盪,地方上已經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盜賊四起,若不做出改變,赫赫天漢甚至有土崩瓦解之勢!

可惜司馬遷連漢武帝幡然醒悟都未能看見,就長辭於世了。

任弘不由想起一首歌。

“在滔滔的長河中,

你是一朵浪花

在綿綿的山脈裡

你是一座奇峰

你把寂寞藏進烏雲的縫隙,

你把夢想寫在藍天草原

你燃燒自己溫暖大地

任自己成爲灰燼

讓一縷縷火焰翩翩起舞

那就是你最後的傾訴!”

他覺得,這首《最後的傾訴》其實不適合漢武帝,而應該獻給司馬遷。

因爲劉徹從生到死,都是燃燒別人溫暖大地,何曾捨得燒自己?

適合漢武帝的是《再活五百年》,做人有苦有甜,善惡分開兩邊,年輕的豪邁壯志和晚年的孤家寡人,兩個極端的評價,都是自找的。

而一生都在求仙吃藥,訪蓬萊,尋西王母的漢武帝,是真的想再活五百年。

不論如何,過去的那數十年,是屬於漢武帝和司馬遷的時代。

一個作爲高高在上的帝王,執敲撲而鞭笞天下,用自己的意念構築了天漢的龐然形體,讓中華真正完成了大一統。

另一個則是小小史官,他給華夏過往三千年歷史做了一個大總結,以慢火煨出了大漢的魂靈,在身體被打折趴在地上後,仍燃燒了最後的生命,發出了最後的傾訴。

就是這五十餘萬言,讓後人能透過這些文字,打開一扇跨越時空的窗戶,看到這個偉大的時代。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從某一點上,正是這個身體殘缺,從來沒影響過朝局的”小人物“,最終成就了漢武帝,以及這個時代將軍、謀士、使者、商賈、美人、衆生的不朽!

“西安侯終於讀完了,覺得外祖父此書如何?”

所以當坐在對面的楊惲,滿臉嚴肅地問出這個問題時。

任弘擡起頭,正襟危坐,說出了那個男人給予此書的評價。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

PS:加更在晚上。

第27章 天田裡的腳印第559章 讓學者和驢子走中間第385章 從此葡萄入漢家第321章 選擇希望第260章 請良人閱兵第511章 南海使君今北海第528章 大吉大利第191章 天人第132章 猜疑鏈第21章 等待第253章 請自重第366章 匈奴不滅第201章 年味第31章 坐當死第556章 不裝了第230章 你們這些年輕人第74章 不辱使命第132章 猜疑鏈第104章 劍膽琴心第558章 十年了,十年!第43章 弓如霹靂弦驚第260章 請良人閱兵第68章 生與死的樓蘭第95章 槍口一致對外第482章 胡無人第514章 皇帝輪流做第90章 五推五返第468章 結大漢之歡心第372章 小長安第389章 達阪城的姑娘第349章 冠軍!第490章 矛盾第262章 成王第535章 故鄉第70章 王負漢罪第262章 成王第494章 洪流第222章 這個魚塘被你承包了?第115章 一夜徵人盡望鄉第400章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第208章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第525章 小心地滑第310章 烏孫歸去不稱王第290章 少年錦帶佩吳鉤第300章 右賢王庭第4章 人固有一死第420章 登臨第335章 北庭第46章 我們是長城上的守衛!第331章 豬撞樹上了第18章 弱冠系虜請長纓!第332章 李廣無功緣數奇?第540章 縱橫第569章 天將雄師第239章 震天的戰鼓再一次響起第6章 最第534章 萬里長征人未還第126章 尚思爲國戍輪臺第204章 家宴第395章 關白第509章 天亮了(第八卷完)第63章 羅布泊之春第550章 武功爵(換回第三人稱了)第297章 軍門頻納受降書第570章 時代變了第519章 百花齊放第407章 批評與自我批評第47章 男兒有淚不輕彈第103章 保大(1000月票加更)第387章 衆生皆苦第288章 豺狼當道第205章 退婚!第476章 漢匈一家第302章 先打孩子第546章 楚主第327章 短小第288章 豺狼當道第155章 經組織研究決定第575章 漢闕(大結局)第346章 太難了第489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567章 大秦攝政第181章 殺豬第472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238章 爲了部落!第5章 四時月令第160章 封侯取第一日中!第191章 天人第251章 腰佩雕弓漢射聲第552章 海軍馬鹿第96章 男人的承諾第128章 齎錢三百萬第212章 寂寂人定初第13章 安息與羅馬第8章 好燙第252章 虎騎搖風旆有點卡文,晚上這章鴿了第501章 食盡鳥投林第9章 快遞小哥第513章 我的前半生